2022-202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综合检测(答案)

中国史练习
1. 下图选自2006年《中国物价年鉴》中的数据,这反映了
A.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B. 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 我国管理模式的改革由此展开 D. 经济全球化冲击我国分配体制
2. 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等新兴工业城市。三线建设
A. 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 重点放在西南和华南地区
C. 推进东北工业基地的迅速发展 D. 改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布局
3. 1969年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暗示:“我们谋求建立一个开放的世界一对各种思想开放,对货物和人员的交流开放;在这个世界里,大小国家的人民都不会怒气冲冲地处于与世隔绝的地位。”中国领导人见微知著,8天后《人民日报》全文刊出其演说。这反映出
A. 美国已经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B. 美国在中美关系中居主导地位
C. 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意向 D. 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分歧已消除
4. 下图反映的是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状况。对此解读最恰当的是
A.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入超地位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助推对外贸易额大幅上升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拓展对外贸易的范围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推动了外贸发展
5. 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该全会是中共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一届六中全会 C. 十三届四中全会 D. 十五届五中全会
6. 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辉煌。中国提出“亲、诚、惠、容”的理念其中“容”,就是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这一理念主要适用于
A. 推进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 B. 增进与非洲国家关系
C. 支持联合国发挥核心作用 ,D. 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7.从 1953 年朝鲜停战到 1965 年,中国外交工作得到全面发展,与中国建交的国家由新中 国成立初期的 18 个增加到 49 个。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一边倒”方针的实行 B.中苏友好合作关系的带动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西方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8.“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18%(计划规定指标为 14.7%)。
其中,1957 年的钢产量达到 535 万吨,比 1952 年增长近两倍,为原定计划的 137%。农
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 4.5%,其中,1957 年农副业总产值达到“一五”计划规定指标的 101%。
这反映出当时新中国
A.致力于建设工业强国宏伟目标 B.深受西方工业化战略影响
C.落实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经济结构出现了严重失衡
9.国务院体改办在 1979 年的规划中,提出要把扩大企业自主权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在 1980 年的规划中,则鲜明提出要建立适应商品经济的经济体制;在 1982 年的规划中,又提出 要合理调整所有制结构。由此可知,1979-1982 年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规划
A.得到了高度认同和全力实施 B.视角由局部逐渐涉及整体
C.重视城市与农村改革同步推进 D.初步具备市场意识和理念
10.从 2013 年到 2020 年 9 月,国务院批复成立了 21 个自贸试验区。21 个自贸区包括上海、 广东、天津、福建、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海南、山东、江苏、 河北、云南、广西、黑龙江、北京、湖南、安徽。上述自贸区的设立
A.已实现了覆盖全国的布局 B.调整了我国工业生产布局
C.优化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D.实现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11. “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来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次会议,再一次打乱了美国从朝鲜、台湾、印度支那三条战线威胁新中国的战略部署,巩固了中国南方边随的安全。它还让世界看到了令人耳日一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看到了在处理国际问题中新中国的分量。"此评述所沙的会议
A.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B.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国家关系
C.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12. 如图所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医疗队为朝鲜妇女儿童打防疫针的照片。该照片见证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志愿军战士的这些行动
A.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 B. 粉碎了美军的不败神话
C. 展现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D. 配合了国内的解放战争
13. 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提出“我国农村应走农林牧副滴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背的道路“调整购销政策,改革国营商业体制,放手发展合作商业”.,但“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仍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这一文件的出台
A. 提高了农业公有化程度 B. 加快了城市改革的步伐
C. 实现了工商业反哺农业 D. 肯定了农民的改革探索
14.“它的颁布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经济上的新胜利,并且反映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材料中的“它”是指
A.《中华民国宪法》 B.《共同纲领》 C.《土地改革法》 D.《1954年宪法》
15.1978~1984年,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的总产量分别增长33.6%,188.8%、128.2%1农业总产值增长118%:农民人均年实际收入增长15.1%,是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收人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 B.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C.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D.土地所有制性质变动
16.可口可乐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外合资企业的睛雨表。1981年,可口可乐在北京投产,从外销逐渐转为内销。1986年,可口可乐想在上海独资建设浓缩汁厂,但中国尚不允许外资验资后经过中美双方协商,小美各控股50%,组成第一个中美合资企业,这主要反映当时
A.中国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对外开放扩大离不开对内体制改革 D.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17.表2是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情况统计表。这一时期党员构成比例的
变化主要反映了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B.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 D.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18.“一边倒”政策、“求同存异”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政策的实施反映出新 中国外交工作中始终坚持
A.韬光养晦政策 B.独立自主方针 C.睦邻友好政策 D.合作共赢原则
19.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指出:“要看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 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意在强调
A.解放思想 B.改善民生 C.增强国力 D.统筹兼顾
20.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需要,我国 先后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进行了五次宪法修订。下列文字应出 自哪一宪法修正案?
A.1988年修正案 B.1993年修正案
C.2004年修正案 D.2018年修正案
21.2019年,我国举行了三场主场外交活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向世界发出共建美好未来的“绿色请”;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饱含对促进亚洲文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建思考和责任担当,三核主场外交共同体现了中国
A.多边外交,打破了超级大国称霸的局面 B.和平合作,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新教序
C.独立自主,坚持原则与灵活并举的外交 D.开放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22.1958 年 4 月,毛泽东写道:“由此看来,我国赶上英美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这一判断导致了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三年自然灾害
23.1949年10月到12月间,中国先后同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到建国一周年时,包括印度、瑞典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总计已有19国。这表明新中国
A.坚守“一边倒”的方针 B.基本消除帝国主义敌视
C.努力营造有利外部环境 D.积极维护世界大国形象
24.历史结论是人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所作出的主观认识。以下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B.第26届联大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
25.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总数不断增加,由1978年的3.13亿增加到1986年的3.88亿,但是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作物种植业的人数在20世纪80年代不断减少。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
A.人口总量不断上涨 B.农业经济的增长面临困境
C.产业结构发展失调 D.农村劳动力转移日益加速
26.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大
27.《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此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下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 D.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28.如表所示为一五计划基本建设的投资分配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政府投资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政府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社会主义三大改资的蓬劲开展 D.国家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经济体系
29.如表所示,符合1970-1979年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A.中国对外关系出现新局面 B."求同存异"外交方针正式提出
C.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30. 世纪80年代,在山西太原的一些农村性口的价格猛张,“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一千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株价到一千五百元,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人百元以上。“这主要是因为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持续推进
C.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D.对外开放不断深人的结果
3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950 年 8 月 27 日起,美国飞机对我国东北城乡不断进行轰炸、扫射。10
月 1 日,朝鲜关于中国出兵给予援助的请求传到了北京。同一天,斯大林关于建议中国组
成志愿军援助朝鲜的电报也发到了北京。10 月 2 日,毛泽东说:“如果我们对朝鲜问题置
之不理,美国必然得寸进尺……所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
国。”
——摘编自杨晴《毛泽东决策抗美援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
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摘编自《人民日报》社论《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的丧权辱国
的外交遗产,抵御和破解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于新中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
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努力争取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和地位重返国
际舞台并发挥积极作用和影响。
——摘编自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材料三
1950 年浙江省嘉兴农民高彩官和家人一起看领到的土地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美援朝的原因,并指出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6 分)
(2)为实现材料二中的目标,1949~1956 年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请列举其中任意 3 项。(3 分)
(3)指出与材料三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其历史意义。(3 分)
3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年工业发展状况
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的统计数据
直隶 (含天津) 江苏 (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 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住行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整理自《中国年鉴第一回》
材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民国初年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经济领域发生的新变化。(6分)
33.【近现代民族国家观念】(14 分)
材料一 从历史的大视角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经历了“等级天下观”的衰落,主权平
等国家观的相互博弈后,现在开始朝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切入点的“平等天下观”
发展,这一“天下观”既不同于传统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天下观,也有别于西方“丛林法则”
天下观,而是一种平等、互惠、合作、共赢的天下观,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整体
命运的思考和历史担当。
——据张学森《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观》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人类整体发展在
外交方面所做出的的贡献。(6 分)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当时的国内外典论里,有一个似乎是共识的声音:共产党打仕是第一流的,治理经济恐怕不入流。日后,荣般仁回忆说,他当时便认为“共产党军事100分,政治80分,经济打0分”。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写给杜鲁门总统的信中也说:“中国人ロ在18、19世纪增加了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一个中国政府碰到的第一个问题,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
——李攀《财经战线的淮海战役》
材料二 朝鲜战争结東以后,新中国能否存在不再被很多人怀疑…1952年中国政府预算的70%用在军事上。朝鲜战争结東以后,中国要回到它的主要战略目标上来…就意味着对内稳定发展,对外寻求自己的国际地位。
——张历历《当代中国外交简史》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态 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 对此,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了哪些举措 结果如何
(2)结合所学,列举三位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英雄功臣。简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朝鲜战争结束后,在过渡时期中国是如何实现“对内稳定发展,对外寻求自己的国际地位”的。
3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表4、表5中反映的建设成就。(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入世前后中国钢铁业的显著变化及其成因。(8分)
参考答案
-5 ADCBB 6--10 DCABC 11--15 DCDDB
16--20 CDBAB 21--25 DBCDD 26--30 BDBAA
31.(12 分)
(1)原因:东北受到美国的侵略;朝鲜请求;苏联的建议;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巩固新生政权; 为国家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等。(4 分,答出其中 4 点即可);
内涵: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2 分, 答出其中 2 点即可)
(2)与苏联等国家建交;参加了 1954 年日内瓦会议;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1955 年万 隆会议(亚非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等。(3 分,答出其中 3 点即可)
(3)事件:土地改革。(1 分) 意义:巩固了新生政权;农民从封建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2 分,答出其中 2 点即可)
32.(2)变化: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以内地和东北地区为主转变。从以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主转变。新中国交通运输业成就显著,铁路公路发展迅速。
(6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合理,可酌情给分。)
33、【答案】
(1)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954 年正式提出了“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原则,成为了国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新时期,中共实行“不结盟”政策,推动
了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发起成立上海合作
组织,促进了结伴而不结盟新型国家关系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又提出了“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主张,推动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6 分,任答三点即可)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独立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下,推动中国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了一大步。(一点2分,共6分)
(3)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要不断推进全方位改革步伐;改革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要坚持创新。(或: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经济规律等)(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34.(1)心态:对共产党克服经济困难、进行经济管理普遍缺乏信心。(言之有理即可)
原因:建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新生的人民政权缺乏城市经济建设的经验积累。
举措:开展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粮之战”。结果: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列举: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
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3)对内: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三大改造初步建立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初步构成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对外:参加日内瓦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5.(12分)
(1)成就: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成为世界工业生产大国;主要工业品人均占有量大幅度增加。(每点2分,共4分。)
(2)变化:由重产量到重质量;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型;投资规模急速扩张;更加注重产品创新与结构调整;更好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得满分。)
成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家经济建设的客观需求;
钢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与行业投资。
(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2点即得满分。)

2022-202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综合检测(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