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综合检测(二)(答案)

选择性必修三综合检测(二)
1.《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B.全球化会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C.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D.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2.“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句话反映了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引进中华文化,促进自身发展 B.学习中国文化,加强相互交流
C.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 D.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3.1798年,拿破仑率法国远征军远征埃及,除携带了2000门大炮外,拿破仑还带了175名各行业的学者以及成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他甚至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拿破仑带领学者们远征埃及主要是为了
A.掠夺埃及的文化资源 B.促进埃及的文化发展
C.传播西方的近代文明 D.笼络埃及的上层人士
4.美国独立之初将欧洲视为美国文化上的对立面,政治上奉行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孤立主义。一战后,美国精英逐渐开始突出美欧文化的同源性和一致性,强调美欧休戚与共。二战后马歇尔计划名义上是帮助欧洲经济重建,但通过资本、技术和设备的输出,将欧洲纳入美国的全球经济体系。美国国家身份的重塑
A.表明美国与欧洲文化本质上是相通的 B.意在与欧洲争夺世界政治和文化霸权
C.标志着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全球主义 D.反映了不同时期美国发展战略的需要
5.古代印度的一项制度规定: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低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这一制度( )
A.巩固了佛教的社会地位 B.维护了贵族的统治秩序
C.催生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D.适应了专制集权的需要
6.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新约》中的许多故事是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翻版;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
A.与科学精神并无根本性的冲突 B.化解了神权与世俗文化的矛盾
C.同文艺复兴存在一定历史渊源 D.旨在保存古希腊罗马文明成果
7.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A.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8.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9.“必须一贯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不参加以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与大国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入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图签订;不得为大国的对抗提供军事基地”。这是某个国际组织的一些基本原则,该组织的出现
A.建立了国际政治新秩序 B.推动了新兴国家的建立
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10.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说:“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材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为了粮食、牲畜与人口的交换 B.促使全球一体化体系正式形成
C.促使各地保留原来的文明习俗 D.推动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融合
11.结合登山线路,泰山的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段。对这一仪式三个阶段的保护是对泰山进行保护的重要内容。这说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应
A.确保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 B.遵循真实性原则
C.使非物质文化得到优先保护 D.避免采用现代化手段
12.吐蕃和南诏对唐朝蜀中地区的进攻,屡屡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蒙古军西征过程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元至元十六年三月,“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这种现象说明
A.民族间的战争以争夺工匠为目标 B.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C.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明的仿效 D.蒙元时期中国火炮技术开始出现
13.“15世纪末以前,印第安人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人口约有1500多万到4000多万,语言和方言达数千种之多,在美洲建立了许多古文化中心,创造了灿烂的印第安文明。然而这一切从1492年开始改变了。”其言外之意是
A.哥伦布远航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B.地理大发现密切了各文明间的关系
C.印第安文明曾经引领世界发展 D.西方殖民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毁灭
14.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A.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15.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
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认为:“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  )
A.强调礼义和社会责任 B.强调“德治”和“君轻民贵”
C.强调“仁”和“仁政” D.强调“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17.(2020·全国II卷)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  )
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18.《汉谟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是太阳神的旨意,《摩奴法典》被称为摩奴神的旨意,《古兰经》被称为真主的旨意。而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并未称是神意,相反,其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条文。这表明罗马法 (  )
A.否定宗教和神学 B.重实际而不尚理论
C.体现自然法精神 D.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19.古罗马修建的格罗塞姆竞技场运用希腊古典柱式的实践使人们领悟到层层柱式建筑立面的妙处:建筑经分割而显得秀巧,它可使人在庞然大物的建筑面前感到亲切而悠然自得。材料中古罗马的建筑
A.反映了罗马帝国的广阔和等级森严 B.彰显了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
C.体现了罗马继承希腊遗产的虔诚 D.说明了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残忍
20.“在农业生产中他们培育了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粮食新品种,如玉米、西红柿、南瓜、甘薯、辣椒、可可和烟草等,其中玉米的培植对人类贡献最大。”“他们”指 (  )
A.玛雅人 B.阿兹特克人 C.印加人 D.班图人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非洲诸文化是非洲与外界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相互影响就其程度而言,远远大于南北美洲或澳大利亚与外界所可能有的相互影响。这说明 (  )
A.非洲文明是多种文明交融的结果 B.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文明落后
C.非洲文明对世界影响范围更广 D.非洲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明
22.在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地中海地区以及其他地区。之后的几个世纪里,罗马人开始借用希腊词汇。他们借用了字母“Y”和“Z”,并将它们放在自己的字母表的末位,因为只有在书写希腊词汇的时候才会用到这些字母。这表明 (  )
A.腓尼基字母的创制深受阿拉马字母的影响 B.希腊字母是当今欧洲所有字母的唯一源头
C.武力征服对文明交流具有一定影响 D.拉丁字母形成后进一步演化出希腊字母
23.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这反映出 (  )
A.菲律宾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 B.中国沦为西方的商品销售市场
C.西方开始了殖民扩张和掠夺 D.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商业联系
24.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世界各地进口牛肉、羊毛、咖啡、硝酸盐等物资;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这说明 (  )
A.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世界逐步建立起合理的经济秩序
C.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D.全球资源通过世界市场流向欧洲
25.有学者指出,西属拉美人民经过近16年的浴血战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如果从世界全局来考察,它不仅打击和彻底冲垮了西班牙的封建殖民主义体系,而且对欧洲、美洲的封建制度也是猛烈的冲击。这表明西属拉美独立运动 (  )
A.与世界各地革命运动相互配合 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C.有利于世界近代社会的转型 D.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彻底完成
26.“宗其理(指天演之术)而大阐人伦治化之事,号其学曰‘群学(社会学)’。‘群学’者何 荀卿子有言:‘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严复《原强》)这说明严复 (  )
A.利用传统文化介绍西方思想 B.认为进化论与儒学功能一致
C.提出西方思想源于中华文化 D.主张以救亡图存为首要任务
27.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说:“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此材料主要说明 (  )
A.中国与欧洲各国交往密切 B.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联系起来
C.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 D.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
28.19世纪的英国将军纳皮尔说:法国在(欧洲)大陆上进行的长期流血斗争,不是想在许多野心强国之中争得杰出的地位,也不是为了争夺领土,或获得暂时的政治优势,而是一场贵族制度还是民主制度占支配地位、平等还是特权作为欧洲文明原则的殊死斗争。上述材料反映出拿破仑对外战争 (  )
A.是为了抢占殖民地 B.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C.是为了争当世界霸主 D.促进了西欧城市的兴起
29.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虽然跨越洲际国界,却无法实现全球效应。而戛纳电影节上的一件时装转瞬间即可掀动全球影迷的追捧热潮。这说明 (  )
A.大众文化审美的古今差异 B.明星效应远大于历史名人
C.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全球化
30.(11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的第一次移民高潮发生在1820年至1860年,这期间移民总数高达500万,移民主要来自西欧、北欧、被贩卖到美国的非洲黑奴和少数来美国淘金的中国人。第二次移民高潮是从1861年到1880年,约有500万移民来到美国。内战之后美国迎来了工业化的高峰期,劳动力需求旺盛,1864年国会通过了《鼓励外来移民法》,为从欧洲招募熟练工人来美国工作,一些企业还组团赴欧洲招聘。第三次高潮从1881年到1920年,这一阶段美国政府多次立法吸引来自欧亚非和拉美等地的移民,移民人数猛增到2350万。
经过三次移民高潮,到1920年,美国的人口总数首次超过1亿。在移民潮中,美国坐享其成,无需教育和培训就从欧洲得到成千上万的熟练工人。据统计,1871~1892年间,来自西欧和北欧的移民中,有大约23%是熟练工人,他们带来了钢铁、纺织等工业技术,成为美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力量。移民改变了美国的命运,巨大的移民浪潮丰富了美国的文化,同时引发了排外逆流。
——摘编自《美国移民的历史》等
谈谈你对美国历上移民浪潮的理解。(11分)
选必三综合检测(二)参考答案
BAADB CACCD ABDAB ACDBA ACDCC ABBD
30.(11分)
理解:美国政府鼓励移民,移民来源地区广泛,吸引大量移民涌入。(2分)
移民浪潮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熟练技术工人和广阔市场,推动了美国历次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深入开展,促进了美国工业化的进程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和世界超级大国奠定物质基础。(2分)
移民也带来了开放多元的思想文化,美国能够吸收来自欧洲、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增加了文化的多样性,使美国形成了多元的移民文化,给美国社会带来创新活力,对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为美国的崛起和腾飞提供了精神支持。(4分)
但是,移民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长期深远的负面影响,出现了白人至上、种族歧视、宗教对立、文化冲突等社会问题,使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始终存在着不同族群间的矛盾与冲突。(3分)
(若有其他观点和解释,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022-202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综合检测(二)(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