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同步测试(含解析)2022-2023下学期高一化学沪教版(2020)必修第二册

第六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 (气) +3B (气) 2C (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A、B全部转化为C,反应处于停滞状态
B.A、 B、C的反应速率都相等
C.A、B、C的浓度之比为1:3:2
D.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2.用等浓度和等体积的盐酸与足量的石灰石反应,测量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体积。实验I用的是块状的石灰石,实验II用的是粉末状石灰石。下列哪个图像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
A. B.
C. D.
3.在一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放入一定量的液体W,发生反应。以下说法可以作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的有
① ②Q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③容器内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④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⑤W的质量保持不变 ⑥
⑦容器中压强保持不变
A.③⑤ B.③⑤⑦ C.②③⑤⑦ D.②③④⑤⑦
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含有的中子数为
B.1mol SO2和足量O2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转移电子数为2NA
C.标准状况下,11.2L由甲烷和乙烯组成的混合气体含极性键的数目为2NA
D.0.1molNO与0.05molO2混合后分子数为0.1NA
5.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物质的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说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D.B的物质的量浓度
6.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下列情况不能说明该反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的是
A.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的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保持相等
C.的质量保持不变
D.、和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7.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B.向含有的红色溶液中加铁粉,振荡,溶液颜色变浅或褪去
C.增大压强(减小容器的容积),与混合气体的平衡体系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D.增大压强(减小容器的容积),、、HI混合气体的平衡体系颜色变深
8.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H2NCOONH4(s)2NH3(g)+CO2(g)。能判断该反应已经达到化学平衡的是
①v(NH3)正=2v(CO2)逆
②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③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④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⑤密闭容器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
⑥密闭容器中CO2的体积分数不变
⑦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
A.①②④⑤⑦ B.①②③⑤⑦ C.①④⑤⑥⑦ D.②③④⑤⑥
9.某温度时,在2L的容器中发生A、B两种气体间的转化反应,A、B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达平衡时,
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反应开始至4min,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D.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He使体系压强增大,反应速率不变
10.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s)C(g)+D(g),下列描述中能表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D,同时生成2nmolA
③C(g)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
④容器内A、C、D三种气体的浓度之比为2∶1∶1
⑤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C,同时生成nmolD
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①③⑥
11.下图为Sc及Y分别催化合成氨的反应机理,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微粒用*表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降低反应的 H
B.催化剂吸附N2,减弱了N≡N键的强度
C.该反应的决速步为*NNH2→*N
D.催化剂Y的催化作用更高效
12.用1的硫酸与铁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能使生成氢气的速率加快的是
A.加饱和食盐水 B.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C.加水 D.改用18.4的硫酸
13.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含有的电子数为9
B.1molFe与足量硫反应,转移电子数为3
C.1mol与3mol充分反应,生成分子的数目为2
D.46g与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
14.工业上制备合成气的工艺主要是水蒸气重整甲烷:CH4(g)+H2O(g) CO(g)+3H2(g) ΔH>0,在一定条件下,向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H4(g)和1molH2O(g),测得H2O(g)和H2(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达平衡时,CH4(g)的转化率为50%
B.0~10min内,v(CO)=0.075mol·L-1·min-1
C.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0.1875
D.当CH4(g)的消耗速率与H2O(g)的消耗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
15.据文献报道:催化某反应的一种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参与了该催化循环 B.可加快该反应的速率
C.该反应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D.该催化循环中Fe的成键数目发生变化
二、填空题
16.某温度时,在2L的密闭容器中,三种气体X、Y、Z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由图中所给数据进行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2)反应从开始至2min,用X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X)=____。
(3)下列措施不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是____(填序号)
A.恒压时充入He B.恒容时充入He C.恒容时充入Z D.升高温度 E.选择高效的催化剂
17.为了更好地利用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在化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还需要关注化学反应的快慢和进行的程度等。
Ⅰ.某同学设计如图1所示实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将锌锰干电池与灵敏电流计相连接后,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方向如甲所示。乙中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向_______(填“Cu电极”或“Zn电极”);丙中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向_______(填“Al电极”或“Mg电极”),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电子流动方向为_______
Ⅱ.时,向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和使之发生反应,测得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如图2所示:
(2)由图2可知,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为曲线_______(填“a”、“b”或“c”);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
(3)已知:反应至时,改变了某一反应条件。由图2可知,内的生成速率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内的生成速率。
(4)时,的转化率(反应时消耗的物质的量占起始投入的物质的量的百分比)为_______,此时容器内气体总压强与反应前容器内气体总压强之比为_______。
18.用如图装置来测量锌与2mol L-1硫酸溶液的反应速率,A中的液体为____,药品B为____,在做实验时还需要的测量仪器为____,需要读取的数据是____和____。
19.甲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的具有开发和应用的广阔前景。工业上使用水煤气( CO 与H2的混合气体 )转化成甲醇,反应为CO(g)+2H2(g)CH3OH(g) △H。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投入0.5mol CO和1.0 mol H2。实验测得平衡时CH3OH的物质的量随温度、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
(1)根据图象判断△H_______0 (填“<”或“>”);该反应的自发的条件是__________(填选项)。
a. 高温自发,低温不自发 b. 低温自发,高温不自发
c.高温、低温都自发 d. 高温、低温都不自发
(2)M点H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若点M对应混合气体的体积为1L,则506K时,该反应平衡常数K=__________。
(3)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
a.v(H2)= 2v(CH3OH) b.CH3OH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d.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在改变
(4)平衡后再加入0. 5mol CO和1.0 mol H2后重新到达平衡,则CO的转化率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5)试判断p1__________p2(填 “ > ” 、“<” 或 “=”),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
20.向一个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4 mol N2和8 mol H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发生反应N2(g)+3H2(g)2NH3(g),5 s后达到平衡状态,测得N2的物质的量是2 mol。
(1)以H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
(2)下列措施不能使上述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是___________。
A.及时分离出NH3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N2的浓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
(3)下列叙述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N2的同时,生成3n mol H2 ② 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③ N2、H2、NH3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3∶2 ④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保持不变⑤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⑥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21.反应4NH3+5O2 4NO+6H2O 在5 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30 s后,NO增加了0.3 mol。
(1)用NO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的反应速率为多少?_____
(2)用O2的浓度变化来表示此反应速率是多少?_____
(3)各物质的速率之比与方程式系数之比有何关系?______
22.某温度时,在一个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数据,试填写下列空白: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从开始到2 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
(3)平衡时Y的转化率为_______
(4)在第4 min时Z的消耗速率和生产速率_______(填>,=,<)
(5)下列叙述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填字母)。
A.体系总物质的质量不变化 B.同一时刻,X 与Y的反应速率相等
C.X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D.相同时间内Z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
23.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
在一定条件下向反应容器中加入SO2和O2发生反应:2SO2+O22SO3
浓度 速率变化 v正、v逆关系
开始 反应物浓度____ v正____ v正____v逆
生成物浓度____ v逆____
变化 反应物浓度____ v正____ v正____v逆
生成物浓度____ v逆____
平衡 反应物浓度____ v正____ v正____v逆
生成物浓度____ v逆____
(2)用速率变化图象表示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24.为了研究在MnO2存在下H2O2的分解速率,某学生将少许MnO2粉末加入50mL密度为1.1g cm-3的过氧化氢溶液中,通过实验测定,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的体积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放出一半气体所需要的时间为_____。
(2)A、B、C、D各点反应速率大小的顺序是_____。
(3)过氧化氢溶液的初始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
25.黑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它爆炸时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其中主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1)反应物中被称为“中国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生成物中属于非电解质的电子式是_______。收集黑火药爆炸后的烟尘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能使溶液紫红色褪去,烟尘中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名称是_______。
(2)反应中,还原剂是_______,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每生成氧化产物,转移的电子数是_______,消耗的质量为_______g(保留1位小数)。
(3)有人提出将通过管道输送到海底,可减缓空气中浓度的增加。但长期下去,海水的酸性也将增强,破坏海洋的生态系统。结合必要的化学用语,简要分析海水酸性增强的原因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A、B不能全部转化为C,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反应不停止,故A错误;
B.A、 B、C的反应速率都相等不能判断平衡状态,故B错误;
C.A、B、C的浓度之比为1:3:2,无法判断各组分的浓度是否继续变化,则无法判断平衡状态,故C错误;
D.A、B、C的浓度不再变化,说明反应到达平衡,故D正确;
故选:D。
2.B
【详解】盐酸的浓度和体积相等,石灰石是足量的,故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相等,但是粉末状石灰石,接触面积更大,反应速率更快,故B正确;
故选B。
3.B
【详解】①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能作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②该反应是液体生成气体的反应,反应过程中Q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当Q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时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能作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③该反应是液体生成气体的反应,反应过程中气体总体积不变,总质量增大,气体密度增大,容器内气体密度保持不变可以作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④该反应是液体生成气体的反应,反应过程中气体总物质的量增大,总质量也增大,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不能作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⑤W的质量保持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能作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⑥时,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能作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⑦该反应是液体生成气体的反应,反应过程中气体总物质的量增大,压强增大,当压强不变时,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能作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断依据;
故选B。
4.C
【详解】A.1个H218O中含有的中子数为18-8=10,中含有的中子数为×10NAmol 1=9NA,故A错误;
B. 1molSO2与足量O2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SO3,存在平衡2SO2+O2 2SO3,故反应后的分子数小于NA,故B错误;
C. 甲烷和乙烯分子中C-H键数均4,标准状况下,11.2L由甲烷和乙烯组成的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5mol,含极性键的数目为2NA,故C正确;
D. 0.1molNO与0.05mol O2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O2,存在平衡2NO2 N2O4生成,故反应后的分子数小于0.1NA,故D错误;
故选C。
5.A
【详解】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但不为0),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浓度或含量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所以选项D可以说明。分解反应式可知,反应前后体积不变,所以压强和气体的物质的量都是不变的,因此A不正确;密度是混合气的质量和容器容积的比值,在反应过程中容积始终是不变的,但质量水变化的,所以选项B可以说明;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混合气的质量和混合气的总的物质的量的比值,物质的量不变,但质量是变化的,所以选项C也可以说明。答案选A。
6.D
【详解】A.H2的质量分数不变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A不符合题意;
B.氮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B不符合题意;
C.氨气的质量保持不变时达到化学平衡状态,C不符合题意;
D.各物质的起始浓度未知,故当浓度比等于系数比时不能判定达到平衡状态,D符合题意;
故选D。
7.D
【分析】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时,该反应必须是可逆反应,否则勒夏特列原理不适用。
【详解】A.Cl2溶于水的反应为,饱和食盐水中Cl-浓度达到饱和,使得反应正向难以进行,因此Cl2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较小,可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故A项不选;
B.溶液中存在平衡,向溶液中加入铁粉,Fe与Fe3+发生反应Fe+2Fe3+=3Fe2+,溶液中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溶液颜色变浅或褪去,故B项不选;
C.增大压强(减小容器的容积),与混合气体的平衡体系中增大,气体颜色加深,增大压强将使平衡正向移动,将减小,气体颜色将变浅,故C项不选;
D.因为气体等体积反应,改变压强不会使平衡发生移动,若减小容器体积,容器内增大,气体颜色加深但并非平衡移动所致,故D项选;
综上所述,答案为D。
8.B
【详解】①v(NH3)正=2v(CO2)逆,表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①正确;
②该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容器内压强为变量,当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时,表明达到平衡状态,故②正确;
③H2NCOONH4(s)为固体,混合气体的质量为变量,混合气体的体积不变,则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为变量,当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时,表明达到平衡状态,故③正确;
④只有NH3(g)、CO2(g)为气体,且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始终为2:1,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始终不变,不能判断平衡状态,故④错误;
⑤H2NCOONH4(s)为固体,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变量,当密闭容器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时,表明达到平衡状态,故⑤正确;
⑥只有NH3(g)、CO2(g)为气体,且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始终为2:1,则密闭容器中CO2的体积分数始终不变,不能判断平衡状态,故⑥错误;
⑦H2NCOONH4(s)为固体,混合气体总质量为变量,当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时,表明达到平衡状态,故⑦正确;
故选:B。
9.D
【分析】根据图示,8min时该反应达到平衡,A减少了0.8-0.2=0.6(mol),B增加了0.5-0.2=0.3(mol),改变量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系数之比,故该反应是。
【详解】A.反应达平衡时,B物质的量为0.5mol,,A错误;
B.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错误;
C.反应开始至4min,A减少了4mol,用A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C错误;
D.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He使体系压强增大,由于He不参与反应,该操作下A和B的浓度没有改变,故反应速率不变,D正确;
故选D。
10.C
【详解】①该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反应中混合气体的压强始终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故错误;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D,同时生成2nmolA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已达到平衡,故正确;
③C(g)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已达到平衡,故正确;
④容器内A、C、D三种气体的浓度之比为2∶1∶1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故错误;
⑤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C,同时生成nmolD都代表正反应速率,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无法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故错误;
⑥该反应是气体体积不变、气体质量增大的反应,反应中混合气体的密度增大,则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已达到平衡,故正确;
②③⑥正确,故选C。
11.B
【详解】A.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的 H,A错误;
B.催化剂通过吸附氮分子,减弱了N≡N键的强度,使其易结合氢原子,B正确;
C.据图可知能垒最大的一步反应为*N2→*NNH2,即该反应为慢反应,决定整体反应速率,C错误;
D.据图可知催化剂Sc可以更多的降低每一步反应活化能,更高效,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12.B
【详解】A.加饱和食盐水,硫酸被稀释,氢离子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故不选A;
B.不用铁片,改用铁粉,增大接触面积,反应速率加快,故选B;
C.加水硫酸被稀释,氢离子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故不选C;
D.改用18.4的硫酸,铁在浓硫酸中钝化,故不选D;
选B。
13.D
【详解】A.1个含有的电子数为8+1+1=10,则1mol含有的电子数为10,A错误;
B.Fe+SFeS,Fe由0价变为+2价,则1molFe与足量硫反应,转移电子数为2,B错误;
C.+32NH3,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有限度,故1mol与3mol充分反应,生成分子的数目小于2,C错误;
D.与的最简式为,故混合物可看成由组成,n()=46g÷46g/mol=1mol,共含有3mol原子,故46g与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D正确;
答案选D。
14.C
【分析】由图可知,在10min时达到平衡,平衡时水、氢气浓度均为0.75mol/L,则

【详解】A.达平衡时,CH4(g)的转化率为,故A错误;
B.0~10min内,v(CO)=,故B错误;
C.平衡常数==0.1875,故C正确;
D.同一物质的消耗速率等于其生成速率时,该反应达到平衡。不同种物质时,需,才能达到平衡。当CH4(g)的消耗速率与H2O(g)的消耗速率相等,此时两个描述的都是V正,,故D错误;
故选C。
15.C
【分析】反应机理图进去的箭头表示反应物,出来的箭头表示生成物,箭头既有进去又有出来的表示催化剂或反应条件,其余可以看成反应中间体。由题干中提供的反应机理图可知,铁配合物在整个反应历程中Fe的成键数目、配体种类等均发生了变化,且反应过程中所需的反应物为CO和H2O,最终产物是CO2和H2,同时参与反应的还有OH- ,故OH-也可以看成是另一个催化剂或反应条件。
【详解】A.从反应机理图中可知,OH-的箭头既有进去也有出来,说明OH-参与了该催化循环,故A正确;
B.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故B正确;
C.由分析可知,该反应不是消耗温室气体CO2,而是生成了温室气体CO2,不能实现碳中和,故C错误;
D.由反应机理图可知,在该催化循环过程中Fe的成键数目和成键微粒均发生了变化,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6.(1)3X+Y2Z
(2)0.075mol·L-1·min-1
(3)AB
【分析】根据图象中各曲线的变化量,可得到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从而得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此解题。
【详解】(1)由图可知,达到平衡时 n(X)=0.3mol、 n(Y)=0.1mol、 n(Z)=0.2mol,可得X:Y:Z=3:1:2,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2Z;
(2)由图知从开始至2min, n(X)=0.3mol,则v(X)===0.075 mol·L-1·min-1;
(3)A.恒压充入He,则体积增大,根据可知参加反应的气体浓度减小,故反应速率减小,A符合题意;
B.恒容充入He,根据可知参加反应的气体浓度不变,故反应速率不变,B符合题意;
C.恒容时充入Z,c(Z)增大,反应速率增大,C不符合题意;
D.升温,反应速率增大,D不符合题意;
E.高效催化剂可使反应速率增大,E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B。
17.(1) Cu电极 Mg电极 由电极经灵敏电流计流向电极
(2) a
(3)小于
(4) 30% 7:10
【解析】(1)
将锌锰干电池与灵敏电流计相连接后,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方向如甲所示。根据甲图分析电子从负极移动到正极,指针偏向正极,乙中Zn和稀硫酸反应,Cu和稀硫酸不反应,说明Zn为负极,Cu为正极,则乙中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向Cu电极;丙中Al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Mg和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说明Al为负极,Mg为正极,则丙中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向Mg电极,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电子流动方向为由电极经灵敏电流计流向电极;故答案为:Cu电极;Mg电极;;由电极经灵敏电流计流向电极。
(2)
二氧化碳和氢气是反应物,且二氧化碳消耗量小于氢气消耗量,因此根据图2可知,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为曲线a;内,氢气物质的量浓度该变量为0.3,则的平均反应速率为;故答案为:a;。
(3)
反应至时,改变了某一反应条件,二氧化碳、氢气的物质的量浓度该变量大于的该变量,说明的反应速率快,由图2可知,内的生成速率小于内的生成速率;故答案为:小于。
(4)
时,二氧化碳物质的量浓度该变量为0.3,转化率为;根据等温等压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起始时气体共,时,气体共,时容器内压强与反应前容器内压强之比为2.8∶4,即7∶10;故答案为:30%;7∶10。
18. 2mol L-1硫酸溶液 Zn粒 秒表 时间 注射器活塞移动的体积刻度差
【详解】用如图装置来测量锌与2mol L-1硫酸溶液的反应速率,所以A中的液体为2mol L-1硫酸溶液,药品B为Zn粒,要测反应速率需要知道时间和生成气体的多少,所以还需要的测量仪器为秒表,需要读取的数据是时间和注射器活塞移动的体积刻度差,故答案为:2mol L-1硫酸溶液;Zn粒;秒表;时间;注射器活塞移动的体积刻度差。
19.(1) < b
(2) 50% 4
(3)bd
(4)不变
(5) > 该反应的正反应方向体积减小,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所以压强大,平衡时的n(CH3OH)多
【详解】(1)根据图像,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的物质的量减小, 逆向移动,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因为该反应,在低温下可以自发进行,故选b。
(2)根据三段式:,M点,=0.25nol,,所以,M点时容器体积为1L,。
(3)a.没有说明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不能判断反应达平衡状态,a错误; b.当平衡体系中CH3OH的体积分数不再改变时,反应达平衡状态,b正确;
c.混合气体质量不变,体积不变,故混合气体密度不变,不能判断反应是否达平衡,c错误;
d.根据,混合气体中是变量,当变时,平均摩尔质量变,反应达平衡状态,d正确。故选bd。
(4)在恒压条件下,平衡后再加入0. 5mol CO和1.0 mol H2后重新到达平衡,平衡不发生移动,CO的转化率不变。
(5)该反应的正反应方向体积减小,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所以压强大,平衡时的n(CH3OH)多,故,判断的依据为:该反应的正反应方向体积减小,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越大,即压强越大,。
20.(1)
(2)A
(3)②④⑤
【详解】(1)列三段式:
以H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2)
A.及时分离出NH3气体,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会加快,A错误;
B.适当升高温度可加快反应速率,B正确;
C.增大N2的浓度即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C正确;
D.选择高效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D正确;
故选A。
(3)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N2的同时,生成3n mol H2都指逆反应方向,不能说明平衡,故错误;
②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改变,说明达到平衡,故正确;
③N2、H2、NH3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3∶2不能说明平衡,故错误;
④混合气体前后的计量数不相等,当总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时,说明达到平衡,故正确;
⑤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说明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可说明平衡,故正确;
⑥容器体积不变,根据质量守恒,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气体密度一直保持不变,不能说明平衡,故错误;
故选:②④⑤。
21.(1)v(NO)=0.002 mol·L-1·s-1
(2)v(O2)=0.0025 mol·L-1·s-1
(3)各物质的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解析】略
22.(1)3X+Y2Z
(2)0.05 mol/(L· min)
(3)10%
(4)=
(5)CD
【解析】(1)
由图示可知X、Y为反应物,Z为生成物,由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2)
在2min内Z的物质的变化量为0.2mol,则,故答案为:;
(3)
平衡时Y的物质的量,则平衡时Y的转化率为,故答案为:10%;
(4)
由图不难得出该反应在4min时处于平衡状态,则Z的消耗速率等Z的生成速率,故答案为:=;
(5)
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不再改变),达到一种表面静止的状态,即"化学平衡状态";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任何一个反应的反应前后体系总物质的质量不变化,则体系质量不能说明一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A不选;
B.同一时刻,X与Y的反应速率是否相等不能说明该反应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故B不选;
C.由化学平衡状态定义可知,X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发生变化能说明该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故选C;
D.由化学平衡状态定义不难得出,相同时间内Z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能说明该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故选D;
答案为CD。
23. 最大 最大 =0 =0 > 减小 减小 增大 增大 > 不变 不变 不变 不变 =
【解析】略
24.(1)1min
(2)D>C>B>A
(3)0.11mol/L
【解析】(1)
由题图可知,放出一半气体,即放出气体体积为30mL,所需要的时间为1min。
(2)
随着反应的进行,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逐渐减小,反应速率也逐渐减小,即反应速率:D>C>B>A。
(3)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在5min后,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不再增加,说明过氧化氢完全分解,由题图可知,生成氧气的体积为60(标准状况),则:
,所以。
25.(1) KNO3 硫化钾
(2) C N、S 4 67.3
(3)根据反应:CO2+H2O H2CO3,与水反应程度增大,平衡向右移动,生成碳酸增多,根据H2CO3 H++HCO,H2CO3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所以酸性增强
【解析】(1)
反应物中,碳和硫为单质,硝酸钾为盐,反应物中被称为“中国盐”的化学式是:KNO3;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生成物中CO2为非电解质,其电子式为:;黑火药爆炸后的烟尘中含K2S,K2S有还原性,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其褪色,其名称为硫化钾。
(2)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得到氧化产物,反应中碳元素化合价升高,因此C是还原剂,CO2是氧化产物,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得到还原产物,反应中氮元素和硫元素化合价降低,因此被还原的元素是N和S,碳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4价,每生成1molCO2转移4mol电子,同时消耗molKNO3,质量为≈67.3g。
(3)
海底压强大,CO2的溶解度将大大增加,且可以以液体的形式存在,根据反应:CO2+H2O H2CO3,与水反应程度增大,平衡向右移动,生成碳酸增多,根据H2CO3 H++HCO,H2CO3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所以酸性增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第六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同步测试(含解析)2022-2023下学期高一化学沪教版(2020)必修第二册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