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2-202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但在其统治者内部却明确表示,保民就是敬天,敬天要做到保民。”可知,体现了周朝敬天保民的思想,说明周人重视从保民的角度思考王朝的命运,B项正确;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排除A项;材料与周人构建新型政治体制无关,排除C项;“旨在宣扬传统天命观”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汉武帝时期,改变汉初为方便诸侯朝贡住宿,允许其在京师修建住宅的做法,下令诸侯统一治邸泰山下,意在加强对诸侯的监视与控制,C项正确;上古并无诸侯治邸泰山的政治传统,A项错误;方便诸侯朝觐天子只是借口,并非汉武帝下令诸侯治邸泰山的根本目的,B项错误;缓解京师人口压力并非汉武帝强令诸侯治邸泰山的主要目的,D项错误。
3.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善书的内容都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书的流行是在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南宋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C;善书的流行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冲击,排除D。
4.A
【详解】材料冰舞选手的服装设计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别出心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A项正确;包容性强调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排除B项;选手服装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C项;材料没有没有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材料中“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材料中“恻隐之心”体现了儒家的思想,材料中“大慈”“普救含灵之苦”“至于爱命,人畜一也”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戒杀生的思想,这些反映出孙思邈的行医准则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民本主义属于儒家思想范畴,B项没有完整概括出孙思邈行医准则中受佛道影响的方面,排除B项;天人合一思想属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范畴,C项没有完整概括出孙思邈行医准则中受佛家影响的方面,排除C项;阴阳辩证的哲学确实运用于中医治病,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传统儒学的内容,逐渐实现了本土化,说明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D项正确;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是精神统治工具,排除B项;儒学是正统,并不存在争夺正统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海国图志》得到一些日本学者的赞同,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侵略的主张,排除B项;魏源写作的《海国图志》并不反对封建专制,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中日两国都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据材料“埃及著名的神庙”及其对神庙规模的描述,可知古埃及统治深受宗教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神庙富甲一方,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来世说”,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民众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试题分析:在中国古代,世界各大洲长期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中国与欧洲的直接往来较少,因此不可能主要通过中国商人,故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四大发明从中国传到欧洲,阿拉伯人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据此类推,题干中所述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也是通过阿拉伯人,故选B;马可·波罗来华是在元朝时期,此时四大发明已经基本传入欧洲,因此不可能主要通过马可·波罗等人,故 C错误;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后阻碍了传统的东西方商路,故 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外传。
【名师点睛】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可以说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10.B
【详解】根据材料中“良好的妇女应待在家庭中”可知,古希腊的城邦体制对女性具有一定的限制,这体现了城邦体制对社会观念的制约,所以城邦体制影响社会文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建筑艺术崇尚家庭观念,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当时希腊人对女性的态度,没有体现出人文精神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古希腊的城邦体制对女性具有一定的限制,而不是女性社会地位突出,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材料信息“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反映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精神通过神话传说传播,这反映了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故B项正确;材料和宗教信仰意识淡薄无关,故排除A项;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才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神话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故排除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唐律》被周边国家朝鲜、日本、越南统治者借鉴而制定成法律,《唐律》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巨大,因此A项正确;材料反映《唐律》对周边国家的巨大影响,而没有提到《唐律》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排除B项;“世界各国”说法错误,应该是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C项;“完全”说法绝对,而是借鉴,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印欧人最早驯化了马,并使用马拉战车,提升了其战斗力,因此能够进行大迁徙,D项正确;原始农业畜牧业最早产生在西亚等地区,排除A项;经济发达物资储备丰富不是印欧人的特点,排除B项;铁器最早是西亚发明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受英国殖民统治影响,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原住民锐减,白人成为主要居民,客观上导致大洋洲主流文化出现替代性变化,D项正确;难民救助问题尤为突出与原住民锐减等不符,排除A项;华工并非大洋洲的主要居民,排除B项;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与欧洲白人成为大洋洲主要居民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古巴华工出洋方式统计表”可知被拐骗出洋者比率高达84%,可见存在大量在家乡走投无路者愿意远渡重洋前往古巴的中国劳工,出洋或因生活所迫,C项正确;奴隶贸易一般指大量的人被强制地在市场上作为商品出售,其买主可以驱使其从事任何种类劳役的人口买卖活动,赴古巴的华工并非是奴隶贸易,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清政府积极组织华工出国,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华工为大洋洲开发作出贡献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新法案推出后,技术类移民增加,说明美国更愿意接受有技术的移民,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才的需求,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亚非移民技术水平高于西欧,排除A项;“歧视性消失”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从材料中出土的货币样式来看,该货币具有希腊制造工艺及中原特征,说明当时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汉文篆字已开始盛行于新疆的说法,排除A项;汉朝与希腊建立了官方联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仅是民间交流,排除C项;D项错在“全面”,排除。故选B项。
18.C
【详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火车,推动了铁路交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国家治理铁路交通的立法的发展,故选C;材料与英国的政治制度建设无关,排除A;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家法治进程,排除B;工业现代化推动法律体系的完善,D错误。
【点睛】
1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18世纪,中华文化传到西方,西方国家兴起了一股“中国热”,材料中的“法国的贵族与中产阶级们”和“英国的王公大臣和上层社会的贵族”“将自己的房屋院落改造 成中国式的,并高价购买中国瓷器来装饰自己的屋子”即体现了这股“中国热”,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受到欧洲社会上层推崇,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且A项说法过分夸大,排除A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排除B项;成为欧洲反封建武器的是火药,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叙述的是亚历山大的东征,亚历山大东征属于古代文明交往中的暴力冲突,暴力冲突一方面给被侵入地区造成了损坏,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融,C项正确;地区冲突会加速文明衰落,但不一定是直接原因,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排除B项;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生产力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
2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通过反击拿破仑、进行卫国战争和国外远征,俄国进步青年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改造俄国,并成立秘密革命组织,准备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等,可以用来说明拿破仑战争客观上打击了欧洲一些国家的封建制度,D项正确;消除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障碍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拿破仑战争指明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排除B项;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与俄国青年准备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2.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一战影响,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促使广大殖民地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A项正确;复兴民族传统文化与种族平等观念产生无关,排除B项;英法殖民地纷纷独立和建立新兴民族国家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殖民地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原因是受到十月革命影响,并非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必然产物,排除D项。故选A项。
23.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李光耀认为亚洲的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脱离不了儒家文化,这说明儒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亚洲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根据材料“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可知,亚洲模式与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模式有根本差异,排除A项;C项指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管理模式,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家庭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项。
24.A
【详解】根据材料“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创办私人讲学的书院”等信息可知,宋代在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的背景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为朝廷选士服务,即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故A正确;材料中不能看出理学兴起与书院发展的关系,故B错误;教育形成完整体系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且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书院成为学术研究中心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D错误。
25.D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教材《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一节所学可知,文化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首先在于它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还在于它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还在于它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选项不符合所学知识,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教材《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一节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26.(1)特点: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成因:农耕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儒家伦理思想占统治地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家国同构”政治文化的影响。
(2)表现: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详解】(1)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一“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得出强调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根据材料一“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探究;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得出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关于成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农耕经济、儒家思想、宗法观念、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等方面分析作答。
(2)关于表现,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可从传播马克思主义、宣扬民主和科学、推动中国共产党诞生、促进民主革命转折等方面概括表现即可。关于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即可。
【点睛】
27.(1)特点:由民间运动发展为国家政策:通过立法形式推行:运用文化手段推行:对非西欧移民存在种族排外倾向。
原因:排外主义势力发展:移民文化与美国本土文化存在差异:种族主义思潮影响。
(2)原因:二战期间,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共同抗击法西斯势力的需要: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国际形势的推动。
【详解】(1)特点:根据“在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了国家政策”,概括得出由民间运动发展为国家政策;根据“通过了《排华法案》”得出通过立法形式推行;根据“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得出运用文化手段推行;根据“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得出对非西欧移民存在种族排外倾向。原因:根据“排外主义”“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等信息,可从排外主义势力发展、文化差异、种族主义思潮等角度分析总结。
(2)原因:根据“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得出二战期间,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根据“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得出共同抗击法西斯势力的需要;根据“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得出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根据“二战结束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结合所学可知,国际形势(美苏冷战)的影响。
【点睛】
28.示例论题: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区域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
阐述:从西汉至明清,海上丝绸之路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海上丝路对于文化传播的作用十分明显。佛教僧人频频来往,是南海“丝绸之路”繁盛的重要特征之一。佛教早在西汉已传入中国,僧人在传教的同时,还传入印度的哲学、文学、医药、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对外贸易带动了海外移民,促进了区域间的民间往来,全国范围内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侨乡。伴随着民族迁徙的频繁,海洋文化也逐渐丰富起来,在东南沿海区域许多地方都可看到妈祖崇拜的遗存。
总结:古代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把区域间各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带动着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系着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景。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详解】本题是开放类试题,答案不唯一。可以从整体角度分析得出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区域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阐述时,列举西汉至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不同时期中印文明之间的交流史实,以及东南沿海文化的变化史实,得出推动了区域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做到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即可。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 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I 卷 和II 卷两部分。
3. 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按要求填写信息,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 上。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第 I 卷
(本卷为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面对人民不满及周兴起的危险形势,曾有大臣提醒纣,纣说:“我生不有命在天 ”后商被周 取代,周特别强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但在其统治者内部却明确表示,保民就是敬天,敬
天要做到保民。据此可知,周人( )
A.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 从人事角度思考天命
C. 构建了新型政治体制 D. 旨在宣扬传统天命观
2. 汉初,朝廷允许诸侯在京师治邸(修建住宅),以便诸侯朝宿。元封元年,武帝打算定期祭 祀泰山,以“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狩,用事泰山,诸侯有朝宿地”为由,下令诸侯治邸泰山下。武
帝意在
A. 遵循上古政治传统 B. 方便诸侯朝觐天子
C. 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D. 减轻京师人口压力
3. 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 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
流行
A. 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 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 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 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4.2022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
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 )
《只此青绿》 冬奥会冰舞
A. 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 B. 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C. 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D. 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地位
5. “药王”孙思邈在谈及行医准则时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 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
爱命,人畜一也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这反映出孙思邈的行医准则( )
A. 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B. 彰显了民本主义的色彩
C. 蕴含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D. 体现出阴阳辨证的哲学
6.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 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 ……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
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 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 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 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7. 《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 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 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
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 )
A. 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 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
C. 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 掀起了“师夷长技”的社会运动
8. 作为埃及著名的神庙,卡尔纳克神庙给人的感觉就是夸张,且不说塔门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而 挺拔,就连多柱式大厅中的134根圆柱子,每根“盛开”的莲花大圆柱顶可以站立100余人。最神奇
的要数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方尖碑,碑高约29米,重约323吨,象征着女王在埃及的权威。这说明
A. 古埃及统治深受宗教影响 B. 神庙富甲一方,势力强大
C. 古埃及人以此宣扬来世说 D. 豪华的陵墓建筑备受欢迎
9. 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
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A. 中国商人 B. 阿拉伯人
C. 马可 ·波罗等欧洲人 D. 奥斯曼土耳其人
10. 古希腊用于支撑房顶的柱子通常雕有女性塑像,因而被称为女像柱。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
希腊人对女性所持的观念,即良好的妇女应待在家庭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代希腊( )
A. 古代希腊崇尚家庭观念 B. 城邦体制影响社会文化
C. 雕塑艺术体现人文精神 D. 女性在社会中地位突出
11. 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
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12. 朝鲜《高丽律》的篇章内容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宝律令》以《唐律》
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
A. 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B. 《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 《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D. 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13. 印欧人被看做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游牧和迁徙是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以印欧人为主 体的游牧部落大迁徙中,持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形成了赫梯人、波斯人。印欧人能够实现大
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 原始农业畜牧业最早产生 B. 经济发达物资储备丰富
C. 铁器牛耕的发明和使用 D. 驯化马、使用马拉战车
14. 在澳大利亚,英国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多人。在新西兰,
18世纪原住民有25万,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这一变化客观上导致大洋洲( )
A. 难民救助问题尤为突出 B. 华工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C. 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D. 主流文化出现替代性变化
15. 下表是根据1847年首批赴古巴华工的口供整理而来,这反映了当时( )
古巴华工出洋方式统计表
出洋方式 人数 比率(%)
被拐骗出洋者 390 84.97
自己欲出洋者 67 14.60
未说明者 2 0.43
合计 459 100
A. 存在奴隶贸易现象 B. 清朝政府积极组织华工出国
C. 出洋或因生活所迫 D. 华工为大洋洲开发作出贡献
16.1965年在美国国会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生效后,在来自德国、奥地利和瑞 典等国的移民中,技术类移民分别占72%、41%和32%,在来自亚洲和非洲移民中分别占40%
和49%,高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这反映出( )
A. 美国移民政策歧视性消失 B. 亚非移民技术水平高于西欧
C.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 D. 全球性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
17. 下图所示为“和田马钱”,是公元1-3世纪新疆于阗(今和田)制造和发行的钱币。钱呈饼 状,圆形无孔,采用源自希腊的打压法制造,印上的文字和图像。 一面中间是一匹马或头骆驼, 周围一圈是估卢文字。另一面则是汉文篆字“六铢钱”或“元六铢钱”。该钱币的发现,可以证明
当时( )
A. 汉文篆字已开始盛行于新疆 B. 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C. 汉朝与希腊建立了官方联系 D. 新疆已全面推行了中原币制
18.1825年至183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1836和1837两年间,又通 过了39项铁路法案。1845与1846年通过的铁路法案分别是120件和272件。对此理解最准确
的是
A. 英国的政治制度建设愈发的完善 B.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国家法治进程
C. 产业革命推动国家治理方式转变 D. 法律体系的完善助推工业现代化
19.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法国的贵族与中产阶级们纷纷仿效路易十四,将自己的房屋院落 改造成中国式的,并高价购买中国瓷器来装饰自己的屋子。英国的王公大臣和上层社会的贵族
等也莫不如此。这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 )
A. 具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 B. 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C. 受到欧洲社会上层推崇 D. 成为欧洲反封建的武器
20. “我是伟大的征服者,我的功绩照耀万里。即使人们忘记我的功绩的时候,人们看到亚历山 大城,就会自然而然想起它英明的缔造者。”文中的“我”曾通过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
融的新时代,由此说明
A. 地区冲突直接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B. 只有和平往来促进文明的交融才有价值
C. 暴力冲突有促进文明传播发展的客观性 D. 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战争
21.19世纪初,俄国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打败拿破仑的卫国战争和以后的国外远征。他们 目睹西欧资本主义生活,希望按照西欧的方式来改造国家,于是成立秘密革命组织,准备推翻
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这可以用来说明,拿破仑战争客观上( )
A. 消除了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B. 指明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
C. 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 打击了欧洲一些国家的封建制度
22. 一战期间,英法将其殖民地士兵大量投入战场。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
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由此殖民地人民( )
A. 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 B. 复兴民族传统文化
C. 建立了新兴民族国家 D.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3. 李光耀在《经济腾飞路—— 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中写道:“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 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 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对此理解正确的
是 ( )
A. 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相一致 B. 新加坡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
C.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守夜人角色 D. 家庭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没有积极作用
24. 北宋初期,朝廷重视科举选士,但无力大规模发展学校教育,学者纷纷创办私人讲学的书
院,在民间兴学热潮以及官方扶植的共同推动下,书院得以蔚然肇兴。据此可知宋代
A. 书院担起了培养治国人才的责任 B. 理学兴起推动了书院发展
C. 书院兴起促成教育形成完整体系 D. 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
25. 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不能体现在
A. 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的无比珍贵的教科书
B. 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
C. 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
D. 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有重大经济价值
第II卷
(本卷共3小题,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 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义,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刚健有为、天人协调的精神,这 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教人们在面对苦难时要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其次,在中华传统文 化的核心内容中,人是中心,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这种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之中也是有所 体现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家是人们避风的港湾,父母之爱与民
族之爱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使得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十分强大,也
正是这种文化才会使得中国人心中始终怀有落叶归根、血浓于水、尊老爱幼、厚德载物的认知。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 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 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 段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
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8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在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 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了国家政策。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 1897年到1917年,国会又迫于“限制移民联盟”的压力,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 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1921年,美国又出台了《1921年移民法》,这部新的移民法规定,除 了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还对各国每年的移民数额进行限制,即每年各国移民美国的人数 是1910年人口普查时该种族在美国人口的3%,这就意味着,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国
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
——翟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
材料二二战期间尤其是美国参战后,为了满足国内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1942年,美国 先后同墨西哥等国签订了引进劳动合同的协议。同时,鉴于中美同盟、抗击日本,1943年,废 除了所有的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105名移民限额。二战结束后,美国决定把移民制度同共 产党的实际策略对立起来。1952年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中加强了对移民的政治甄别和 管理,禁止共产党人入境。20世纪6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涨,美国颁布《外来移民
与国籍法修正案》,禁止任何政府官员以国藉、种族和宗教为由歧视移民。该法案生效后,引发
了包括中国人在内的移民美国的热潮。1990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进一步放宽移民的限制。
——摘编自梁茂信《美国移民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美国排外主义的特点及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导致美国移民政策变化的原因。(6分)
三、论述题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下表是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七集的主题
主 题
第1集 穿越海峡:航运的开拓
第2集 物华天宝:物产的流通
第3集 货通万国:贸易的畅通
第4集 智慧之光:科技的传播
第5集 融合共生:文化的交流
第6集 海内知己:人口的迁移
第7集 碧海云帆:梦想的未来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选择部分或全部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
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