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期末综合复习试题(一)(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期末综合复习试题(一)(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期末综合复习试题( 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针对“豪党兼并,户口益多隐漏”的情况,隋文帝整理户籍,以增加税收。鉴于此前的币制混乱,铸造标准的五铢钱,禁用古钱和杂钱。由此可见,隋文帝致力于( )
A .提高行政效率 B .推行轻徭薄赋 C .发展社会经济 D .削弱地方势力
[知识点]隋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答案] 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隋文帝整理户籍、增加税收.规范币制,可以解决北齐以来“豪党兼并所导致的户口隐漏、税收不足的情况,由此可知隋文帝致力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隋文帝实行户籍管理和币制改革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社会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与“提高行政效率“推行轻徭薄赋”“加强中央集权"不符,排除ABD项。
故选C项。
2.隋建国初期规定:成丁年龄由18岁提高到21岁、22岁,受田仍为18岁,成丁服役时间,也由1个月减为20天。后来,规定百姓年满50者收庯免役,般是3尺绢顶1日役。调绢也由4丈减为2丈。这有利于( )
A .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加强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D .开元盛世出现
[知识点]隋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答案] A
[详解]根据材料“成J年龄由18岁提高到21岁、22岁,受田仍为18岁,成丁服役时间,也由1个月减为20天。后来,规定百姓年满50者收庸免役,般是3尺绢项1日役。调绢也由4丈减为2丈”,这体现出隋朝初年降低了百姓的赋税与徭役,体现了“轻徭薄赋的举措,这有利于降低百姓的负担,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轻徭薄赋”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加强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大运河的作用,排除C项;
“开元盛世"出现于唐代,排除D项。
故选A项。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于是隋朝创立①。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此中的①处应该为( )
A.郡县制 B.行省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知识点]贞观之治
[答案] 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过程中,不仅要伴随着克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还要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于是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这项新的措施,被唐朝沿袭并有所发展,从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C项正确;
郡县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A项;
行省制度在-定程度上克服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B项;
科举制是为了选拔官吏,不是为了克服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D项。
故选C项。
4.在唐朝时,由西域胡商出售的火烤、水蒸和油炸的各式胡饼,或酥脆可口,或热气腾腾,人人爱吃。材料展现了盛唐( )
A.兼容并包的文化 B .昂扬进取的斗志 C .高度繁荣的经济 D .多姿多彩的文学
[知识点]食住行与精神风貌
[答案] 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唐朝时,由西域胡商出售的火烤、水蒸和油炸的各式胡饼,或酥脆可口,或热气腾腾,人人爱吃",可知唐朝的饮食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A项正确;
昂扬进取的斗志,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因为题干内容是指“由西域胡商出售的火烤、水蒸和油炸的各式胡饼,或酥脆可口,或热气腾腾,人爱吃"”,与饮食相关,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高度繁荣的经济,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相关,而题干只涉及饮食一个方面的内容,“火烤、水蒸和油炸的各式胡饼",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多姿多彩的文学,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因为题干内容是指由西域胡商出售的火烤、水蒸和油炸的各式胡饼,或酥脆可口,或热气腾腾,人人爱吃"”,与饮食相关,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A项。
5.被称为诗圣”"的他一生写诗一 千五百多首 ,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这位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知识点]杜甫、 王维和白居易的诗
[答案] 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 “三吏"和“三别”是传颂千古的名篇,被尊为“诗圣”,B项正确;
李白被尊为“诗仙”,排除A项;
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人民疾苦,“三吏"和“三别”与其无关,排除C项;
“三吏"和“三别“不是杜牧代表作,排除D项。
故选B项。
6.唐朝与前朝秦汉不同,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并不是味地要求他国臣服于自己,某种条件之下和平共处也是智慧的选择。据此,使得唐朝愿意采取多种方式去进行多种形式外交是受到( )
A.唐朝科举制度的实施 B .唐朝繁荣的文化艺术
C .中外贸易往来特别频繁 D .开放的政治氛围的影响
[知识点]国际大都会长安
[答案] D
[详解]据题干“唐朝与前朝秦汉不同,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他国臣服于自己,某种条件之下和平共处也是智慧的选择”可以看出唐朝更具包容性,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中外交流频繁,D项正确;
题干是说唐朝开放的外交政策,与科举选官制度、文化艺术繁荣、中外贸易往来无关,排除ABC项。
故选D项。
7.唐朝末年的皇帝奢侈无度,统治时期无官不贪、无吏不污。咸通年间关东水旱连年,人们食蓬食槐叶,但官府依旧催逼粮税,起义便爆发了。起义军在黄巢带领下转战南北。这反映的是黄巢起义的( )
A.过程 B.背景 C .影响 D.局限与不足
[知识点]安史之乱和唐衰亡
[答案] B
[详解]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起义便爆发了,题干反映的是黄巢起义的背景,B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黄巢起义的背景,不是过程、影响及局限与不足,排除ACD项。
故选B项。
8.及至赵宋建立以后,“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典狱,以文臣知州”。据此可知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强干弱枝. B .重文轻武 C .积贫积弱 D.藩镇割据
[知识点]北宋的建 立与统治
[答案] 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典狱,以文臣知州”,可知与重文轻武政策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因此可知宋朝的政治特点是重文轻武,B项正确;
强干弱枝,是指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与题干内容"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典狱,以文臣知州”不符,排除A项;
积贫积弱,意思是长期积累的贫困衰弱,形容极度的贫困和弱小,与题干内容"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典狱,以文臣知州"不符,排除C项;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后期某些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与题干内容"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典狱,以文臣知州"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9.王安石管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 )
A.宋太宗 B.宋仁宗 C.宋神宗 D.宋哲宗
[知识点]北宋的建立 与统治
[答案] C
[详解]新政夭折后,王安石给宋神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要求变法,但没有引起宋神宗的重视,C项正确;
其余三项不正确,排除ABD项。
故选C项。
10.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 "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朝不许。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B .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C .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D .政治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
[知识点]西夏政权及 与北宋的和战
[答案] C
[详解]根据材料,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表明宋朝利用停止榷场来应对西夏扰边,属于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软弱性,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表明宋的态度强硬,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其他的对外政策,排除B项;
政治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11七年级(1 )班开展历史情景剧活动,背景为1127年,主要角色有宋徽宗、宋钦宗以及金兵。你认为下列背景音乐风格最恰当的是( )
A.曲风静美舒缓,优美动听 B .曲风凄冷悲怆,萧条低沉
C .曲风委婉质朴,旋律流畅 D .旋律清新明快,节奏活泼
[知识点]靖康之变
[答案] B
[详解]根据:背景为1127年,主要角色有宋徽宗、宋钦宗以及金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靖康之变, 1127年, 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3000多人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所以背景音乐风格应是曲风凄冷悲怆,萧条低沉,B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北宋灭亡,所以背景音乐曲风静美舒缓,优美动听、曲风委婉质朴,旋律流畅.旋律清新明快,节奏活泼不是最恰当的,排除ACD项。
故选B项。
12.近代学者王赛在《宋平江城坊考》一书中 ,详细考证了宋代苏州出现的一些街坊地名,诸如纸廊巷、豆粉巷、米巷、石匠巷、金银巷、醋坊巷、弹子巷、砖巷、药市街、胭脂桥、草鞋桥等。这些街坊地名反映出宋代苏州( )
A.文学艺术空前繁荣 B .科技创新便利民生 C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D .工商市场相当发达
[知识点]宋代商业
[答案] D
[详解]根据材料“诸如纸廊巷、豆粉巷、米巷、石匠巷、金银巷、醋坊巷、弹子巷、砖巷、药市街、胭脂桥、草鞋桥等",这些都属于商贸位置,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业繁荣,题干众多以商品命名的街坊表明苏州工商市场相当发达,D项正确;
题干涉及的是商业的发展,与文化、科技无关,也没有涉及对外开放,排除ABC项。
故选D项。
13.唐宋时期,江南经济快速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经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重新开通大运河 B .城市日益兴盛 C .农业技术的进步 D .海外贸易拓展
[知识点]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 C
[详解]魏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方居民纷纷向南迁徙,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业技术进步促成经济重心的南移, C项正确;
重新开通大运河只能沟通南北的交通,不是主要动力,排除A项;
城市日益兴盛只体现出商业的繁荣,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
海外贸易拓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排除D项。
故选C项。
14.元初,东平人赵天麟上疏说:“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于千顷,不耕不稼,为之草场,专放孽畜”。这揭示了此时期农业凋敝的原因是( )
A.长期战争的破坏 B .自然灾害严重 C .农民负担沉重 D .贵族占耕地为牧场
[知识点]元朝的建 立和南宋的灭亡
[答案] D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王公大人之家、占民田、为之草场”可知,贵族占有大量土地,不种农作物,只放牧,这体现出,此时期农业凋敝的原因是贵族占耕地为牧场,D项正确;
元初国家统- -.且材料没有体现长期战争的破坏,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灾害、农民负担,排除BC项。
故选D项。
15.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元代的行省如此划分意在( )
A.方便文书传递 B .防范地方割据 C .缓和民族矛盾 D .实行地方分权
[知识点]行省制度
[答案] 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为了管辖辽阔的疆域,改变了前代按山川形便原则划分区域的原则,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设置行省,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个省级行政区,其目的是防范地方割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文书传递,并且这也不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目的,排除A项;
题干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的设置方式,没有涉及民族矛盾是否缓和,排除C项;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置行省不是为了地方分权,排除D项。
故选B项。
16.南宋末年的杭州,“北瓦羊棚楼等,谓之“游棚"。外又有勾栏甚多, 北瓦内勾栏十三座,最盛"。城市中大批瓦子、勾栏的出现( )
A.突破了商业活动时空限制 B.丰富了市民文化娱乐生活
C .提高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 D .扭转了尚武轻文社会风气
[知识点]城市的发展与风貌 (宋)
[答案] B
[详解]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城市中大批瓦子、勾栏的出现,适应了市民阶层壮大的需要,丰富了市民文化娱乐生活,B项正确;
经商的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说明商业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题干中并未提到早市、夜市的出现,排除A项;
瓦子的出现与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并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
宋朝推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转了尚武轻文的社会风气,题干并没有相关内容能反映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瓦子、勾栏的出现,与扭转尚武轻文的社会风气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故选B项。
17.元朝有人这样形容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这种说法说明了( )
A.元朝行省制度的畅通 B .元朝交通的方便
C .元朝南北达一万里 D .元朝都城的繁盛
[知识点]元朝商业和中外交往
[答案] B
[详解]题干中的“千里"、“万里形容的是出行路程远,但是“如在户庭和“如出邻家”表明了交通十分的便利,B项正确;
元朝行省制度是行政区划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元朝南北达一-万里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
材料主要体现元朝交通的便利并未涉及经济,排除D项。
故选B项。
18.1409年,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郑和将永乐皇帝的信件交给各国国王。信中表达了他的意图,“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通好他国,怀柔远人”。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意在: ( )
A.兴兵异域 B .开拓市场 C.扩展疆土 D.传播和平
[知识点]郑和下西洋
[答案] D
[详解]根据“不可欺寡,不可凌弱;麻几共享太平之福”通好他国,怀柔远人”可知,郑和下西洋是要与其他国家进行和平交往,所以是在传播和平,D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郑和要传播和平,而不是兴兵异域,排除A项;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和平,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而不是以开拓市场和扩展疆土为目的,排除BC项。
故选D项。
19.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异彩纷呈。明清时期涌现出著名的四大小说,其中-部以诡异的想象,突破时空,突破神、 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世界”。它是( )
A.《西游记》 B.《红楼梦》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知识点]西游记
[答案] 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以诡异的想象,突破时空,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世界"涉及神、人物,与《西游记》的内容符合, A项正确;
《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排除B项;
《水浒传》以农民起义为题材,排除C项;
《三国演义》讲述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排除D项。
故选A项。
20.有学者指出:“明朝中后期,皇帝疏于政务 ,只寻欢作乐,对国家政务漠不关心,明君臣之间处于隔绝状态,即在位君主和廷臣见面交接甚少。”这种状况( )
A.不利于君主集权 B .促使了相权转移 C .造成了外戚专权 D .导致了倭寇犯边
[知识点]明灭和满清兴起
[答案] A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皇帝疏于政务一君主和廷臣见面交接甚少”可知, 皇帝不怎么管政务,皇权的影响力就会下降,也就是说,不利于君主集权,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相权,排除B项;
明朝没有专权,排除C项;
材料是说中央,不是说边患,排除D项。
故选A项。
21.清朝对原明朝州县地区沿用旧有治理体制, 对广大北部和西部边疆地区,实行理藩体制管理。这些地区的治理都服从于君主集权统治。上述政策有利于( )
A.推行文化专制措施 B .促进边疆和中原的均衡发展
C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D .巩固和发展统-多民族国家
[知识点]西藏 与新疆的治理
[答案] D
[详解]根据材料'这些地区的治理都服从于君主集权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采取的这些政策都是对统-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D项正确;
材料表述的是政治制度,与文化无关,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促进边疆和中原的均衡发展",排除B项;
材料表述的是国内治理,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22.从1741年到1850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耕地面积只增加了不到26% ,而同期的中国人增加了近3亿。产生的经济原因在于( )
A.商人群体和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
C .曲辕犁适应了不同土壤的耕作 D .政治的稳定利于农业发展
[知识点]明清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1741年到1850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的时间段与玉米.番薯、马铃薯推广种植的阶段相吻合,正是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中国有限的土地才能供养更多的人口,所以B项正确;
商人群体和商业市镇的兴起反映了清朝商业的发展状况,这并不是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的原因,排除A项;
唐朝江东地区就已出现曲辕犁,清朝并未进行技术改进,这不是清朝中期人口爆炸式增长的原因,排除C项;
政治的稳定并不能解决人地矛盾问题,并且题干说的是经济原因,排除D项。
故选B项。
2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一些人放弃传统礼教开始追求财富 ,“人人不耻逐末, 为之者众”,商人队伍大大增加,形成了许多地域性的商帮。这反映了( )
A.工商皆本的思想开始被接受 B .封建道德礼教存在许多弊病.
C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破坏
[知识点]明清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详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一些人放弃传统礼教开始追求财富,‘人人不耻逐末,为之者众,商人队伍大大增加,形成了许多地域性的商帮"反映了工商皆本的思想开始被接受。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人放弃传统礼教开始追求财富,体现了工商皆本的思想开始被接受,A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封建道德礼教存在许多弊病,排除B项;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说法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
明清时期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排除D项。
故选A项。
24.与中国历史上普经的文景盛世、汉武盛世、贞观盛世不同, 17世纪兴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对的局势,已经与中国传统的任何一个王朝相异其趣。这里的局势指的是( )
A.政局的稳固 B .民族关系的和睦 C .经济的发展 D .全球时代的到来
[知识点]海禁政策、 闭关锁国
[答案] 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7世纪兴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对的局势,已经与中国传统的任何一个王朝相异其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以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兴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开始大规模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在与此同时的全球变局中,“康乾盛世"使中国封建社会走到末世,危机四伏的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可知这里的“局势”指的是全球时代的到来, D项正确;
政局的稳固,与“17世纪兴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对的局势,已经与中国传统的任何一个王朝相异其趣”的内容不符,排除A项;
民族关系,在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与"17世纪兴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对的局势,已经与中国传统的任何一个王朝相异其趣"的内容不符,排除B项;
经济的发展,与“17世纪兴起的康乾盛世所面对的局势,已经与中国传统的任何一个王朝相异其趣”的内容不符,排除C项。
故选D项。
25.据研究,《红楼梦》 对荣国府的漆器描述中,多次出现洋漆架“小洋漆茶盘“连环洋漆茶盘"等。这说明当时( )
A.漆器工艺技术高超 B.中外存在一定交流
C .漆器已经普遍使用 D.民众生活用品丰富
[知识点]红楼梦
[答案] B
[详解]根据题意,洋漆架“小洋漆茶盘“连环洋漆茶盘这些都是外国传进中国的东西物品,由此可得出中外存在-定交流,B项正题意着重强调这些漆器的来源,而非工艺技术,排除A项;
从题意中无法推测出漆器已经普遍使用,排除C项;
题意中只提及漆器这一种生活用品,无法说明民众生活用品丰富,排除D项。
故选B项。
材料分析题(共50分)
26.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对外文化交流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内容。唐代的对外交流的举措,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12分)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在宗教、文化、艺术方面采取兼收并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更是日益频繁,文化艺术也发展到一个新高峰。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广泛吸收外来音乐的有利因素。例如,高丽乐在唐朝宫廷受到重视被列为唐九部乐、十部乐之一。
一摘自 《唐代长安的对外开放及其意义》
材料二 鉴真(688-763),扬州大明寺的高僧,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整理 自部编教材《唐朝的中外文件交流》
材料三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 亦当求之。”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处在强国稳定时期,因此唐王朝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周边各国的侍臣和商人,纷纷前来中国,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70多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文化传播到东西方各国,对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材料四 在唐三彩及唐诗中,骏马、骆驼和胡人,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化符号,这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具体表现。唐代文化对朝群、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影响广而深,这些影响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一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3分)
(2)请写出两位唐朝对外交往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3分)
(3)材料三提及“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发展到70多个,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3分)
(4)阅读以上材料, 提炼一个观点 ,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观点,论述)(3分)
[知识点]玄奘西游
[答案] (1)兼收并蓄、交流日益频繁
(2)鉴真、玄奘
(3)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机会,交通发达,为中外往来创造条件。
(4)观点,论述
观点1:唐朝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世界文化。
论述:①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唐朝僧人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把唐朝的医学、建筑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影响了日本的社会发展;③玄奘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天竺,精研佛教义理,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结论:唐代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世界文化,也使得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观点2: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础。
论述:唐朝时期的玄奘和鉴真都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是他们能够成功到达目的地,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西汉的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遭遇匈奴的扣押,但他同样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因此,他历经十年,终于不辱使命,到达西域,最后回到长安,从而,开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一陆 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观点3: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主动性、双向性。
论述: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唐朝与亚非地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天竺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各国的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唐朝也在经济文化交流中,成为-个开放的国家,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进步促进自身经济文化发展, 使唐朝更加强大。
[详解] (1) 根据材料信息,唐朝统治者在宗教、文化、艺术方面采取兼收并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更是日益频繁,文化艺术也发展到一个新高峰,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频繁,鉴真、玄奘等人不远万里,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体现出唐朝对外开放兼收并蓄、交流日益频繁的特点。
(2)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频繁,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都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增加说明唐朝时期综合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从综合国力来看,唐朝时期国家和平稳定,贞观之治使得国家逐步走向强盛,文化发展迅速,使得邻近国家与唐朝通商;从对外政策上来看,唐朝时期实行宽松的对外政策,民族关系融洽,促进了中外交流,为外国客商到中国经商奠定了基础。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找出观点结合所学进行分析论证,要注意答题格式为:观点+论述,做到史论结合,分析条理清晰。
答题示例:
观点1:唐朝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世界文化。论述:①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唐朝僧人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把唐朝的医学、建筑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影响了日本的社会发展;③玄奘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天竺,精研佛教义理,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结论:唐代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世界文化,也使得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观点2: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础。论述:唐朝时期的玄奘和鉴真都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是他们能够成功到达目的地,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西汉的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遭遇匈奴的扣押,但他同样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因此,他历经十年,终于不辱使命,到达西域,最后回到长安,从而,开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一陆 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观点3: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主动性、双向性。论述:唐朝的对外交流具有双向性。一方面,唐朝与亚非地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如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天竺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各国的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唐朝也在经济文化交流中,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进-步促进自身经济文化发展,使唐朝更加强大。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唐太宗道:“民之所以为盗者, 由于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裹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联当去旁省费、轻徭薄赋,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于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宋朝时期,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一摘编自钱穆 《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表
材料三:自唐朝中叶以来, 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委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一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贞观时期为实现:民衣食有余在经济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概括从唐太宗至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人口呈现什么变化趋势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促成这一趋势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元时期我国的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分别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经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我们能得到怎样的认识 (3分)
[知识点]贞观之治,经济重心南移,开元盛世
[答案] (1)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表现:引进早熟水稻品种一占城稻; 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任答其中两点)
(2)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上升) ;统治者励精图治;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任答其中两点, 其它言之有理也可相应给分)
(3)人口:南多北少;经济:南方超过北方,南方处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原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大批人口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生产技术。
(4)社会安定,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能结合材料说明, 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于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可知,实施的政策是,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可知,这表现出,引进早熟水稻品种一占城稻。 根据所学可知,其它原因还有,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表格可知,这体现出,人口数量快速增加。根据所学可知,原因有,这一时期, 统治者励精图治,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可知,人口南多北少,经济南方超过北方,南方处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根据所学可知,原因有,这-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表格可知,这体现的原因是,大批人口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生产技术。
(4)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社会安定,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28.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 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一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一摘编自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材料三 中国在历史 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有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列举-项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 所采取的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汉和清朝在新疆地区采取的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各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什么 (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第二帝国“造成新的官僚政治”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帝国“在选官制度方面有什么变化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上问题探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4分)
[知识点]独尊需术兴办太学,陆上丝绸之路,开创科举取士制度,西藏与新疆的治理
[答案] (1)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北击匈奴;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张骞出使西域。
(2)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元朝。
(3)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土。
(4)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统-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 .
[详解] (1)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 -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军事上北击匈奴;为了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2)西汉:在新疆地区采取的“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是设置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清朝:在新疆地区采取的“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是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王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元朝。
(3)制度:由材料,“隋唐为第二帝国"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可知,“第帝国”“造成新的官僚政治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的创立,扩大的官吏的选拔范围,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条件。
变化:由材料,“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三帝国在选官制度方面的变化是实行八股取士。明清时期,为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土制度,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4)主题:从秦汉时期,我国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发展,到隋唐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共同的主题是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是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描写杭州的词句。宋元时期的大都市景象繁华,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宋词元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一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 上册历史教材
(1)材料一中图A时期各家学派代表聚众讲学, 研讨学术,著书立说,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___。 图B时期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称为 ( 文体)。清朝统治者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 ,加以歪曲解释,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
图C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许多学科都有贡献,还创立了等新的学科。(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列举宋朝文化发展的表现。(3分)
(3)综上所述,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4分)
[知识点]文字狱
[答案] (1)百家争鸣 八股文文字狱逻辑学
(2)大都市景象繁华,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宋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3)生产力状况决定着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推动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发展等。
[详解] (1)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材料一中,图A时期各家学派代表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图B时期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称为八股文;清朝统治者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文字狱:图C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对许多学科都有贡献,还创立了逻辑学等新的学科。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钱塘自古繁华——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可知,这体现的原因是,大都市景象繁华,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宋朝文化发展的表现是,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宋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3)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生产力状况决定着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推动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发展等。
()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