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练习题(含解析)--2022-202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练习题--2022-2023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单选题
1.黄勇在《汉末魏晋时期的瘟疫与道教》一文中认为在瘟疫日益严重的时期,民间道教运动就会活跃起来,当瘟疫之灾有所缓解的时候,道教运动就会变得相对温和起来。下列对道教与瘟疫之间的关系表述最为准确的是
A.瘟疫与道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B.道教为战胜瘟疫提供信仰支持
C.瘟疫与道教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D.道教与瘟疫是同生同灭的关系
2.清初史家万斯同说:“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至,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材料表明元代
①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稳定统治 ②驿站通信速度达到史上最高水平
③驿路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④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驿路交通网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学习了《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
A.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的最大阻碍
B.铁路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一开始就得到清政府的支持
C.列强把铁路修到哪里,就把侵略势力延伸到哪里
D.近代交通与通讯的艰难发展表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健康发展
4.某一时期,巴西最繁忙的火车站圣保罗车站配有三个时刻表,分别对应三条不同铁路线上的火车。同时期的美国匹兹堡火车站甚至有六个不同时刻的时钟。这反映出当时( )
A.人们时间观念得以强化 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C.先进计时技术亟需推广 D.人员和物资流动被阻断
5.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 B.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
C.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6.从古至今,人们铺设道路,开凿运河,发明和改进车、船和飞机,不断拓展陆上、水上和空中的路线,这些活动( )
①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②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④密切了世界的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科学技术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行行复行行”的历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①交通事业近代化的开始
②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
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
④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清末上海的租界规定行车不能“雷轰电掣疾流星”,因为“车行太快本违章,竭力奔驰易溜缰”,同时要求“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表明( )
A.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 B.沿海城市已经普及汽车
C.交通工具改进加强了沟通 D.规则意识促进近代文明
9.中国最早的红绿灯出现在上海英租界。改革开放后,随着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发展,自助红绿灯、触摸红绿灯、语音红绿灯等接连出现,以保证道路的顺畅。由此可知,科技进步
A.遏制了城市化带来的弊端 B.彻底改善了城市交通的面貌
C.消除了城市严重的社会问题 D.促进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
10.高速公路是高等级公路的一种,它的建设情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交通的发达程度,甚至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下图为1988—2020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图(单位:万千米),结合所学可知,该时期的中国( )
A.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高速公路事业虽起步晚但发展快
C.高速公路历程位居世界第一 D.汽车工业已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11.这些国际运河均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格局,不仅分别成为两国经济生命线,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地。文中“两国”指的是( )
A.西班牙、摩洛哥 B.新加坡、马来西亚 C.法国、英国 D.埃及、巴拿马
12.1986年,中国有一大宗货物,计划走海路,从上海运到纽约,最快捷的通道是通过( )
A.米迪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伊利运河
13.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
A.解决了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14.观察下图,1920年,英国飞行员驾驶一架由亨得利·佩治式轰炸机改制的0-004型14座客机,历时50分钟,完成了中国民航史上的第一次飞行。他当时是由(  )
A.上海飞往武汉 B.上海飞往南京 C.天津飞往北京 D.广州飞往上海
15.下图是纪念中国古代某一历史事物的1套邮票。这一历史事物( )
A.显示了秦朝陆路交通的贯通 B.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C.推动了西汉与罗马帝国联系 D.见证了宋代对外商贸的繁荣
16.在使用传统交通工具的时代,陌生男女共处某一交通工具内的情况是很少见的,近代以来,随着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的相继传入,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从开始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这反映出
A.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B.大众交通工具的层次性日益突出
C.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了人们的出行观念
D.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灭东方列国后,将过去错杂的交通线路加以整理和连接,“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根据“车同轨”的要求修筑了全国交通干线。为了控制广阔的国土,秦始皇修建了“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由首都咸阳通到全国各地的驰道,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务,又“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修筑直道。在西南地区,还修筑了五尺道。伴随征服与扩张,以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便达全国的陆路交通网络得以形成。
——据秦筑《秦代陆路交通初探》
材料二 古罗马历代统治者都把道路建设当作重要的国策执行。共和国时期,罗马完成对意大利本土的征服,修建了阿皮亚大道、弗拉米尼大道、东方大道等多条道路,将罗马与意大利东部、南部和北部连接起来。帝国建立后,罗马道路随着帝国的扩张而向外延伸。罗马帝国在其巅峰时刻疆域达500万平方公里,有372条主干道彼此联通,总里程为40多万公里,其中80500多公里的路面铺有路石,连接了今天英国、西欧、东欧、北非和近东的众多区域。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
——据冯定雄《罗马道路与帝国统治》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秦与古罗马道路建设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与古罗马道路建设相同的历史条件。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央派遣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粮食补给问题成了解放军能否在西藏站住脚的关键问题。时任西藏工委组织部部长兼西藏运输总队政委的慕生忠先后两次率部运送物资进藏。由于沿途气候恶劣,行路状况艰难,慕生忠萌生了修一条从青海进藏公路的想法。他实地考察过康藏公路,认为青藏线地势平缓,终年干燥少雨,公路的修筑和养护都比康藏线有利得多。慕生忠的结论,赢得了彭德怀的支持。1953年春,慕生忠主动请缨要求带领人马修筑青藏公路。1954年5月,青藏公路从格尔木开始动工修建,历时7个月零4天,穿越了25座高原雪山,创造了用最快速度、最低成本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公路的奇迹。
——摘编自辛元戎等《修筑青藏公路背后的哲学故事》
(1)根据材料,概括慕生忠为青藏公路修建所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指出慕生忠值得学习的优良品质。
参考答案:
1.B
【详解】据材料“在瘟疫日益严重的时期,民间道教运动就会活跃起来”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某种程度上,道教为战胜瘟疫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民间道教运动随着瘟疫的日益严重而活跃起来,但不能据此推断出道教兴盛会使瘟疫日益严重,因此“相互促进”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民间道教运动的活跃程度受瘟疫严重程度的影响,二者之间呈现一种正向关系,“此消彼长”的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道教的产生与瘟疫没有直接关系,“同生同灭”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2.B
【详解】元朝时期,驿站遍布全国,各地都有使驿往来(“人迹所至,皆置驿传”),表明元代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稳定统治 ,构成了四通八达的驿路交通网络,说法①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元代的驿站通信“速度”达到史上最高水平,驿路主要服务于国家政治、军事需要,并非元代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说法②③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CD三项错误。
3.B
【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清政府的腐朽与愚昧,一开始并不支持铁路建设,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中国近代的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受到帝国主义的限制和排挤,而且帝国主义利用它们延伸自己的侵略势力,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火车站有多个时刻表,说明此时时间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不利于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时间不统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时间观念强化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表明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时间不能统一,并非计时技术问题,排除C项;人员和物资流动被阻断,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火车的出现让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可见,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封建的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但中国的社会制度并未改变,故排除C,选A。
考点: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
点评:交通工具的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6.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古至今交通运输不断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密切了世界的联系。①②③④都对,D项正确;ABC项均缺少一个作用,不完整,排除AB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从“马拉火车”的天下奇观到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可知体现的是新式交通工具改变民众生活和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②④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交通近代化的开始无关,①错误,AB选项排除。交通工具左右地区经济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③错误,C选项排除。
8.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车行太快本违章,竭力奔驰易溜缰”“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可见想要保证安全、维持秩序,需要认清红绿灯,清楚交通规则,这说明中国交通设施走向近代化,规则意识促进近代文明,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排除A项;“普及汽车”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交通工具改进加强了沟通,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与改进有助于促进城市交通规范,有利于规范人们交通行为方式,即有利于促进城市的文明程度的提高,故D项正确。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与改进有助于促进城市交通规范发展,不能推断出遏制了城市化带来的弊端,排除A。B彻底改善的说法错误,且材料强调科技进步促进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排除。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与改进有助于促进城市交通规范发展,不能推断出消除了城市严重的社会问题,排除C。
10.B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在1995年后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得到飞速发展,说明我国高速公路事业起步晚,发展速度快,B项正确;1995年以后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排除A项;“位居世界第一义”和“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说法都无法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据材料“这些国际运河均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格局,不仅分别成为两国经济生命线,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地”并结合所学可知,埃及的苏伊士运河连接了地中海和 红海,巴拿马运河连接了南北美洲,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格局,更是东西方互联互通的要道,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地,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直布罗陀海峡,位于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部之间,最窄处在西班牙马罗基角和摩洛哥西雷斯角之间,与材料“东西方物资交流……”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马六甲海峡是位于马来半岛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漫长海峡,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同管辖,与材料的“两国”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埃及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初,英法为自身利益展开了对其争夺,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为1986年,货物的路径是从上海到纽约,跨越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到达位于美洲东岸的纽约是最便捷的途径,B项正确;米迪运河是法国境内的运河,苏伊士运河连通地中海和红海,伊利运河位于美国国内,三者均不在上海到纽约的最近航线上,排除AC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大运河……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可知,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流与发展,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C项正确;大运河的开通主要是为了缓解南北交通运输压力,无法解决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大运河带动沿岸新的生产关系产生,排除B项;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可能因为大运河而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1920年,国民政府的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了北京至天津的航线,这是中国最早的民航线路,当时英国飞行员驾驶客机由天津飞往北京,完成中国民航史上的第一次飞行,故C正确;上海飞往武汉并不是中国民航史上的第一次飞行的航线,故A错误;上海飞往南京,也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广州飞往上海的航线也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故选C。
15.B
【详解】依据图示“大漠雄关,西域胜境”等,结合所学学知识可知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丝绸之路的作用,排除A项;丝绸之路推动了东汉与罗马帝国的联系,排除C项;宋代时期,尤其是南宋,海上丝绸之路比较兴盛,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从材料中的“随着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的相继传入,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从开始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可以看出,随着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人们的出行观念发生变化,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大众交通工具的层次性,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对中国人的影响,排除D项。
17.(1)相同点:政府重视与主导;服务于军事征服与扩张;以都城为中心;范围广,辐射全国。不同点:罗马的道路比秦更广泛,由意大利扩展至其它区;秦的道路比罗马更加多样,根据不同的目的修筑不同的道路。
(2)历史条件:疆域辽阔,国家规模巨大;国家统一,国力雄厚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社会生产力进步,经济发展。
【详解】(1)相同点:根据“秦灭东方列国后,将过去错杂的交通线路加以整理和连接”“古罗马历代统治者都把道路建设当作重要的国策执行”得出政府重视与主导;根据“为了控制广阔的国土……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务”“共和国时期,罗马完成对意大利本土的征服……帝国建立后,罗马道路随着帝国的扩张而向外延伸”得出服务于军事征服与扩张;根据“以咸阳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得出以都城为中心;范围广,辐射全国。不同点:根据“罗马帝国……有372条主干道彼此联通,总里程为40多万公里,其中80500多公里的路面铺有路石,连接了今天英国、西欧、东欧、北非和近东的众多区域”得出罗马的道路比秦更广泛,由意大利扩展至其它区;根据“由首都咸阳通到全国各地的驰道,为了加强北方的防务,又‘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修筑直道。在西南地区,还修筑了五尺道”得出秦的道路比罗马更加多样;根据不同的目的修筑不同的道路。
(2)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秦与古罗马道路建设相同的历史条件,得出疆域辽阔,国家规模巨大;国家统一,国力雄厚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社会生产力进步,经济发展。
18.(1)对青藏公路的修建进行实地调研;为中央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推动青藏公路修建的决策的完成;领导部队完成青藏公路的修建。
(2)实事求是;勇于担当;不怕牺牲;报效国家。
【详解】(1)贡献:根据材料“实地考察过康藏公路……青藏公路的修筑和养护都比康藏线有利得多”、“慕生忠的结论,赢得了彭德怀的支持“等信息,概括为对青藏公路的修建进行实地调研,为中央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推动青藏公路修建的决策的完成;由材料“慕生忠主动请缨要求带领人马修筑青藏公路”“用最快速度、最低成本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公路的奇迹”等信息,概括为领导部队完成青藏公路的修建;
(2)优良品质:根据材料可知,慕生忠实地考察青藏线,从地理环境因素得出结论,得出其实事求是的精神;从慕生忠主动请缨领导修建青藏线,得出他勇于担当,报效国家的优良品质;从其两次率部运送物资入藏,主动请缨领导修建青藏线,可概括为不怕牺牲的精神。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练习题(含解析)--2022-202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