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2024-2025九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答案)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 2024-2025 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化学 试卷
说明:1.本试题卷满分 70 分,考试时间 65 分钟。
2.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 -23 Al -27 S-32 Ca-40 Fe-5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1-5 每题 1 分,6-10 每题 2 分,共 1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错选、多选或未选均
不得分。)
1.下列有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制作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景德镇瓷器烧制 B.宝丰酒酿造 C.潮州木雕 D.龙泉宝剑煅制
2.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A.可燃气体:氢气、氮气、天然气 B.合金:青铜、硬铝、赤铁矿
C.溶液:盐水、碘酒、蒸馏水 D.带电微粒:电子、离子、原子核
3.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述正确的是( )
+2
A. O3 表示 3 个氧原子 B. Fe2O3 中 Fe 的化合价:Fe2O3
C. 3Mg2+中的“2”表示 3 个镁离子带 2 个单位的正电荷 D.氦气:He
4.江西鄱阳湖港盛产美味的螃蟹,螃蟹营养丰富,其天冬氨酸的含量比较高。已知天冬氨酸的化学
式为 C4H7N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冬氨酸由 4 个碳原子、7 个氢原子、1 个氮原子和 4 个氧原子构成
B.天冬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33g C. 天冬氨酸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D.天冬氨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5.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涂上 3%-5%的碳酸氢钠溶液
B.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将其放在托盘天平左盘的称量纸上
C.蒸发操作时,将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蒸发皿
D.闻气味时要凑近瓶口,用手在瓶口扇动,使较多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中引用的“淘金”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B.《天工开物》:“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由此说明金的延展性强
C.《汉书》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中含有石油,石油是化合物
D.《天工开物》记载:“煤饼烧石成灰”。“石”主要成分是 CaCO3,“灰”指 CaO,“烧石成灰”属于
分解反应
7.《天工开物》记载:“凡燔(焚烧)蛎(牡蛎)灰者,取蛎壳叠煤架火燔成,与燔石灰(火力到后,
烧酥石性,.....)共法,以水沃之,亦自解散。”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蛎壳”的主要成分是 CaCO3 B.“叠煤”的作用是燃烧提供热量
C.“燔成”后,生成了生石灰 D.“以水沃之”发生反应时吸收热量
8.下图是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照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 1 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 2 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C.实验 2 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 2 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 1
D.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温度还要达到其着火点
9.某机械加工厂对 CuCl2 和 ZnCl2 的混合液进行处理,向混合液中加入过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得滤液和滤渣,对于上述处理后的滤渣和滤液,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滤渣中只有 Cu、Mg B.滤渣中一定有 Cu、Mg,可能有 Zn
C.滤液中溶质只有 MgCl2 D.滤液中溶质一定有 MgCl2,可能有 ZnCl2
10.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研究化学实验。利用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中
和反应时,测得溶液 pH 和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对实验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e 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Na2SO4
B.从 d 到 e 的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 pH 逐渐变大
C.温度曲线从室温逐渐上升,说明该反应放热
D.f 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现象
二、选择填充题(本大题包括 3 小题,先在 A、B、C 中选择一个正确选项,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
在相应的括号内,然后在 D 处补充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的选择 1 分,填充 1 分,共 6 分)
11.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C. t2℃时,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乙的大
D. t2℃时,欲配制 100g 甲的饱和溶液,需要甲的质量为________g 12 题图
12.中国科学院首创室温制氢方案,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催化剂
A.化学方程式是 CO+H2O === H2+CO2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C.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_______________不变
13.下列实验方案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三、填空与说明题(本大题包括 4 小题,共 23 分)
14.(5 分)在中国传统技艺中,陶瓷烧制和烟花制作都展现了独特的色彩魅力。
(1)氧化铜_______(填化学式)常用于陶瓷制备蓝色颜料。
(2)在高温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的铁的单质呈黑色,氧化铁中氧元素和铁元素质量比为
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3)含钠化合物在烟花中燃烧时,火焰呈黄色,比如添加硫酸钠,标出硫酸钠中阴离子的化合价______。
(4)为了使烟花呈紫色会添加钾化合物,硝酸钾属于_______(填氮肥或复合肥)。
(5)烟花燃放会导致酸雨,酸雨的 pH_______5.6(填“>”、“=”或“<”)。
15.(5 分)2025 年 4 月 24 日是我国第十个航天日。我国空间站的建设、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成功
发射等,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的航天实力。
(1)我国液体捆绑式火箭用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N2O4)做推进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催化剂
C2H8N2+2 N2O4 === 3N2+4H2O+2CO2,该反应中共有_______种氧化物。
(2)空间站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电能,通过电解水制备氧气。请写出电解水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科学家研发的舱外航天服用到了涤纶,涤纶属于_______(填字母)。
A.金属材料 B. 合成材料 C.复合材料
(4)六号月球车的红外成像光谱仪采用了二氧化碲(TeO2)晶体,如图是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
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_(填序号,双选)。
①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②碲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52
③磷原子与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16. (7 分)能源转型逐渐成为全球共识,我国首次实现“固态氢能”
发电并网,“绿电”与“绿氢”转化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16 题图
(1)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光伏、风力发出的电用于电解水制氢。
(2)贮氢;合金 Mg2Cu 是一种潜在的贮氢材料,高温时在氙气保护下,由一定质量比的 Mg、Cu 单质
熔炼获得。该合金在一定条件下完全吸收氢生成氢化物和另一种合金,其化学方程式为:
350℃
2Mg2Cu+3H2 === 3MgH2+MgCu2。
①熔炼制备 Mg2Cu 合金时,通入氩气的目的为________________。
②氢化物 MgH2 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Mg(OH)2】沉淀,并释放出氢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还发现氨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在纯氧中可以完全燃烧,只生成水和氮气,使得液氨有望取
代液氢成为新一代绿色能源。请写出氨气在纯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6 分)MnCO3 是一种高性能磁性材料。以软锰矿(主要成分为 MnO2)为原料制备 MnCO3 的主要
流程如下。已知:MnCO3 难溶于水,NH4HCO3 受热易分解成三种化合物。
(1)原料软锰矿在使用之前通常需粉碎,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中往往有副产物 MnS2O6 生成,温度对该反应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为减少 MnS2O6 的生成,
最适宜的温度为_________℃。
(3)反应②MnSO4+2NH4HCO3 = (NH4)2SO4 + CO2↑+ X + MnCO3↓,则 X 化学式为_________。
(4)反应②中加入 NH4HCO3 溶液时,往往需要控制温度在 30~35℃,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产品 MnCO3 (Ⅱ)比 MnCO3 (Ⅰ)更纯净,原因是产品 MnCO3 (Ⅰ)经过洗涤、烘干后,表面附着的
水及____________等可溶性杂质已被除去。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 2 小题,共 16 分)
18.(8 分)通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下图是老师提供的
一些实验装置,请据此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____,C 装置与 B 装置相比,其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
验室用 C 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检验二氧化碳,除发生装置外,还选用 G 装置,装置中的液体是_________(填写试剂名称)。
(3)实验室选择 A、D 的组合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氨气(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小
明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氨气,他应选择的 H 装置收集氨气,气体从
__________通入(填“a”或“b”)。
19.(8 分)《天工开物》记载古法造纸术的流程是原料浸泡、蒸煮、抄制、烘干。兴趣小组根据记载
,利用回收的废纸进行“制造再生纸”跨学科实践活动,在蒸煮时加入了氢氧化钠。造纸后,为处
理剩余的废液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① BaCl2 溶液呈中性;
②碱石灰是氢氧化钠与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能吸收水和二氧化碳。
【任务一】废液成分分析
【提出猜想】推测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行实验】(1)
【实验分析】
(2)步骤 1 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稀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步骤 2 中向试管中加入氯化铜溶液,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得出
了相同的结论。
【任务二】废液中碳酸钠含量的测定
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取一定质量的废液样品放入装置的锥形瓶中、先通入一会儿
N2,然后称量装置 C、D 的质量,再向锥形瓶中滴加足量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体,继续通一会儿
N2,后,测得装置 C、D 分别增重的质量。
(4)装置 A 中使用稀硫酸而不使用盐酸的
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装置 A 不再产生气体后不继续通入 N2,会使测定的碳酸钠含量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
“偏小”)。
【任务三】废液的处理
(6)为使废液中的碳酸钠转化为氢氧化钠循环利用,需根据废液中碳酸钠的含量,加入一定量
的含钙化合物,该物质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计算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0 分)
20.化学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为:Al2 (SO4)3+6NaHCO3 = 3Na2SO4 + 2A1(OH)3↓+ 6CO2↑。现将
100g 质量分数为 17.1%的 Al2 (SO4)3 溶液与一定质量的 NaHCO3 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得
到滤渣和 300g 滤液。(忽略气体溶于水)请回答:
(1) Na2SO4 中钠元素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保留到 0.1%)。
(2)若将 100g 质量分数为 17.1%的 Al2 (SO4)3 溶液稀释成 10%的溶液,需加水_______克。
(3)求过滤后所得滤液中溶质质量为多少克 (写出计算步骤)
(4)实验所用的 NaHCO3 溶液质量为_______ (2 分)乐平市 2024—2025 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九年级化学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5 每题 1 分,6-10 每题 2 分,共 15 分)
1-5:CDDDC 6-10:CDCCD
二、选择填充题(每小题的选择 1 分,填充 1 分,共 6 分)
11.B 37.5 12.A 化学性质和质量 13.A 加入适量的 BaCl2 溶液,过滤
三、填空与说明题 (共 23 分)
14.(1)CuO (1 分) (2)3:7 (1 分) (3) (1 分)
(4)复合肥 (1 分) (5) <(1 分)
15.(1)3 (1 分) (2) (2 分)
(3)B (1 分) (4)②③ (1 分)
16.(1) (2 分) (2)①防止氧化(1 分) ② (2 分)
(3) (2 分)
17.(1)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进行(1 分) (2) 90(1 分) (3) H2O(1 分)
(4) (2 分) (5)(NH4)2SO4(1 分)
四、实验与探究题 (共 16 分)
18.(1)长颈漏斗(1 分) 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1 分) CaCO3+2HCl=CaCl2+H2O+CO2 (2 分)
(2)澄清石灰水(1 分) (3) 2KMnO4==K2MnO4+MnO2+O2 (2 分) (4)b(1 分)
19.(1)现象:白色沉淀 (1 分) 结论:NaOH(1 分) (2)检验并除去 Na2CO3 (1 分)
(3) 蓝色沉淀 (1 分) (4)盐酸具有挥发性(1 分) (5)偏小 (1 分)
(6)Na2CO3+Ca(OH)2=CaCO3 +2NaOH(2 分)
五、综合计算题 (共 10 分)
20.(1)32.4% (1 分) (2)71(1 分) (3)21.3g (6 分) (4)221g(2 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