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三轮生物学百日冲刺小题特训:实验与探究(有解析)

2025届高考三轮生物学百日冲刺小题特训:实验与探究(有解析)

2025届高考三轮生物学百日冲刺小题特训:实验与探究
1.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操作、材料、条件等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对照组落叶分解现象比实验组更明显
B.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后,盖上盖玻片进行计数
C.制作生态缸时,为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应按时向生态缸中补充所需物质
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暗、趋热、趋湿的特点
2.下列有关生物学科学史及科学探究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辛格和尼科尔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
B.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向酵母菌培养瓶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检测酒精
C.鲁宾和卡门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D.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3.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有关教材实验探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设计预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偶然性,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重复几代培养后,抑菌圈直径可能会变小
C.“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实验温度属于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无需控制
D.“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需要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其中有氧的为实验组,无氧的为对照组
4.长日照植物是指日照长度必须长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短日照植物是指日照长度必须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为研究光周期(白天和昼夜的相对长度)对开花诱导的影响以及光信号的感受和传导,科学家对植株甲进行了不同处理,如表所示(表中15L—9D表示15h光照和9h黑暗,16L-8D表示16h光照和8h黑暗)。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别 处理 是否开花
① 保留全部叶片,16L-8D处理 否
② 保留全部叶片,15L—9D处理 是
③ 保留全部叶片,先15L—9D处理,后16L—8D处理 是
④ 去掉全部叶片,先15L—9D处理,后16L-8D处理 否
⑤ 保留全部叶片,一片叶经15L—9D处理,其余叶经16L—8D处理 是
⑥ 只保留一片叶,先15L-9D处理,后16L-8D处理
A.由①②两组结果,可知植株甲属于短日照植物
B.由③④⑤三组结果,推测⑥组的植株甲不开花
C.由③④两组结果,可知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叶片
D.甲接受适宜光周期后,可能产生了某种保持刺激效果的物质
5.在实验探究中,采取科学合理方法有助于得到可信的结果,下列相关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B.孟德尔和摩尔根均通过“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的实验来验证假说是否正确
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可采用样方法统计种群密度
D.赫尔希和蔡斯在噬菌体侵染实验中,用32P标记噬菌体,若搅拌不充分,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减少
6.下列有关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电泳鉴定DNA时,先将PCR产物与含指示剂的凝胶载样缓冲液混合,再加入加样孔中
B.检测花生子叶中的脂肪时,直接用高倍镜就可以观察到清晰的脂肪颗粒
C.观察菠菜叶绿体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叶绿体形态,再换高倍镜观察叶绿体的分布
D.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代替澄清的石灰水检测CO2的生成情况
7.土壤镉污染影响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种植富集镉的植物可以修复镉污染的土壤。为了筛选这些植物,某科研小组研究了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镉后植物A和B的生长情况,以不添加镉为对照(镉含量0.82mg·kg-1)。一段时间后,测量植物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植物体镉含量,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镉浓度(mg·kg-1) 地上生物量(g·m-2) 地下生物量(g·m-2) 植物体镉含量(mg·kg-1)
植物A 植物B 植物A 植物B 植物A 植物B
对照 120.7 115.1 23.5 18.0 2.5 2.7
2 101.6 42.5 15.2 7.2 10.1 5.5
5 105.2 35.2 14.3 4.1 12.9 7.4
10 97.4 28.3 12.1 2.3 27.4 11.6
A.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
B.与植物A相比,植物B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
C.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
D.若以两种植物作动物饲料,植物A的安全风险更大
8.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下列生物学研究中,科学方法运用错误的是( )
A.施莱登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过程运用了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
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运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
D.探索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氧元素来源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9.下列高中生物学实验中,无需通过预实验确定实验条件范围的是( )
A.用斐林试剂检测梨原浆中的还原糖
B.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C.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D.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0.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的研究离不开科学方法的运用。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班廷摘除胰腺、注射提取液的系列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
B.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证明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C.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D.“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应用了荧光标记法,能够证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11.下列关于教材实验创新的尝试,合理的是( )
A.“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用适宜浓度的KNO3溶液代替蔗糖溶液,可简化实验步骤
B.“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将叶片100℃烘干2h后研磨,可提高色素分离效果
C.“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用无水乙醇洗去浮色,可提高实验观察效果
D.“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缩短解离时间,可提高染色效果
12.下列关于生物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观察洋葱鳞片叶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滴加蔗糖溶液后的观察属于实验组
B.对冰激凌中的大肠杆菌进行分离和计数时,可设置空白平板和接种大肠杆菌的平板作对照
C.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呼吸方式时,通气的组别为实验组、密闭的组别为对照组
D.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分解作用时,应对实验组的叶片进行灭菌处理
13.为探究运动联合桦树茸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科研人员对正常组(CON组)、糖尿病模型组(DB组)、桦树茸提取物组(IOE组)运动组(EX组)、运动联合桦树茸提取物组(EI组)5组小鼠进行空腹血糖的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腹时血糖的来源主要是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质转化
B.桦树茸提取液可能通过促进组织细胞线粒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C.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于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D.桦树茸提取液和运动对血糖的调节表现出协同作用
14.为探究昆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将一雌一雄两只果蝇放在同一培养瓶内繁育获得同父同母的果蝇家系,由此获得若干家系。将每一家系的果蝇均分至两个培养瓶,甲瓶中放有涂抹DDT的玻璃片,乙瓶放有空白玻璃片。检测各家系甲瓶果蝇死亡率,若死亡率高,则淘汰该家系;若死亡率低,则按如图流程继续操作。重复十代后,获得了抗DDT能力高于原家系几百倍的果蝇。以下关于此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家系分至甲、乙瓶的果蝇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
B.实验排除了DDT诱导果蝇产生抗药性变异的可能
C.乙瓶未放置DDT,无法实现DDT对果蝇家系的选择作用
D.本实验可以证明果蝇抗药性增强是选择的结果
15.大肠杆菌有AR菌和AS菌两种类型,只有AR菌对氨卞青霉素(Amp)有抗性。某兴趣小组用CaCl2处理两种菌后,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1:将AS菌与煮沸灭活的AR菌混合后,接种于含Amp的固体培养基上,获得了少量培养物
实验2:将具有氨卞青霉素抗性基因的质粒加入AS菌液,一段时间后接种于含Amp的固体培养基上,获得了少量培养物
下列对实验方法或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1和实验2都发生了细菌转化现象,其转化因子就是质粒DNA
B.实验2的AS获得了可稳定遗传的表型变化,推测质粒具有遗传效应
C.两个实验都需增设仅接种AS菌的对照组,旨在排除杂菌污染的影响
D.将实验中灭活的AR菌破碎并加入限制酶,则无法再现实验1的结果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在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实验组经过灭菌处理了,没有微生物存在,所以落叶分解现象对照组比实验组更明显,A正确;
B、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该先盖上盖玻片,再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进行计数,B错误;
C、制作生态缸时,应该是密封的,不能按时向生态缸中补充所需物质,要让其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自我维持,C错误;
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点,D错误。
故选A。
2.答案:D
解析:A、1935年,丹尼利和戴维森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据此作出的推测是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A错误;
B、在“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实验结束时需取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加入试管中再加入酸性重铬酸钾用于检测是否产生酒精,B错误;
C、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H2O,发现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源于水,但18O不属于放射性同位素,C错误;
D、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D。
3.答案:B
解析:A、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实验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减少浪费,A错误;
B、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的实验中,重复几代培养后,生存下来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更强,因此抑菌圈直径可能会变小,B正确;
C、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实验的自变量是pH,温度属于无关变量,应保持等量且适宜,并不是无需控制,C错误;
D、“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通过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运用对比实验法,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都是实验组,相互对照,D错误。
故选B。
4.答案:B
解析:A、由①②两组结果可知,经过16L-8D处理,植物不开花,而经过15L—9D处理后,植物开花,说明植物甲属于短日照植物,A正确;
BCD、第③组和第④组说明植物接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叶;而开花部位是茎尖,叶和茎尖之间隔着叶柄和一段茎,因此叶片在接受适宜光周期刺激后,可能产生了能运输到茎尖的开花刺激物;第③组和第⑤组说明一片叶已经足以完成光周期诱导的物质,则第⑥组结果是植物甲开花,B错误,CD正确。
故选B。
5.答案:A
解析: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A正确;孟德尔和摩尔根最终都进行了测交实验,验证假说是否正确,B错误;应当用抽样检测法调查酵母菌的种群数量,C错误;32P标记不影响上清液,D错误。
6.答案:A
解析:电泳鉴定DNA时,先将PCR产物与含指示剂的凝胶载样缓冲液混合,缓冲液中含有的溴酚蓝作为电泳指示剂,以防条带迁移出凝胶,再加入加样孔中,A正确;检测花生子叶中的脂肪时,需在低倍镜下找到花生子叶的最薄处,并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再换为高倍镜下观察,方可观察到被染成相应颜色的脂肪颗粒,B错误;观察菠菜叶绿体时,需要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C错误;酸性重铬酸钾可用于检测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情况,而不能检测CO2的生成情况,D错误。
7.答案:B
解析:A、由表可知,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和B的植物体镉含量都有所增加,说明植物A和B都发生了镉的富集,A正确;
B、由表可知,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的植物体镉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高于植物B,所以与植物B相比,植物A更适合作为土壤镉污染修复植物,B错误;
C、由表可知,在相同的镉浓度处理下,植物A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都高于植物B,说明在被镉污染的土壤中,镉对植物B生长的影响更大,C正确;
D、由表可知,在不同浓度的镉处理下,植物A的植物体镉含量高于植物B,说明植物A对镉的富集能力更强,若以植物A作为动物饲料,镉会沿着食物链进行富集,安全风险更大,D正确。
故选B。
8.答案:D
解析:A、施莱登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A正确;
B、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过程运用了提出假说这一科学方法,B正确;
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运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C正确;
D、18O不具有放射性,探索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氧元素来源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D错误。
故选D。
9.答案:A
解析:A、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实验,反应原理明确,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会产生砖红色沉淀,不需要通过预实验来确定实验条件范围,A正确;
B、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由于不同的pH可能对酶活性有显著不同的影响,需要通过预实验确定一个大致的pH范围,再进一步精确探究最适pH,B错误;
C、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正式实验前需要预实验,以确定合适的酵母菌接种量、培养时间、取样时间等条件范围,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C错误;
D、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生长素类调节剂浓度对生根效果影响较大,通过预实验可以大致确定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再在此范围内进一步实验找到最适浓度,D错误。
故选A。
10.答案:A
解析:A、班廷摘除健康狗的胰腺,造成实验狗患糖尿病,这是人为去除了胰腺这一影响因素,运用了“减法原理”;然后给患糖尿病的狗注射萎缩的胰岛提取液,使狗的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人为增加了胰岛提取液这一影响因素,运用了“加法原理”。所以班廷摘除胰腺、注射提取液的系列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和“加法原理”,A正确;
B、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证明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
C、15N不具有放射性,C错误;
D、“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应用了荧光标记法,将人和鼠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别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物质标记,然后诱导两种细胞融合,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而不是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选A。
11.答案:A
解析:A、使用适宜浓度的KNO3溶液代替蔗糖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K+和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液浓度升高,细胞自动吸水复原。该过程无需更换清水,简化了实验步骤,一次处理即可观察分离与复原,A正确;
B、100℃高温烘干叶片会破坏叶绿体结构,导致色素(尤其是叶绿素)分解,降低提取量,影响实验结果,正常实验中常使用新鲜叶片,B错误;
C、在进行脂肪鉴定的过程中,用苏丹Ⅲ染色后,需要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C错误;
D、解离时间不足会使细胞未充分分离,导致细胞重叠,难以观察,D错误。
故选A。
12.答案:B
解析:观察洋葱鳞片叶质壁分离时,滴加蔗糖溶液后的观察属于实验组;观察质壁分离复原时,滴加蔗糖溶液后观察到的现象属于对照组,A错误;
对冰激凌中的大肠杆菌进行分离和计数时,可设置空白平板和接种大肠杆菌的平板作对照,B正确;
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呼吸方式时,通气的组别和密闭的组别均为实验组,C错误;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分解作用时,应对实验组的土壤进行灭菌处理,D错误。
13.答案:D
解析:A.空腹时血糖主要来自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肌糖原分解主要为肌肉活动供能,故A项错误。
B.线粒体只能分解丙酮酸,不能分解葡萄糖,故B项错误。
C.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于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故C项错误。
D.桦树茸提取液和运动均能够降低血糖,表现出协同作用,故D项正确。
14.答案:C
解析:A、依题意,将一雌一雄两只果蝇放在同一培养瓶内繁育获得同父同母的果蝇家系,由此可知,同一家系分至甲、乙瓶的果蝇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A正确;
BD、据图可知,乙瓶未放置DDT,用于保留一雌一雄个体,该瓶中个体与甲瓶中果蝇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用此对照来排除DDT诱导果蝇产生抗药性变异的可能,因此本实验可以证明果蝇抗药性增强是选择的结果,BD正确;
C、乙瓶虽未放置DDT,但在重复实验时,乙瓶中的果蝇是来源于经DDT选择后的子代,因此,乙瓶虽未放置DDT,也通过甲瓶实现DDT对果蝇家系的选择作用,C错误。
故选C。
15.答案:B
解析:A、实验1中,“煮沸灭活的AR菌”中的DNA作为转化因子被AS菌吸收,让部分AS菌变成了能抵抗Amp的AR菌;实验2中,具有氨卞青霉素抗性基因的质粒作为转化因子被AS菌吸收,让部分AS菌发挥了氨卞青霉素抗性基因的作用,在含Amp的固体培养基上,获得了少量培养物,A错误;
B、实验2中,具有氨卞青霉素抗性基因的质粒被部分AS菌吸收,使少量AS菌发挥了氨卞青霉素抗性基因的作用,获得了可稳定遗传的表型变化,推测质粒具有遗传效应,B正确;
C、两个实验都需增设仅接种AS菌的对照组,以验证Amp对AS菌生长的真实影响,排除干扰因素,确保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C错误;
D、将实验中灭活的AR菌破碎并加入限制酶,若该种限制酶不破坏AR菌的氨卞青霉素抗性基因,可能会再现实验1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