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三轮生物学百日冲刺小题特训:生物与环境(有解析)
2025届高考三轮生物学百日冲刺小题特训:生物与环境
1.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杂食性害虫,从缅甸入侵到中国云南,其具有食性广、繁殖力强、迁飞快、破坏力强的特性,被草地贪夜蛾危害的玉米会减产20%~7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草地贪夜蛾卵的数量
B.因生态环境适宜、缺乏天敌,草地贪夜蛾数量始终呈现“J”形增长
C.草地贪夜蛾的天敌双斑青步甲对草地贪夜蛾数量的影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降低草地贪夜蛾的出生率
2.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研究人员对某水域水葫芦入侵前后湖泊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调查时段 物种数 植物类型 优势种
入侵前 Ⅰ 100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龙须眼子菜等多种
入侵后 Ⅱ 22 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水葫芦、龙须眼子菜
Ⅲ 10 浮水植物 水葫芦
A.Ⅰ时段群落中植物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强
B.Ⅱ时段沉水植物因光照不足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弱而消亡
C.Ⅲ时段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低,不存在垂直结构
D.水葫芦入侵后的湖泊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
3.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导致土壤流失和植被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滑坡区为震后形成的滑坡迹地,地表裸露;过渡区为滑坡区与未滑坡区的扭曲地带,有少量滑坡,原地貌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未滑坡区受地震影响较小,植被保持原状,郁闭度较高。某地2013年初发生地震,表中数据对比了2013年和2019年山体滑坡区、过渡区和未滑坡区的植被物种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植被层 区域 物种数(2013年) 物种数(2019年)
乔木层 滑坡区 0 6
过渡区 4 8
未滑坡区 9 6
灌木层 滑坡区 6 32
过渡区 8 35
未滑坡区 23 38
草本层 滑坡区 34 55
过渡区 45 48
未滑坡区 50 41
A.调查该地区植被的物种丰富度可以选择样方法
B.2013年和2019年该地未滑坡区的植被的物种丰富度均大于过渡区
C.2013—2019年期间,该地区滑坡区植被群落可能发生了次生演替
D.2019年该地植被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有利于提高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4.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与大庆市境内,是以芦苇沼泽为主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野生丹顶鹤繁殖栖息地和人工孵化丹顶鹤基地,有着众多的珍稀水禽,被誉为中国的“丹顶鹤故乡”。每年4——5月份200余只丹顶鹤来此处栖息繁衍,逗留后继续北迁至俄罗斯,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景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丹顶鹤活动能力强,可以选择标记重捕法调查扎龙湿地内丹顶鹤的丰富度
B.丹顶鹤属于濒危保护动物,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应禁止任何形式的开发和利用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该地区野生丹顶鹤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的最有效的措施
5.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破坏叶绿体的内膜和外膜,光合色素的排布会变得无序,光反应将不能正常进行
B.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样品中肉眼难以分辨类群的小动物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D.牛奶、啤酒一般采用巴氏消毒法,可以在80-90℃处理30min
6.紫茎泽兰被引入中国,由于其强大的竞争力和繁殖力,在我国各地迅速扩散。泽兰实蝇是一种昆虫,被视作紫茎泽兰的专一性天敌。它具有强烈的搜寻寄主的能力,通常会在紫茎泽兰的幼嫩部位产卵,孵化的幼虫用口器吸食叶脉中有机物,会阻碍紫茎泽兰的生长繁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紫茎泽兰增加了物种丰富度,提升了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B.泽兰实蝇与紫茎泽兰的种间关系属于寄生而不是捕食
C.若想通过引入泽兰实蝇控制紫茎泽兰的数量,需要先做引入生物的安全性研究
D.泽兰实蝇辨别寄主的过程体现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7.某湿地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水鸟的觅食生境和食物种类如下表。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水鸟 觅食生境 主要食物
甲 浅水区 小型鱼类、螺类
乙 深水区 大型鱼类、虾类
A.甲和乙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B.若甲消失则乙的种群数量会显著增加
C.两种水鸟的种间关系为竞争
D.两种水鸟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8.生态位分化的物种在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差异,且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对生态位有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位分化程度低的物种,在资源短缺时的竞争压力小
B.群落中物种生态位的动态变化,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C.物种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可使双方生态位发生有利于协同进化的改变
D.生态系统中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能长期共存
9.取土迹地植被的恢复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组分。现以天然未退化草地植物群落为参照,以植物群落高度为指标,分析了青藏公路取土迹地(约30cm深)恢复区域植物群落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量工程取土迹地会使原有植被移除,造成草地植物群落碎片化
B.海拔、生物群落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了植物群落高度
C.取土迹地的群落演替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D.人工恢复取土迹地植被会影响群落的演替方向和演替速度
10.植物的所有生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温度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温度的差异使植物的分布呈现地域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春夏季形成年轮的深色带,在秋冬季形成年轮的浅色带
B.经冬天低温后,冬小麦在春天就会发生春化作用
C.群落中植物种类的季节性变化与温度变化规律有关
D.我国东部到西部地区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主要与温度有关
11.西双版纳野象谷分布着野生亚洲象。某研究小组将拍摄到的野生亚洲象影像资料整理后,对该种群的数量进行分析,计算其L值(L值=当年末种群数量/前一年末种群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或推测错误的是( )
A.第6年,种群L值剧烈波动可能是统计误差造成的
B.第19年,亚洲象的种群数量达到了K值,随后会下降
C.第5年和第7年的亚洲象种群数量可能是相等的
D.资源充裕使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在20年间缓慢增加
12.碳汇是指通过自然过程或人为活动,从大气中吸收并储存CO2的系统或过程;江西省鄱阳湖湿地实施“退耕还湿”工程后,碳汇能力显著提升。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以有机物形式存储碳
B.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会释放CO2,需减少其活性以增强碳汇
C.碳汇能力提升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
D.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随物种丰富度增加而增强
13.我国南方比较常见的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桑树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与种植单一作物的农田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C.蚕沙、沼渣和废液等的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D.为提高输出品的产量,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长越好
14.某生态农场采用“作物种植一家禽散养”模式,玉米和小麦的种子供人类食用,秸秆加工成饲料喂养鸡和猪,禽畜粪便经堆肥后施入农田,同时利用沼气池处理部分粪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将玉米和大豆间作有利于增大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在家禽饲料中加入纤维素酶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C.产甲烷菌利用粪便产生沼气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D.家禽粪便中的能量被农作物重新吸收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15.滨海湿地因过度开发导致红树林被破坏,原有鸟类迁徙路线中断。近年政府通过人工修复红树林,安装特定频率的声波装置(模拟鸟类鸣叫)吸引候鸟回归。监测显示,随鸟类种类增多,害虫数量下降,红树林群落结构逐渐恢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声波装置发出的是物理信息,其传递离不开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
B.害虫数量下降与鸟类捕食增加有关,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红树林群落结构的恢复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某时段鸟类明显减少,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已经失效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草地贪夜蛾卵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应采用样方法调查其数量,A错误;
B、一段时间内因生态环境适宜、缺乏天敌,草地贪夜蛾数量会呈现“J”形增长,但由于空间有限,最终种群数量会达到相对稳定,B错误;
C、天敌影响草地贪夜蛾的数量,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减少雌雄间的交配,降低草地贪夜蛾的出生率,D正确。
故选D。
2.答案:C
解析:A、I时段,水域中不同植物分别利用不同的空间,对阳光等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强,A正确;
B、II时段,水葫芦、小叶眼子菜数量多,而且此时沉水因光照不足导致光合作用强度弱已经消失,B正确;
C、III时段,植物类型是浮水植物,优势种是水葫芦,仍存在垂直结构,C错误;
D、入侵后,水葫芦与其他物种在空间资源中的竞争占优势,入侵后的湖泊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C。
3.答案:B
解析:A、调查植被的物种丰富度可以选择样方法,A正确;
B、2013年该地未滑坡区物种数为9+23+50=82,过渡区物种数为4+8+45=57;2019年该地未滑坡区物种数为6+38+41=85,过渡区物种数为8+35+48=91;其中2019年该地过渡区物种丰富度更高,B错误;
C、2013—2019年期间,该地区滑坡区植被群落物种丰富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可能发生了次生演替,C正确;
D、2019年该地植被群落在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都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分层现象明显,有利于提高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D正确。
4.答案:D
解析:A、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密度,丰富度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而扎龙湿地内的丹顶鹤是一个种群,A错误;
B、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更有助于动物保护,B错误;
C、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该地区野生丹顶鹤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C错误;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的最有效的措施,D正确。
故选D。
5.答案:C
解析:A、光合色素排布在类囊体薄膜上,破坏叶绿体的外膜和内膜,光合色素的排布不受影响,光反应仍能正常进行,A错误;
B、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错误;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取样器取样法,样品中肉眼难以分辨类群的小动物可以借助于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进行统计,C正确;
D、对于牛奶这些不耐高温的液体,使用巴氏消毒法,在62~65℃消毒30min或80~90℃处理30s~1min,不仅可以杀死牛奶中的绝大多数微生物,还可以使牛奶的营养成分基本不被破坏,D错误。
故选C。
6.答案:A
解析:A、紫茎泽兰属于入侵物种,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降低了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A错误;
B、泽兰实蝇的幼虫用口器吸食叶脉中有机物,与紫茎泽兰的种间关系属于寄生,B正确;
C、引入外来天敌前需评估其对本地生态的潜在风险(如是否攻击非目标物种),这是生物防治的必要步骤,C正确;
D、泽兰实蝇通过识别紫茎泽兰的信息(如化学物质)定位寄主,体现了信息传递在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7.答案:D
解析:A、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甲的觅食生境是浅水区,主要食物是小型鱼类、螺类;乙的觅食生境是深水区,主要食物是大型鱼类、虾类。二者的觅食生境和主要食物都不同,所以生态位不完全重叠,A错误;
B、甲和乙的觅食生境和食物种类不同,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较弱。甲消失后,乙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并不会因此有显著的增加,因为乙主要以大型鱼类、虾类为食,且生活在深水区,所以乙的种群数量不会显著增加,B错误;
C、虽然甲和乙都属于水鸟,但它们的觅食生境和食物种类差异较大,竞争关系不明显,C错误;
D、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甲生活在浅水区,乙生活在深水区,这体现了群落中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所以两种水鸟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D正确。
故选D。
8.答案:C
解析:A、生态位分化程度低的物种,对资源需求相似程度高,在资源短缺时竞争压力大,A错误;
B、群落中物种生态位的动态变化,可使物种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B错误;
C、物种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可使双方在长期进化中相互适应,生态位发生有利于协同进化的改变,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对资源竞争激烈,难以长期共存,D错误。
故选C。
9.答案:C
解析:A、大量工程取土迹地使原有生态环境中的植被破坏或移除,造成草地植物群落碎片化,A正确;
B、由图可知,海拔、群落类型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了植物群落高度,B正确;
C、由于气候、降雨量等因素,取土迹地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不一定演替出森林,C错误;
D、人工恢复取土迹地被会影响群落的演替方向和演替的速度,D正确。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A、年轮形成的原因是:在春夏季细胞分裂快、细胞体积大,在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浅的带,在秋冬季细胞分裂慢、细胞体积较小,树干上形成颜色较深的带,A错误;
B、经冬天低温后,冬小麦才能在春天开花,这种经历低温诱导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B错误;
C、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的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与温度对群落中生物的影响具有季节性有关,C正确;
D、我国东部到西部地区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主要与水分有关,D错误。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A、亚洲象是大型动物,其生活的环境是热带雨林,研究者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拍摄,可能因树木遮挡等原因导致第5年和第6年拍摄到的种群数量相差较大,A正确;
B、第19年的L值较大,第20年的L值显著下降,只能确定第18年到第19年间,亚洲象增加的数量较多,而第19年和第20年间,亚洲象增加的数量较少,无法确定种群数量是否达到K值,B错误;
C、第6年的L值较大,第7年的L值较低,只能说明第5年和第6年间增加的亚洲象较多,第6年和第7年间种群数量下降,因此第5年和第7年的数量可能相等,C正确;
D、由图可知,调查期间,亚洲象的L值总体上是稳中有升,这表明亚洲象的种群数量是在缓慢上升,可能是因为当地设立了自然保护区,使得它们的食物等资源充裕,D正确。
故选B。
12.答案:B
解析:微生物分解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不可人为抑制,B错误;湿地碳汇体现间接价值,C正确。
13.答案:B
解析: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饵料中的能量,A错误;
B、与种植单一作物的农田相比,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B正确;
C、蚕沙、沼渣和废液等的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利用率,而能量的传递效率不能提高,C错误;
D、食物链越短能量损失越少,输出品的产量高,D错误。
故选B。
14.答案:D
解析:A、将玉米和大豆间作,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光照等资源,增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面积,从而固定更多的太阳能,有利于增大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正确;
B、在家禽饲料中加入纤维素酶,可帮助家禽更好地消化饲料中的纤维素等物质,使家禽能从饲料中获取更多的能量,进而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B正确;
C、产甲烷菌利用粪便产生沼气,将粪便中的部分能量转化为沼气中的能量,这些能量可被人类利用,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正确;
D、农作物只能利用家禽粪便被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如无机盐等),而不能直接吸收家禽粪便中的能量。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的,D错误。
故选D。
15.答案:D
解析:A、声波装置发出的是物理信息,其传递离不开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此外生态系统中信息类型还有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A正确;
B、害虫数量下降与鸟类捕食增加有关,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
C、红树林群落结构的恢复使得群落内部营养结构变得复杂,因而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D、某时段鸟类明显减少,则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能力减弱,但并不是已经失效,D错误。
故选D。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