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单元检测--2022-202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公元前3500年左右,人类开始向文明社会迈进,其最根本的经济前提是( )
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B.社会分工的发展
C.奴隶制度的形成 D.文字的出现
2.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B.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C.人类文明发展均是大河文明的体现
D.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3.《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法官审理案件,宣告裁判,并交付判决书后,经证明该案件为不成立而法官又经判决确定犯有误判之罪者,处该案中刑罚之十二倍。该法官并应于公众集会中被推出审判席,永久不得复职。”这一规定旨在( )
A.保证司法公平 B.解决社会纠纷 C.规范司法程序 D.完善法律体系
4.如图是古埃及神庙中的一处浮雕,刻画的是战神塞赫迈特在接受国王宰杀牲口向神献祭的宗教仪式。实际上屠宰动物供奉神明的仪式理应由祭司完成。这说明古代埃及国王 ( )
A.热衷于对日常生活的管理 B.兼任政治与宗教领袖
C.努力麻痹国内人民的思想 D.对国家政治事务极其冷漠
5. 如表所示为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前600年)的印度和波斯帝国时代的伊朗神话中主要神祇的善恶倾向对比。学者研究发现,以拉丁字母拼读他们的语言时,没有太大的差别。由此可知,雅利安人和波斯人( )
印度神祇 伊朗(波斯)神祇
Asura恶 Ahura善
Indra善 AngraMainyu恶
Deva善 Daeva恶
A.具有对立的价值观念
B.来自同一批印欧移民
C.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
D.具有相近的文化渊源
6.古代雅典城邦“最重要的立意是要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城邦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民主政治已相当完备 B.意在强调公民意识
C.崇尚尊重生命的价值 D.重在限制个人自由
7.美国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除差别的目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米勒意在表明,古希腊“裸体竞技”的习俗( )
A.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原因 B.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
C.根源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 D.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
8.印度在历史上不断被外来的民族征服。每次外族入侵都会带来新的文化和制度,但种姓制度却一直延续至今。对此合理的解释是,种姓制度( )
A.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B.是印度社会的主要道德准则
C.限制了社会阶层流动 D.成为了殖民侵略的理论依据
9. 阿伊·哈努姆城(位于今阿富汗东北部)建于公元前4世纪末,城中德尔斐神殿上用希腊文刻着“童年时,听话;青年时,自律;成年时,正义;老年时,智慧;死去时,安详”的箴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公元前303—前232年)颁布的一些法令会附有希腊文译文。这些信息可以用来印证( )
A.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欧亚文明交流互鉴
B.“丝绸之路”促进了希腊文化向亚洲传播
C.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观念被普遍接受
D.古代希腊在东西文明交流中的中心地位
10.公元前8世纪,亚述帝国对外扩张时,每占领一个地区,便要索取大量的铁,之后发展到自己开采并冶炼铁矿。这一做法( )
A.保证了亚述军队的先进性 B.促使亚述帝国进入农耕时代
C.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D.使亚述帝国纵横驰骋两千年
11.公元前6世纪,大流士一世为了颂扬自己的战绩,命人用埃兰语、古波斯语和阿卡德语、巴比伦方言撰写铭文,并以当时通用的楔形文字刻在悬崖上,史称“贝希所敦铭文”。这表明( )
A.帝国境内文化统治多元 B.区域性扩张促进文明发展
C.行省制度形成竞争格局 D.波斯统治者宣扬君权神授
12.“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个西方谚语可以转义为成语“入乡随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该西方谚语的形成从实质上说明了( )
A.罗马帝国为了向外扩张修建了许多道路
B.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C.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
D.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13.魏徵主编的《隋书·食货志》记载,北朝末期,中国河西走廊地区东罗马(395—1453)金币、萨珊波斯(224—651)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后来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这一考古发现( )
A.有利于印证北朝民间货币的使用情况
B.表明中欧之间的交流始于南北朝
C.证明《隋书·食货志》的内容皆为信史
D.可印证当时中西贸易的繁盛
14.“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从材料中可知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 )
A.控制人们思想 B.保存古代文化 C.提供道德规范 D.进行宗教迫害
15. 公元前6世纪,埃及法老将瑙克拉提斯城赐予了希腊人。在这里,不少希腊人开始使用埃及人传统的陪葬品。同时,希腊商人还将铁器带到这里,而铁器则改变了埃及人传统的生产工具及武器。这主要反映了古代( )
A.地域文化的交流 B.埃及手工业的落后
C.宗教信仰的融合 D.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二、非选择题(16题18分,17题25分,18题12分,共55分)
16.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城邦的领导人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城市对全世界的人都是开放的。”哲学家、作家、艺术家等都跑到雅典来,在雅典,他们有广大的施展才能的余地。雅典城的演剧、庆节、献祭等,都需要很大的开销,大部分是以“社会义务”的形式分摊给富裕的工商业者的。在城邦民主政治机构如公民大会和议事会出现的同时,市政公共建筑随之出现。市政广场是交流信息、参与市政议会和公民大会的“民众集会之所”。
——摘编自解光云《论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城市因素》
材料二 当罗马帝国征服整个地中海世界之后,诸皇帝根据希腊人的历史教训,采取了得到证明的十分有效的方法:大量建立和发展城市。由当地上层人物实行城市自治,使其与帝国融为一体。有人评价道:“如果没有那些有能力管理自己的事务并能为帝国收税的城市,罗马是不可能统治行省的。”新组织起来的城市的第一项义务就是把城市青年送到军队里去。罗马帝国早期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当罗马由于对外进行战争而需要征募新兵的时候,城市化受到的“鼓励”尤甚。
古罗马的市政建筑追求整体和谐,强调中轴线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为了宣扬皇权的伟大,各朝皇帝竞相营建大型建筑。
——摘编自段光达《罗马帝国早期城市化运动的原因及特点》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城市对古代雅典文化繁荣所起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推动城市化的原因。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雅典与古罗马的城市规划所折射出的政治差异。(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文明先在美索不达米亚生根,以后又在欧亚大陆和美洲的其他几个地区生根,那之后,便向四面八方传播。正象(像)农业革命以部落取代狩猎社会那样,现在部落社会又为文明所取代。在部落文化到达欧亚的边缘地区时,欧亚中心地区的部落文化正在被文明所取代。随着文明从大河流域的发源地向外传播,并跨越邻近的野蛮地区,这一取代过程不可抗拒地继续着。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指出文明产生的社会根源及早期文明地城分布所呈现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文明是如何对外传播的,概括指出古代文明传播的基本方式。(8分)
(3)根据所学知识,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先后崛起对人类文明进步有何作用?(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罗马人的宗教体系的神祇多出自意大利本地神话。共和国末期,罗马的诗人开始模仿希腊神话编写自己的神话。于是,希腊的主神宙斯就是罗马的朱庇特、希腊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就是罗马的密涅瓦、希腊的爱神阿佛洛狄忒就是罗马的维纳斯。
佛教东传中国之初,知识分子常以老庄思想来说明佛学的法理。佛教被老庄空理的清谈之风所影响,举凡佛教讲述、佛典注释,常引用老子、庄子、《易经》的用语,皆称为“格义佛教”。明末清初,传教士带来的西洋科技对中国士大夫产生极大冲击。学兼中西的黄宗羲猜想西政、西教源于中学,他断言:“泰西之学,其源盖出于墨子。”晚清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也多次比附西方“数学、化学、光学、电学均是暗袭中学”。
— —摘编自《世界宗教源流史》等
(注: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常以既有的文化去理解未知的文化,这种方法被称为比附。)
根据上述材料拟定一个关于“外来文化与文明发展”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逻辑清晰)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远古人类文明的发展。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人类的社会生产出现了剩余产品,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不断加剧,阶级对立直接导致了国家的产生文字出现,故A项正确;B.社会分工在原始社会早期就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C奴隶制度的形成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故C项错误;D.“文字的出现”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表现,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人类最初各文明体及文化“轴心时代”的出现都是在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虽然各区域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文明体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是因为人类社会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规律,是地理气候、技术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影响所致,B项正确;早期人类各文明独立发展,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古雅典文明是海洋文明,排除C项;地理气候只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起决定性的是技术与经济发展模式和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法官审理案件,宣告裁判,并交付判决书后,经证明该案件为不成立而法官又经判决确定犯有误判之罪者,处该案中刑罚之十二倍。该法官并应于公众集会中被推出审判席,永久不得复职”可得出这一规定旨在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古巴比伦的法律体系,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司法公平,排除A项;BC项都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C项。
4.答案:B
解析:浮雕材料提及战神塞赫迈特在接受国王宰杀牲口向神献祭的宗教仪式,实际上屠宰动物供奉神明的仪式理应由祭司完成却是国王所为,这说明古代埃及国王既是政治领袖,也是宗教领袖,B正确; ACD选项与浮雕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
5. 答案 D
解析:材料中古印度和伊朗(波斯)神祇的善恶倾向不一,但它们的发音相似,书写相近,这说明雅利安人和波斯人的文化具有一定关联性,存在相近的文化渊源,D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虽然他们有相似的词汇,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来自同一批印欧移民,排除B项;由材料看不出罗马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古代雅典城邦将城邦立意和公民发展联系在一起,“在最广义上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反映出古代雅典强调公民意识,故选B项;材料强调公民意识,未体现民主政治已相当完备,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公民意识,未涉及崇尚尊重生命的价值,排除C项;材料“评判并控制其成员的性格,城邦随时关切其公民是什么样的人”指重视公民意识,而不是限制个人自由,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A.古希腊民主制城邦的产生和材料中的裸体竞技没有关系。B.材料信息更多的体现的是平等公平,没有体现出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产物。C.材料中的体育竞技的规则体现不出是从政治传统上发展而来的。D.从材料中“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可以看出古代希腊裸体竞技,体现了一定的平等公平的意识,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故选:D。
8.答案:A
解析:种姓制度强调尊卑等级,有利于维护统治。故而,历代入侵印度的外来民族都保留了种姓制度,A项正确。种姓制度是属于制度层面,不是印度社会的主要道德准则,排除B项;种姓制度的确限制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这最终也是回归于维护统治,C项不够精确,排除;D项不符合事实逻辑,排除。
9.答案 A
解析:根据材料“阿伊·哈努姆城(位于今阿富汗东北部)建于公元前4世纪末,城中德尔斐神殿上用希腊文”“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公元前303—前232年)颁布的一些法令会附有希腊文译文”,可知希腊文化对亚洲部分文化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推广希腊文化,促进了欧亚文明交流互鉴,A项正确;丝绸之路开通于公元前2世纪,排除B项;“普遍”表述错误,排除C项;“中心地位”表述错误,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A.公元前1000年,亚述进入铁器时代。铁器的使用,不仅有利于多山的亚述的开发,而且铁可制作出更加锐利的武器,有利于它的对外征服。亚述人自己开采并冶炼铁矿后,其冶金匠人制造的铁制品质量很高,保证了亚述军队的先进性,故A选项正确;B.亚述在此之前已经进入农耕时代,故B选项错误;C.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故C选项错误;D.亚述帝国兴起于公元前10世纪末,灭亡于公元前612年,纵横驰骋两千年说法错误,故D选项错误。故选:A。
11.答案:A
解析:根据“命人用埃兰语、古波斯语和阿卡德语、巴比伦方言撰写铭文,并以当时通用的楔形文字刻在悬崖上”可得出在帝国境内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要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说明,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区域扩张,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行省制,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到宣扬政绩,并不能体现君权神授,排除D项。
12. D 由“入乡随俗”和“实质上说明”可知,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故选D项。A、B两项为无关选项,排除;C项是表象,排除。
13.答案:D
解析:A.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河西走廊地区的货币使用情况,“北朝民间货币的使用情况”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B.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北朝时期中欧之间的交流状况,没有涉及北朝以前的情况,因此无法得出“始于南北朝”的结论。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书 食货志》的内容皆为信史”表述绝对化。D.题干所给材料中“中国河西走廊地区东罗马(395-1453)金币、萨珊波斯(224-651)币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流通货币。后来考古学者在新疆和田与吐鲁番分别发现了东罗马金币和萨珊银币”表明,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中西之际的贸易交流。故选:D。
14.答案:B
解析:由题干材料“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可知,基督教在欧洲的作用是保存古代文化。1世纪,耶稣创立基督教,基督教宣扬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为救赎世人的罪而降临人间,是人们的“救世主”。故选:B。
15.答案 A
解析:希腊人使用埃及人传统的陪葬品,埃及人使用希腊人传入的铁器,这说明埃及、希腊地域文化的交流,故选A项;埃及手工业的落后与“希腊人开始使用埃及人传统的陪葬品”不符,排除B项;宗教信仰的融合与“铁器则改变了埃及人传统的生产工具及武器”不符,排除C项;希腊化时代的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
16. 答案 (1)作用: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才和丰富的知识资源;(2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为古典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2分)城邦民主政治提供了思想文化交流的活动场所。(2分)
(2)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吸取古代希腊人的教训;上层人物的配合;城市自治的推动;对外扩张和军事发展的需要;罗马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4分,答出4点即可得分)
差异:雅典城市规划服务于民主政治,强调民主参与,罗马城市规划服务于帝国统治,强调中央集权;(4分)雅典城市规划宣扬开放和政治平等,罗马城市规划宣扬皇权伟大,城中多大型建筑。(4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从提供人才、资源、物质基础、交流场所等角度分析。第(2)问,原因,从统治者的态度、前人历史教训、军事扩张需求、经济发展状况等角度概括;差异,从两者的政治体制、人们的思想文化差异等角度进行分析。
17.答案:(1)社会根源:农业革命的发生,即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特点:先在大河流域产生,分布在欧亚大陆和美洲的几个核心地区。
(2)传播:从大河流域逐渐向外传播,逐渐波及欧亚大陆。
方式:区域性的武力扩张;贸易往来;人口迁徙。
(3)作用: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逐渐连成一片(或进一步扩张了农耕文明区);促进古代世界各地区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或促进各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解析:(1)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文明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要是农业革命的发生,即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特点根据“随着文明从大河流域的发源地向外传播,并跨越邻近的野蛮地区,这一取代过程不可抗拒地继续着”可知是先在大河流域产生,分布在欧亚大陆和美洲的几个核心地区。
(2)传播根据“随着文明从大河流域的发源地向外传播,并跨越邻近的野蛮地区,这一取代过程不可抗拒地继续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从大河流域逐渐向外传播,逐渐波及欧亚大陆。方式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包括区域性的武力扩张;贸易往来;人口迁徙等。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先后崛起,把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逐渐连成一片;促进古代世界各地区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
18.示例一:论题:科学理性地借鉴外来文化有利于文明的交流和发展。
论述: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不断对外扩张。罗马在文化上对希腊等文明也处于劣势地位,罗马诗人借鉴希腊神话完善罗马的宗教体系,有助于提升罗马的文化自信心和缓和罗马与被征服之间的矛盾,推动罗马帝国的建立。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家和儒家思想相结合,有利于佛教在中国本土化。同时也激励了中国本地传统思想对佛教优良思想的借鉴,推动了程朱理学的兴起和后世儒家心学的发展,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可见,文明的交流不仅要立足于自身,还要吸收借鉴优秀的文明成果。
示例二:论题:狭隘主观地解读外来文化不利于文明的发展。
论述:明末清初,为对抗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黄宗羲将西方权利学说和基督教信仰解释为瞾家学说。是一种牵强附会的错误联系,并非西方相关学说的真正起源。晚清时期,郑观应向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比附为出自中国传统文化,可能滋生出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误解和轻视,使学习西方文化的行为被视作关注文化的细枝末节,从而产生不必学习西方文化的自大态度。因此,在对待外来文化上,要做到客观全面,才有利于文明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共和国末期,罗马的诗人开始模仿希腊神话编写自己的神话。”可知罗马借鉴、模仿希腊文明,对罗马的宗教体系进行补充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罗马吸收借鉴希腊文化,有助于提升罗马的文化自信心和缓和罗马与被征服之间的矛盾,推动罗马帝国的建立;根据材料信息“佛教东传中国之初,知识分子常以老庄思想来说明佛学的法理。”结合所学,佛教、道教的传播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也激励了中国本地传统思想对佛教优良思想的借鉴,推动了程朱理学的兴起和后世儒家心学的发展,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科学理性地借鉴外来文化有利于文明的交流和发展作为论题,结合史实进行阐述。故可论述为: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不断对外扩张。罗马在文化上对希腊等文明也处于劣势地位,罗马诗人借鉴希腊神话完善罗马的宗教体系,有助于提升罗马的文化自信心和缓和罗马与被征服之间的矛盾,推动罗马帝国的建立。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家和儒家思想相结合,有利于佛教在中国本土化。同时也激励了中国本地传统思想对佛教优良思想的借鉴,推动了程朱理学的兴起和后世儒家心学的发展,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可见,文明的交流不仅要立足于自身,还要吸收借鉴优秀的文明成果。
根据材料信息“明末清初,传教士带来的西洋科技对中国士大夫产生极大冲击。学兼中西的黄宗羲猜想西政、西教源于中学,他断言:“泰西之学,其源盖出于墨子。”晚清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也多次比附西方“数学、化学、光学、电学均是暗袭中学”。”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郑观应坚持“吸西学中源说”,仍然坚持“天朝上国”观念,不利于西学的传播,故可以狭隘主观地解读外来文化不利于文明的发展作为论题,结合史实进行阐述。故可论述为:明末清初,为对抗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黄宗羲将西方权利学说和基督教信仰解释为瞾家学说。是一种牵强附会的错误联系,并非西方相关学说的真正起源。晚清时期,郑观应向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比附为出自中国传统文化,可能滋生出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误解和轻视,使学习西方文化的行为被视作关注文化的细枝末节,从而产生不必学习西方文化的自大态度。因此,在对待外来文化上,要做到客观全面,才有利于文明的发展。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