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溶质的质量分数随堂练习 (含解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9.3溶质的质量分数随堂练习 (含解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9.4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没有涉及到的是
A.称量溶质 B.量取溶剂
C.溶解搅拌 D.过滤除杂
2.a、b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有t1℃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将其分别升温至t2℃,下列有关t2℃时a、b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a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b溶液中有未溶解的b物质
C.a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t1℃时相同 D.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小于a溶液
3.要将50g质量分数为5%的某溶液变为10%(溶解度允许值内),可采用的方法有
A.把溶剂蒸发25g(恒温) B.把溶剂蒸发一半(恒温)
C.再加入50g5%的该溶液 D.加入25g该溶质固体
4.实验室通过稀释10%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50g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需加入水的质量为30g
B.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C.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使所配溶液质量分数偏小
D.实验的步骤为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
5.同学们在配制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据此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序号 温度/℃ 水的质量/g 加入硝酸钾质量/g 所得溶液质量/g
① 10 100 40 120.9
② 60 50 20 70
A.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0g
B.实验②所得溶液一定是6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要将实验①中剩余硝酸钾全部溶解,只能采用加水的方法
D.若将实验②所得溶液降温至10℃,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
6.将50mL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配制成20%的稀硫酸时,需要加水的体积是
A.179.4mL B.358.8mL C.450.8mL D.500mL
7.在其他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对下列四种溶液作对应的处理,最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的是(  )
A. B.
C. D.
二、实验题
8.市售的浓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密度为1.18g·cm-3,如何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
三、科学探究题
某实验小组进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探究及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I.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探究:每次都加入相同质量的大理石(足量)和25mL的稀盐酸,并记录收集到100mL二氧化碳气体所需要的时间。下表是实验的记录:
编号 颗粒大小 实验温度 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加入稀盐酸体积 时间
① 粗颗粒 20℃ 7.3% 25 133
② 粗颗粒 20℃ W 25 126
③ 粗颗粒 35℃ 7.3% 25 61
④ 细颗粒 20℃ 14.6% 25 79
(1)实验②和④研究了某因素时实验速率的影响,则W= 9 ,分析数据可知 10 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最大。
(2)从实验①②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11 。
(3)为完成上述探究实验,需要用14.6%的盐酸(密度ρ=1.1g/mL)去配制7.3%的稀盐酸120g,需要量取14.6%的盐酸 12 mL(结果精确到0.1);
(4)为完成上述探究实验,从下图A-D装置中选出最适宜的发生装置 13 (填字母),写出该反应方程式 14 。

(5)实验小组使用排水法收集定量的二氧化碳。如图所示,请补充完善该实验设计图;集气瓶中植物油的作用是 15 。

Ⅱ.CO2性质探究:

用如图1装置实验,测得三颈烧瓶内气压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6)首先注入瓶中的药品是 16 (填“水”或“氢氧化钠溶液”),“bc”变化的原因是 17 。
(7)对比曲线中“bc”段和“de”段,可证明 18 。
四、综合应用题
19.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Ⅰ、上图是某化学小组配制 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6%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为 。
(2)经计算,配制该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g;若称量时出现了天平右盘偏低的现象,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填序号)。
A.调节平衡螺母 B.减少左盘中食盐 C.减少右盘中砝码 D.增加左盘中食盐
(3)配制溶液时应选择 (填写“10”、“50”或“100”)mL 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水的密度是 1.0g/cm3)。
(4)若在量取水时俯视量筒凹液面最低处,其它操作均正确,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6%(选填“大于”、“等于”、“小于”之一)。
Ⅱ、在 20℃时,向质量为 50g 的水中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并搅拌,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与所得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5)A 点时对应的溶液是氯化钠的 溶液(选填“饱和”、“不饱和”、“无法确定”之一)。
(6)A 点时所得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金属阳离子是 (写离子符号)。
(7)20℃时,B 点所对应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g。
(8)20℃时,求 B 点所对应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 0.1%)
五、填空与简答
20.下图是小明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NaCl溶液的有关实验操作示意图。
(1)配制过程中使用的四种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 、 、量筒。
(2)请你指出图中一处错误操作,并分析该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 。
(3)图②表示的操作步骤是 、图③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4)配制时需称量氯化钠 g,如果氯化钠中含有少量不溶的杂质,溶质的质量分数会 (填“偏大”或“偏小”);量取水最好选择 的量筒(填序号①10mL②50mL③100mL)。(水的密度为1g/cm3)
21.实验室若要配制100g5%的NaCl溶液:
(1)计算:需NaCl g。
(2)用 称量所需NaCl,倒入烧杯中。
(3)用 (从10mL、50mL、100mL中选)量筒量取 mL水倒入烧杯中,不断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 。
装瓶:将配成的溶液倒入试剂瓶里,贴上标签备用。
22.下图是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时乙的溶解度是 g。
(2)℃时把30 g物质甲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的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升温到℃时,溶液的质量是 g。
(3)分别将℃时100 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甲、乙仍是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甲等于乙
C.溶液质量:甲大于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小于乙
2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的有关计算
(1)溶液的稀释
①原理:溶液在稀释前后, 的质量不变。
②公式: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质量分数= 。
方法 计算依据
溶液的稀释 加水稀释 加水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加稀溶液稀释 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之和等于 中溶质的质量
(2)溶液的浓缩
方法 计算依据
溶液的浓缩 添加溶质 原溶液中的溶质与后加入的 等于混合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蒸发溶剂 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
加入浓溶液 原溶液中的溶质与后加入浓溶液中的 等于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9.4溶质的质量分数》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D D A C D B A
1.D
【详解】A、托盘天平称量所需要的氯化钠固体,不符合题意;
B、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不符合题意;
C、将称量好的氯化钠固体和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得到氯化钠溶液,不符合题意;
D、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中,不需要过滤操作,符合题意;
故选D。
2.D
【详解】A、a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升温到t2℃时,a溶液从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正确;
B、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升温到t2℃时,b溶液会有b物质析出,正确;
C、升温到t2℃时,a溶液从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组成不变,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正确;
D、选项中没有说明溶液的质量,无法比较溶质的质量,错误。
故选D。
3.A
【分析】方法一:设加入溶质的质量为X,则:×100%=10%,
解得X=2.78g;
方法二:设蒸发溶剂的质量为Y,则:×100%=10%,
解得Y=25g。
【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把溶剂蒸发25g是正确的,故A正确;
B、把溶剂蒸发一半(恒温),即,由A可知错误;
C、再加入50g 5%的该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为5%,故C错;
D、通过计算可知加入的溶质不对,故D错误。
故选A。
4.C
【详解】A、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需要10%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则加入水的质量为50g-20g=30g。正确;
B、稀释前后只向溶液中加入溶剂水,则溶质的质量不变,正确;
C、量取水时俯视读数,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会使所配溶液质量分数偏大,错误;
D、实验的步骤为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因为使用的是溶液稀释进行配置,不需要称量质量。正确;
故选C。
5.D
【详解】A、10℃时,100g水加40g硝酸钾溶液质量120.9g,只溶解溶质120.9g-100g=20.9g,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g,A错误。
B、实验②所得溶液不一定是6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B错误。
C、要将实验①中剩余硝酸钾全部溶解,除能采用加水的方法,还可以升高温度,C错误。
D、若将实验②所得溶液降温至10℃,50g水能溶解溶质20.9g=10.45g<20g,溶质会结晶析出,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小,D正确。
故选:D。
6.B
【详解】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50mL×1.84g/cm3)×98%=(50mL×1.84g/cm3+x)×20%
x=358.8g
水的密度是1g/cm3,所以需要358.8mL水,故选B。
7.A
【详解】A、升高温度时,由于溶质的质量增加,最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故正确;
B、若开始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时,由于所得溶液是该物质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最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变,故错误;
C、加水时,若所得溶液是该物质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最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变;若所得溶液是该物质同一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最终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小,故错误;
D、加热该种溶质,若原来是不饱和溶液,则不会继续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变,若原来是饱和溶液,则会继续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故错误。
故选:A。
8.(1)计算:
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则稀释前浓盐酸质量为50g-x;
根据稀盐酸和浓盐酸中溶质质量不变,可列出如下关系:50g×5%=(50g-x)×37%,得x≈43.24g;
需要37%浓盐酸的体积为(50g-43.24g)÷1.18g·cm-3 ≈5.73mL;
需要水的体积为43.24g÷1g·cm-3 =43.24mL
根据所用量筒的分度值,应量取浓盐酸5.7mL,水43.2mL;
(2)量取:将量好的水43.2mL加入烧杯中,再加入浓盐酸5.7mL;
(3)混合均匀:用玻璃棒搅拌均匀;
(4)装瓶,贴上标签,注明:稀盐酸5%。
【详解】见答案。
9.14.6% 10.颗粒大小 11.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影响实验速率 12.54.5 13.B 14.CaCO3+2HCl=CaCl2+H2O+CO2↑ 15. 集气瓶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中,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16.水 17.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和水反应 18.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
【解析】9.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②和④研究了颗粒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比较可知,实验②和④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应相同,所以W=14.6%。
10.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②和④研究了颗粒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1.实验①②不同的是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所以从实验①②得出的探究结论是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影响实验速率。
12.设:需要量取14.6%的盐酸的体积为。
×1.1g/mL×14.6%=120g×7.3%,解得:=54.5mL。
13.由于注射器能控制盐酸的滴加速率,所以图A-D装置中最适宜的发生装置B。
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
15.为使集气瓶中的水能够进入量筒,右侧导管应延伸到水面下,如图所示。
为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中,使测量结果不准,集气瓶中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
16.由图可知,装置中的压强先略上升,后又略下降,则首先注入瓶中的药品是水。
17.由图可知,“bc”段压强变小的少,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和水反应,但是溶解和反应的二氧化碳的量都很少。故填: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和水反应。
18.由图可知,“de”段压强变小比较明显,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二氧化碳减少,压强减小。故填: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
19.(1)搅拌,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2) 8 D
(3)50
(4)大于
(5)不饱和
(6)Na+
(7)68
(8)26.5%
【详解】(1)溶解时需要用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速率,则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为搅拌,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2)配制该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称量时先调节天平平衡,然后左边放物体,右边放砝码,若称量时出现了天平右盘偏低的现象,说明氯化钠的量偏少,则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增加左盘中食盐,故选D。
(3)水的质量为,水的体积为,量筒选择和所量取液体体积接近的量程,则配制溶液时应选择50mL 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
(4)若在量取水时俯视量筒凹液面最低处,读数偏大,实际量取液体的体积偏小,溶剂质量偏小,由,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16%。
(5)在20℃时,向质量为50g的水中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并搅拌,溶液的质量增加,当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18.0g时,所得溶液的质量不变,则A点溶液还能溶解氯化钠,故A点时对应的溶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6)A 点时所得溶液是氯化钠溶液,大量存在的金属阳离子是钠离子,则离子符号为Na+。
(7)20℃时,B点溶解的氯化钠的质量为18g,水的质量为50g,故所对应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8)20℃时,B点溶解的氯化钠的质量为18g,水的质量为50g,B点所对应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0.(1) 烧杯 玻璃棒
(2) 氯化钠与砝码位置放反了 氯化钠的质量偏小
(3) 称量 搅拌,加速溶解
(4) 12 偏小 ③
【详解】(1)配制过程中使用的四种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烧杯、玻璃棒、量筒。
(2)观察图示可知:称量时氯化钠和砝码位置放反,造成称量不准,可能造成的后果是使称量的氯化钠质量偏小;
(3)图②表示的操作步骤是称量氯化钠,图③表示的操作步骤是溶解,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4),所以需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是:,如果氯化钠中含有少量不溶的杂质,则导致氯化钠溶质的质量偏小,从而导致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偏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所以水的质量为,即88mL,所以最好选择100mL的量筒;故选③。
21.(1)5
(2)托盘天平
(3) 100mL 95 加快溶解速度
【详解】(1)配制100g5%的NaCl溶液,所需NaCl质量为。
(2)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NaCl,倒入烧杯中。
(3)所需水的质量为,其体积为,则需选用100mL的量筒量取95mL水倒入烧杯中,不断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加快溶解速度。
22.(1)50
(2) 饱和 75
(3)BD
【详解】(1)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时乙的溶解度是50g,故填:50。
(2)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时物质甲的溶解度为40g,℃时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甲物质,所以℃时把30 g物质甲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搅拌,形成的是饱和溶液;物质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温到℃时,溶解度为50g,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5g甲物质,一共加入30g甲物质,则溶液质量为:25g+50g=75g。故填:饱和;75。
(3)A.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物质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物质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分别将℃时100 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甲仍是饱和溶液,乙变为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
B.降温过程中,甲、乙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变,与℃时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相等,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剂质量相等,分别将℃时100 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溶剂质量:甲等于乙,故B正确;
C.甲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溶液质量减小,乙溶液中无晶体析出,溶液质量不变,所以分别将℃时100 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溶液质量:甲小于乙,故C错误;
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知℃时甲、乙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分别将℃时100g甲、乙饱和溶液降温到℃,甲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乙溶液中无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时溶质质量分数:甲小于乙,故D正确。
故选:BD。
23.(1) 溶质 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的质量分数 混合后溶液
(2) 溶质质量之和 不变 溶质质量之和
【详解】(1)①稀释前后,因加入溶剂则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的质量增加但溶质的质量不方便。所以溶液的稀释的计算利用的是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不变的原理;
②浓溶液中溶质质量等于稀溶液中溶质质量,公式: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的质量分数;
加入稀溶液后溶液会均匀的混在一起,故稀溶液中溶质与浓溶液中溶质之和即为混合后溶液中溶质质量;
(2)原溶液中的溶质与后加入的溶质会均匀的混合,形成新的溶液,故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
蒸发溶剂时只是溶剂减少了 ,若不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是不会变的。故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加入浓溶液后溶液会均匀的混在一起故浓溶液中溶质与原溶液中溶质之和即为混合后溶液中溶质质量。
【点睛】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