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3.3.2 呼吸的过程(二、体内的气体交换) (分层作业)--冀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下册(含解析)

【核心素养】3.3.2  呼吸的过程(二、体内的气体交换) (分层作业)--冀少版(2024)生物七年级下册(含解析)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人体在呼吸过程中,通过气体交换后,吸入的氧气最终到达的部位是( )
A.肺 B.组织细胞 C.肺泡 D.心脏
【答案】B
【知识点】呼吸的总述
【分析】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肺的通气、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四个过程。
【详解】人体呼吸过程如图所示:
组织细胞利用氧,是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即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因此人体从外界吸入的氧气是被组织细胞利用的。
故选B。
2.血液流经某个部位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那么该部位是
A.全身血管 B.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C.肺静脉 D.小肠内的毛细血管
【答案】B
【知识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分析】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因此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的部位是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详解】根据血液循环途径分析可知,人体内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有两个:一个是肺周围毛细血管,一个是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血液流进肺部毛细血管后,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流经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肺泡除外)、肝脏、心脏上的组织细胞后,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故血液流经某个部位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那么该部位是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明确肺泡里气体交换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它们都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
3.外界与肺泡的气体交换,就是通常所说的呼吸,也叫肺通气。人体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相比,前者的变化是( )
①水分减少 ②水分增加 ③氧气含量增加④氧气含量减少 ⑤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⑥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答案】C
【知识点】呼吸的总述
【分析】人体呼吸时,从外界吸入空气,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较,二氧化碳增多了,氧减少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吸入的氧要提供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有机物通过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此过程可以用表达式表示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这个过程是在细胞中的线粒体内完成的。所以这个过程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经过一系列的途径被运输到肺,由人体呼出,导致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详解】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气体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氮气没有什么变化。水蒸气的含量增加说明人体也排出了少量水分。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4.空气中的氧气到达组织细胞所经历的过程是(  )
①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②组织细胞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③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④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A.③→①→②→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
【答案】B
【知识点】呼吸的总述
【分析】呼吸的过程包括: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四个环节。
【详解】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外界的氧气进入肺内,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体;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它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通过气体扩散作用实现的;因此空气中的氧气进入人体细胞的正确顺序是:③①④②,B正确。
5.下列关于人体呼吸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呼吸时,吸入的全是氧气,呼出的全是二氧化碳
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仅由一层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交换
C.肺泡与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后肺泡内氧气含量增加
D.用口呼吸比用鼻呼吸卫生
【答案】B
【知识点】呼吸的总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间气体交换。
【详解】A.人体呼吸时,吸进的是空气,并不都是氧气,呼出的也是空气,只是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了,A不符合题意。
B.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弹性纤维和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细胞组成,有利于气体分子的通过,从而有利于气体交换,B符合题意。
C.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了;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肺泡中的氧气减少了,C不符合题意。
D.人体的呼吸道可以使进入人体的气体清洁、温暖和湿润,这有利于人体健康。如果用口呼吸则会使喉咙干燥同时会产生咳嗽,这是干燥的空气损伤气管的表现,所以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卫生,而不是用口呼吸比用鼻呼吸更卫生,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白肺”是人体应对病原体产生的一种肺部炎症反应,患者由于肺泡内充满大量积液或肺泡塌陷,肺部显影呈白色状。“白肺”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胸闷气喘、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血液中被氧结合的血红蛋白容量占全部可结合血红蛋白容量的百分比)下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肺”患者在平静状态下呼吸频率和心率偏低
B.“白肺”患者应通过输入纯氧满足组织细胞的氧气需
C.“白肺”仅阻碍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白肺”患者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比正常值高
【答案】D
【知识点】血细胞的种类及功能、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分析】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肺的通气,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详解】A.“白肺”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胸闷气喘、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下降。这说明患者的肺部功能受损,导致氧气供应不足。在平静状态下,为了维持足够的氧气供应,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心率往往会偏高,而不是偏低,A错误。
B.虽然“白肺”患者确实需要更多的氧气,但直接输入纯氧可能会导致氧中毒,对患者造成进一步的伤害。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调整氧气浓度和流量来满足患者的氧气需求,B错误。
C.“白肺”不仅阻碍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还可能影响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以及血液在肺部的循环,C错误。
D.“白肺”是人体应对病原体产生的一种肺部炎症反应。在炎症反应中,白细胞会增多以抵抗病原体。因此,“白肺”患者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通常会比正常值高。这是身体对病原体的一种正常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D。
7.将同样大小的鼠与蛙从35℃的环境中转移至4℃的环境中,两者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变化是(  )
A.耗氧量都增加
B.耗氧量都减少
C.鼠的耗氧量增加,蛙的耗氧量减少
D.蛙的耗氧量增加,鼠的耗氧量减少
【答案】C
【知识点】尝试对动物分类、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两栖动物、呼吸的总述
【分析】根据动物的体温是否恒定,可以把动物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只有两类:鸟类和哺乳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是变温动物,除了鸟类和哺乳动物,其它动物都为变温动物。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鼠是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体温恒定,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蛙是两栖动物,属于变温动物,体温不恒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动物的呼吸作用是利用氧,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用公式表示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释放的能量有两个应用:维持动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维持体温。青蛙是变温动物,从28℃的环境中移到2℃的环境中,青蛙的体温降低,新陈代谢降低,耗氧量减少;而小白鼠是恒温动物,把它从28度的室温移至2度的环境中,体温是不变的,为了维持体温,呼吸作用需要释放更多的热量,耗氧量会增加。由此可见,将同样大小的鼠与蛙从35℃的环境中转移至4℃的环境中,两者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变化是鼠的耗氧量增加、蛙的耗氧量减少,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剧烈运动后和平静状态时相比,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会发生变化,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呼吸频率增加,呼吸深度变浅
B.呼吸频率增加,呼吸深度不变
C.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都增加
D.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都减弱
【答案】C
【知识点】呼吸的总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分析】呼吸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与呼吸有关的肌肉有膈肌和肋间肌。
【详解】在剧烈运动时,由于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来供能,因此呼吸系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来满足这一需求。具体来说,呼吸频率会增加,即每分钟内呼吸的次数会增多,以便更快地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同时,呼吸深度也会增加,即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会增大,以进一步提高氧气的摄入量,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掌握一定的正确用药和急救常识非常必要,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如遇煤气中毒,一定要先拨打求救电话,再开窗通风
B.对休克病人进行紧急救助时,可以先将病人扶起至相对舒服的坐姿
C.打120电话时,为了节约时间只要说明家庭住址,没必要说明病情
D.做心肺复苏时,先做30次心脏按压,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
【答案】D
【知识点】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紧急急救及注意事项
【分析】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
【详解】A.发现有人煤气中毒,迅速关紧煤气阀,打开门窗通风,降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快速移到通风处,再救治,故A错误。
B.对休克病人应该采取平卧姿势抬高下肢,增加脑部血液供应,不应将其扶起,故B错误。
C.拨打120电话时,切勿惊慌,保持镇静,讲话清晰、简练易懂,讲清病人所在的详细地址,说清病人的主要病情或伤情,使救护人员能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提供畅通的联系方式,故C错误。
D.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救护技术,用于恢复心脏骤停患者的循环和呼吸功能。根据国际标准,按压速度应至少达到每分钟100次,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30:2,即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所以,做心肺复苏时,先做30次心脏按压,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故D正确。
故选D。
10.下列有关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箭头①所示气体为二氧化碳
B.箭头②所示为血液中的各种营养物质
C.箭头②所示气体为氧气
D.血液经此处后,毛细血管中氧气含量增加
【答案】D
【知识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详解】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根据图示中箭头可以判定:
①为氧气,而不是二氧化碳,A错误;如图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②仅仅为二氧化碳,B错误;箭头②所示气体为二氧化碳,不是氧气,C错误;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毛细血管中氧气含量增加,D正确。
11.如图为人体呼吸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③中二氧化碳的运输主要靠血浆
B.过程②后,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C.过程①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作用实现
D.过程②④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
【答案】C
【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分析】人体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①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等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
【详解】A.血浆具有运输二氧化碳的功能,故A正确。
B.过程②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B正确。
C.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故过程①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故C错误。
D.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即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过程②是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④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扩散作用实现的,故D正确。
故选C。
12.肺纤维化是由于药物副反应、严重的外伤等引起的肺部炎症,如图分别为正常肺泡和肺纤维化的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过程的示意图,箭头代表a、b血管内的血流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代表二氧化碳,②代表氧气
B.血管b内流动的血液为静脉血
C.肺纤维化会导致肺泡的壁变薄
D.肺纤维化的肺泡会影响气体扩散
【答案】D
【知识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分析】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加,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①代表氧气,②代表二氧化碳。
【详解】A.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气会进入毛细血管内,而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会扩散到肺泡内排出,因此图中的①代表氧气,②代表二氧化碳,A错误。
B.从全身流回来的静脉血需要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吸入新鲜的氧气,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即血管b内流动的血液为动脉血,B错误。
C.肺纤维化是病理状态,其特征是肺泡壁变厚、变硬,且失去弹性,C错误。
D.由于纤维化导致肺泡壁变厚,气体扩散的距离增加,从而降低了气体的交换效率,使得氧气进入血液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受阻,影响气体扩散,D正确。
故选D。
13.人体细胞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必须经过如图中①②③等过程来完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过程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B.②过程中,[a]二氧化碳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
C.②③过程发生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运动
D.完成③过程后,血液中含氧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答案】D
【知识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分析】人体细胞要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人体呼吸的全过程包括图中的:①肺的通气、②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a表示氧气,b表示二氧化碳。
【详解】A.图中的①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A错误。
B.②过程是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肺泡与周围血液之间,由于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二氧化碳浓度高,肺泡中的a氧气扩散到血液,血液中的b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多的动脉血,B错误。
C.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②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它们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C错误。
D.③是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组织细胞与周围血液之间,由于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周围血液氧的浓度高,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血液由含氧多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D正确。
故选D。
14.身体健康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选择对机体健康至关重要。请对下列生活习惯和行为选择做出相应解释。
(1)俗话说“细嚼慢咽,利于消化。”午餐时,小明慢慢咀嚼馒头,感觉到了甜味,他认为这是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经过 (填“物理性”或“化学性”)消化,转变成 的缘故。淀粉及其初步消化后的产物,最终在小肠被 分泌的消化液彻底分解成葡萄糖。
(2)呼吸道阻塞会使气体无法进出肺,影响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 ,进而使组织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的 减少,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3)吃饭时,小明又说又笑,结果一粒花生米卡到了气管,导致呼吸困难。爸爸立刻按照如图方式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实施救助。据图分析,对儿童和成年人进行急救时,应快速向后上方挤压其 部,小明体内膈顶部 (填“上升”或“下降”),胸腔迅速缩小,使肺内气压激增,产生有冲击力的气流将花生米排出。
(4)食物会误入气管,是因为消化道和呼吸道共有的结构是 。
【答案】(1) 化学性 麦芽糖 肠腺和胰腺
(2) 气体交换 能量
(3) 上腹 上升
(4)咽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过程、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
体交换
【分析】1.食物的消化分为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淀粉在口腔中开始化学性消化,初步分解为麦芽糖,最终在小肠内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包括肠腺和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参与淀粉的最终消化。
2.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呼吸过程的重要环节,组织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海姆立克急救法是针对异物阻塞呼吸道的有效急救措施,其原理与胸腔和肺部气压变化有关。
4.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口腔、咽、食道(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
【详解】(1)小明慢慢咀嚼馒头感觉到甜味,是因为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变化,分解成了麦芽糖,这属于化学性消化。 淀粉在口腔初步消化为麦芽糖后,进入小肠。小肠内有肠腺分泌的肠液以及胰腺分泌的胰液,这些消化液中含有能将麦芽糖进一步彻底分解成葡萄糖的酶,所以淀粉及其初步消化后的产物,最终在小肠被肠腺和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彻底分解成葡萄糖。
(2)呼吸道阻塞影响了肺通气,进而影响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 组织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当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受阻,组织细胞获得的氧气减少,通过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的能量也就减少,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3)观察图并结合海姆立克急救法原理,对儿童和成年人进行急救时,应快速向后上方挤压其上腹部。 这样挤压会使腹部压力增大,膈顶部上升,胸腔迅速缩小。根据气体压强原理,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所以肺内气压激增,产生有冲击力的气流将花生米排出。
(4)食物会误入气管,是因为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共有的结构。咽既可以让食物通过进入食道,也可以让气体通过进入气管,当吃饭时说笑,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就有可能误入气管。
15.在冬季长跑时,某同学常感到不适,于是他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寻找解决方法。据此,请分析回答问题:
(1)人在呼吸时; 鼻黏膜中分布着的丰富的 ,可以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温暖。同学们在
长跑时,由于进气量不足,常会采用口和鼻同时呼吸的方法,一部分冷空气会从口腔经过 、喉、气管和支气管进入肺部。此时张口不宜过大,否则进入的冷空气可能会对呼吸道和肺造成一定的刺激。
(2)该同学以前在长跑时,呼吸频率很快,但还是会感到缺氧。他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人在平静状态时的呼吸方式和肺泡通气量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呼吸方式 呼吸频率(次/分)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mL)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mL)
正常呼吸 16 500 5600
深慢呼吸 8 1000 6800
浅快呼吸 32 250 3200
①据表分析,深慢呼吸时,每次吸入的气体量更 ,气体有充足的时间进入肺泡,因此,肺泡通气量更大。
②该同学据此受到启发,如果想要改善锻炼效果,可以将呼吸的频率由“两步一呼,两步一吸”调整为 (填“一步一呼,一步一吸”或“三步一呼,三步一吸”)
③氧气透过 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更多的氧气与红细胞中的 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组织细胞。
(3)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该同学的肺活量有了显著提高,这是因为长跑锻炼了呼吸肌,使其收缩能力更强,胸廓能够更大幅度地 ,使更多的气体进入肺部。
【答案】(1) 毛细血管 咽
(2) 多 三步一呼 肺泡 血红蛋白
(3)扩张
【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呼吸道既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由许多肺泡构成,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单位。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
【详解】(1)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清洁空气,其内表面覆盖着黏膜,黏膜上的黏液能湿润空气,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空气。长跑时,由于进气量不足,常采用口和鼻同时呼吸的方法,一部分冷空气会从口腔经过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进入肺部,但此时张口不宜过大,以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和肺的刺激。
(2)①由表中数据可知,深慢呼吸时,每次吸入的气体量更多,气体有充足的时间进入肺泡,因此,肺泡通气量更大。
②该同学据此受到启发,如果想要改善锻炼效果,可以将呼吸的频率由“两步一呼,两步一吸”调整为“三步一呼,三步一吸”。
③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流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吸入肺内的氧气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这样血液由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随后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组织细胞。
(3)肺活量是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的提高意味着肺部能够容纳和交换更多的气体;长跑训练通过增强呼吸肌和增加胸廓的扩张幅度,使得肺活量显著提高,从而改善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效率。
16.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是一种人工心肺机,用于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如图1所示。图2为人体肺泡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人工肺”相当于人体的 (填器官名称);“泵”可以推进血液的流动,相当于人体的 (填器官名称)。
(2)隔离膜处的工作原理类似于图2,其中隔离膜相当于图2中的 壁和毛细血管壁,允许二氧化碳和氧气等气体通过。
(3)对患者进行急救时,“人工肺”内气体中的 (选填“二氧化碳”或“氧气”)通过隔离膜进入血液,血液②为 (选填“动脉血”或“静脉血”)。该气体最终到达人体的 中,参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1) 肺 心脏
(2)肺泡
(3) 氧气 动脉血 细胞/组织细胞
【知识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心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
【分析】(1)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2)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发生了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升高。
【详解】(1)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图1中血液流经“人工肺”后发生气体交换,可以实现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使血液获得氧气,所以“人工肺”相当于人的肺。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泵”能够推动血液的流动,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相当于人体的心脏。
(2)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与气体交换相适应。隔离膜处的工作原理类似于图2,其作用是允许二氧化碳和氧气等气体通过,而不是让其他物质通过,这类似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的半透膜特性,因此隔离膜相当于图2中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3)在急救时,“人工肺”的主要功能是向患者体内输送氧气,因此通过隔离膜进入血液的气体是氧气;氧气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变成富含氧气的动脉血。流回人体后,血液中的氧气最终在组织细胞内的线粒体里进行呼吸作用被利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给人体各项生命活动。/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人体在呼吸过程中,通过气体交换后,吸入的氧气最终到达的部位是( )
A.肺 B.组织细胞 C.肺泡 D.心脏
2.血液流经某个部位后静脉血变为动脉血,那么该部位是
A.全身血管 B.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C.肺静脉 D.小肠内的毛细血管
3.外界与肺泡的气体交换,就是通常所说的呼吸,也叫肺通气。人体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相比,前者的变化是( )
①水分减少 ②水分增加 ③氧气含量增加④氧气含量减少 ⑤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⑥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4.空气中的氧气到达组织细胞所经历的过程是(  )
①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②组织细胞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③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④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A.③→①→②→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③→④→②→①
5.下列关于人体呼吸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呼吸时,吸入的全是氧气,呼出的全是二氧化碳
B.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仅由一层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交换
C.肺泡与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后肺泡内氧气含量增加
D.用口呼吸比用鼻呼吸卫生
6.“白肺”是人体应对病原体产生的一种肺部炎症反应,患者由于肺泡内充满大量积液或肺泡塌陷,肺部显影呈白色状。“白肺”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胸闷气喘、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血液中被氧结合的血红蛋白容量占全部可结合血红蛋白容量的百分比)下降。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白肺”患者在平静状态下呼吸频率和心率偏低
B.“白肺”患者应通过输入纯氧满足组织细胞的氧气需
C.“白肺”仅阻碍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白肺”患者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比正常值高
7.将同样大小的鼠与蛙从35℃的环境中转移至4℃的环境中,两者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变化是(  )
A.耗氧量都增加
B.耗氧量都减少
C.鼠的耗氧量增加,蛙的耗氧量减少
D.蛙的耗氧量增加,鼠的耗氧量减少
8.剧烈运动后和平静状态时相比,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都会发生变化,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呼吸频率增加,呼吸深度变浅
B.呼吸频率增加,呼吸深度不变
C.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都增加
D.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都减弱
9.掌握一定的正确用药和急救常识非常必要,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如遇煤气中毒,一定要先拨打求救电话,再开窗通风
B.对休克病人进行紧急救助时,可以先将病人扶起至相对舒服的坐姿
C.打120电话时,为了节约时间只要说明家庭住址,没必要说明病情
D.做心肺复苏时,先做30次心脏按压,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
10.下列有关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箭头①所示气体为二氧化碳
B.箭头②所示为血液中的各种营养物质
C.箭头②所示气体为氧气
D.血液经此处后,毛细血管中氧气含量增加
11.如图为人体呼吸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③中二氧化碳的运输主要靠血浆
B.过程②后,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C.过程①表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作用实现
D.过程②④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
12.肺纤维化是由于药物副反应、严重的外伤等引起的肺部炎症,如图分别为正常肺泡和肺纤维化的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过程的示意图,箭头代表a、b血管内的血流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代表二氧化碳,②代表氧气
B.血管b内流动的血液为静脉血
C.肺纤维化会导致肺泡的壁变薄
D.肺纤维化的肺泡会影响气体扩散
13.人体细胞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必须经过如图中①②③等过程来完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过程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B.②过程中,[a]二氧化碳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血液
C.②③过程发生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运动
D.完成③过程后,血液中含氧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14.身体健康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选择对机体健康至关重要。请对下列生活习惯和行为选择做出相应解释。
(1)俗话说“细嚼慢咽,利于消化。”午餐时,小明慢慢咀嚼馒头,感觉到了甜味,他认为这是馒头中的淀粉在口腔中经过 (填“物理性”或“化学性”)消化,转变成 的缘故。淀粉及其初步消化后的产物,最终在小肠被 分泌的消化液彻底分解成葡萄糖。
(2)呼吸道阻塞会使气体无法进出肺,影响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 ,进而使组织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的 减少,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3)吃饭时,小明又说又笑,结果一粒花生米卡到了气管,导致呼吸困难。爸爸立刻按照如图方式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实施救助。据图分析,对儿童和成年人进行急救时,应快速向后上方挤压其 部,小明体内膈顶部 (填“上升”或“下降”),胸腔迅速缩小,使肺内气压激增,产生有冲击力的气流将花生米排出。
(4)食物会误入气管,是因为消化道和呼吸道共有的结构是 。
15.在冬季长跑时,某同学常感到不适,于是他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寻找解决方法。据此,请分析回答问题:
(1)人在呼吸时; 鼻黏膜中分布着的丰富的 ,可以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温暖。同学们在
长跑时,由于进气量不足,常会采用口和鼻同时呼吸的方法,一部分冷空气会从口腔经过 、喉、气管和支气管进入肺部。此时张口不宜过大,否则进入的冷空气可能会对呼吸道和肺造成一定的刺激。
(2)该同学以前在长跑时,呼吸频率很快,但还是会感到缺氧。他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人在平静状态时的呼吸方式和肺泡通气量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呼吸方式 呼吸频率(次/分)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mL)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mL)
正常呼吸 16 500 5600
深慢呼吸 8 1000 6800
浅快呼吸 32 250 3200
①据表分析,深慢呼吸时,每次吸入的气体量更 ,气体有充足的时间进入肺泡,因此,肺泡通气量更大。
②该同学据此受到启发,如果想要改善锻炼效果,可以将呼吸的频率由“两步一呼,两步一吸”调整为 (填“一步一呼,一步一吸”或“三步一呼,三步一吸”)
③氧气透过 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更多的氧气与红细胞中的 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组织细胞。
(3)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该同学的肺活量有了显著提高,这是因为长跑锻炼了呼吸肌,使其收缩能力更强,胸廓能够更大幅度地 ,使更多的气体进入肺部。
16.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是一种人工心肺机,用于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如图1所示。图2为人体肺泡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人工肺”相当于人体的 (填器官名称);“泵”可以推进血液的流动,相当于人体的 (填器官名称)。
(2)隔离膜处的工作原理类似于图2,其中隔离膜相当于图2中的 壁和毛细血管壁,允许二氧化碳和氧气等气体通过。
(3)对患者进行急救时,“人工肺”内气体中的 (选填“二氧化碳”或“氧气”)通过隔离膜进入血液,血液②为 (选填“动脉血”或“静脉血”)。该气体最终到达人体的 中,参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