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含解析)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含解析)

分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一、选择题
1.现用两只隐性雌性个体与一只显性雄性个体杂交,不考虑突变。根据子代的性状表现判断基因的位置正确的是( )
A.若后代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则该基因位于片段Ⅰ上
B.若后代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则该基因位于片段Ⅱ-2上
C.若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则该基因位于片段Ⅰ上
D.若后代雌性为显性,雄性为隐性,则该基因位于片段Ⅱ-2上
2.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某同学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无法确定显隐性
B.若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灰体为显性
C.若黄体为显性,基因一定只位于常染色体上
D.若灰体为显性,基因一定只位于X染色体上
3.一位患有单基因显性遗传病的妇女(其父亲与丈夫表现型正常)想生育个健康的孩子。医生建议对极体进行基因分析,筛选出不含该致病基因的卵细胞,采用试管婴儿技术辅助生育后代,技术流程示意图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判断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可选择极体1或极体2用于基因分析
C.自然生育患该病子女的概率是25%
D.在获能溶液中精子入卵的时期是③
4.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Ⅰ区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B.Ⅱ区段上的基因在X、Y染色体上可以有等位基因
C.Ⅲ区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
D.由于存在Ⅰ、Ⅲ区段,X、Y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
5.在一个自然果蝇(2n=8)种群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B表示,隐性基因用b表示);直毛与分叉毛为另一对相对性状(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现有基因型相同的一组雄蝇与基因型相同的一组雌蝇杂交得到如表所示子代表型和数目(只)。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灰身直毛 灰身分叉毛 黑身直毛 黑身分叉毛
雌蝇 90 0 27 0
雄蝇 36 40 13 11
A.亲代雌雄果蝇的表型均为灰身直毛
B.子代表型为黑身直毛的雌蝇中纯合子占1/2
C.该种群中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D.F1中灰身直毛雌蝇与灰身分叉毛雄蝇随机交配,子代中黑身分叉毛个体占1/12
6.如图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乙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Ⅲ3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
C.若Ⅲ3和Ⅲ4再生一个孩子,为同时患甲、乙两种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1/24
D.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1/4
7.摩尔根等人通过果蝇眼色的杂交实验,证明了萨顿的假说。如图为果蝇眼色杂交图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摩尔根等人依据果蝇眼色杂交实验提出了白眼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
B.F2中雄果蝇的白眼基因来自F1中的红眼雌果蝇
C.果蝇群体中白眼性状在雄果蝇中出现的概率高于雌果蝇
D.选择图解中的雌、雄果蝇设计实验可以充分验证摩尔根的假说
8.果蝇的翅型有长翅、小翅、残翅三种表型,由等位基因G、g和H、h控制,G和g位于常染色体上。当G和H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长翅,G基因不存在时,表现为残翅。现有残翅和小翅两纯合果蝇品系杂交,得F1,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只含等位基因中的一种基因视为纯合子,实验结果如下表:
杂交组合 P F1 F2
正交 小翅♀×残翅♂ 长翅♀、小翅♂ 3长翅:3小翅:2残翅
反交 残翅♀×小翅♂ 长翅♀、长翅♂ 9长翅:3小翅:4残翅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反交结果不同,可说明基因H、h位于X染色体上
B.反交实验中,F2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长翅总数的2/9
C.正交实验中,F2雌性果蝇的表型比是3:3:1
D.正交实验中F2小翅果蝇的基因型比反交实验中的多2种
9.果蝇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G对g为完全显性),某基因型配子或个体出现异常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G/g位于常染色体上,g精子存活率为50%,Gg与Gg杂交,后代显性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5:1
B.若G/g位于常染色体上,g精子存活率为50%,Gg与gg测交,后代显性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1:1
C.若G/g位于X染色体上,XGXg与XGY杂交后代雌:雄=2:1,能说明含Xg的雌配子致死
D.若G/g位于X染色体上,含Xg的雌配子致死,则XGXg与XgY杂交,后代雌:雄=2:1
10.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对应片段交换,可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和重组,基因交换概率越大说明两基因之间的距离越远。利用籽粒凹陷(aa)、非糯性(BB)、有色(DD)的玉米纯系与籽粒饱满(AA)、糯性(bb)、无色(dd)的玉米纯系杂交得到F1,将F1与凹陷、糯性、无色的隐性纯合体进行测交,F2表型及比例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F2表型 F1配子的基因组成 粒数
饱满、糯性、无色 Abd 2708
凹陷、非糯、有色 aBD 2538
饱满、非糯、无色 ABd 626
凹陷、糯性、有色 abD 601
凹陷、非糯、无色 aBd 113
饱满、糯性、有色 AbD 116
饱满、非糯、有色 ABD 4
凹陷、糯性、无色 abd 2
A.F2中饱满与凹陷、糯性与非糯性、有色与无色的比例都接近1:1,说明三对基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F2中饱满无色:饱满有色:凹陷无色:凹陷有色≠1:1:1:1,说明基因A/a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实验结果说明基因A/a与基因B/b之间的距离大于基因B/b与基因D/d之间的距离
D.实验结果说明基因A/a与基因B/b之间的距离大于基因A/a与基因D/d之间的距离
二、非选择题
11.有两种罕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一种为先天代谢病,称为尿黑症(相关基因为A、a),患该病的病人的尿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变黑;另一种因缺少珐琅质而使牙齿表现为棕色(相关基因为B,b)。它们的基因都为完全显性而且独立遗传。现有家系图如图,已知图中4号无棕色牙齿家族史,请据此回答:
(1)尿黑症的遗传方式为_____染色体_____性遗传;棕色牙齿的遗传方式为____染色体_____性遗传。
(2)6号是纯合体的概率为_____,8号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12号有_____条染色体来自2号。
(3)现已知3号是棕色牙齿的纯合子,若10号和14号结婚,则生育一个男孩是棕色牙齿的概率为_____若6号与该地另一位表现正常的男子结婚,请用遗传图解来表示二者生育一个患有尿黑症且棕色牙齿的女孩的情况。(写出相关的基因型和配子情况即可)
12.家蚕养殖起源于我国,距今已经有五千年历史,蚕由桑树害虫被驯化成经济动物。如今家蚕又成了遗传实验中的模式动物,为遗传学研究作出贡献。请回答有关问题。
(1)家蚕的正常头部对红棕色头部为显性,体色正常对透明为显性,这两对性状分别由A/a、B/b两对基因控制,研究人员利用头部和体色均正常的纯合雌蚕与红棕色头部透明体色的雄蚕杂交,F1中雌蚕全部为红棕色头部透明体色,雄蚕的头部和体色均正常,这种性状遗传为______,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______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将F1雌雄家蚕随机交配,F2出现少量表型为头部正常透明体色和红棕色头部正常体色的个体,导致这些个体出现的原因是______。
(2)雄蚕与雌蚕相比具有食桑少、出丝率高和丝质优等特点。俄罗斯科学院经数十年努力,创建了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w和p是性染色体上两个隐性致死基因,均为纯合致死,该系统的雄蚕同时携带w和p,据此推断w和p是______(填“等位基因”或“非等位基因”),利用该系统的雄蚕与常规品种的雌蚕杂交,F1雌性个体全部在胚胎期死亡,只有雄蚕才能正常孵化,可以达到专养雄蚕的目的。在下图中标出两个亲本中相关基因在性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_______(野生型基因用“+”表示)。
(3)现代家蚕是由中国野桑蚕人工驯化而来,中国野桑蚕幼虫具有浓密的褐色花纹,而现代家蚕幼虫刚孵化出来时为黑色,随着进食桑叶迅速成长,体色逐渐转成青白色。野桑蚕幼虫生活在树干上,褐色花纹是它对环境的______,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野桑蚕幼虫到现代家蚕体色上的变化: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用B、b表示相关的基因。根据题意可知,若该基因位于片段Ⅰ上,则隐性雌性个体基因型为XbXb,显性雄性个体基因型为XBYB,后代的表型:雌性个体为显性(XBXb)、雄性个体也为显性(XY);若该基因位于片段Ⅱ-2上,则隐性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显性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BY,后代的表型:雌性为显性(XBXb)、雄性为隐性(XbY),若该基因位于片段Ⅱ-1上,则该病没有显隐性的区别,患病个体只有雄性。
综上分析,D符合题意。
2.答案:D
解析:假设控制果蝇灰体与黄体的基因用B、b表示,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题干信息,亲本是灰体雌蝇和黄体雄蝇,子代雌蝇中灰体︰黄体=1︰1,雄蝇中灰体︰黄体=1︰1,无论灰体和黄体谁是显性性状,均可以出现此结果,故无法判断显隐性,A正确;若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灰体为显性,子代雄蝇中灰体︰黄体=1︰1,则亲本灰体雌蝇基因型为XBXb,黄体雄蝇基因型为XbY,两者杂交后代♀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符合题意,B正确;若黄体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后代雌性均为黄体,雄性均为灰体,不符合题意,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bb、Bb,则后代可以出现♀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符合题意,所以若黄体为显性,则基因一定只位于常染色体上,C正确;若灰体为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灰体雌蝇基因型为XBXb,黄体雄蝇基因型为XbY,两者杂交后代♀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符合题意,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Bb、bb,杂交后代可以出现♀灰体︰♀黄体︰♂灰体︰♂黄体=1︰1︰1︰1,符合题意,所以若灰体为显性,基因无论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均符合题意,D错误。
3.答案:B
解析:已知该病为单基因显性遗传病,患病妇女的父亲表现型正常,则该妇女应为杂合子,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极体1和次级卵母细胞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后产生的,若不存在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极体1上如有致病基因,则次级卵母细胞上无该致病基因,极体2和卵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细胞的基因型是相同的,即若极体2中有致病基因则卵细胞中也有,因此可选择极体1或极体2用于基因分析,B正确;自然生育患该病子女的概率为50%,C错误;发育至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即②)与获能的精子在获能溶液中完成受精作用,D错误。
4.答案:D
解析:Ⅰ区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A正确;Ⅱ区段是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其上的基因在X、Y染色体上可以有等位基因,B正确;Ⅲ区段上控制遗传病的基因,只在Y染色体上,所以患者全为男性,C正确;虽然存在Ⅰ、Ⅲ区段,但X、Y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会联会,是同源染色体,D错误。
5.答案:D
解析:由杂交子代灰身:黑身≈3:1,且雌雄都一样可推知,控制灰身与黑身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身为显性性状;由杂交子代雌蝇无分叉毛,且雄蝇直毛:分叉毛约为1:1可推知,控制直毛与分叉毛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直毛为显性性状。综上可知,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BbXFXf、BbXFY,其表型均为灰身直毛,A、C正确。子代雌蝇中黑身直毛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bbXFXf、1/2bbXFXf,纯合体占1/2,B正确。F1的灰身直毛雌蝇中,只考虑体色,基因型及比例为1/3BB、2/3Bb,只考虑毛形,基因型及比例为1/2XFXF、1/2XFXf;F1的灰身分叉毛雄蝇基因型及比例为1/3BBXfY、2/3BbXfY,二者随机交配,子代中黑身分叉毛个体(bbXfXf、bbXfY)占2/3×2/3×1/4×1/2×1/2=1/36,D错误。
6.答案:D
解析:分析题中遗传图谱,Ⅱ1与Ⅱ2正常,其儿子有甲病,说明甲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因为I1有甲病,而儿子没有甲病,说明甲病基因不在X染色体上,即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且Ⅲ3、Ⅲ4正常,他们有儿子患乙病,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由题中遗传图谱可知,Ⅲ3携带乙病基因(其儿子有乙病),Ⅲ2有甲病,所以Ⅱ2的基因型为AaXBXb;Ⅱ1的基因型为AaXBY,且Ⅲ3的儿子有乙病,则Ⅲ3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B正确。单独考虑甲病,Ⅲ3的基因型是为2/3Aa,Ⅲ4的基因型是Aa,则生出一个患甲病的孩子的概率2/3×1/4=1/6,单独考虑乙病,Ⅲ3的基因型是XBXb,Ⅲ4的基因型是XBY,生出一个患乙病男孩的概率为1/4,对此,二者生出同时患甲病和乙病的男孩的概1/6×1/4=1/24,C正确。据题意只要求乙病,则甲病可以不考虑。已知Ⅲ3的基因型是XBXb,Ⅲ4的基因型是XBY,则Ⅳ1的基因型是1/2XBXb。若Ⅳ1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乙遗传病男孩的概率是1/2×1/4=1/8,D错误。
7.答案:D
解析: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F1均为红眼果蝇,说明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F1雌、雄果蝇交配所得F2红眼果蝇中有雌性和雄性,而白眼果蝇中只有雄性,说明控制果蝇眼色性状的基因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相关基因在X染色体上;摩尔根等人依据果蝇眼色杂交实验提出了白眼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A正确。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X染色体的传递规律可知,F2中雄果蝇的白眼基因来自F1中的红眼雌果蝇,B正确。果蝇群体中白眼性状在雄果蝇中出现的概率高于雌果蝇,这是因为在Y染色体上没有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雄果蝇只要有白眼基因就表现为白眼,C正确。选择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进行杂交,即测交,可以验证摩尔根的假说,图解中无白眼雌果蝇,故无法验证摩尔根的假说,D错误。
8.答案:C
解析:A、将翅型纯合品系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正交与反交结果不同,正交实验的F1中,所有雌蝇均为长翅、所有雄蝇均为小翅,说明H、h基因位于性(X)染色体上,A正确;
B.反交实验中亲本果蝇的基因型是ggXHXH、GGXhY,F1果蝇的基因型是GgXHXh、GgXHY,均表现为长翅,子二代中长翅果蝇的基因型是3G_XHXH:3G_XHXh:3G_XHY,所以子二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1GGXHXH、1GGXHY)占2/9,B正确;
C.正交实验中,亲本的基因型是GGXhXh、ggXHY,F1为GgXHXh和GgXhY,F2中雌性果蝇的表型为长翅(3G_XHXh):小翅(3G_XhXh):残翅(2ggX-X-)=3:3:2,C错误;
D.正交实验中,F2中小翅个体为G_XhXh和G_XhY,共4种基因型,反交实验中,F2小翅个体的基因型为G_XhY,共2种基因型,因此正交比反交多2种,D正确。
故选C。
9.答案:A
解析:若G/g位于常染色体上,g精子存活率为50%,Gg与Gg杂交,雌配子种类及比例为G:g=1:1,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G:g=2:1,后代Gg:GG:gg=3:2:1,显性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5:1,A正确。若G/g位于常染色体上,g精子存活率为50%,Gg与gg测交,当Gg为雌性时,后代显性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1:1;当Gg为雄性时,后代显性与隐性性状的比例为2:1,B错误。若G/g位于X染色体上,且含Xg的雌配子致死,则XGXg与XGY杂交后代雌:雄=1:1,C错误。若G/g位于X染色体上,且含Xg的雌配子致死,则不存在XgY基因型的个体,也不存在XGXg与XgY杂交,D错误。
10.答案:C
解析:经过测交实验,F2中饱满与凹陷、糯性与非糯性、有色与无色的比例都接近1:1,说明三对基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分析正确;经过测交实验,F2中饱满无色:饱满有色:凹陷无色:凹陷有色并不等于1:1:1:1,说明两对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所以基因A/a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分析正确;F2中饱满糯性:饱满非糯性:凹陷糯性:凹陷非糯性也不等于1:1:1:1,说明两对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A/a与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三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由题表中F2的表型及比例可推测,基因A、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基因a、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从基因A/a和基因B/b之间来看,F2中凹陷糯性(aabb)、饱满非糯性(AaBb)是基因发生交换的类型,共603+630=1233(粒),从基因A/a和基因D/d之间来看,F2中凹陷无色(aadd)、饱满有色(AaDd)是基因发生交换的类型,共115+120=235(粒),从基因B/b和基因D/d之间来看,F2中非糯性无色(Bbdd)、糯性有色(bbDd)是基因发生交换的类型,共739+717=1456(粒),因基因交换概率越大说明两基因之间的距离越远,所以基因A/a与基因B/b之间的距离大于基因A/a与基因D/d之间的距离,基因A/a与基因B/b之间的距离小于基因B/b与基因D/d之间的距离,C分析错误,D分析正确。
11.答案:(1)常;隐;伴X或常;显
(2)0;aabb或aaXbY;1~23
(3)1/2;遗传图解如图
解析:(1)关于尿黑症:3号和4号不患尿黑症,而7号患尿黑症,可知尿黑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关于棕色牙齿:3号患病,4号无棕色牙齿家族史,即没有相关致病基因,而后代女孩患病,所以棕色牙齿的遗传方式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2)关于尿黑症,6号的基因型为AA或Aa,8号的基因型为aa;关于棕色牙齿,6号的基因型为Bb或XBXb,8号的基因型为bb或XbY,所以6号是纯合体的概率为0,8号的基因型为aabb或aaXbY;2号含棕色牙齿致病基因的染色体传递情况为2号→3号→6号12号,故12号至少有一条染色体来自2号,但其他染色体中的同源染色体分开后,移向两极是随机的,故12号来自2号的染色体有1~23条。
(3)现已知3号是棕色牙齿的纯合子,则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关于棕色牙齿的遗传,10号的基因型为XBXb,14号的基因型为XbY,两人婚配,生育个男孩是棕色牙齿的概率为1/2。如果6号与该地另一位表现正常的男子结婚,生育一个患有尿黑症且棕色牙齿的女孩,则6号的基因型为AaXBXb,正常男子的基因型为AaXbY,二者生育的患有尿黑症且棕色牙齿的女孩的基因型是aaXBXb。
12.答案:(1)伴性遗传;ZW;若为XY型,F1中雌雄蚕的头部和体色均正常;F1雄蚕的初级精母细胞在四分体时期性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间发生互换,产生基因型为ZAb和ZaB的精子
(2)非等位基因;
(3)适应;野桑蚕在被人工驯化的过程中发生突变,出现青白色体色的个体,这些个体在培育中被保留,经多代人工选择逐渐形成现在家蚕的体色
解析: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进化的有关知识。(1)从F1表型可以看出,两对性状均与性别相关联,因此判断它们都属于伴性遗传:若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那么F1中雌雄蚕的头部和体色均正常,这与实验结果不符,再次假设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推导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因此判定家蚕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且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都在Z染色体上。F1雄蚕的基因型为,雌蚕的基因型为ZabW,F1雌雄家蚕随机交配的后代中出现了头部正常透明体色和红棕色头部正常体色的个体,说明F1雄蚕的初级精母细胞在四分体时期性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间发生互换,产生基因型为ZAB和ZaB的精子。
(2)w和p都是性染色体上隐性致死基因,若它们是等位基因,就相当于致死基因纯合,也就不会有同时携带w和p的雄蚕,因此w和p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依据题意推断,该性连锁平衡致死系雄蚕是杂合子,w和p的野生型基因在其中一条Z染色体上,p和w的野生型基因在另一条Z染色体上,雌蚕的Z染色体上都是野生型基因。
(3)野桑蚕幼虫生活在树干上,褐色花纹是它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野桑蚕幼虫免受伤害: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内先出现可遗传变异,环境或人工的选择决定了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经过多代的选择积累,蚕的体色都进化为青白色。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