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复习测试题(含解析) 2024-2025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复习测试题(含解析)  2024-2025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测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第I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最理想的是
A.柴油 B.酒精 C.氢气 D.汽油
2.在开发和利用下列能源的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用风力发电 B.用日光灯照明
C.用太阳能加热水 D.用天然气做饭、取暖
3.燃煤会影响环境。下列环境问题与燃煤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酸雨 B.温室效应 C.臭氧层破坏 D.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4.从燃烧的角度看反应4P+5O22P2O5 的发生,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P属于可燃物 B.O2体现了氧化性
C.点燃条件表明该反应吸热 D.点燃条件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消防救援局在全国组织开展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大整治行动。中学生也需要掌握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回答第5~7题。
5.下列标识与所张贴位置或场所不相符的是
A.学校洗手池 B.运输酒精的槽罐车
C.面粉加工厂 D.居民住宅区
6.夏季,不少家庭会使用蚊香驱蚊。为避免蚊香中毒及预防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①点燃蚊香后,将蚊香放在通风处 ②将点燃的蚊香远离易燃物品
③为达到更好驱蚊效果紧闭门窗 ④点燃的蚊香不宜靠近头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每年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下列火灾现场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处理燃气罐着火:先用浸湿的被褥盖灭,迅速关闭阀门,再转移到安全地方
D.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8.下列有关燃料及其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应该有效地提高煤等化石燃料的利用率
B.所有的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C.埋于海底将来可能会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是石油
D.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9.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所需的氧气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制取
B.实验室中少量白磷可以保存在盛有冷水的广口瓶中
C.通入氧气后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
D.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只需要氧气
10.“生命可贵,安全第一”,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在厨房内天然气燃气灶的上方安装燃气报警器 B.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用炭火暖,房间内放一盆水预防CO中毒 D.燃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
11.某无色气体可能由H2、CH4、CO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该气体点燃后,罩上干而冷的烧杯,发现烧杯内壁出现水珠,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组成不可能的是
A.H2、CH4 B.H2、CO C.H2、CH4、CO D.CO
12.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将用水和酒精浸湿的手帕点燃,手帕表面燃烧,片刻后抖动手帕,火焰熄灭,而手帕一点也没有烧坏。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酒精燃烧消耗了空气,氧气不充足,手帕不会燃烧
B.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
C.手帕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13.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A. 中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B. 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 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 由图中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14.燃油汽车发动机排出的气体中含有 CO 和 NO 等,安装催化转化器可减少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CO 和 NO 在经过催化转化器时相互反应,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B.CO 和 NO 按个数比 1:1 进行该反应
C.该反应中两种生成物的质量比为 11:7 D.安装了催化转化器的汽车,尾气中也含 CO 和 NO
15.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剧烈燃烧不一定会发生爆炸
C.蜡烛熄灭的原因是金属网导热降低了着火点 D.面粉厂要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5分)
16.(7分)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1)《韩非子·五蠹》中记载:“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钻燧取火”通常理解为钻木取火,从燃烧的条件分析,“钻木”的作用是 。
(2)《汉书·地理志》记载,“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这里的“石”就是煤,煤属于 (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工厂使用煤作为燃料时,常鼓入空气,这样做的化学原理是 。
(3)古籍《天工开物》中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
①“烧石成灰”指高温条件下碳酸钙转化为生石灰。此过程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煤饼烧石成灰”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方式有 。
17.(8分)【科普阅读】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甲烷的开发利用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其中的两种方法如下:
方法一:煤气化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高压和“甲烷化催化剂”的作用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别与氢气反应生成甲烷,其中“甲烷化催化剂”在这两个化学反应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方法二:开发煤层气。煤层气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烃类物质,俗称“瓦斯”,是与煤伴生、共生的气体资源。方法三:开发可燃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甲烷水合物能稳定存在的压强和温度范围如图所示。可燃冰一旦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井喷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所以可燃冰的开采困难。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方法一中提到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别转化为甲烷的关键反应条件是使用 。
(2)方法一中一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原理可以表示为:CO+3H2CH4+H2O,则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原理为 (写化学方程式)。
(3)从物质分类角度分析,方法二中的煤层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根据方法三,判断有关可燃冰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在15℃和100 atm时,可燃冰能稳定存在
B.可燃冰开采时若出现差错,可能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
(5)“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填“CO”或“CO2”)。我国政府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A.植树造林 B.焚烧秸秆 C. 节能减排 D.燃放烟花
18.(10分)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结合以下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一:氢气的制取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
(2)与A装置相比,用B装置制取氢气的优点是_____。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收集氢气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填“C”或“D”),原因是_______。用E装置收集氢气时,氢气应从______(填“a”或“b”)端通入。
实验二:氢气的燃烧
某同学将氢气与空气混合,在安全保障下点燃,实验记录如表:
氢气的体积分数 1% 3% 4% 50% 70% 80%
现象 不爆炸 不爆炸 爆炸 爆炸 爆炸 不爆炸
(4)该实验说明氢气的爆炸极限可能为_____。
(5)由此实验可知,点燃氢气前必须要_____。
19.(10分)某学习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燃烧
(1)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属于三者燃烧共有的现象是 。
A.发光 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放热 D.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写出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小组同学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3)实验Ⅰ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 。
(4)设计实验Ⅱ的目的是 ,
(5)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 。
(6)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任务三】调控燃烧
(7)报道显示:国内外一些煤田因发生煤层自燃,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旦煤层自燃,请给出一条合理的灭火建议 。
20.(10分)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使用“零碳甲醇”(CH3OH)作主火炬燃料,为中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制备甲醇与甲醇燃烧的过程如图。
(1)光伏发电是将 能转化为 能。
(2)制备甲醇的原料之一是氢气,主要通过电解水获取,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另一原料二氧化碳可从空气中捕集。
(3)制备甲醇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整个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填化学式)。
(5)火炬“薪火”传递结束后,采用关闭燃料阀门的方法熄灭火炬,其原理是 。
(6)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还有 (写一种)。
21.(10分)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都是家庭中常用的燃料,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等,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1)1.6 kg甲烷充分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为多少?
(2)天然气的含碳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液化石油气(以C3H8计)。结合该计算结果,天然气取代液化石油气表明我国的能源结构向 方向转变。
(3)某同学想了解使用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哪个更划算,查阅资料如表:
燃气 价格 热值
液化石油气 125元/罐(13 kg/罐) 45 MJ/kg
天然气 4.6元/m3 33.4 MJ/m3
计算可知使用 更划算,原因是 。
答案和解析
第I卷 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最理想的是
A.柴油 B.酒精 C.氢气 D.汽油
【答案】C
【解析】A、柴油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有毒的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B、酒精虽然是清洁燃料,但燃烧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造成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
C、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燃烧放热多、产物是无污染的水、可再生,是最理想的燃料,符合题意;
D、汽油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有毒的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在开发和利用下列能源的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用风力发电 B.用日光灯照明
C.用太阳能加热水 D.用天然气做饭、取暖
【答案】D
【解析】A.用风力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用日光灯照明只是能量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用太阳能加热水只是能量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用天然气做饭、取暖 ,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3.燃煤会影响环境。下列环境问题与燃煤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酸雨 B.温室效应 C.臭氧层破坏 D.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答案】C
【解析】煤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还能产生大量的烟尘,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形成温室效应,生成的二氧化硫能形成酸雨,产生的大量烟尘增加了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与破坏臭氧层无关,故选:C。
4.从燃烧的角度看反应4P+5O22P2O5 的发生,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P属于可燃物 B.O2体现了氧化性
C.点燃条件表明该反应吸热 D.点燃条件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C
【解析】A、该反应为磷燃烧的反应,说明磷为可燃物,该选项分析合理;
B、该反应为磷和氧气的反应,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该选项分析合理;
C、该反应的条件为点燃,但不能说明反应吸热,该选项分析不合理;
D、点燃条件的目的为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该选项分析合理。
故选C。
2024年初,国家消防救援局在全国组织开展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大整治行动。中学生也需要掌握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回答第5~7题。
5.下列标识与所张贴位置或场所不相符的是
A.学校洗手池 B.运输酒精的槽罐车
C.面粉加工厂 D.居民住宅区
【答案】B
【分析】根据图标含义进行分析解题。
【解析】A、节约用水图标。正确;
B、图标是有毒品,酒精属于易燃物品。错误;
C、面粉加工场可在遇火源条件下发生爆炸,应禁止烟火。正确;
D、居民住宅区禁止烟火,以防火灾。正确;
故选B。
7.夏季,不少家庭会使用蚊香驱蚊。为避免蚊香中毒及预防火灾,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①点燃蚊香后,将蚊香放在通风处
②将点燃的蚊香远离易燃物品
③为达到更好驱蚊效果紧闭门窗
④点燃的蚊香不宜靠近头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点燃蚊香后,将蚊香放在通风处 ,可以避免中毒,故①说法正确;
②将点燃的蚊香远离易燃物品,防止发生火灾,故②说法正确;
③为达到更好驱蚊效果紧闭门窗 容易导致中毒,故③说法错误;
④点燃的蚊香不宜靠近头部,防止中毒,故④说法正确;
①②④说法正确,故选B。
7.每年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下列火灾现场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C.处理燃气罐着火:先用浸湿的被褥盖灭,迅速关闭阀门,再转移到安全地方
D.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答案】B
【解析】A、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故A正确;
B、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会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可以减少空气对流,而浇水可以降温,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不能打开门窗,以防火势增大,故B错误;
C、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捂盖火时,既可以降低温度,又可以隔绝氧气,故C正确;
D、发生火灾时,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有害气体;生成的高温二氧化碳和有毒的气体,这些气体的密度小,会浮在房间的上部,因此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故D正确。
故选B。
8.下列有关燃料及其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应该有效地提高煤等化石燃料的利用率
B.所有的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
C.埋于海底将来可能会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是石油
D.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A
【解析】A、为了节约化石燃料,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应该有效地提高煤等化石燃料的利用率,该选项说法正确;
B、化学反应会伴随能量变化,有些反应会放热,有些反应会吸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埋于海底将来可能会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是可燃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着火点为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9.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所需的氧气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制取
B.实验室中少量白磷可以保存在盛有冷水的广口瓶中
C.通入氧气后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
D.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只需要氧气
【答案】D
【解析】A、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实验所需的氧气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制取,说法正确;
B、白磷能在空气中自燃,着火点低,实验室中少量白磷可以保存在冷水中,可以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说法正确;
C、白磷和红磷都在60℃的热水中,通入O2后,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说法正确;
D、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图示中白磷在60℃的热水中,通入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通过对比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并不是只需要氧气,说法错误;
故选:D。
10.“生命可贵,安全第一”,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在厨房内天然气燃气灶的上方安装燃气报警器 B.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用炭火暖,房间内放一盆水预防CO中毒 D.燃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
【答案】C
【解析】A.厨房内燃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故要在厨房内燃气灶的上方安装燃气报警器,正确;
B.湿毛巾具有类似防毒面积的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有害气体和烟尘,故火灾逃生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正确;
C.CO不溶于水,因此用炭火取暖,房间内放一盆水不能预防CO中毒,错误;
D.燃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进行通风,降低燃气的浓度,不能遇见明火,防止发生爆炸,正确;
故选C。
11.某无色气体可能由H2、CH4、CO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该气体点燃后,罩上干而冷的烧杯,发现烧杯内壁出现水珠,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组成不可能的是
A.H2、CH4 B.H2、CO C.H2、CH4、CO D.CO
【答案】D
【分析】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将该气体点燃后,罩上干而冷的烧杯,发现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生成物含有水,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物含有二氧化碳。
【解析】A、H2、CH4 燃烧分别生成水、水和二氧化碳,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B、H2、CO 燃烧分别生成水、二氧化碳,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C、H2、CH4、CO 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符合要求,故选项错误;
D、CO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不符合要求,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2.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将用水和酒精浸湿的手帕点燃,手帕表面燃烧,片刻后抖动手帕,火焰熄灭,而手帕一点也没有烧坏。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酒精燃烧消耗了空气,氧气不充足,手帕不会燃烧
B.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
C.手帕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答案】B
【解析】A、酒精燃烧消耗的氧气不至于减少到无法使手帕燃烧的程度,故说法错误;
B、酒精燃烧使水蒸发吸热,使手帕的温度降低到低于着火点,所以手帕没有被烧坏,故说法正确;
C、物质的着火点一般不会改变,故说法错误;
D、手帕是可燃物,故说法错误。
故选B。
13.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A. 中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B. 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 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
D. 由图中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答案】D
【解析】A、用扇子扇蜡烛,是因为加速了蜡烛周围的空气流通,使蜡烛周围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B、着火点不能改变,火柴头斜向下时,火柴梗温度易达到着火点以上,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C、金属具有导热性,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蜡烛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该选项分析不正确;
D、镁在二氧化碳中可以燃烧,则属镁燃烧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该选项分析正确。
故选D。
14.燃油汽车发动机排出的气体中含有 CO 和 NO 等,安装催化转化器可减少这些有害气体的排放。CO 和 NO 在经过催化转化器时相互反应,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B.CO 和 NO 按个数比 1:1 进行该反应
C.该反应中两种生成物的质量比为 11:7
D.安装了催化转化器的汽车,尾气中也含 CO 和 NO
【答案】C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A正确;
B、由CO和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的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是:,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CO和NO按个数比2:2=1:1进行该反应,故B说法正确;
C、由CO和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的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是:,该反应中两种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氮气的质量比为,故C说法不正确;
D、安装了催化转化器的汽车,催化转化器的转化率很难达到100%,尾气中一定含少量 CO和NO,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5.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剧烈燃烧不一定会发生爆炸
C.蜡烛熄灭的原因是金属网导热降低了着火点
D.面粉厂要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
【答案】C
【分析】本题以粉尘爆炸的实验为情境,考查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等。可燃性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遇到明火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
【解析】A、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选项正确;
B、有限空间的剧烈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内迅速膨胀,才有可能引起爆炸。所以剧烈燃烧不一定会发生爆炸,选项正确;
C、蜡烛熄灭的原因是面粉爆炸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由于氧气不足,无法支持蜡烛的燃烧,且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通常状况下不会改变,选项错误;
D、面粉颗粒遇明火可能爆炸,故面粉厂要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事故,选项正确。
故选C。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5分)
16.(7分)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1)《韩非子·五蠹》中记载:“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钻燧取火”通常理解为钻木取火,从燃烧的条件分析,“钻木”的作用是 。
(2)《汉书·地理志》记载,“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这里的“石”就是煤,煤属于 (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工厂使用煤作为燃料时,常鼓入空气,这样做的化学原理是 。
(3)古籍《天工开物》中有“煤饼烧石成灰”的记载。
①“烧石成灰”指高温条件下碳酸钙转化为生石灰。此过程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煤饼烧石成灰”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主要方式有 。
【答案】(1)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不可 使煤与空气中的氧气有效接触、更充分的燃烧,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3)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化学能
【解析】(1)钻木时摩擦生热,可燃物的温度升高,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煤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工厂使用煤作为燃料时,常鼓入空气的目的是使煤与空气中的氧气有效接触、更充分的燃烧,释放出更多的能量,故填:使煤与空气中的氧气有效接触、更充分的燃烧,释放出更多的能量;
(3)①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烧石成灰”指高温条件下碳酸钙转化为生石灰,先要制造高温条件,故能量转化主要是先从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化学能。
17.(8分)【科普阅读】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在甲烷的开发利用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其中的两种方法如下:
方法一:煤气化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高压和“甲烷化催化剂”的作用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别与氢气反应生成甲烷,其中“甲烷化催化剂”在这两个化学反应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方法二:开发煤层气。煤层气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烃类物质,俗称“瓦斯”,是与煤伴生、共生的气体资源。方法三:开发可燃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甲烷水合物能稳定存在的压强和温度范围如图所示。可燃冰一旦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井喷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所以可燃冰的开采困难。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方法一中提到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别转化为甲烷的关键反应条件是使用 。
(2)方法一中一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原理可以表示为:CO+3H2CH4+H2O,则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原理为 (写化学方程式)。
(3)从物质分类角度分析,方法二中的煤层气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根据方法三,判断有关可燃冰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在15℃和100 atm时,可燃冰能稳定存在
B.可燃冰开采时若出现差错,可能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
(5)“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填“CO”或“CO2”)。我国政府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A.植树造林 B.焚烧秸秆 C. 节能减排 D.燃放烟花
【答案】(1)甲烷化催化剂
(2)
(3)混合物
(4)B
(5)CO2 AC
【解析】(1)由题干信息可知,在高温、高压和“甲烷化催化剂”的作用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别与氢气反应生成甲烷,其中“甲烷化催化剂”在这两个化学反应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别转化为甲烷的关键反应条件是使用甲烷化催化剂;
(2)参照一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原理,则二氧化碳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甲烷化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煤层气以甲烷为主要成分,还含有其它物质,属于混合物;
(4)A、由图可知,在15℃和100 atm时,可燃冰不能稳定存在,已经转化为甲烷气体和水,不符合题意;
B、可燃冰一旦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井喷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故可燃冰开采时若出现差错,可能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符合题意。
故选B;
(5)“碳中和”中的“碳”是指CO2;
A、植树造林,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符合“碳中和”理念,符合题意;
B、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符合“碳中和”理念,不符合题意;
C、节能减排,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碳中和”理念,符合题意;
D、燃放烟花,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符合“碳中和”理念,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18.(10分)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结合以下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一:氢气的制取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
(2)与A装置相比,用B装置制取氢气的优点是_____。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收集氢气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填“C”或“D”),原因是_______。用E装置收集氢气时,氢气应从______(填“a”或“b”)端通入。
实验二:氢气的燃烧
某同学将氢气与空气混合,在安全保障下点燃,实验记录如表:
氢气的体积分数 1% 3% 4% 50% 70% 80%
现象 不爆炸 不爆炸 爆炸 爆炸 爆炸 不爆炸
(4)该实验说明氢气的爆炸极限可能为_____。
(5)由此实验可知,点燃氢气前必须要_____。
【答案】(1)锥形瓶
(2)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Zn+H2SO4 === ZnSO4+H2↑
(3)D  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b
(4)4%~70%
(5)验纯
【解析】(1)仪器①的名称是锥形瓶;
(2)与A装置相比,用B装置制取氢气的优点是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 === ZnSO4+H2↑;
(3)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应选用的装置是D。用排水法收集氢气时,氢气应从短管进,从b端通入。
(4)由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点燃发生爆炸时氢气含量最少量为4%;点燃发生爆炸时氢气含量最大量为70%,故实验说明氢气的爆炸极限范围可能为4%~70%。
(5)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以防发生爆炸。
19.(10分)某学习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燃烧
(1)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下列属于三者燃烧共有的现象是 。
A.发光 B.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放热 D.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写出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任务二】探究燃烧的条件
小组同学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3)实验Ⅰ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现象是 。
(4)设计实验Ⅱ的目的是 ,
(5)实验中热水的作用是 。
(6)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任务三】调控燃烧
(7)报道显示:国内外一些煤田因发生煤层自燃,带来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一旦煤层自燃,请给出一条合理的灭火建议 。
【答案】(1)ACD
(2)
(3)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4)更加直观地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5)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
(6)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7)取土填埋,隔绝空气(合理即可)
【解析】(1)A、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都能燃烧,均会发光,故符合题意;
B、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的燃料,都能燃烧,均会放热,故符合题意;
C、三种燃料中只有煤含硫,所以燃烧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但酒精和天然气燃烧不会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不符合题意;
D、由于三者中均含有碳元素,燃烧均会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故符合题意。
故选ACD。
(2)酒精即乙醇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Ⅰ中,铜片上的白磷既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所以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是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没有燃烧;由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氧气;
故答案为: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4)实验Ⅰ中未通入氧气时,白磷不燃烧,实验Ⅱ中通入氧气后,白磷燃烧,因此设计实验Ⅱ的目的是更加直观地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故答案为:更加直观地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5)实验中的热水不仅能提供热量,还能隔绝氧气;
故答案为: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
(6)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故答案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7)煤层自燃,可取土填埋,通过隔绝空气来实现灭火。
故答案为:取土填埋,隔绝空气(合理即可)。
20.(10分)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使用“零碳甲醇”(CH3OH)作主火炬燃料,为中国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制备甲醇与甲醇燃烧的过程如图。
(1)光伏发电是将 能转化为 能。
(2)制备甲醇的原料之一是氢气,主要通过电解水获取,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另一原料二氧化碳可从空气中捕集。
(3)制备甲醇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整个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填化学式)。
(5)火炬“薪火”传递结束后,采用关闭燃料阀门的方法熄灭火炬,其原理是 。
(6)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还有 (写一种)。
【答案】(1)太阳  电
(2)分解反应  2∶1
(3)3H2+CO2 CH3OH+H2O
(4)H2O、CO2
(5)隔离可燃物
(6)地热能(合理即可)
【解析】(1)光伏发电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2)电解水获取氢气,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
(3)根据流程示意图可知,制备甲醇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2+CO2 CH3OH+H2O;。
(4)示意图可知整个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H2O、CO2;
(5)关闭燃料阀门的方法熄灭火炬,其原理是隔离可燃物;
(6)新能源有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和生物质能等。
21.(10分)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都是家庭中常用的燃料,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等,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1)1.6 kg甲烷充分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为多少?
(2)天然气的含碳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液化石油气(以C3H8计)。结合该计算结果,天然气取代液化石油气表明我国的能源结构向 方向转变。
(3)某同学想了解使用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哪个更划算,查阅资料如表:
燃气 价格 热值
液化石油气 125元/罐(13 kg/罐) 45 MJ/kg
天然气 4.6元/m3 33.4 MJ/m3
计算可知使用 更划算,原因是 。 
【答案】(1)解:设消耗氧气的质量为x
CH4 + 2O2 CO2+2H2O
16 64
1.6 kg x
=,x=6.4 kg
答:消耗氧气的质量为6.4 kg。
(2)小于  低碳
(3)天然气  花相同的钱购买两种燃气,天然气燃烧产生的热量更多   
【解析】(1)见答案;
(2)CH4的含碳量与液化石油气C3H8的含碳量比较,只需比较当氢原子个数相同时,碳原子的个数越多,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CH4相当于C2H8,所以CH4的含碳量小于液化石油气C3H8的含碳量;
(3)购买125元天然气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为=;
购买125元液化石油气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为=13Kg×45兆焦/Kg=585兆焦;
使用天然气更划算。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