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23年七年级(下)期中历史模拟检测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2023年七年级(下)期中历史模拟检测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2023年七年级(下)期中历史模拟检测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下表所示赋粮比例信息说明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赋粮南、北方所占比例
单位 总计 北方数 南方数 南方所占比例(%)
贯、石、匹、两 10018153 4414841 5603312 55.93
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B. 南方经济地位重要
C. 文化重心开始南移 D. 北民南迁速度加快
2. 宋太祖是北宋王朝的开创者,他命人刻制一块誓碑,其中一条誓词是要求子孙不得杀士大夫。这主要反映了宋太祖的( )
A. 治学态度 B. 重文思想 C. 军事理念 D. 尊孔思想
3. 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峰与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你觉得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
B. 因为乔峰欺骗了大家
C. 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
D. 有人嫉妒乔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
4. 两宋时期的经济作物获得发展,无论是经济作物的品种还是产量都得到增加,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手工业原料和商品。这一发展说明两宋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 重文轻武政策的确定 B. 宋辽之间的经济交流
C. 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D. 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5. “长安百花时, 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诗句反映了唐朝都城长安的繁荣景象。下列关于这座城市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城内有专门的居民区和商业区 B. 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
C. 不允许外国人在城内居住 D. 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
6. 2020年,日本捐赠给中国的抗疫物资外包装的标签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历史上,为弘扬佛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伟大实践的是( )
A. 鉴真东渡日本 B. 玄奘西游天竺 C. 张骞通西域 D. 遣唐使到中国
7. 唐朝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各地不断坐大的藩镇。于是唐德宗在无奈的情况下发布了《罪己诏》,首次明确地声明不再约束各地的藩镇,对其姑息迁就。这种举措的直接后果是( )
A. 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B. 标志着唐朝的灭亡
C. 造成了外族的入侵
D. 唐朝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各地藩镇不断发展壮大
8. 大唐王朝近300年间,任用外国人做官不计其数, 长安城更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各族文化交融的国际大都市。这体现出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是( )
A. 封闭、保守 B. 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C. 完全模仿北方少数民族 D. 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9. “澶渊之盟”前, 北宋对辽的主要政策是( )
A. 积极进攻 B. 消极防御 C. 投降 D. 和亲
10. 宋代是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时期兴起于江西, 以生产青白瓷著名, 成为当时江南最大瓷器制造中心的是( )
A. 越窑 B. 邢窑 C. 景德镇 D. 泉州
11. 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述的是唐朝( )
A. 农业生产的发展 B. 丝织工艺的精湛 C. 垦田面积的扩大 D. 长安城市的严整
12. 从全国商税收入来看,北宋至道年间(公元995-997年)、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每年商税收入在四百万贯以上。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 时收一千二百多万贯,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增加到二千二百多万贯。上述现象反映了( )
A. 宋代民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B. 宋代商业发展繁荣
C. 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商业 D. 宋代出现了专门的商业城市
13. 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怒发冲冠) 中写道: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使北宋蒙受“靖康之耻”的政权是( )
A. 金 B. 西夏 C. 元朝 D. 辽
14.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结束。”这里介绍科举制的特点是( )
A. 涉及人员广 B. 经历时间长 C. 维护了封建统治 D. 考试内容多
15. 下图《元朝那些事儿》用幽默生动的语言,诙谐时髦的叙述方式,带领读者探索元王朝兴衰背后的隐秘故事。下列事件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南宋灭亡
忽必烈建立元朝
蒙古灭金
统一蒙古
蒙古灭西夏
A. B.
C. D.
16. 唐朝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最突出的原因是两位统治者( )
A. 具有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 B. 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C. 顺应了历史潮流 D. 总结隋亡的教训
17. 施展在《枢纽》一书中说:“但是安史之乱意外地促成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战乱起后, 大量人口逃至江南。”“安史之乱改变了淮南、江南地区的人口密度。”从这些叙述中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
A.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B. 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C. 唐朝中后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D. 劳动力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18. 众所周知,唐朝时期在文化方面最繁荣的就是诗歌的盛行。下列史实与诗歌繁荣有直接关系的是( )
A. 造纸术的发明 B. 印刷术的发明 C. 社会安定 D. 科举制的实行
19. 1289年, 地处岭北行省的边民乏食。朝廷让近水者取鱼以食。其中由中原迁往当地的汉人依靠积累的捕鱼经验和制作的渔具使蒙古族人民利用天然的鱼类资源渡过了灾荒年岁。这一情景反映了( )
A. 遇到灾荒年,当地只有依靠捕鱼才能生活
B. 中原去的汉人对开放边疆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C. 中原人是因为朝廷的强迫而迁到岭北行省的
D. 岭北行省地区鱼类十分丰富
20. 以学习主题统揽各阶段历史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学习主题“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统揽的是( )
A. 秦汉时期的历史 B. 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C. 隋唐时期的历史 D. 宋元时期的历史
21. 由于军队强悍,他的军事才能不断得到发挥,出征迅速,回防干脆,不拖泥带水,很快就征服了蒙古各部,挤压了西夏。这里的“他”指的是( )
A. 成吉思汗 B. 完颜阿骨打 C. 忽必烈 D. 文天祥
22. 与汉唐相比,宋朝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经济重心南移至江南地区
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
对外贸易频繁,出现了专门的管理机构
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
A. B. C. D.
23.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下图所示的航海工具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是在( )

A. 五代十国时期 B. 北宋时期 C. 南宋时期 D. 元朝时期
24. 下列关于宋金和议的叙述正确的是( )
南宋向金称臣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
南宋给金岁币金学习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
A. B. C. D.
25. 唐太宗、高宗时, “各国或派使臣来朝见进贡,或送达子弟到长安留学,以及民间的自由往来,域外交通,非常发达”。材料陈述的是( )
A. 诸子百家争鸣 B. 大运河的开通 C. 中外交流频繁 D. 都市生活繁华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2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年代标尺示意图一
(1)将对应历史事件分别填入横线。
A ;B ;C 。
材料二 年代标尺示意图二
(2)将对应内容分别填入横线。
D ;E ;F 。
(3)根据材料二,分析宋朝的时代特点。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考,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唐太宗) 尝私幸端门, 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中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 (中国古代) 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据材料一回答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哪位皇帝时 他设置了什么考试科目
(2)从材料二看,这种制度获益最大的是谁 后来,武则天为大力发展该制度,创立了什么制度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是什么
(4)到宋朝时,科举制有怎样的发展
三、综合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
28. 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唐宋元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七年级(14)班探究小组围绕“和谐”这一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任务,邀你一起来完成。
任务一 【打造经济和谐】
材料一 如表
朝代 项目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贯) 35 811 000 45 095 000 约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贯) 60 000 000 14 319 000 约81:19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种现象完成是在什么时候?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任务二 【创造政治和谐】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宋〕汪洙《神童诗》
(3)材料二反映宋代政治的特点是什么?其积极作用是什么?
任务三 【营造民族和谐】
(4)认真观察上面两幅图,指出图1到图2,民族政权关系有何变化?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南方经济发展,要求解读表格。
【解答】
B.“北方数:4414841、南方数:5603312、南方所占比例(%):55.93”,南方所占比例多于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北宋时期进一步南移,政府的赋粮来源日趋依赖南方,南方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故B正确。
ACD.依据题干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
故选B。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实行的制度。题干中的“士大夫”指当时的读书人,不得杀士大夫体现了当时的重文思想。故选B。
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宋与契丹的关系。根据题意,乔峰是契丹人,群雄就与乔峰相斗,证明此时北宋与契丹关系不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契丹建国后,努力向南发展,后来占领幽云十六州。从此与中原政权的冲突加剧。据此排除BCD,故选A。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由题干信息“两宋时期的经济作物获得发展”“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手工业原料和商品”可知,两宋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 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都长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城内有专门的商业区和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综上所述,A、B、D均不符合题意。唐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当时,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学子、僧侣、工匠等云集长安,所以不允许外国人在城内居住与史实不符,C符合题意。
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是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终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传播了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故选A。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后期的政治情况。题干材料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最为关键,说明的是唐朝中央权力的削弱,结果这种放任导致了地方藩镇的发展壮大。故选D。
8.【答案】B
【解析】 题干材料体现了唐朝时期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社会风气,故选B。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的对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故选B。
10.【答案】C
【解析】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故选C。
1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正是对长安城市严整的描述。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经济的发展。结合题干中的数据可知商税收入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了宋朝商业的繁荣。
13.【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A项符合题意。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特点。题干中的年份显示了科举制度存在的时间长。故选B。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可知,南宋灭亡于1279年;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34年,蒙古灭金;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1227年,蒙古灭西夏。所以正确的排序是。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分析选项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采取多项措施发展社会经济, 促使了盛世局面的出现。
1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有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唐朝中后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劳动力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材料没有体现出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直接关系”。唐朝科举考试的内容有了新的发展,其中增加了诗赋的考查,这必然促进诗歌的繁荣。故选D。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行中书省的发展。题干提供的关键信息是最后一句,说明了中原汉人使当地人渡过了灾荒, 表明其作出过一定的贡献。
2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匠人毕昇发明的;指南针和火药在宋元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故选D。
2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人物的成就。通过“征服蒙古各部,挤压西夏”可知这位人物是铁木真,即成吉思汗。
2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经济的整体特征。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在海外贸易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机构市舶司,而棉纺织业也开始兴起。皆符合题意,故选D。
2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科技发明的运用。结合所学可知罗盘针运用于航海是在北宋末年。故选B。
2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金和议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金并没有学习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故排除,因此答案选B。
2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外交往。唐朝时期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对外交通发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长安城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C选项符合题意。
26.【答案】 (1)A隋朝统一南北(隋灭陈);B贞观之治;C唐朝灭亡。
(2)D澶渊之盟;E西夏;F岳飞。
(3)民族政权并立。
【解析】 第(1)问,认真阅读材料,根据所学可知,A处应填隋朝统一南北(隋灭陈);B处应填贞观之治; C处应填唐朝灭亡。第(2)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宋真宗时, 澶州之战后, 宋辽议和, 辽朝撤兵, 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D处应填澶渊之盟;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E处应填西夏;抗金名将岳飞组建岳家军积极抗金,在郾城大败金军,F处应填岳飞。第(3)问,认真阅读材料二可知,宋朝的时代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
27.【答案】(1)隋炀帝。进士科。
(2)皇帝。殿度制度。
(3)科举制的创立,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言之有理就即可)
(4)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大幅度增加科举进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进士授官从优。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第(1)问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第(2)问由“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赚得英雄尽白头”可以看出,科举制度获益最大的是皇帝。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为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了殿度制度。第(3)问结合材料“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和所学知识,从改善用人制度,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等方面回答即可。第(4)问根据所学可知,宋朝的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28.【答案】 (1)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
(2)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政府重视生产。
(3)特点:重文轻武。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变化:从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启示: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战则两伤,和则两利;各民族之间虽时战时和,但和是主流;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组成的。(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 材料一表格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材料二反映宋代政治的特点是重文轻武,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第一小问认真观察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1到图2,民族政权关系的变化是从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 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 言之有理即可。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