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度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单元检测试卷(含解析)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以下政权与建立民族搭配正确的有()
①辽—女真族 ②西夏—党项族 ③金—契丹族 ④北宋—汉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
A. 统一国家建立 B. 江南地区开发 C. 商品经济繁荣 D. 民族政权并立
3.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 台湾府 B. 宣政院 C. 澎湖巡检司 D. 台湾省
4. 根据表格中的相关内容,你认为在“品名”一栏中应该填写( )
品名 原产地 传入时间 特点
越南 宋朝 成熟早,抗旱力强
A. 粟 B. 水稻 C. 黍 D. 占城稻
5. 他在南宋灭亡后,仍然继续坚持抗元斗争,并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是( )
A. 岳飞 B. 寇准 C. 文天祥 D. 李春
6. 下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
A. 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 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
C. 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 D. 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7.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编年体巨著,它因宋神宗对它的评价“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主持编写此书的是( )
A. 司马迁 B. 司马炎 C. 司马光 D. 司马睿
8. 下图是宋元时期政治形势示意图,其中分别代表( )
A. 辽、金、元 B. 金、元、辽 C. 元、辽、金 D. 辽、元、金
9. 北宋与辽、西夏既发生对峙战争,又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这种态势( )
A. 源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 B. 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
C. 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 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10. 《清明上河图》和《窦娥冤》的作者分别是()
A. 司马迁 马致远 B. 张择端 关汉卿 C. 辛弃疾 白朴 D. 司马光 郑光祖
11. 【宋室南渡人文璀璨】据《丽水地区志》记载,在科举制存在的近 1300年时间里,丽水共有进士1126人,宋代占948人,考取进士人数最多。其主要原因是( )
A. 娱乐场所瓦子出现 B. 政治、文化中心南移
C. 重武轻文政策影响 D. 文人注重哲学思考
12. 掌握历史时序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图中①所对应的朝代创立了(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行省制 D. 科举制
13. 辽宋夏金元时期,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后,大都效仿唐宋制度,制定官制,还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
A. 制度差异进一步拉大 B. 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C. 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朗 D. 各族政权消除了隔阂
14.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宋朝令史学家和学者向往的主要原因有( )
①灿烂的科学技术 ②发达的社会经济 ③丰富的文化生活 ④包容的开放意识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15. 宋朝在历史上一直被定位为一个积弱的朝代。不仅有效管辖的地域较小,而且还受周边各少数民族政权的袭扰。下列各项中,属于宋、辽之间与宋、夏之间和议的共同之处的是()
①宋王朝通过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换取安宁 ②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③最终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④客观上更有利于国家政权的加强与巩固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
16.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 “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四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摘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请回答:
(1) 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因此他也得到了少数民族怎样的尊重?
(2) 材料二涉及的盟约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签订的?依据材料说一说作者怎样看待这一盟约的。
(3) 依据材料三,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
(4) 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5) 综合以上探究内容,谈谈这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有两位伟大的僧人, 一个西行取经留下传奇故事,一个东渡日本广传中国佛法,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他们进行的是一次温暖中国、感动世界的文化之旅。
材料二 “南海一号”是一艘宋代商船。船体长24.58米、宽9.8米,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宋代船只已打捞出金、银、铁、瓷类等器物4000多件。据探测估计,整船将有6万至8万件文物,足以武装一个省级博物馆。
——摘自《“南海一号”试捞20年沉浮录》
材料三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目的是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 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首届高峰论坛的各项成果顺利落实,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合作规划对接,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 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阅读材料一,西行天竺的高僧是谁 根据他的口述成书的是哪一著作 东渡日本的高僧又是谁呢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宋代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有哪些 宋代的商船最远到达哪里
(3)材料二船上的瓷器可能产自江西的什么地方 当时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外贸管理部门是什么
(4)阅读材料三,请回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是什么。你觉得中国在建设“一带一路”中,应该怎样发挥积极的作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两宋时期主要政权的建立民族,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①③.据所学可知,辽是由契丹族建立;金是由女真族建立的。故①③搭配不正确。
②④.北宋是汉族建立的,赵匡胤于960年建立宋朝。西夏是党项族建立。北宋初期,在今天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党项族。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故②④正确。
故选D。
2.【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社会生活,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据“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塘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宋代东京城夜市发达、饮食丰富等商业繁荣的景象,因而材料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
ABD.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选C。
3.【答案】C
【解析】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琉球)和澎湖,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4.【答案】D
【解析】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知道占城稻是由越南传入的。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指的是南宋抗元的将领文天祥的诗句。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不久在广东沿海兵败被俘;囚禁期间,他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最后被杀害。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文天祥的事迹。南宋灭亡后,抗战派大臣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不久在广东沿海兵败被俘;囚禁期间,他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最后被杀害。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的统一和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6.【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充分说明了辽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融,B正确。
故选B。
7.【答案】C
【解析】北宋司马光历时19年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294卷,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编者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以叫《资治通鉴》。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资治通鉴》的作者.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资治通鉴》的作者.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元时期的政治形势的相关史实。辽建立于916年,1125年被金所灭;北宋建立于960年,1127年,被金所灭;西夏建立于1038年,1227年亡于蒙古政权;南宋建立于1127年,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宋室南迁,1279年南宋灭亡;金建立于1115年,1234年亡于蒙古政权。故曾与北宋并立的有辽, 与南宋并立的有金。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故分别代表辽、金、元。故选A。
9.【答案】C
【解析】根据“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交往,这种态势有利于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与“辽夏夺取宋朝土地人口”无关,A排除;商业间的往来没有使辽宋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B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D排除。
本题主要考查辽、西夏和北宋并立。题干关键信息“一直进行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在榷场,官府和商人交换各种商品,且数量很大”。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并立的相关知识。
1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清明上河图》和《窦娥冤》,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日益增多。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画面上的人物、街市、村野、车船,等等,安排得错落有致,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元朝剧作家人才辈出,其中最优秀的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剧本,流传至今的有十多种,代表作有悲剧《窦娥冤》,故B正确。
ACD.这三项均错误,故排除ACD。
故选B。
11.【答案】B
【解析】据题干“在科举制存在的近1300年时间里,丽水共有进士1126人,宋代占948人,考取进士人数最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建立以后,政治中心南移,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文化中心也逐渐南移。故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文化中心南移。
故选:B。
12.【答案】C
【解析】根据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1276--1368年”可以判断是元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为背景依托,考查了元朝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元朝的行省制度。
考查了元朝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元朝的行省制度,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3.【答案】B
【解析】由材料“辽宋夏金元时期,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后,大都效仿唐宋制度,制定官制,还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可知,这反映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化,这有利于民族的交融,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相关史实,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相关史实。
14.【答案】A
【解析】宋朝,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教义,发展为理学,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风俗画成为画坛的亮点,经制瓷等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打破了对市的时空限制,各民族各地区各国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宋金和议后,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并非宋、辽之间与宋、夏之间和议的“共同之处”,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
故选D。
16.【答案】【小题1】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北方少数名族尊称为天可汗。
【小题2】辽和北宋。这一盟约促进了双方边境维持几十年的和平局面;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小题3】相互吸收的特点。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订法律(任意一点)。
【小题4】唐——第三种;宋——第二种;元——第一种。
【小题5】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解析】1.
本题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主线,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等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等知识。
2.
本题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主线,考查宋、辽的并立与和战等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宋、辽的并立与和战等知识。
3.
本题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主线,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等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等知识。
4.
本题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主线,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唐、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等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唐、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等知识。
5.
本题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主线,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唐、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等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唐、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等知识。
17.【答案】 (1)玄奘。《大唐西域记》。鉴真。
(2)广州、泉州。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景德镇。市舶司。
(4)聚焦互联互通,深化务实合作,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应积极协调各方问题和矛盾或倡导各国要遵守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等。(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第(1)问, 依据材料一中关键词“唐代”“西行取经”“东渡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位高僧分别是玄奘、鉴真,依据奘芙口述而成书的是《大唐西域记》。第(2)问,广州、泉州是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宋代的商船最远到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第(3)问,依据题中关键词“江西”,可判断船上的瓷器可能产自景德镇;宋代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第(4)问,依据材料三可回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中国应积极协调各方问题和矛盾或倡导各国要遵守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等,意思相近即可。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