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写的)

文/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馆员赵炜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写的)

编者按: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2021年12月26日,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128周年,我们在追寻他波澜壮阔的丰功伟绩之时,今天,领略一下他的风采风流。

毛泽东一生好学不倦,嗜书如命,他虽然不是专职的文人,但他读书之博,恐怕连许多专职文人所不及的。

毛泽东熟读过许多古代骈文,而且在创作对偶句和写作骈体文方面,在年青时接受过严格训练,功底深厚。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能看不难,能读为难;能读不难,能记为难;能记不难,能用为难”——我们只要翻阅一下他的诗词,文章、讲话、书信,就会发现,毛泽东恰当地使用了很多对偶句。“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在他的诗词中,对偶句运用的很多。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了文采,增强了语言的美感。例如——

“千村薛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等等。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有“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句,可谓用语之辛辣,讽刺之生动,情绪之激烈,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还有“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等。

在他的某些文章书信中,还具有骈文的风格气势,读来抑扬顿挫,给人以悦耳整饬之美感,例如——

1935年12月5日,致杨虎城将军的信:“抗日反蒋,势无偏废。建义旗于国中,申天讨于禹城。驱除强寇,四万万具有同心;诛戮神奸,千万年同兹快举。鄙人等卫国有心,剑履俱奋,行程二万,所为何来;既达三秦,愿求同志。倘得阁下一军,联镖并进,则河山有幸,气势更雄,减少后顾之忧,增加前军之力。……重关百二,谁云秦塞无人;故国三千,惨矣燕云在望。亡国奴之境遇,人朽不甘;阶下囚之前途,避之为上。冰霜遍地,勉致片言,风雨同舟,望闻明教。”

除此之外,最值得我们称赏的是毛泽东在1940年2月1日,为延安民众讨汪大会所起草的通电,全文不足三千字,竟用了对偶句22组之多,我们试看谨陈救国大计十端中的一二端——

“一曰全国讨汪。查汪逆收集党徒,附敌叛国,订立卖国密约,为虎作伥,固国人皆曰可杀……贪官污吏,实为其党徒;磨擦专家,皆属其部下……汪党不绝,汪祸长留,并引敌人,内施破坏,其为害有不堪设想者……”

“二曰加紧团结……假统一之名,行独霸之实。弃团结之义,肇分裂之端。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矣……至于各地方抗日力量,则宜一体爱护,不宜厚此薄彼;信任之,接济之,扶掖之,奖励之。待人以诚而去其诈,待人以宽以去其隘……”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文心雕龙的作者是谁写的)

在这篇声讨汪逆的雄文中,毛泽东极其巧妙地将散句与骈句结合使用,申之以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指陈利害,义正辞严,剖析事理,深切透辟,气势磅礴,情调激昂,是一篇极为难得的讨汪檄文,充分体现了“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词断”的特点(《文心雕龙·檄移》),归功于毛泽东对局势的洞察、对骈文的谙熟。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一位意志坚定的革命家,高瞻远瞩的战略家,运筹帷幄的军事家。

贫瘠的土壤长不出参天大树,没有肥沃的诗歌土壤,同样不能产生伟大的诗人、史诗般的优美华章。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举世公认的毛泽东诗词,已经成为中国优秀古典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他的诗词,具备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想象丰富、大气磅礴的豪放风格,慷慨激昂、雄浑豪迈、直抒胸臆、荡气回肠的审美特征。

携笔事戎轩,慷慨志犹存。同时,毛泽东还是一位热情澎湃的诗人,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戎马倥偬之际,他用一枝如椽巨笔,热情讴歌了伟大战争。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该诗作于1935年10曰21日,是毛泽东在战场上,目睹彭德怀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后,有感而发,一气呵成写就的。

中央红军主力进入陕甘,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又称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1935年10曰19日,队伍到达陕北保安的吴起镇,20日,宁夏马鸿逵、马鸿宾的五个骑兵团尾追而来,为了不把敌人带进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商议,决定在吴起镇附近进行一场“切尾巴”的战斗。

10曰21日,在彭德怀指挥下,歼灭敌人一个骑兵团,缴获战马百余匹。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粉碎敌人围追堵截的随后一仗,也是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打得异常漂亮的第一仗。

毛泽东亲临战场观战,彭德怀用兵,傲立高坡唱大风,鬼设神施,夺关斩隘,如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回到驻地,心绪难平的毛泽东立刻挥毫,写下了这首六言诗,高度赞扬了彭德怀军事指挥才能。接诗后,谦虚的彭德怀,将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并退还给毛泽东。这首诗最早发表在1947年8月1日《战友报》。

诗的首句”山高路远坑深”,点明陕北保安地区的地形特点,也暗示了红军战士战斗环境的艰苦。保安,古代属西北边塞重镇,此地常发生战事,如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西夏统治者曾攻打延州(今陕西延安)、保安(今陕西保安),“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北宋朝廷任命文武双全的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以防御西夏的进攻。

次句“大军纵横驰奔”,在山高路远坑深的艰苦环境下,红军战士纵横驰骋,所向无敌,表现出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气概。

三、四句,自问自答,“谁敢横刀立马”,先以雷霆万钧之力,用问句的形式,将全诗振起,推向高潮,然后,以坚定的语气作答:“唯我彭大将军”,将一位胸怀大略、指挥若定的彭大将军的飒爽英姿突显出来。它有力地说明,只有我们的彭大将军,才敢横刀立马,沉着地指挥这场艰苦的战斗,并取得辉煌的胜利!

作者简介:

赵炜,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人,现就职于南京审计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写作学会会员。

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文章千余篇,在央视、省级卫视、南京电视台录制文化类节目150期,南京电视台《南京往事》主讲人。

与南师大郦波、南航大徐川一起,被大学生评选为“江苏高校七大网红老师”,被媒体誉为“幽默风趣的文史学者”、“电视明星”、“诗词达人”、“最有才的图书管理员”、“行走的图书馆”、“移动书库”、“段子手”等。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