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天津市五所重点校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天津市五所重点校高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中的人物大都擅长演说和诡辩的技艺,从而助长了无视客观事实、一味追求“使弱道理变强”的诡辩风气,晚期智者的末流堕于诡辩,在古希腊城邦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于是有了苏格拉底的“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有了柏拉图的《理想国》;有了亚里土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材料主要反映了他们(  )
A. 对自然的研究转到对神的研究 B. 具有社会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C. 感觉和理性间对立起来的思想 D. 试图挽救日渐衰败的民主制度
2. 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
A.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B. 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 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D. 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
3. 1930年6月,中共领导人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的中共()
A. 还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B. 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
C. 中共重视农民革命和城市暴动的结合 D. 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依然存在
4. 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严格规范的“圣谕宣讲”制度,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核心,以皇帝颁发的“圣谕”为内容,在乡里定期对所有民众进行宣读与讲解。“圣谕”的内容也由明初的六条扩展到清代的十六条并有详细的解读。这一现象反映了统治者(  )
A. 重视基层治理 B. 开始独尊儒术 C. 注重政令传达 D. 压制宗族自治
5. 从17世纪初开始,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相继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凭借从美洲得来的白银换取欧洲所需的大量亚洲产品。这反映出()
A. 欧洲出现严重的商业危机 B. 欧洲加快了对亚洲殖民掠夺
C. 世界市场体系的孕育成长 D. 亚洲对欧洲的贸易处于劣势
6. 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  )
A. 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 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 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因应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 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7. 下表反映了“一五”计划至“四五”计划目标的关键词统计情况。该表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项目 关键词
“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工业计划每年速长15.5%;集中力量建设156个项目;建立工业化初步基础;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超英赶美
“二五”计划
(1958-1962年) 重点抓粮优网等生产建设;完成工业化,将15年的超英赶美战略变成10年,之后又降到2至3年;实现“四个现代化”
“三五”计划
(1966~1970年) 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四五”计划
(1971~1975年 狠抓战备,建设大三线,后调整为建设内地战略后方;以农业为基础
A. 工业化的进程日益加速 B. 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 发展经济成为第一要务 D. 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环境影响
8. 如图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  )
A. 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B. 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
C. 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D. 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
9. 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时,上奏请求“把寄居于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以及伊克昭、乌兰察布两盟各旗境内的所有汉人稽察登记,编立户籍,令其报地升科、永远居住”,其后亦提出“蒙古生计,在租不在牧”。这表明清政府(  )
①改变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观念
②注重建立盟旗民众自我管理机制
③创立了分类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
④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0.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理性审慎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下列言论与上述关于“人”的品质的观点相似的是(  )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C. “真正高贵并非无成,而是自为的”
D. “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庭里,而落在个人身上”
11. 如图1照片反映的是197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大楼升起。图2为2021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邮票。以下关于史料的类型和价值的说法,准确的是(  )
A. 老照片和纪念邮票均属于实物史料,但二者具有不同价值
B. 照片与纪念邮票进行互证,更能全面认识此重大历史事件
C. 老照片比纪念邮票更能体现出中国人对此外交成果的认识
D. 邮票比照片更准确反映出五星红旗首次在联合国升起的情景
12. 从先秦到秦汉,“疆”字的含义发生了重大变化,据下表可知(  )
出处 记载
《甲骨文字典 疆》 “弓”表示武器、尺具,“土”为大地,“畺”表示领地边界
《左传 成公十三年》 晋厉公遣人指责秦“倾覆我社稷,帅我蝥贼,以来荡摇我边疆”
《史记 秦始皇本纪》 “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外攘四夷,以安边境”
《汉书 王吉传》等 “禹迹九州”“汉疆九州”“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A. 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 B. 大一统边疆治理思想逐渐形成
C. 夷夏之别观念逐渐淡薄 D. 因俗而治治理机制的渐趋成熟
13. 1985年,中共中央决定改革科技体制,通过“断粮断奶”,鼓励、引导科学研究人员投入经济主战场,为经济建设做贡献。此后,“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相继出台,“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相继建立。中共中央这些举措意在(  )
A. 实现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 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 激发科学技术的创新活力 D. 逐步扩大了科技开放的步伐
14. 1847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并波及欧洲,1857年,英国再次爆发经济危机却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弊端 B. 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 民主制度的普遍确立
15. 《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
A. 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 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0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条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的
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材料二 1978年,国务院批准组成“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组织对农业种植养殖,食品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等环节的食品污染开展治理。1981年,卫生部制定了食品卫生标准研发五年规划,陆续发布了80多项标准。1982年11月,中国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通过。1984年,我国正式成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定。
——摘编自胡颖廉《改革开放40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构演进》
(1) 依据材料一中关于国家安全的定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党和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所作出的努力。
(2) 根据二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食品安全治理的意义。
(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国家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个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挑战的措施。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古代实行中央集权制,因此古代都城既是政治中心同时又是军事文化中心。但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因而,都城算不上经济中心。另外,全国还有数不胜数的地域性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是都城与广大农村地区联系的中间纽结,尤其是那些州府、县府所在的中小城市,其作用更为重要。和今天相比,古代城市的复杂程度不高、开放度相对有限,其形态相对稳定,几千年基本上都无本质上的变化。

——摘编自王鸿生《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问题》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开始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 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城市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2) 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城市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并简析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 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城市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变化过程本质上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与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南宋时,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
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
地区 主要地形 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苏州、湖州、常州、秀州 平原 104
温州、台州 丘陵 55
歙州、睦州 山区 30
——摘编自《中国通史》等
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均属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而古希腊人文精神关注人,而非神。
B.题干所给材料中三位哲人在当时看到古希腊盛行的诡辩风气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流弊,他们提出教育理论及主张,想方设法补救,体现他们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感觉和理性间对立起来的思想”只是柏拉图的思想主张。
D.题干所给材料反映了三人的思想主张,不涉及政治制度。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智者学派,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于是有了苏格拉底的“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有了柏拉图的《理想国》;有了亚里土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本题主要考查智者学派,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答案】C
【解析】乾隆中期由于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占据优势地位,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处于贸易顺差,所以“钱贵银贱”;道光时期,虽然在正当贸易中国仍占据优势,但鸦片走私使白银大量外流,中国处于贸易逆差,所以“银贵钱贱”。
故选:C。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切入,结合鸦片走私进行思考。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出,当时仍然强调重视城市革命,这与当时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相冲突的,说明在革命道路选择上,党内存在着分歧,故B符合题意。
题干内容明显是强调要以城市革命为中心,但从其时间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已经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排除A。
题干信息与重视农民革命无关,排除C。
题干信息,不涉及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这只是关于城市革命与农村革命的争议,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党内对革命道路的分歧。要求具备结合所学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党内对革命道路的分歧,侧重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题干反映了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以儒家正统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圣谕宣讲“制度,并不断丰富其内容并重视在乡里宣讲,这说明了国家对基层治理的重视,强化对基层民众的教化,故选A。汉武帝时期开始尊崇儒术,故B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圣谕”、乡约在基层宣讲,而不是政令的传达,故排除C。题干无法体现统治者对于宗族自治的态度,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教化和基层治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明清时期的教化,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题干所给信息虽体现了欧洲需要大量的亚洲产品,但这并不是因为欧洲出现了商业危机,故不选A。
B.虽然当时欧洲对亚洲进行了殖民掠夺,但题干体现的是欧亚贸易,而不是殖民掠夺,故不选B。
C.题干所给信息说明美洲白银成为欧亚贸易的纽带,即说明欧亚美三大洲经济联系加强,反映了世界市场体系的孕育成长,故C正确。
D.欧洲用美洲白银换取亚洲的产品,说明亚洲处于贸易优势之中,故不选D。
故选C。
6.【答案】A
【解析】“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表明这一个案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A.选项中的表述不符合文革时期的特征。
B.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C.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966年到1976年之间,应该是处于文革时期这一时期阶级斗争成为第一要务。
D.1971年到1975年属于文革时期。当时提出的经济建设的方针和要求与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密切相关。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经济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过程和阶段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四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建立的四个制度: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政治制度建设的创新和发展,故C项正确;
四幅图片反映的四个制度都产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实现民族独立,排除A项;
一国两制与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无关,排除B项;
新中国初期建立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结合图片中人大召开、政协制度、自治区设立、特别行政区设立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结合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就进行分析解答。
9.【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晚清的边疆治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①④“蒙古生计,在租不在牧”体现了放垦政策,发展农业,改变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观念,①正确;“把寄居于察哈尔、归化城土默特以及伊克昭、乌兰察布两盟各旗境内的所有汉人稽察登记,编立户籍,令其报地升科、永远居住”“蒙古生计,在租不在牧”体现了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趋向,④正确。
②题干无法体现盟旗民众自我管理机制,排除②。
③题干无法体现清政府开创了分类登记的户籍管理制度,排除③。
10.【答案】B
【解析】A.根据题干中“个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这句话,可知苏格拉底的观点为重视知行合一,“人是万物的尺度”不能体现该观点,故A项错误;
B.“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能够体现出“知行合一”的观点,故B项正确;
C.“真正高贵并非无成,而是自为的”不能体现“知行合一”的观点,故C项错误;
D.“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庭里,而落在个人身上”不能体现“知行合一”的观点,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和王阳明思想主张。
苏格拉底与中国儒家思想主张的相似之处:
相同点: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都注重人的品德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都将道德作为政治的基础,都重视对人的教育
本题以苏格拉底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与中国儒家思想的相同点的认识,解答此题要求学生清楚识记苏格拉底和王阳明心学的思想主张。
11.【答案】B
【解析】纪念邮票不属于实物史料,排除A;
照片属于第一手史料,与纪念邮票进行互证,更能全面认识此重大历史事件,B正确;
老照片比纪念邮票均能体现出中国人对重返联合国外交成果的认识,排除C;
照片属于第一手史料,比邮票价值大,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重返联合国,考生可根据材料图片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重返联合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先秦到秦汉,“疆”字的含义从田地界限到与邻国接壤的领土或邻国再到疆域界限,可以看出先秦到秦汉边疆治理中大一统思想逐渐形成,B项正确;
材料中有“清理疆内”和“汉疆九州”,但没有体现具体管理疆域的制度,排除A项;
根据材料可知,到秦朝仍然存在“外攘四夷”的思想,夷夏之别的观念并没有逐渐淡薄,排除C项;
根据题干“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可知并没有体现因俗而治的治理机制,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商周到秦汉的历史演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秦汉的时代特征并提取材料信息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商周到秦汉的历史演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关键信息“断粮断奶”“引导科学研究人员投入经济主战场”“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透漏出中共中央这些举措意在激发科学技术的创新活力,C项正确;
1978年国家工作重心已经转移,A项表述不符合材料所述时间,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1995年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除B项;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的时间“1847年”“1857年”及具体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英国逐渐完成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从而使经济危机波及多国或世界,故B正确。AD这两项所述均在题干信息中无体现,故AD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C错误。
15.【答案】B
【解析】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故A错误;“贵贱分明”“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子孝父慈”符合儒家重视礼、维护等级制度、讲求孝道,故B正确;秦始皇的做法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故C错误;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故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秦朝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
本题考查对秦始皇治国思想的分析,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
16.【答案】【小题1】军事上,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外交上,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济上,土地改革,“米棉之战”,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等。
【小题2】健全国家治理体系;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规范和促进了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小题3】示例1:
挑战:公共卫生防疫安全。措施:对疾病(病毒)科学理性的认识,遵守卫生防疫规定,营造健康学习生活环境,养成良好个人健康习惯,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等。
示例2:
挑战:粮食安全。措施:保护耕地,健全基础设施,慎用农药;建立粮食储备制度;粮食保护价收购,防止谷贱伤农;发展科技,助力农业;提倡光盘行动,减少粮食浪费等。
示例3:
挑战:政治安全,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利用新疆、香港等相关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措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揭穿美国等国的面目和意图;提高治理水平,提高新疆、香港等地区反渗透能力;巩固和提高新疆、香港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等。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第一小问要结合建国初期巩固国家安全的措施来解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食品安全问题的特征来解答;第三小问要结合冷战结束以后我国应对国家安全的措施来解答。
本题考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特征:都城是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经济功能不强;地域性中心城市是都城与农村连接的纽带,地位作用很重要;传统城市的特点明显具有稳定性。
积极作用:古代城市的发展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
【小题2】变化:在外力作用推动下,首先在通商口岸出现近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并逐步成为经济中心;呈现出西方近代城市的特点。
原因:列强入侵,西方文化传入;商品经济发展,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近代企业的产生发展。
【小题3】中国由封闭到开放,逐渐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解析】1.
第一小问的特征,依据材料一“古代都城既是政治中心同时又是军事文化中心”“都城算不上经济中心”“全国还有数不胜数的地域性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是都城与广大农村地区联系的中间纽结”“古代城市的复杂程度不高、开放度相对有限,其形态相对稳定,几千年基本上都无本质上的变化”等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积极作用是古代城市的发展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城市。结合材料的主旨和古代城市的特征和影响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城市,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开始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从列强入侵、商品经济发展、西方文化影响、小农经济解体以及近代企业发展等方面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结合材料的主旨和近代中国城市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本小问的变迁,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变迁是中国由封闭到开放,逐渐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的城市化进程。结合材料的主旨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城市化的进程,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示例: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开发的影响。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两宋交替之际,大批中原人口南移,进一步奠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传入,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开发,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平原地区的生产条件相对优越,导致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地区。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材料主要是对宋朝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描述,因此结合相关知识可拟定论点为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开发的影响。关于阐释可从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第1页,共1页

2023年天津市五所重点校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