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2-2023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西周实行“策名委质”制度,即臣子一旦经由周王“册命”便与王建立了“仇匹”关系,须将身心俱付于所命之王,除非之后王进行“申命”。这一制度( )
A. 巩固了西周的政治统治 B. 完善了宗法分封制度
C. 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形成 D. 维护了集权专制体制
2. 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 B. 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C. 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 D. 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
3. 秦始皇的五次巡游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资料,他的四次东巡都刻有石碑,其中著名的如表所示。秦始皇如此急切而不惜耗费精力这样做的用意是( )
《峄山刻石》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流血于野,……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泰山刻石》 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之罘刻石》 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东观刻石》 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
《碣石刻石》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A. 推广秦国重农抑商国策 B. 批判已故六国诸侯
C. 了解六国故地吏治情况 D. 强化国家认同观念
4. 汉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国推行“易侯邑”政策,不久又发布“令列侯之国”诏,使淮南王舅父赵兼远离淮南而就国周阳。继而又在齐国推行同样政策,使齐哀王舅父驷均和齐悼惠王十子都离开齐国,分别居于济北、济南二郡。这些举措( )
A. 直接引发吴、楚等七国之乱 B. 为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提供了借鉴
C. 扩大了诸侯王国的势力范围 D. 埋下了东汉地方豪强割据的隐患
5. 如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推广 B.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 小冰河期气温大幅度变冷 D. 西汉积极开拓疆域
6. 据《唐国史补》载:“长安风俗,自贞元侈工游宴,其后或侈于书法图画,或侈于博弈,或侈于卜祝,或侈于服食。”这反映了唐都长安()
A. 崇奢享乐成为文化主流 B. 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 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D. 市民阶层活动丰富多彩
7. 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最初规定,各郡中正官在现任朝官中的本郡人中选择,并经朝廷委任,负责评定当地人士,吏部再依据中正官评定的品第加以任用。这一制度设计( )
A.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 B. 保证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C. 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D. 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8.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政府形成了“科敛之名凡数百”的局面。另据唐大历四年(769年)《宜禾里手实》记载,陇右道敦煌县悬泉乡二十三户中,减除已除户和全家都已死亡者外,实际存在的十七户内,已有九户大多逃亡或全部逃亡。这些现象表明唐代( )
A.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B. 战乱破坏农业生产方式
C. 战乱导致户籍管理失序 D. 进行赋税改革的必要性
9.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逐渐走到世界前列。下列选项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时期 人物 代表作或成就
① 南朝 祖冲之 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② 隋朝 李春 绘制《禹贡地域图》
③ 北朝 贾思勰 编纂《齐民要术》
④ 唐朝 僧一行 设计建造赵州桥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 据《中国科学史话》统计,中国历史上共产生状元700多名,但有明确著录籍贯的只有357名。下列四幅柱状图是中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唐代、两宋、元代、明代)的科举状元籍贯部分统计。与这四个历史时期对应一致的是( )
A. ②④③① B. ④①②③ C. ②④①③ D. ④③②①
11. 明朝嘉靖时,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争论中,首辅杨廷和坚持与世宗对抗,“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凡三十疏”,直至被迫辞职。首辅严嵩利用世宗不理政务的机会,“俨然以丞相自居,凡府部题奏,先面白而后草奏,百官请命,奔走直房如市”。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源于皇权统治的现实需要 B. 导致中枢决策机制异变
C. 推动了相权的进一步独专 D. 削弱了内阁的议政功能
12. 郑振铎认为:“从乾隆五十七年以后,话本的作者,在实际上可以说是绝迹了……淫靡的作风是早已过去了的,随着正学的提倡的结果,连小说中也非谈忠说孝不可了。”这表明清代小说( )
A. 改变了古代文学发展趋势 B. 劝诫教化功能突出
C. 创作取决于官方意识形态 D. 缺乏民主启蒙意识
13. 清朝雍正时期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实现了该地郡县化的管理;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新疆建省;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1885年在台湾建省;1907年奉天、吉林、黑龙江改为行省,下设府、厅、州、县。这些举措( )
A. 旨在应对列强国家的侵略 B.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
C. 表明清政府主权意识觉醒 D. 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14. 如图是咸丰、同治时期地丁钱粮征收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政局的动荡 B. 民族工业的发展 C. 小农经济的解体 D. 赋税政策的调整
15. 如图为晚清洋务企业分布图,由此可知洋务企业( )
A. 受列强入侵的影响 B. 工业结构渐趋于均衡
C.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 D. 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
16. 《盛京时报》在1921年之后的“小说”征文中明确要求投稿须用“白话”语言进行创作,内容上也特别要求“勿为肤浅之言”,如“春之爱”征文要求“须以风光绮丽之文字,为细腻之描写,以明春之爱育万物,无所不用其慈”。这表明《盛京时报》的“小说”征文( )
A. 关注了社会时局的变化 B. 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C. 促进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D. 协助了政府加强思想控制
17. 如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次武装起义的斗争形势图。这次起义( )
A.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B.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C. 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 D. 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8. 如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 )
A. 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 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
C. 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 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
19. 如图是存于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中的一份传单。当时发放该传单的目的是( )
劝告吾最亲爱之军人警察
吾最亲爱之军人警察,皆是吾中华民国的好百姓,何苦去帮助日本,反来摧残吾中华民国之爱国学生。况军、警两界大半出身山东,祖宗血地被人侵占,良心上应有何种痛苦。尚望急起挽教,与学生商民取一致行动,万勿借口长官命令,忘却国民义务,虐待爱国学生。 上海绅商学界忠告
A. 抗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B. 声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C. 谴责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D. 支持一二 九学生运动
20. 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第9号布告,申明“现本政府特举行募集短期的‘革命战争公债’六十万元,专为充裕战争的用费”,并规定“公债利率定为周年一分”,且郑重承诺,“本项公债规定半年还本还息,以1933年1月起为还本息时期,届时本利同时兑还。”这一做法( )
A. 利于调动民众参与革命的积极性 B. 配合红军实现了战略转移
C. 缓解了日军对革命根据地的破坏 D. 推动了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
21. 如图为1937年10月10日的《救亡漫画》上发表的作品《今年的双十节》。该漫画意在( )
A. 揭露日军所犯的罪行
B. 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宣传团结抗战的伟力
D. 强调中国战场是东方主战场
22. 中共中央发出的《复电》指出:“不但土地、山林、水利分配,而且要将地主富农两阶级多余的粮食、耕牛、农具、房屋及其他财富拿出来……大规模的森林及水利工程不能分配者由政府管理。此外,同意即由土地会议通过土地法大纲,作为向各解放区政府的建议。”这次土地改革( )
A. 满足了赣南、闽西农民对土地的渴望 B. 巩固和发展了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适应了解放战争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 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23. 下图是发表于20世纪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名为《铲掉田坎,连成一片》,此画反映的事件()
A. 旨在摆脱封建土地制度束缚 B. 出于稳定全中国物价的需要
C. 促进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D. 有助扩大农民生产的自主权
24. 如表反映了1949-1963年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对表格中出生率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1949-1963年我国人口出生率统计表
年份 出生率(%。) 年份 出生率(%。) 年份 出生率(%。)
1949 36.00 1954 37.97 1959 24.78
1950 37.00 1955 32.60 1960 20.86
1951 37.80 1956 31.90 1961 18.02
1952 37.00 1957 34.03 1962 37.01
1953 37.00 1958 29.22 1963 43.37
——《中国统计年鉴》(2016)
A. 1949-1963年,受国际形势持续紧张的影响
B. 1949-1954年,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鼓舞
C. 1958-1961年,得益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 1961-1963年,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有效调整
25. 2022年2月初,俄罗斯、塞尔维亚、埃及、卡塔尔等国家政要出席北京冬奥会,并与中国进行了重要国际问题的讨论。中国也利用冬奥这个平台,彰显“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新时代奥林匹克精神,进一步强有力地推进真正的多边主义,发出加强全球治理正义的呼声。这反映出新时期中国( )
A. 构建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 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C. 外交政策得到各国普遍认同 D. 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山东遭受黄河水害,连续数年歉收。武帝颁布诏书,允许饥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间并可以定居。两汉之际,中原兵争激烈,人民纷纷“避乱扬州”。从东汉至西晋初期,匈奴、鲜卑、褐、氐、羌等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等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7州数十万户到洛阳,以实京都长安。自开元年间到五代宋初,全国各道、州置县计120个,其中北方20县,南方却达100县之多。南宋时,“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有的“住蕃虽十年不归”。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部分史料整理
年代 迁徙请况 史料出处
高帝九年
(公元前198年) 迁楚国和齐国贵族昭、屈、景、怀、
田I0余万人于关中,并迁官吏200o
石、巨富者和豪杰于长安周围的皇帝
陵,此后成为定制。 《汉书 高帝纪下》
《汉书 刘敬传》
《汉书 地理志下》
景帝五年
(公元前152年) 募民迁阳陵。 《汉书 景帝传》
武帝元朔二年
(公元前l27年) 迁郡国豪杰及家资在300万以上者
于茂陵。 《汉书 武帝纪》
武帝太始元年
(公元前96年) 迁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等地。
注:阳陵、茂陵位于长安周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两宋人口迁移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至汉武帝时期大规模人口迁徙的历史意义。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后部分重大事件简表。
新中国成立后部分重大事件
时间 重大事件
1949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夏
1955年4月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1956年9月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64年10月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1年
1978年12月
1980年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2001年12月
——摘编自杨凤城、齐鹏飞主编《中国近现代史概要》等
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三个空白栏分别为其补充一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作品中新女性形象的变化
演变历程 女性人物形象简介
第一步走出家庭 23岁的田亚梅留学期间与同学陈先生自由恋爱,但她的父母听从算命先生和宗祠的意见反对二人成婚,田亚梅在说服父母失败后同陈先生私奔。(1919年,胡适《终身大事》)
第二步走进革命 梅行素有着美丽的容颜、活泼的性格和强健的精神,当她遇到了有着坚定信仰的革命者梁刚夫后,心中“久蛰的爱恋”被触动了……梅行素放弃出国,最终在上海的工人运动中找到了事业与爱情的统一。(1929年,茅盾《虹》)
第三步走向社会 李双双本是普通的农村妇女,整日忙于操持家务、生儿育女,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勤劳大胆的李双双,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如火如荼的集体劳动中,成长为一个热爱集体、敢于同旧习惯作斗争的新女性。(1959年,李准《李双双小传》)
第四步走成自己 女青年榕榕与丈夫舒榛原本一同在农村插队,后来舒榛考取了大学,便不再珍惜榕榕,面对这样的处境,榕榕没有自暴自弃,她深知“没有平等是不会有爱情的”,遂不辞而别,凭着自己的勤奋考上了大学,还成功翻译出了《青鸟》一书。(1984年,陆星儿《啊,青鸟》)
——摘编自李婷《“五四”以来文学作品中新女性形象的变化》
以“时代与新女性形象的塑造”为题,撰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西周实行‘策名委质’制度,即臣子一旦经由周王‘册命’便与王建立了‘仇匹’关系,须将身心俱付于所命之王,除非之后王进行‘申命’”可知,西周“策名委质“制度强调臣子要紧紧依附于周王,这强化了君臣的依附关系,巩固了西周的政治统治,故A项正确;
“策名委质”制度同宗法分封制度无关,排除B项;
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故排除C项;
集权专制体制形成于秦朝,故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即臣子一旦经由周王‘册命’便与王建立了‘仇匹’关系,须将身心俱付于所命之王,除非之后王进行‘申命’”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可知,出奔是从一国出行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行为,是政治斗争的产物。材料反映的变化是出奔者身份变化,卿大夫及家臣取代国君、公子成为主流,说明卿大夫等成为诸侯国政治斗争的重要参与者,可以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权力下移,C项正确;
“彻底瓦解”表述绝对,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变化是出奔者身份变化,不能反映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排除B项;
材料中的变化不能反映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需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通过阅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秦始皇数次东巡,反复刻碑强调天下统一的重大意义,意在强化国家认同观念,D项正确;
推广秦国重农抑商国策只是部分信息,并非其主旨,排除A项;
批判已故六国诸侯只是具体内容,并非秦始皇的真实意图,排除B项;
秦始皇数次东巡,反复强调统一大业的意义,并非仅仅为了了解六国故地吏治情况,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的统治,要求学生结合秦始皇的统治和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的统治,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据“汉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国推行“易侯邑”政策,不久又......南王舅父赵兼远离淮南而就国周阳。继而又在齐国推行同样政策,使齐哀王舅父驷均和齐悼惠王十子都离开齐国,分别居于济北、济南二郡”可知,汉文帝通过“易侯邑”、“令列侯之国”诏等措施使地方诸侯的亲信子弟都远离本诸侯国,这就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从而为后来汉武帝推行削弱地方诸侯王势力的推恩令提供了借鉴,B项正确;
这些举措没有解决王国问题,因此也没有缓和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间接引发吴、楚等七国之乱,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诸侯王国的势力范围,排除AC项;
“易侯邑”政策、“令列侯之国”诏削弱了地方势力,东汉地方豪强割据是由于地方政府实力大幅度削弱,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汉朝的统治,需要结合汉朝政治制度的特征解答。
本题考查汉朝的统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根据“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并结合所学可知,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汉时期的农牧界线明显北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汉时期国力强盛,积极开拓疆域,大量移民实边,这些移民把农业耕作的习惯带到了长城以北,故选D项;
精耕细作的农业推广开来是农牧界线北移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
民族交融趋势增强是农牧界线北移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B项;
小冰河期气温大幅度变冷主要是发生在明朝,且秦汉时期的农牧界线明显北移可知气候应该是适宜而非变冷,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学生结合汉朝的边疆治理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后期长安风俗发生变化,文化娱乐消费活跃,表明长安城市消费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了较高层次,B项正确。
长安风俗改变并不能推导此时文化主流的转变,且有悖史实,故排除A项;
材料未提及社会贫富差距,排除C项;
材料主要讲述唐贞元后长安风俗改变,从本质上说是唐朝经济的繁荣发展进一步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促使消费水平的改变,D项解释只是对材料现象的转述,而非反映出的本质,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商业发展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唐朝商业发展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商业发展的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7.【答案】A
【解析】曹魏初期,中正官在中央政府的官员中进行选择,所推举的官员在授官前,还要经过吏部的监察,较之于汉代的察举制,突出体现了中央集权的诉求,故选A项。保证了官员的文化素养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这一制度设计并不能阻碍世家大族利用其影响力举荐其子弟为官,也难以对地方割据的基础产生影响,故排除C、D两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要求学生结合九品中正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科敛之名凡数百”和《宜禾里手实》记载,当地民户出现大量逃亡现象,这是由于农民赋税项目繁多及均田制的破坏,各种税加重了民户的负担,农民只能选择逃亡,由此得当唐政府进行赋税改革具有必要性,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安史之乱后,唐代赋税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压力,并不是土地兼并,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未涉及农业生产方式,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69年“安史之乱”已结束,且《宜禾里手实》本身已经说明政府对户籍进行了管理,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祖冲之的成就是精确的计算出圆周率的值,①说法错误,排除;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李春的成就是设计建造了赵州桥,②说法错误,排除;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③正确;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④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三国至隋唐的科技,应重点掌握科技发明的人物和成就。
本题考查的是三国至隋唐的科技,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
10.【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①可知,该朝代状元数量最多,状元主要分布在河南、浙江、江苏等地区,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政治中心在河南开封,河南状元数量最多,南宋时期政治中心在杭州,浙江状元数量较多,①为两宋时期;
②所处时期先后共有状元10人,且基本集中在北方,这与元朝曾经一度废除科举制,且政治中心在大都有关,②为元朝;
③所处时期先后共有状元88人,且浙江、江西、江苏等地区数量较多,这与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有关,③为明朝;
④所处时期先后共有状元58人,且河南、河北数量较多,南方状元数量很少,这与当时政治中心在北方有关,④为唐朝。
故选:B。
本题考查科举制度,需要结合科举制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科举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先后封还御批者四……直至被道莽职”“利用世宗不理政务的机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靖时期,出现杨廷和、严嵩等人独专首辅和被罢黜的现象,主要源于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争论以及世宗不理政务,这说明皇权的现实需要和君主的好恶影响了首辅的任期长短和权力大小,A项正确;
权力运行机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排除B项;
明朝嘉靖时期没有丞相,谈不上相权,排除C;
首辅出现提高了内阁的议政功能,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明朝内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朝内阁,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随了正学的提倡的结果,连小说中也非谈忠说孝不可了”可知,清朝后期,随着正学的提倡的影响,原来适应了市民生活的小说也在发生着变化,谈忠说孝,这表明清代小说劝诫教化功能突出,B项正确;
“改变了古代文学发展趋势”的表述错误,排除A项;
材料讲的是正学的提倡,没有体现创作取决于官方意识形态,排除C项;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缺乏民主启蒙意识,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小说,要求学生结合明清小说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小说,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材料“清朝雍正时期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实现了该地郡县化的管理;左宗棠收复新疆后,1884年新疆建省;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1885年在台湾建省;1907年奉天、吉林、黑龙江改为行省,下设府、厅、州、县”体现了清朝前期到后期政府加强边疆管理的举措,这些举措的共同作用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B项正确;
清朝前期并未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A项;
清政府主权意识觉醒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
清朝边疆地区和内地治理措施并不相同,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结合清朝的边疆治理措施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51年到1863年,清政府地丁钱粮征收额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受战乱影响,地丁钱粮收入大减,A项正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民族工业才发展起来,且地丁钱粮征收对象是农业,排除B项;
小农经济解体对应的是规模化农业的兴起,而这并不一定会导致地丁钱粮征收减少,排除C项;
此时,清政府并没有进行赋税政策调整,且调整赋税政策后,应该使税收增加,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重点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概况及其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晚清洋务企业分布图”可知,洋务运动企业基本上分布在东部沿海及长江沿岸,而这些地区也是列强首先入侵的地区,洋务企业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A项正确;
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
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洋务运动,可结合洋务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洋务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须以风光绮丽之文字,为细腻之描写,以明春之爱育万物,无所不用其慈”可知,《盛京时报》的征文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语言和内容上要求符合新文化的要求,B项正确;
《盛京时报》的征文与社会时局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
新文化运动中掀起文学革命,排除C项;
材料与政府加强思想控制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需要结合新文化运动特征解答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平江、长沙、井冈山”等信息可知,这是秋收起义的路线图,起义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了井冈山,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项正确;
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排除A项;
八七会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排除B项;
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秋收起义,要求学生结合秋收起义的路线及意义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秋收起义的内容及意义,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8.【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材料中该青年在元旦之日看到“国旗五色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正是民国元年元旦这一天社会新景象的反映,C项正确;
“益增今昔之感”体现了作者对新社会的喜悦之情,未体现“失落情感”,排除A项;
清政府被推翻、帝制终结是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与题干“元旦”时间不符,排除B项;
材料未反映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需要考生掌握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何苦去帮助日本,反来摧残吾中华民国之爱国学生”“况军、警两界大半出身山东,祖宗血地被人侵占”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外交的失败,而后学生进行了游行示威被捕,符合材料中的信息,该传单上的内容是为了劝告军人警察同仇敌忾声援五四爱国运动,故B项正确。
材料表格中的信息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相关,而日本是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故A项错误;
”济南惨案”是日本为阻止英美势力向北发展,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出兵侵占济南,与材料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
一二 九运动是指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运动,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需要学生掌握五四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本题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第9号布......规定半年还本还息,以1933年1月起为还本息时期,届时本利同时兑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区这一做法的目的是解决革命战争中的军费不足的问题,通过发行公债,并承诺兑还日期,一方面为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革命的积极性,起到了苏区革命的战争动员作用,A项正确;
红军战略转移是在1934年,排除B项;
当时处于十年内战时期,排除C项;
联合政府这一概念形成是在1945年,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共探索革命的道路,需要结合中共探索革命道路的表现来解答。
本题考查中共探索革命的道路,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答案】C
【解析】材料中共产党和国民党象征着两只手,他们一起紧握枪支,打击日军,将日军打到投降,宣传了团结抗战的伟力,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主题是强调“双手”的力量,而非揭露日军罪行,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了,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看不出中国战场与其他战场的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C
【解析】A.材料未明确涉及赣南、闽西地区,故A项错误;
B.巩固和发展了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题干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同意即由土地会议通过土地法大纲,作为向各解放区政府的建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推行的土地改革,故C项正确;
D.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扫除了障碍的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下图是发表于20世纪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名为《铲掉田坎,连成一片》”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底,新中国进行了三大改造,在农业上通过走合作社的道路变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私有制宣告结束,集体经济开始,材料中的漫画《铲掉田坎,连成一片》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生产关系包含三要素,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制的变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C项正确;
材料和摆脱封建土地制度束缚无关,排除A项;
B与材料无关,排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助于扩大农民生产的自主权,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可结合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从1961年到1963年,出生率之所以快速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D正确;
ABC表述都是不准确的,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要求学生结合国民经济调整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国民经济的调整,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5.【答案】D
【解析】材料展现中国借助冬奥平台与多国进行友好会谈,积极倡导团结协作,维护世界和平,体现出当今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D项正确;
A项错在“构建了”,目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A项;
B项错在“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睦邻友好是指与邻近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冬奥会的国家并不局限于中国的邻近国家,排除B项;
C项错在“普遍认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需要考生掌握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成就。
本题考查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6.【答案】【小题1】特点:与躲避自然灾害和战乱有关;政府组织与民间自发相结合;由北向南迁移;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中国到海外。
【小题2】历史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有利于充实长安地区的人口数量,改变了长安地区的人口结构:有利于促进长安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文化交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口的迁徙与融入,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西汉至两宋人口迁移的特点来分析;第二问结合汉初至汉武帝时期大规模人口迁徙的历史意义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人口的迁徙与融入,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7.【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正式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依据材料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夏,《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重要的土地法律,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推动了土地改革;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实现伟大转折的里;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故答案为:
时间 事件 理由
1950年夏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重要的土地法律,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推动了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197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实现伟大转折的里程碑和标志。
2001年12月 中国正式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发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答案】从材料中不同作品中对女性人物形象简介可得出,不同时期文学作品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这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相呼应。分析时主要结合第一步到第四步中的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展开论述。如五四运动、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最后再进行总结,可得出文学作品中新女性形象的塑造意在唤起女性的觉醒,提高女性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文学作品的时代价值和作者的社会担当。
故答案为:
不同时期文学作品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这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相呼应。
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促使知识女性冲破封建家庭牢笼、追求自由爱情,“出走”的新女性成为文学推崇的形象;革命战争年代,爱国、救亡成为时代的主题,积极投身革命、参与国家救亡,“女革命英雄”是新时代女性的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走出家庭、投入社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为女性的形象代表;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新女性不仅追求婚姻的幸福,还追求事业的成功,文学作品中塑造出“奋斗型”女性形象。
“五四”以来新女性形象的变化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妇女解放的不断发展。文学作品中新女性形象的塑造意在唤起女性的觉醒,提高女性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文学作品的时代价值和作者的社会担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要求学生结合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