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练习题(含解析)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练习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分)
1. 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后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
A. 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 推动文化间的交流融合
C. 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2. 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 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 B.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D. 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
3. 下列属于封建时代日本和朝鲜的共同点是( )
A. 学习中国隋唐文化 B. 长期实行幕府制度
C. 形成特殊的武士阶层 D. 与中国明朝发生过战争
4. 下面的叙述与图中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处诞生了佛教
B. ②处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C. ③处为统治者修建外形形似汉字“金”字的陵墓
D. ④处诞生了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杰出的历史人物
5.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债务缠身,暴风雨神阿达德摧毁了他的田地,在那一年,他可以不向他的债主归还粮食,他可以不付那一年的利息。”这说明当时( )
A. 法典严格保护私有财产 B. 法典注重调解社会关系
C. 契约关系受神意的支配 D. 平民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6.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罗马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
A. 基督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 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 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 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发展
7. 12 世纪,教会学校的学生们阅读《圣经》和早期基督教作家的著作,也读古典拉丁文学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拉丁译本。一些教会学校还提供法学、医学和神学方面的高等教育。此举( )
A. 推动了世俗教育的发展 B. 促进了古典文学的普及
C. 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D. 引领了社会转型的方向
8. 《拉丁美洲史稿》一书中写道:“由于印第安人和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相距太远,无法联系……因而,对比亚洲、欧洲大陆较发达的区域来说,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要较为落后一步。”这一论述
A. 旨在强调亚欧文明的先进性 B. 揭示了西方侵略美洲的必然性
C. 说明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兴衰 D. 反映了文化交流互鉴的必要性
9. 公元600年以后,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婆罗门教则准备好自己的种种礼仪,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富于哲理性的经典《奥义书》中,提出了他们自己的通往自由和解放的道路。这反映了( )
A. 婆罗门教为教徒指出了解脱的方法 B. 佛教已经不被印度的民众接受
C. 婆罗门教具有较强的创新适应能力 D. 婆罗门教满足了各阶层的需要
10. 《后汉书》记载,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刻石纪功,史称《封燕然山铭》。2017年8月,经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中部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确认石刻即为《封燕然山铭》,也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位置的猜测。这表明( )
A. 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 B. 不同类型的史料可相互参证
C. 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D.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验证
11. 谭其骧先生指出:“中原人民南迁,其所由之途径,颇多可寻。……时邗沟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北移民之集合地。淮域诸支流皆东南向,故河南人大都东南迁安徽,不由正南移湖北也。”材料说明( )
A. 交通:影响人口迁徙的因素 B. 集镇:古代交通发展的结果
C. 战争:地域文化演变的推力 D. 移民:江南地区开发的关键
12. 坎迪斯 古切尔在其著作《全球文明史》中描绘了全球人口迁徙模式图(1650—1940年)(下图)。推动大西洋两岸出现上述人口迁徙现象的经济因素包括( )
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②欧洲一体化的刺激
③罪恶黑奴贸易的影响
④美洲开发和发展的需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 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效祖国。1992年,中国将强调留学人员“回国服务”扩展为“为国服务”。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
A. 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 B. 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 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 D. 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14. 下面是2001年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高技能移民的主要来源国分布图。这可以说明( )
A. 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达 B. 高技能人才的自由流动
C. “南北”国家科技合作增多 D. 发达国家攫取科技资源
15. 《明史 食货志》中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当时亦有“用陕西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之说。明朝廷对走私茶叶定性为“通番”,明太祖朱元璋还规定“私茶出境者,斩;关隘不觉察者,处极刑。”这反映出唐宋至明朝的茶马贸易( )
A. 是中国古代朝贡贸易的典范 B. 顺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C. 开启了中国闭关锁国的时代 D. 有利于中原王朝的边疆稳定
16. 嘉峪关墓葬壁画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在汉末直到魏晋,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壁画的史料价值高 B. 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
C. 由于狭隘的民族观 D. 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
17. 如表所示为18世纪70年代英、法、荷从东西半球进口商品的价值比较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进口商品的来源 英国(1772~1773) 法国(1772~1776) 荷兰(1771~1779)
西半球(美洲) 38% 42% 11%
亚洲 16% 5% 14%
亚洲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B. 东西半球经济联系疏远
C. 世界贸易重心在西半球 D. 世界市场尚未正式形成
18.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迅猛发展,世界贸易总额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见下图)。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A. 世界各地间的贸易额增长迅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19. 公元前333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与波斯国王大流士在叙利亚北部伊苏斯决战。此后,亚历山大历经数年征战,最终灭亡波斯,入侵印度,征服了从希腊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有利于( )
A.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B. 希腊文化的推广和东传
C. 罗马帝国的兴起与扩张 D. 印度佛教的广泛传播
20. “他们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亚洲和大部分欧洲的政治组织都变换了。……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力量也发生了变化。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在中断了一千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进入亚洲和远东了。”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于( )
A. 公元1世纪 B. 公元10世纪 C. 公元13世纪 D. 公元15世纪
21. 在拿破仑战争导致国家危亡的紧急状态下,由普鲁士自由派官僚推动了一场政治改革,对君主绝对主义体制下的行政制度进行重组,以“行政自由”代替“党政自由”,形成了普鲁士现代行政的独特观念。据此可知,德国( )
A. 是融合了君主制与现代民主因素的混合体 B. 君主制作为权力的核心受到了根本性触动
C. 行政制度变革的程度和方式与英法相同 D. 国家构建过程中脱离欧洲发展的基本模式
22. 王斯德在《世界通史》中写道:“以美国为中心的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资本的流动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领土范畴,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超地域的全球网络特征,在这种条件下,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已不需要以有形的殖民地为前提。”据此说明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
A. 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树立民族自决的原则 B. 殖民主义旧形式不再适应现代经济的新发展
C. 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衰落 D. 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格局有利于民族独立
23. 下表为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
A. 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 B. 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C. 全盘否定本土传统文化 D. 注意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24. 张之洞任湖广总督时期,湖北新式教育发展快速。1903年,湖北已有留日学生91人,两年后激增至1700余人,湖北还向欧美各国派遣了一定数量的留学生。以至于慈禧太后1907年说:“造就人才的是湖北,我所虑的也在湖北。”由此可知当时( )
A. 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 B. 民主思想的传播威胁到清统治
C. 清政府改变了鼓励留学的政策 D. 清末新政受到知识界普遍拥护
25. 有学者指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对代表着人类文明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管理的一整套机制和行为。……当今,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治理需要越来越多的国际治理其它领域资源的参与;世界文化遗产本身也越来越多参与到国际治理的其他领域,如气候问题、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B. 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C. 各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遗产的责任 D.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有全球化思维
二、材料解析题(共13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其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既是对周公“保民”思想的继承发展,又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以民为本”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理念,主张民为国本、立君为民和政在养民;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主张深深地影响着历代统治者,使民为国本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就其实质而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底层老百姓的处境,为人民争取了利益,迫使统治阶级不敢过分剥削人民。其理论的深刻性和实践的高效性深深地影响了后来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即使今天,先秦民本思维、政治主张仍展现出其强烈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党提出“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当代,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精华为中国民主发展提供了动力。
——摘编自《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比较研究》
材料二:人本主义是西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源于古希腊,兴起于文艺复兴,在启蒙运动时发展为政治上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反对神本论,肯定人的价值、尊严,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和享受;它反对特权主义和专制主义,提倡个性解放,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它反对将人格集体化、模式化,注重个性多元化。在历史上,这些思想推动了社会民主、法治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生活。由于历史局限,人本主义在探讨人性的时候,并没有将人视为现实社会中的人,而是将人视为超时代、超社会的抽象人,并根据抽象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等原则去理解和说明现实社会中的人,这致使它对人性的理解只是一种抽象理解,这种形而上的思维方法,必然导致对人性的认识陷入唯心史观的困境,也必然解释不了人。
——摘编自《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比较研究》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本理念的主要内涵。(7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特点。(8分)
三、开放性试题(共12.0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部分)
时间 历程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古代西亚形成了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北非尼罗河流域形成了古代埃及文化;南亚次大陆形成了古印度文化;东亚形成了中华文化
公元前5世纪以后 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古希腊文化;此后,古罗马在大量吸收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5世纪以后 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16世纪之前 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最具有代表性
16世纪以后 西方殖民者通过语言、宗教、艺术、教育等文化的移植来改变幸存的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17世纪以后 英国殖民者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官制度引入印度,兴办学校,强行普及英语并使之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
19世纪上半期 面对殖民侵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主动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 独立后的印度既接受西方的一些价值取向,又注重发展传统文化,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埃及共和国政府大力复兴民族文化,现代埃及文化既有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又有欧洲和西亚的文化元素
20世纪60—90年代 新加坡和韩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发扬儒家优秀文化,又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采用一个合理的时间尺度,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答】
B.从题干信息看,中华文化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然后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其推动文化间的交流融合,故B项正确。
AC.题干体现的是文化的互相影响,而非单方面的辐射,排除AC项。
D.题干体现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而非单项性,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可知,宋代出现大量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儒学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倡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获得真理,故选C项;
宋代自然科学教育逐渐普及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传统自然经济是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瓦解,排除B项;
宋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仍然是儒家的价值观念,研究自然也是体现了儒家的精神,排除D项。
3.【答案】A
【解答】
A.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在646年进行大化改新,学习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朝鲜高丽王朝效仿唐制,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实行科举制,因此封建时代日本和朝鲜的共同点是学习中国隋唐文化,故A项正确。
BC.长期实行幕府制度和形成特殊的武士阶层是日本的政治特征,不符合朝鲜,故BC项错误。
D.与中国明朝发生过战争也是日本的特征,不符合朝鲜,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是两河流域,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其中古巴比伦王国位于两河流域,B项正确;①位于非洲,而佛教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排除A项;③位于阿拉伯半岛南端,而金字塔位于北非的埃及,排除C项;④位于古印度,而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杰出的历史人物是地中海文明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汉谟拉比法典》一定程度上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这有利于调解社会关系,B正确;
A与材料无关,排除;
C说法绝对,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D。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所述,拜占庭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希腊文化,但是随着14世纪时奥斯曼土耳其的入侵,迫使拜占庭学者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西欧广泛传播,表明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了文化发展,D项正确;材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变化,不是天主教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文化中心是否转移,排除B项;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不是材料信息表达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12 世纪欧洲教会学校既教授基督教方面的知识,也提供古典拉丁文学和哲学译本,还提供法学、医学和神学方面的高等教育,都属于欧洲文化范畴,所以这会推动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 C 项;题干中的内容都属于教会学校的教育,与世俗教育的发展无关,排除 A 项;题干中提到了古典文学,但是还有其他方面的教育内容,且教会学校提供古典文学的学习,也不会促进古典文学的普及,排除 B 项;题干中提到的是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未涉及到社会转型的内容,所以不能说引领了社会转型的方向,排除 D 项。
8.【答案】D
【解答】
D.从题干信息看,古代印第安人之所以落后于亚欧大陆的较发达区域,主要是因为它和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流,这一论述反映了文化交流借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故D项正确。
A.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B.题干与“西方侵略美洲”无关,B项排除。
C.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排除。
9.【答案】C
【解答】】
C.从题干信息看,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逐渐衰落,而婆罗门教则提出了通往自由和解放的道路,说明婆罗门教具有较强的适应创新能力,故选C项。
A.题干中婆罗门教并没有为教徒指出解脱的办法,排除A项。
B.题干没有说明印度民众不再接受佛教,排除B项。
D.题干没有体现婆罗门教是否满足了各阶层的需要,排除D项。
10.【答案】B
11.【答案】A
【解答】
A.依据材料“中原人民南迁,其所由之途径……时邗沟已凿,穿通江、淮,故沟南端之江都及其对岸之镇江、武进,遂为山东及苏北移民之集合地”,可以看出北民南迁的途径基本是沿着运河以及河流走向进行迁移,可见交通对人口迁徙的作用影响较大,故A正确。
B.材料涉及的是人口迁徙,故不选B。
C.材料未涉及战争的作用,故不选C。
D.材料涉及的是人口迁徙的途径,未涉及对江南经济开发的作用,故不选D。
12.【答案】C
【解答】
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是图片中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故①正确。
②欧洲一体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不符合题干的时间特点,排除②。
③罪恶黑奴贸易的影响是题干中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故③正确。
④美洲开发和发展的需要属于题干中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之一,故④正确。
13.【答案】C
【解答】
C.根据题干可知,“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效祖国,这说明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故C正确。
ABD.这三项题干信息均没有体现,故ABD错误。
14.【答案】D
【解析】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发达国家通过实行吸引高技能人才的相关政策,从发展中国家攫取科技资源,故选D项。高技能移民来自发展中国家,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达,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高技能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南北”国家科技合作增多,B、C两项错误。
15.【答案】D
16.【答案】C
【解析】材料中“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故而丝路断了”体现出狭隘的民族观——以汉族为视角,而不是以中华民族为视角来看待丝绸之路的断续问题。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直接体现出壁画的史料价值。故A项错误;
材料描述了当时丝绸之路的真实状况,还是比较准确和全面的。排除B项;
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历史学家是否有科学的手段。排除D项;
17.【答案】C
【解析】根据18世纪70年代英、法、荷从东西半球进口商品的价值比较情况可得出,当时进口商品主要来自西半球,说明世界贸易重心在西半球,C项正确;材料数据不能证明亚洲落后,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联系的一面,排除B项;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故选C项。
18.【答案】D
【解析】该柱状图反映出世界贸易总额不断增加,体现出各国经济联系的增强,说明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故选D项。A项为该柱状图反映的现象,不是实质,排除。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已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B、C两项错误。
19.【答案】B
【解答】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远征并没有到达中国,也没有与中华文明有过联系。因此,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不可能有利于中华文明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故不选A。
B.亚历山大成功灭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故B正确。
C.亚历山大是马其顿国王,并非罗马帝国的统治者,而且,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7年,而亚历山大远征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4世纪,此时罗马帝国还没有建立,故不选C。
D.亚历山大是马其顿国王,并非印度人,因此,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与“印度佛教的广泛传播”无关,故不选D。
2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对世界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征服的规模无与伦比……横越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所控制,旅行变得安全了。在中断了一千年之.后,欧洲人又能进入亚洲和远东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情形描述的是蒙古帝国的西征。13世纪蒙古帝国进行了三次西征,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C项正确;
“公元1世纪”、“公元10世纪”和“公元15世纪”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
2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对君主绝对主义体制下的行政制度进行重组,以‘行政自由 代替‘党政自由 ”可知,这是普鲁士将君主制和现代民主因素融合的体现,君主仍掌握实权,但增加了更多的民主成分,故选A项,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与英法的比较,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2.【答案】B
2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印度、新加坡文化,还是埃及文化,都有欧洲文化因素的影响,体现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D项正确。
埃及文化未体现儒家文化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合,而未强调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排除B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24.【答案】B
【解答】
A.题干信息没有反映,故不选A。
B.湖北新式教育发展培养了大批具有近代专业知识的人才,促进湖北地区实业发展和社会近代化,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威胁到清朝封建专制统治,故B正确。
C.“改变”的说法错误,故不选C。
D.“普遍拥护”说法过于绝对,故不选D。
25.【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所保护的遗产具有普世性(人类共同性、全球性),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运用全球其他领域的资源,世界文化遗产本身也在参与全球化问题的治理,故这体现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整个过程,从理念到操作都具有全球性,故D正确;需要国际合作,不等于保护形势不容乐观,故排除A;这主要谈论的是保护,而不是其价值,故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全球性,而不是民族性,故排除C。
26.【答案】(1)内涵:以民为本;立君为民,政在养民;民惟邦本(民为国本),本固邦宁。
(2)特点:发展历史渊源流长,是西方主要思想;内涵随时代逐渐完善并有所变化;内涵是注重个性和人的价值尊严,主体是超时代的抽象人。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本理念的主要内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内涵:据“其重要组成部分——民本思想”“主张民为国本、立君为民和政在养民”得出以民为本;立君为民,政在养民;据“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出民惟邦本(民为国本),本固邦宁。
(2)本题考查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特点:据“它发源于古希腊,兴起于文艺复兴”得出发展历史渊源流长,是西方主要思想;据“人本主义是西方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源于古希腊,兴起于文艺复兴,在启蒙运动时发展为政治上的人道主义”得出内涵随时代逐渐完善并有所变化;据“人本主义反对神本论,肯定人的价值、尊严,提倡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和享受;它反对特权主义和专制主义”“这致使它对人性的理解只是一种抽象理解”得出内涵是注重个性和人的价值尊严,主体是超时代的抽象人。
27.【答案】 阶段一:16世纪之前,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
解释:地理环境差异,各地区生产力水平差异,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差异以及交通工具的落后,造就了这一阶段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特点。
阶段二:16世纪到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化的扩张。
解释:新航路开辟后西方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开展后交通工具的进步,还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步形成等,这些因素推动了西方文化的扩张。
阶段三: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创新。
解释:二战后,欧洲殖民国家受重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露方文化的弊端进一步暴露,大量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再加上各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新兴民族国家现代化的推进,这一阶段出现了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创新。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如从16世纪以前的世界文化发展情况来看,可知16世纪之前,世界文化呈现多元化。关于解释可从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及交通工具相对落后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16世纪到19世纪上半期的世界发展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的扩张,关于阐释可从西方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影响及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20世纪50年代后到80年代,体现的是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创新。可从二战对欧洲国家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西方文化的弊端、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各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及新兴民族国家现代化的推进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