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重点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福建省厦门市重点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厦门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根据考古学者的统计和估算,良渚古城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良渚古城的修建主要得益于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国家形态的成熟
C.金属工具的使用 D.奴隶的辛勤劳动
2.《汉书·朱博传》载,冀州刺史朱博在巡视时遇吏民数百人拦路投诉。朱博派属官敕告吏民,刺史不受理县丞、县尉之事,只受理两千石以上官员之事,而且也非事事都受理,只有《六条问事》言及者才得受理。这反映了当时
A.监察官的权力较小 B.政府规范监察范围
C.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D.社会推崇无为思想
3.唐朝前期对外贸易路线主要是经由河西走廊,从中亚中转到达欧洲;唐中后期对外贸易则转向了南方沿海地区,经由马六甲海峡到达欧洲,承担船运的多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据此可以推知,唐代
A.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B.指南针已逐步应用
C.北方商路受到阻碍 D.海外贸易达到全盛
4.销金是指将黄金磨成粉末后撒在器物表明以形成纹饰的工艺。北宋前期,政府颁布销金禁令,规定销金工艺只能用于朝廷礼器或供上层妇女使用,并采用行政手段来保证禁令的执行,但“禁令屡下,民间无视”。这反映出宋代
A.严格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商品经济发展亟需货币 D.理学影响日常消费观念
5.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山东庄农日用杂字》提及: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帐,先把杂字观;《妇女杂字》中有:劝尔妇女,识字为先,居家度日,务要淑贤。这反映了当时
A.学术文化重心下移 B.崇实致用的思想观念
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6.1891年,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一致决定建造甘肃至新疆电报线,虽线路绵长,经费紧张,工程困难,但“自创议以迄告成,为时仅历两载,而全省(新疆)贯通。”这反映了
A.政府试图维护国家利益 B.民用通讯业的起步
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中央集权遭遇挑战
7.下表为20世纪上半叶国文教科书选文情况(部分)。据此可知
出处 选文(部分) 语体情况
1923年版叶圣陶《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 《大铁椎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泰王》《庄子秋水篇》《最后一课》《天演论导言》《莫尔斯传》 文言文119篇,白话文59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1
1935年版叶圣陶、夏丐尊编《国文百八课》 《庄子四则》《杨穆之死》《愚公移山》《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课》《荷塘月色》《项链》《背影》 文言文58篇,白话文86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3
A.民主与共和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B.培养实务人才成为社会共识
C.编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继承 D.文学革命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8.1927年3月,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先后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汉口《民国日报》等刊发,引起广泛关注。其目录节选如下:
章题 节题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农村革命 第一节农民问题的严重性 考察收获很大,农民问题至为关键
第三节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 农会树立政治权威,打击地主阶级
第四节糟得很与好得很 农民运动不可否认,而应充分肯定
第二章 革命先锋 第一节“痦子运动” 农民运动惩办土豪劣绅是正当行为
第二节革命先锋 贫农是农民运动的先锋队
——《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该报告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B.改变了国民党对农民运动的错误认识
C.明确农民阶级应掌握革命领导权 D.回应了共产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
9.1951年1月,全国对外贸易管理会议召开,贸易部确定了采取“以易货为主”的对外贸易方针。随后,贸易部按出口货的重要程度,将出口货分成三类:甲类出口货与重要的进口货交换;乙类出口货与次要的进口货交换;丙类出口货则或换货或卖瑞士法郎。这一做法意在
A.调整国民经济的结构 B.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
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10.1992年,深圳市领导率团到海外招揽人才;1994年,深圳设立了全国第一家为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高新投”公司;1996年,深圳成立高科技园区,为高科技企业发展提供系统服务。据此可知,深圳高新科技产业的崛起得益于
A.地方政府的服务创新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 D.主要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
11.公元前280年左右,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建成亚历山大博物馆。博物馆的资金主要源于国王和政府拨款,用于资助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活动,并出版了荷马、欧几里得和索福克勒斯等学者的著作。亚历山大博物馆的建成有利于
A.古希腊文化的传承 B.自然遗产的保护
C.分科教育逐步推行 D.印刷技术的改进
12.15世纪,英国历史上第一家印刷所在威斯敏斯特成立。但至16世纪前半叶,英国仍然需要大量从威尼斯进口图书,比如柏拉图、索福克勒斯及修昔底德等古希腊哲学家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深受英国读者欢迎。这说明
A.古典作品深受群众喜爱 B.教会强化了对文化的垄断
C.人文主义精神影响深远 D.欧洲引入中国活字印刷术
13.学者研究发现,在拿破仑帝国所覆盖的所有欧洲国家中,总有很多当地人愿意支持拿破仑,而且这些人主要是商业界和有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许多进步贵族。这可以印证,拿破仑统治
A.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 B.沉重打击了欧陆封建势力
C.维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D.动摇了欧洲民族国家观念
14.19世纪80年代起,德国的几家大银行投资土耳其铁路建设。为争取巴格达铁路的修筑权,德皇威廉二世于1898年访问土耳其,并在演讲中称自己是土耳其苏丹至死不渝的朋友,1899年,德国与土耳其签订科尼亚—巴格达—波斯湾铁路租借权的“初步协议”。德国上述举措
A.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体现了德国军国主义势力扩张
C.反映了欧洲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意在推动土耳其的工业化进程
15.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极力批判“市场场社会主义”,当时报刊文章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邪说”,它是“右倾修正主义”作为计划工作“民主化”向“官僚主义”作斗争的借口,实际上会使经济离开党和国家的政策。这表明,当时苏联
A.美苏斗争的激烈 B.公有经济的衰败
C.西方渗透的加强 D.思想理论的僵化
16.二战后,粮食禁运和粮食贸易战频频发生。如1980年美国卡特政府喊出“饥饿迫使苏联人屈服”,宣布对苏联采取部分粮食禁运;与此同时,与美国同一阵线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却在美国开始粮食禁运后又继续向苏联追加粮食销售。这体现了
A.两极格局导致苏联粮食紧张 B.全球性粮食危机的频繁出现
C.粮食贸易反映国家利益冲突 D.冷战思维影响国际粮食贸易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18题各10分,19题20分,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1876-1878年,华北、西北等省持续三年大面积干旱,这场被称为“丁戊奇荒”的特大灾荒和其后流行的瘟疫,造成上千万人口的死亡。清政府财政困难,主要靠民间赈济,江南士绅自发到华北赈灾,赈灾的重点对象是儿童。外国教会也积极赈灾。洋务派地方大员参与赈济的整个过程。在军务、洋务和服务发生复杂交织的情况下,洋务派“求强”“求富”活动出现顿控。洋务派出现了主张农工商各部门相弥相补、发展近代工商业和近代农业以减灾备荒的思潮,并主张建立官、商、民多种力量相结合的救灾备荒体系。
——谢高潮《晚清洋务派恢复社会经济的荒政主张与活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解决“丁戊奇荒”现象进行合理化解释。(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国耻地理教育是近代新名词。1905年学部审定的《最新地理教科书》将失地、领事裁判权与国耻相联系,强调了失地丧权的严重危害,这是地理教材第一次引入“国耻”概念。而“国耻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08年上海《浦东中学杂志》登载的《国耻地理记》。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必须运用地图,同时还要“填注暗射地图及习绘地图”,中华书局则立即在历史教材中添加国耻地图。1913年《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中插入历代沿革地图,昔日辽阔疆域与近代大幅沦丧形成强烈反差,极大地渲染了民族屈辱。1915年,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请人演讲《国耻地理》,从“租界胶济湾”“筑路权”和“采矿”展开,并谈及东南沿海与内蒙古要地,希望学生密切关注海防、边防。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识之士还建议教育部应向民众普及国耻地理。1936年版画家罗清桢创作的《准备式装收复失地图》,对“东北四省”“华北五省”和“外蒙”屈辱失地进行了刻画。国耻地理教育让各界逐渐意识到必须通过“牢不可破的团结”才能实现领土完整的真正捍卫。受激励而走上救亡图存、雪耻复土道路的学生、民众不计其数。时至今日,丢藩失地、丧权失利等近代屈辱历史仍是警醒世人勿忘国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摘编自熊赋《因应与强化:近代中国的国耻地理教育》
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内容,并对近代中国设置国耻地理教育加以评析。(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时,宗教医学是人们疗治病痛的主要途径。16至17世纪,瘟疫频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基督教会束手无策,神职人员纷纷死亡,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产生怀疑。这时期医学界对疾病的认识已经向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病理观转变,建议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民众重视卫生保健,并以放血、催吐等疗法取代祈祷、观瞻圣物。政府则以医学隔离、清扫街道等手段进行防控,严禁举行相关祭祀活动。在地方政府和议会推动下,伊丽莎白女王授权枢密院编纂《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的管理。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二 为应对西班牙流感等全球医疗和社会危机,1921年国联卫生组织成立。二战后,国际社会仍面临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如霍乱、鼠疫、黄热病等,亚非拉国家普遍缺乏基础医疗设施,无法有效应对,死亡率居高不下。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成立,标志着全球卫生与流行疾病控制的新时代,国际合作共识加深。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疫苗接种,处理贫穷与卫生问题,保障世界不同区域的基础医疗建设,传染病防治取得重大进展,死亡率逐步下降,之前曾威胁世界60%人口的天花基本被根除。
——摘编自【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医疗与帝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防疫策略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背景及其意义。(1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期 发展和传播概况
秦汉 秦朝统一以小篆为标准字体。西汉进一步规范文字,世界最古老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问世。书中,“草部”、“禾部”、“未部”、“土部”、“田部”等字占有很大比重。岭南百越、南诏等已使用汉字,汉字成为朝鲜半岛的官方文字,并开始传入日本、越南。
魏晋南北朝 纸张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使篆隶草行楷各书体发展完备,北魏曾颁布一千余字作为标准字形。南北朝后期,南北书风交流融合,都向现行楷体靠近。
唐宋 唐代科考设明书科,“楷法道美”成为铨选官员的四大要求之一,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形成了作为印刷体并沿用至今的宋体字。西夏、契丹、女真等民族仿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日本也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出假名文字。
根据材料信息,任从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1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ABCBB 6-10 ACDDA 11-15 ACBAD 16C
二、非选择题
17.与传统的荒政相较,丁戊奇荒促使近代中国在救济主体、救济模式、荒政理念与救济范围等方面实现了重大变革。朝廷行为的减弱、洋务派地方官员作用增强,江南绅商跨地域救荒活动,外国传教士义赈,促使官商民多种力量相结合的多元化社会化的荒政思想和体系产生。军事。经济让位民生,体现民生为大的荒政传统,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洋务派通过学习西方器物文明寻求富强、发展近代农工商业经济的主张和实践,促进了荒政近代化。
18.内容:根据材料“将失地、领事裁判权与国相联系,强调了失地丧权的严重危害”“希望学生密切关注海防、边防”可知失地;丧权;版图;国防。
评析:根据材料中国耻地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可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据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必须运用地图”“中华书局则立即在历史教材中添加国耻地图”可知政府与民间相结合;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识之士还建议教育部应向民众普及国耻地理,唤醒国民的国家意识”可知对象从学生到民众(不断扩大)
19.(1)变化:宗教色彩减弱;科学性、系统性增强;注意利用政府力量
原因:灾疫动摇人们的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受到冲击);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封建王权强化(或中央集权国家逐步建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背景:疫病全球性传播(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強);疫病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第三世界国家面临医疗卫生困境(或第三世界国家经济落后);国际合作共识加深;世界整体医疗科技水平的提高;具有国际合作的经验。
意义:有助于协调各国之间的医疗卫生资源;有助于缓解亚非拉地区的医疗困境;推动世界卫生工作的体系化、制度化;极大地改善了世界健康状况;强化了人类的公共卫生观念(或加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20.示例:汉字与统一多民族国家
战国时,各国文字不同,形体纷繁。秦统一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文字,到汉代继续在全国推行并规范文字的统一使用。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认同和法令的推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唐宋时期,各少数民族仿汉字创制自己的文字,学习中原文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也推动了各民族的认同与融合。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汉字的发展与传播,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