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练习(含解析)--2022-202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七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练习
1.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2.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3.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4.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
5.有学者认为,以大历史观审视,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与文化无疑具有阶段性的总汇性质;也必须注意到,这一时期为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培植了活性因子,准备了运作机制。下列项中,能体现“活性因子”的有( )
①市民阶层的壮大 ②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③商品经济的繁荣 ④近代民权意识的勃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771 20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863 30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316 528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587 404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462 406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092 212284
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7.(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8.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9.“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10.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 )
A.瓷器 B.茶叶 C.棉布 D.白银
11.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12.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3.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14.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 )
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15.西汉利用均输、平准机构,建成了一个遍及全国的商业网,消除各地价格差异,由此出现了“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结果是“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这体现了西汉政府( )
A.实行重农抑商以维护统治 B.为商业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C.试图淡化区域经济的差异 D.旨在强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16. 悬挂灯笼是唐代以后酒楼、饭馆的特色之一。《江馆》中有“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的描述。灯笼数目的多少能代表饭店等级,颜色的不同代表饭店经营内容的差别。这反映了( )
A.坊市格局已被打破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商业经营方式多样 D.贫富差距的加大
17.“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18.下图是英国理财法院收藏的16、17世纪被投诉的市场违法行为统计表(单位:起)( )
市场违法行为类型 时间 1566年 1605年 1608年 1613年
囤积谷物 17 58 205 401
其他囤积 3 57 30 29
在市场和集市售卖 9 16 4 18
抢先批购 5 12 4 3
居中转售 0 0 1 3
总计 34 143 244 454
A.价格革命加剧市场秩序紊乱 B.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C.商业革命扩大市场贸易范围 D.国家立法化解了贸易纠纷
19.(2021·河南全国百强校领军考试高二下学期期末·6)宋太祖建国第一年,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首部商税法律。规定地方“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同时规定上至州县下到市镇,都要设置官员监督征税,对偷税漏税不缴纳的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据此可知该法律( )
A.促进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B.增加了北宋商人的税赋负担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强化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20.以下是有人对清前期对外政策情况的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时间 概况
康熙二十四年(1685) 设粵(广州)、闽(泉州)、浙(宁波)、江(上海)四海关;
康熙三十七年(1698) 舟山置浙海关征榷机构,并设商馆,当地称为“红毛馆”。
乾隆朝 为防止宁波沦为第二个澳门,加重浙海关的关税,但收效甚微。
乾隆二十二年(1757) 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琉球等国开放
1793年、1816年 英国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请求增开互市口岸,清廷拒绝。
A.康熙皇帝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B.清前期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C.乾隆朝举措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D.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引发了战争
21.(2021·北京高考·11)雅典民主改革后,工商业者获得一定权利。一位雅典公民濒临破产,却不愿让家中女眷制作面包和衣服出售,认为只有蛮族和奴隶才做这种“低贱营生”。苏格拉底劝导说,为了家庭生计,自由的女人运用技艺从事商品生产是“最高贵”的行为,通过学习和练习可增进美德。这说明( )
①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社会道德沦丧
②古希腊城邦时期开始出现手工工场
③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当求知并付诸实践
④雅典民主改革后仍有公民对工商业抱有偏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2.(2021·河北唐山三模·11)表1 1600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数据表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磅 300~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等 35~65万磅 70~100万磅
——据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传统商路受阻引发欧洲的商业危机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亚洲各国成为欧洲列强的原料产地 D.欧亚贸易格局处于转型之中
23.(2021·湖南长郡十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6)图3是“明清高产作物推广路线与分布图”。
图3
据图 3可以推断出( )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商业城市大量涌现
B.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但仍然占统治地位
C.海上丝绸之路发达,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世界日益连成整体,中国人口迅速增加
24.隆庆三年(1569),大学士高拱上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皇帝革除宿弊。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商业的作用。明代中后期,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这些史实折射出( )
A.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B.商业贸易繁荣推动了文化重心转移
C.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 D.商业空前发达影响了士大夫的认知
25.(2021·山东聊城2020—2021年高二下期末考试·2)根据国外陶瓷考古发现,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日本、朝鲜、印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也门等地,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至远到津巴布韦都有不等数量出土,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发现最多。这主要说明( )
A.宋代制瓷技术高超 B.宋代对外交往频繁
C.宋与埃及直接往来 D.海上丝路范围广大
26.(2021·河北邯郸三模·4)下表展示了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此变化反映出北宋( )
时间 赋税总额 农业税 商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 (公元997年) 约3559万贯 2321万贯 1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 (公元1021年) 约5698万贯 2762万贯 2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 (公元1077年) 约7070万贯 2162万贯 4911万贯
——整理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A.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B.农业生产的严重衰退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经济对农业依赖下降
27.(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说明( )
A.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 B.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8.(2021·天津高考·9)凯撒执政时期,罗马发行的一些货币上,一面是凯撒的侧面头像,另一面记载着他的功绩,且内容时有变化,可见罗马货币( )
A.兼具了经济政治功能 B.彰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C.显示了铸造工艺高超 D.体现了帝国实力强盛
29.(2020·河南高三全国Ⅰ卷高考能力提升一·25)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这说明汉代( )
A.法律体系完备 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政府依法治国
30.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典卖”,是指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据宋代朱晦庵等人编的《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当时“豪民图谋小民田产”,出典人要求回赎典物时,“则迁延月日,百端推脱”,辗转数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终无赎回之日。而宋律规定只有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业主收赎。这说明( )
A.豪强利用典卖规则漏洞抢夺农民利权
B.典卖实际上是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
C.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主要方式
D.通过典卖,强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31.(2020·广东深圳一模·24)先秦时期的《管子》一书主张国君用“轻重之术”治国,如“谷贱则以币(货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视物之轻重而御之以准,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由此可知“轻重之术”( )
A.体现“君权神授”的思想 B.有利于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C.以儒家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D.重在研究国家调控经济的手段
32.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也是广泛种植。从社会史观方面看,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 )
A.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逐步走向近代化
C.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33.(2020·北京高考·4)下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34.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
A.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D.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35.(2022·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8)明朝中后期,苏州府下辖的钱门塘市,是一处重要的棉布集散地,有许多徽商在此租房而居,收买棉布,也就有了“钱鸣塘市”之称;同为苏州府管辖的平江镇,其经济支柱是米业,商人由湖广、江西运入大米,再由米行转卖到邻近各城镇。这表明当时( )
A.徽商是最具影响力的商人群体 B.外来农作物改变民众生活习惯
C.商业发展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 D.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断提高
36.(2022·广东高三综合测试能力一·4)北宋时,大量“行市”在东京汴河两岸兴起,这种商业模式渐渐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官府为了盈收,也参与到商业竞争中,如开设果子行、面行、肉行等。这说明北宋( )
A.打破坊市时空限制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C.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D.朝廷打压私商经营
37.(2021.1·浙江高考·25)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历来有争议。分析下表双方的辩论观点,选项中合理的是( )
否定方观点 肯定方观点
元代中文文献中没有对马可·波罗的记载 来华外国人不可能都被记载,即使记载,也可能遗失
《马可·波罗游记》存在错载史实以及漏载中国特有的长城、茶叶、汉字等事物 书中关于中国的多数记载已得到印证,未记载特有事物,可以合理解释
《马可·波罗游记》稿本众多且内容不一致 稿本有差异但不影响主体内容
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可能是依据某种波斯的导游手册,编造出游记 迄今为止没有发现有这种导游手册
A.根据《马可·波罗游记》错载或漏载某些元代特有事物,可否定其真实性
B.判断《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应从总体上看其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资料
C.历史研究要勇于怀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论带史
D.学术观点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自圆其说
38.(2021·天津南开区一模·5)下表为古代中国关于“西方”名称变迁的主要历程。“西方”名称变迁主要反映了( )
名称 主要范围
汉唐时期的 “西域” 广义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狭义上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唐宋时期曾用“西天”指称更为遥远的印度。
宋明时期的 “西洋” 最早见于五代,元代广为流布,明代特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明末以后逐渐转向专指欧洲。
明末清初的 “西方” 与“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等同义词广泛流行,指称欧洲。
A.中外交流的日益扩大 B.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C.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 D.农耕文明走向衰落
39.(2022·河南省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三第一次考试·26)唐初,大臣魏征曾说:“美玉明珠,孔翠犀象,大宛之马,西旅之獒,或无足也,或无情也,生于八荒之表,途遥万里之外,重译入贡,道路不绝者,何哉?盖由乎中国之所好也。”由此可以看出,魏征( )
A.认识到对外贸易的意义 B.提倡平等互利的中外贸易
C.赞成重开陆上丝绸之路 D.主张设立贸易管理机构
40.(2022·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卷·3)明正德时期,徽州出现了外出经商的热潮,弘治以前“读书力田,间事商贾”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而经商的丰厚利润也让一些士大夫纷纷出外经商,“人庶仰贾而食,即阀阅家,不惮为贾”。这表明( )
A.封建小农经济解体 B.商品经济影响观念转变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经世致用思想逐渐盛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A A A B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D D A B C A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D D D D D A B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D A B D C B B A A B
1.【答案】A【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D项错误。
2.【答案】D【解析】据材料“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可知,宋代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有利于保护蕃商的正当商业利益,并制定了法律规范海外贸易,故选D项;“明码标价”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不符,排除A项;“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与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与市的设立废止无关,排除C项。
3.【答案】C【解析】由材料“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可知地方官员通过行政命令维护小农经济的生产,由材料“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可知地方官员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维护,由此得出地方官员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的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官府对农业的重视而非垄断商业的现象,排除A项;结合所学宋代由于货币使用频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排除B项;材料强调地方官员对农业生产的态度而非商人地位,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材料“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说明北宋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故选A项;“脱离了”说法错误,宋代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且材料不涉及,排除B项;“草市”指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及汴京相国寺的庙会盛况,不涉及商人地位如何,排除D项。
5.【答案】A【解析】明中叶以后,由于新经济因素的增长,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故①正确;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阻碍传统中国迈入近代社会,故②错误;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故③正确;清朝并没有近代的民权意识,且勃兴的说法更不符合史实,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6.【答案】A【解析】西汉末与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比较,豫章、零陵、南阳等涉及到江南的地区户数大量增加,而表格中其余地区均为北方地区户数则相对减少,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户数的增加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才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这时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于北方,故选A项;东汉时期是豪强大族势力强盛的时期,并不是没落,排除B项;从西汉末到东汉中期,上述地区的数据说明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但是单凭两个时间比较没法体现加剧,而且这时经济重心依然是在北方的,排除C项;由于汉代牛耕逐渐普及,个体农耕经济正处于繁荣时期,并没有衰退,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西汉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经营,打击了山东东部地区渔业盐业等工商业的优势,故选B项;西汉政府“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商业低谷” 无关,排除A项;西汉政府“开通了丝路贸易”有利于促进商业的发展,并非“山东东部地区开始步入商业低谷”的原因,排除C项;儒家义利观强调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涉及主体为义利关系,影响整个宏观的汉代经济,与材料所述“山东东部地区商业低谷” 不符,排除D项。
8.【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耍街'”,出现了“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现象,并且在集市上“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表现了商业的繁荣景象,据此可知,在明朝嘉靖年间,武城县的集市出现了文化和商业相结合进而活跃了经济现象,故选B项;根据题干中“集日寡而旷多”,表明山西武城县原来就有农村集市,只不过不太活跃,排除A项;根据题干可知,武城县县令为了改善农村集市的冷清现象而采取了活跃文化措施,不能表明当时居民文化活动的丰富,排除C项;乡村城镇化一般表现为常住人口的增多、城镇规模的扩大、各种服务质量的提升等,而题干仅是提及了其集市的繁荣现象,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材料中宋代镇增加“或兼酒税之事”的功能,在商业繁华地点征收商业税,客观上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镇的功能变化,没有体现出商业区与居民区的关系,不能推断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故B项错误;材料中镇的主要功能是“防戍守御”,是地方军事机构,而非地方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由镇的功能变化不能推断出它“防戍守御”的效果,因此没有反映出边患问题得到解决,故D项错误。
10.【答案】A【解析】据所学,瓷器从唐朝时期开始大量外销,远达欧洲、非洲,主要渠道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到了宋元时代,海上交通发达,陆上则因为宋朝未统一全国,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因此大量瓷器开始通过海上运出,故选A项;据所学,十八世纪以后茶叶贸易占贸易主导地位,输出量迅速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宋元时代茶叶并未大量外销,排除B项;棉布在宋元时期成为百姓衣料,主要内销,排除 C项;白银在宋元都是流向中国,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我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航海技术进步,故B项正确;漕运指的是内河航运,与海外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2.【答案】B【解析】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故A项错误;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C项错误;
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
13.【答案】D【解析】抑商不是灭商,材料中“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如果是重税也属于抑商政策,中国古代政府有时放松但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民间商人经商的合法法,与商业市镇崛起无关,故B项错误;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材料中“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不等于不再监管,故C项错误;向政府纳过税表明合法化,与材料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相符,故D项正确。
14.【答案】D【解析】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南方的粮食、商品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北方的商品销往东南沿海,这说明大运河航运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除B项;明初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而实施“海禁”政策,排除C项。
15.【答案】A【解析】由材料“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踊”可知西汉通过贵卖贱卖来稳定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势力,无利可图的商人重新回归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体现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选A项;均输、平准机构是抑制、限制商业发展的举措,排除B项;材料中均输、平准政策的目的在于稳定经济秩序而非淡化区域经济差异,排除C项;西汉政府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统治,强化市场监管力度是具体举措,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据材料“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可知,作者在临近小市的小亭中眺望,夜市的灯火下活动着许多盛妆的女子,体现了唐朝时期夜市的繁荣,商品经济的繁荣,故选B项;坊市界线被打破是在宋朝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酒楼、饭馆等经营方式属于传统的商业经营方式,未体现出多种经营方式,悬挂灯笼则属于一种宣传方式,排除C项;据材料“灯笼数目的多少能代表饭店等级,颜色的不同代表饭店经营内容的差别”可知,根据灯笼的数量和颜色即可判断饭店的等级与经营内容,说明唐朝时期以灯笼为广告,不能体现贫富差距的问题,排除D项。
1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迎江货……税海商”,诗中描述的江、海贸易,不能断定是否为“对外贸易”,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草市迎江货”,表达了草市商业繁荣的景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草市迎江货”,结合所学,草市逐渐发展成为地方的商业中心,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迎江货……税海商”,表明草市迎接着源源不断的来自江、海的货物,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8.【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可知,17世纪被投诉的市场违法行为中囤积谷物最多,这与新航路开辟的价格革命有关,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欧洲,使欧洲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故人们囤积谷物行为较多,故选A项;“重商主义”政策是16世纪中叶提出的,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发展推行贸易保护政策,排除B项;商业革命即商路中心发生变化,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增多,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展示了贸易中的违法行为,未提供解决纠纷的方案,排除D项。
19.【答案】A【解析】据材料“规定地方‘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同时规定上至州县下到市镇,都要设置官员监督征税,对偷税漏税不缴纳的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可知,北宋出台商税法律,规范政府征税、打击偷税漏税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表明没有增加商人负担,排除B项;北宋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转运中央,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材料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宋代商业税征收规范化,与重农抑商关系不大,排除D项。
20.【答案】B【解析】康熙皇帝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设四海关”“加重浙海关的关税”“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清廷拒绝”可知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限制,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规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可知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引发了战争,忽略了战争的本质意图,故D项错误。
21.【答案】D【解析】题干述及苏格拉底要求“自由的女人运用技艺从事商品生产”,没有述及社会道德问题,故①错误;手工工场出现于中世纪晚期,题干内容提及苏格拉底要求自由的女人“从事商品生产”,这不等于该时期出现了手工工场,故②错误;通过题干内容中“自由的女人运用技艺从事商品生产是‘最高贵’的行为,通过学习和练习可增进美德”可以得知苏格拉底主张人应当求知并付诸实践,故③正确;根据题干中“一位雅典公民濒临破产,却不愿让家中女眷制作面包和衣服出售,认为只有蛮族和奴隶才做这种‘低贱营生’”可知雅典民主改革后仍有公民对工商业抱有偏见,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2.【答案】D【解析】据“1600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数据表”可知,经好望角(新航路)运到欧洲的香料,快要接近经地中海的香料,这表明欧亚贸易格局正处于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之中,故选D项;材料表明传统商路仍在发挥重要作用,没有受阻,排除A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香料来自哪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23.【答案】D【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全球联系,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促进了中国的人口增长,故选D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在两宋之际已经完成,时间不符,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时间不符,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时间不符,排除C项。
24.【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明朝士大夫肯定商业的作用,在价值上认同商业。士大夫对商业认识的变化不能推断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官商仍然是商人的主体,故A项错误;士大夫对商业认识的变化不能推断对文化重心的影响,故B项错误;士大夫对商业认识的变化不能推断对货币体系的影响,故C项错误;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士大夫对商业作用和价值上的肯定认同,故D项正确。
25.【答案】D【解析】据材料“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日本、朝鲜、印度、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也门等地,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至远到津巴布韦都有不等数量出土”可知,宋代的瓷器远销海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范围扩大,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宋代瓷器远销海外,没有涉及制瓷技术,排除A项;据所学仅以瓷器远销不能说明宋代对外交往问题,排除B项;据所学埃及出土瓷器不能证明宋代与埃及直接往来,也可能是通过阿拉伯商人运送过去,排除C项。
2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图表可知,宋太宗至宋神宗赋税总额不断增加,但是农业税不断减少,商业税不断增加,故选D项;商业只是城市经济职能的一部分,排除A项;根据表格可知,农业税的比重下降幅度很小,排除B项;土地兼并严重会导致农业税减少,但是对商业税影响有限,排除C项。
27.【答案】D【解析】“关市之租”“市征所算之名品”这些规定没有涉及到交易场所的变更,不能体现“坊市”的变化,故A项错误;“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不会增加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可见对商税的征收没有停止,不能体现对重农抑商的放弃,故C项错误;“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关税的措施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28.【答案】A【解析】货币本身具有经济功能,在罗马货币上刻印凯撒头像及其功绩,起到政治宣传的作用,显示凯撒的威严,以此来维护统治,故选A项;皇权至高无上表现为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凯撒执政前古希腊就已有亚历山大头像银币,在货币上刻印头像及文字,不能说明铸造工艺高超,排除C项;材料强调罗马货币的功能,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帝国实力强盛,排除D项。
29.【答案】B【解析】“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说明土地的变更成为一种常态,兼并日益盛行,故选B项;“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只能说明在土地方面有法律的出现,无法反应整个法律体系的状况,排除A项;“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些只针对土地有效,无法反应国家的商业政策,排除C项;“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只能够说明法律对土地的确认,政府的运作方式却不清楚,无法反应政府的权力来源,排除D项。
3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对于“典卖”名词的解释“是指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可见不是转让所有权,B排除;典卖是豪强掠夺农民的一种方式,但从材料无从看出是主要方式,C排除;通过典卖,豪民即使利用宋律的孔子掠夺了农民土地,那也是掠夺财产,而不是强化人身依附关系,D排除。纵观材料整体,豪民是通过宋律漏洞对农民典卖土地巧取豪夺。
31.【答案】D【解析】根据“谷贱则以币(货币)予食”“视物之轻重而御之以准,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可知,国君治国的“轻重之术”主要指的是国家利用货币和价格政策等来调节粮食、布匹的流通,是控制经济的一种手段,故选D项;题干与“君权神授”思想无关,排除A项;“轻重之术”重在调节经济活动,以实现安民强国,不强调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不同政策,排除B项;“轻重之术”是一种货币价格理论,不以儒家学说为理论基础,排除C项。
32.【答案】A【解析】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中国与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突出了社会史观下人们生活更加丰富,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近代化,故B项错误;材料虽然提到了通过丝绸之路各地之间加强了联系,但强调的重点并不在于各地联系的加强,而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各种文明之间的激烈碰撞,故D项错误。
33.【答案】B【解析】通过对比题干中两幅示意图,“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市”以外的商业区域明显增多,说明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市”的限制,坊市功能界限日趋被打破,故选B项;对比题干中提供的“安史之乱”前和“安史之乱”后的示意图上的经营行业种类,并未显示“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排除A项;根据“安史之乱”后的示意图可知,“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的商业活动区域明显增加,交易活动没有完全限制在“市”内,说明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有所放松,排除C项;题干中的示意图仅显示“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的商业区域增多,并未显示“安史之乱”后官府设坊和市数量的变化,排除D项。
34.【答案】D【解析】古代中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没有放弃过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实则在北宋前期就已经名存实亡,而宋微宗不过是以“侵街房廊钱”形式承认合法性而已,故B项错误;商业发展是北宋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表现,并不会影响街衢正常交通,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城市管理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35.【答案】C【解析】由材料“钱门塘市,是一处重要的棉布集散地”、“平江镇,其经济支柱是米业”可知随着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市镇经济迅速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徽商,“最具影响力”表述也过于绝对,排除A项;大米并不是外来农作物,排除B项;棉布体现手工业的发展,大米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不能以偏概全,排除D项。
36.【答案】B【解析】随着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和抑商政策有所放宽,在汴京汴河两岸交通便利处兴起的“行市”商业模式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参与,城市经济功能得到加强,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北宋打破了传统坊市制的时空限制,但据材料“汴河两岸兴起”可知是空间角度的扩大,没有涉及时间方面信息,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政府的目的是“为了盈收”,财政危机是随着冗官冗兵而逐渐加深的,排除C项;由材料“朝廷认可”“参与到竞争”可知没有过度打压私商,排除D项。
37.【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对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存在争议,所以要判断《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应该从总体上看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资料,故选B项;我们要说明《马可·波罗游记》之所以会“漏写”一些关于中国的事物,要考虑这些事物当时发展到何种程度,是否外来者进入到当时的中国,就如同现在旅游信息传递给大家的一样重要;并且马可·波罗的临终遗言是“我所说出来的还不到我见到的一半”,这也可以合理的解释“漏写”是究竟为何,排除A项;“以论带史”明显有过多的主观色彩,应为“以史带论”,排除C项;学术观点必须资料确证,“自圆其说”说法错误,排除D项。
38.【答案】A【解析】从“西域”到“西天”再到“西洋”和“西方”“泰西”,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西方”空间的认识的扩大和变化,其背后反映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范围和途径的变化,故选A项;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衰落,排除B项;材料中对于西方称呼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外交流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并非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排除C项;中国古代对“西方”空间认识的变化反映的是中外交往的扩大,与农耕文明走向衰落无关,排除D项。
39.【答案】A【解析】据材料“周边民族的物品,是中国之所好也”可知,体现中外贸易交流的重要性,故选A项;由重译入贡可知,当时仍是以朝贡贸易为主,不能体现平等互利,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北方丝绸之路受阻,但并未中断,所以不需要重开陆上丝绸之路,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对于西域物品的喜欢,没有体现如何进行管理,排除D项。
40.【答案】B【解析】题干显示明代徽州外出经商的热潮出现,甚至士大夫也被商业的利润所吸引而从事商业活动,这说明商品经济发展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故选B项;封建小农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人们观念的改变,而不是体现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观念的影响,而不是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吗,排除D项。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