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史选择题专练(答案)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专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1.据考古发现,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在其居住的“上室”地面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这说明他们
A.使用粗糙打制石器 B.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C.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政治上实行禅让制
2.某学习小组开展“稻作农业起源及水稻演化历史”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小华负责收集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水稻田这一部分的资料。他可以去考察
A.玉蟾岩遗址 B.城头山遗址 C.彭头山遗址 D.高庙遗址
3.在“百家争鸣”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其中形成了如图思想学派。对其历史叙述正确的是
A.成书于夏朝,主张“无为而治”
B.成书于商朝,主张“以德治国”
C.成书于春秋,主张“兼爱非攻”
D.成书于战国,主张“以法治国”
4.下列文物有助于了解商朝历史的是
A.打制石器 B.司母戊鼎
C.蹴鞠铜镜 D.青花扁壶
5.孔子的思想学说以礼、仁等为基本内容,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希望社会和谐、人心和顺。自春秋创立,……经2000多年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A.仁 B.礼治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6.李梅同学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卷二,夏本纪第二……;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本史书应是
A.《论语》 B.《史记》 C.《资治通鉴》 D.《农政全书》
7.“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以上对联中的“有志者”和“苦心人”分别指的是
A.项羽、刘邦 B.项羽、勾践
C.勾践、阖闾 D.齐桓公、晋文公
8.图中的A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元朝
9.下列图片所示我国古代重要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C.农业科技著作十分丰富 D.农业生产技术比较先进
10.如图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11.高士廉等奉命编写《氏族志》时,以山东崔氏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极为不满,要求按当朝官爵重新编定,遂以皇族为第一等,将山东崔氏降为第三等。这反映唐初
A.贵族等第观念犹存 B.君主权威面临挑战
C.区域经济发展不均 D.科举制度初见成效
12.长城和大运河是书写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个“人”字。以下两首评价长城和大运河的诗句,涉及的观点较为合理的是
长城 大运河
奉使蒙恬工力拙,过秦贾传论言该; 当时北客难游牧,今日南人任往来。 [清]佚名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A.辩证的观点 B.积极的观点 C.消极的观点 D.片面的观点
13.唐太宗有句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在位期间出现了清明的统治时期,史“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14.唐朝时期,和亲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颂扬这一历史佳话的诗句有:“西去和亲戈壁沙,香车泪洒故乡霞。边关大漠呈新月,雪域高原视旧家。”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
A.文成公主 B.武则天 C.张骞 D.李清照
15.如图三幅图中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出
A.中外交流频繁 B.疆域面积扩大
C.经济重心南移 D.政治中心南移
16.《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达官贵人的需要
C.城市商业的繁荣 D.海外贸易的兴盛
17.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人物是
人物 主要事迹
494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
统一女真各部,颁行女真文字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一
A.孝文帝、阿骨打、铁木真、忽必烈
B.孝文帝、铁木真、阿骨打、忽必烈
C.阿骨打、孝文帝、忽必烈、铁木真
D.阿骨打、孝文帝、铁木真、忽必烈
18.如图为《清朝疆域图(1820年)》。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清政府在图中①处设立了
A.伊犁将军府 B.安西都护府 C.澎湖巡检司 D.西域都护府
19.1662年,他率领军队收复台湾。他在台湾设置府县,加强管理,派人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一直受到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崇敬,台湾同胞尊称他为“开台圣王”。材料中的“他”是
A.关天培 B.陈化成 C.康熙 D.郑成功
20.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用《明史 郑和传》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据此推断,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发展海外贸易
C.将儒家思想传播到海外各国
D.进行殖民扩张
21.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图中横线处的主题表述最恰当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盛世局面形成与发展
C.兼容并包的社会新风貌 D.西北边疆的巩固措施
22.最符合下表内容的学习主题是
序号 历史事件
1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 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
3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A.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清朝边疆商业贸易的繁荣
C.清朝对外关系的发展
D.民族政权的并立
23.如果我们想说明清朝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下列哪些史实可作为证明材料
①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 ②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③册封藏族宗教首领达赖和班禅 ④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24.如图是一同学自学某朝代经济发展时的笔记,由此判断他学习的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25.“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人工取火,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材料介绍的远古人类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6.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中下游人口持续繁衍,逐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商周开创了井田制;西周时期国家上层建筑已相当完备,他们经常的工作就是向村社农民传达政府命令并组织农民从事生产活动;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的的。我国古代实现农业生产方面开始由粗放向精耕细作这一特点转变始于
A.刀耕火种时期 B.原始农耕时期
C.夏朝建立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27.对比秦朝疆域,西汉最大的发展是
A.疆域四至的不同 B.郡县制被分封制取代
C.西北边疆的开拓 D.周边民族政权的建立
2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位“新皇帝”最有可能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9.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这一建议在西汉汉武帝时得到实施,此政策是
A.分封制 B.推恩令 C.节度使制 D.郡国并行制
30.汉顺帝去世后,梁太后临朝。……梁氏一门前后有七人封侯女子七人被封君,二人为大将军,三人为皇后,六人为贵人;娶公主为妻者三人,文武大臣五十七人。这说明当时
A.梁氏一门人才辈出 B.东汉时期外戚专权
C.东汉时期宦官专权 D.东汉豪强地主横行
31.据《史记 平准书》记载:“汉兴七十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样的卓越成就是因为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A.郡县制 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C.推恩令 D.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32.隋统一后,关中地区经济虽有一定的恢复,但北方所需的粮食需要江淮地区供应。另外,河北地区也是当时主要经济区,建设东都洛阳就缩短运输路线。水运比陆运便利和节省,中国的天然河流多是东西流向。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南北经济交流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运河的开凿客观上符合这种需要。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大运河的开凿是
A.政治发展的需要 B.军事发展的需要
C.经济发展的需要 D.巡游江都的需要
33.如图所示内容,反映了唐太宗
A.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34.如表中的史实证明了台湾
时期 史实
西汉 归属会稽郡,称夷洲
三国时期 孙权派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隋朝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A.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B.从汉朝开始一直归属中央管理
C.对外贸易和商品经济发达
D.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35.观察如图,元朝中央政府正式行使行政管辖的地区是
A.新疆 B.台湾 C.西藏 D.辽阳
36.有学者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现象中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
A.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士农工商”中商人的地位最高
D.出现草市和夜市
37.1793年,清朝乾隆皇帝在引给英国国王的谕中说“……,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格遵功令,尔国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来免尔国夷商徒劳往返,勿谓言之不豫也!”材料表明清政府
A.法制森严 B.自给自足 C.团关锁国 D.文化专制
38.康熙帝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台湾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了郑氏的请求。康熙帝此举
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B.促进了同台湾的交往
C.挫败了外来势力对台湾的入侵
D.加强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
39.1405年到1433年间,来明朝朝贡的共有292国次,每年平均有近10个国家的使节来华朝贡。以上材料说明
A.明朝的疆域辽阔
B.亚、非海上交通线得到开辟
C.郑和远航规模大
D.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往
40.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丞相、设锦衣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党争的祸乱。这段材料说明
A.强化君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稳固统治
B.明太祖在位时期君主权力发展到了顶峰
C.明太祖在位时期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
D.明朝时期的大臣权力过大危害国家统治
参考答案
1-10 CBDBA BBBDB
11-20 AAAAC CAADA
21-30 AACDB DCABB
31-40 BCDAC DCADA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