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23年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 被誉为我国“制碱工业先驱”的科学家是( )
A. 侯德榜 B. 张青莲 C. 拉瓦锡 D. 杨振宁
2. 下列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化学变化的是( )
A. 用洗洁精洗涤油污 B. 温室效应的形成 C. 酸雨的形成 D. 从石油中提炼汽油
3. 下列生活用品使用的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不锈钢锅 B. 纯棉毛巾 C. 羊毛围巾 D. 塑料保鲜膜
4. 亚硝酸钾是常用的护色剂,适当添加可以使食物色泽亮丽。亚硝酸钾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B. C. D.
5. 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红光,放热
D. 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溶液由浅绿色变为蓝色
6. 作止酸剂的主要原理是,该反应属于( )
A. 分解反应 B. 化合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7. 图中“错误操作“与图下面”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A. 标签受损 B. 试剂污染
C. 打破试管底 D. 读数偏小
8. 利用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是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之一,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的化学式为( )
A. B. C. D.
9. 如图是、、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时,、两种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将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C. 时,将物质加入到水中充分搅拌得到的饱和溶液
D. 中含有少量,可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
10. 如图所示,将一定质量的液体滴入到烧瓶中,若小气球鼓起,一段时间后又变瘪液体的体积忽略不计,则液体和固体是( )
A. 水、硝酸铵
B. 水、氢氧化钠
C. 水、氯化钠
D. 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11. 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 )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通过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干燥
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溶液 加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溶液 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
A. B. C. D.
12. 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
A.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C. 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
D. 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的溶液蒸发适量水
13. 将镁和氧化镁的混合物加入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则稀盐酸的质量分数可能是( )
A. B. C. D.
14. 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的气体是_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所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15. 在制作蔬菜面条时,常常在面粉中加入一些蔬菜汁,蔬菜面条比普通面条多提供的营养物质主要是
;人体中缺少 填元素符号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缓慢;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需要添加少量的二氧化锰,二氧化锰起 作用。
16. 如图是稀和溶液反应的变化曲线图,该反应是将 溶液滴入到另一种溶液中;点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为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该反应的实质为 。
17. 实验室要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可依次加入过量、、______溶液,分离出沉淀后,再加入适量 ______。写出加入氯化钡后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
18. 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活中常用来切割玻璃的玻璃刀上用到的碳单质是 填名称。
日常生活中可使用天然气进行取暖、做饭等,某同学在家做饭发现油锅着火,他迅速盖上锅盖,其灭火原理是 。
陕西的富硒茶享誉全国,富硒茶中的“硒”是 填“元素”或“原子”。
19. 已知、、、、、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相互关系如图所示,“”表示转化关系,“一”表示相互之间能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省略。其中,是一种常见补钙剂;是一种常用来灭火的气体,过多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是一种由三种元素组成的钠盐;是一种碱,请回答下列问题:
的化学式是 ;
生产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
写出与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0. 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
墙内开花墙外可以闻到花香。
加压时,氧气可装入容积为的钢瓶中。
21. 除去气体中混有的少量气体杂质,写出简便的操作方法;
向溶液中加入铁粉可除去溶液中的少量杂质,试说明理由。
22. “碳达峰”是我国承诺在年前,的排放不再增长,到年,针对排放的,要采取各种方式全面抵消掉,这就是“碳中和”。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写出某种物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
中学生应具备责任担当,践行“低碳”生活理念,请写出一条具体做法: 。
23. 将一定质量的锌粉加入一定质量和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可以得到溶液和固体。
写出一定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滤液仍为蓝色,请分析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有哪些。
若向反应后的滤渣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所含的阳离子的符号是什么?
24.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研究历程,极大的促进了化学科学的发展。
Ⅰ、初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为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奠定了基础。
若用锡、银、铁三种金属重温实验,则会“消失”的金属有 。
Ⅱ、再探金属活动性顺序
年卡文迪许用金属与酸反应制取了一种可燃性气体,他称之为“可燃空气”,为探索金属活动性顺序打开了新思路。
上述“可燃空气”指的是 。
某金属粉末含有、、中的一种或几种,取该金属粉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则该金属粉末的组成情况有 种。
Ⅲ、确定金属活动性顺序
年贝开托夫经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金属活动性规律。
利用上述规律,用废弃的白铜可以回收铜、镍两种金属,已知白铜是铜、镍合金。
先向盛有等量镍粉和锌粉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观察到都有气泡产生,且锌粉与稀硫酸反应更剧烈,说明镍的金属活动性比锌 填“强”或“弱”。资料显示,镍与稀硫酸反应有生成。
设计如图实验流程回收铜和镍。
固体是 ,操作的名称是 ,溶液中,生成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用的稀硫酸处理上述废弃的白铜粉末,若理论上恰好消耗稀硫酸,则产生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侯德榜改进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被誉为我国“制碱工业先驱”,故选项正确。
B、张青莲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一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方面,故选项错误。
C、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选项错误。
D、杨振宁提出了关于“宇称不守恒”的问题,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故选项错误。
故选:。
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关注化学学科成就、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答案】
【解析】解:、用洗洁精洗涤油污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温室效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酸雨的形成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D、从石油中提炼汽油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答案】
【解析】解:、不锈钢锅,不锈钢属于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A错误;
B、纯棉毛巾是用棉花制成,属于天然材料,故B错误;
C、羊毛围巾是用羊毛制成,属于天然材料,故C错误;
D、塑料保鲜膜属于塑料制品,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D正确;
故选:。
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4.【答案】
【解析】解:在化合物中钾元素显价,氧元素一般显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则价。
故选:。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
5.【答案】
【解析】解:、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不是红光,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A、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烟和雾的区别、物质颜色的变化。
6.【答案】
【解析】解:氢氧化镁治疗胃酸过多的反应:,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D正确,、、C错误;
故选:。
根据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的定义和特点分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叫做分解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本题考查反应类型的判断,学生应明确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概念,并能结合概念与反应的物质的种类及反应的特点来分析.
7.【答案】
【解析】解:、图中操作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液体会流出腐蚀标签,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没有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故造成后果为:会沾污滴管或造成药品的污染。图示“错误操作”与图中“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直接把铁钉放入竖直放置的试管中,可能会使试管底部被打破;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一致,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在用量筒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俯视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大,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A、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使用胶头滴管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8.【答案】
【解析】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分子由个碳原子、个氢原子和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的化学式为。
故选:。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的化学式。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答案】
【解析】解:、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没说是否饱和,不能判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故A错;
B、将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析出晶体最多的是,没说等质量,不能判断析出晶体多少,故B错;
C、时,物质的溶解度是,即在该温度下,水中最多溶解,则水中最多溶解,时,将物质加入到水中充分搅拌得到的饱和溶液,故C正确;
D、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中含有少量,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故D错。
故选:。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温度改变后,溶液中各种成分的变化程度。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
【解析】解:、水、硝酸铵混合后水温降低,则气压变小,不会使气球变鼓,故A错误;
B、水、氢氧化钠混合后水温升高,气压变大使气球变鼓,但过一段时间水温逐渐恢复原温度则,气球又变瘪,故B正确;
C、水和氯化钠混合后水温无明显变化,气压不变不会使气球变鼓,故C错误;
D、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迅速放出大量氧气,气压变大使气球变鼓,但氧气不会再变少,因此气球不会再次变瘪,故D错误;
故选:。
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能是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或产生大量的气体,也可能是溶解放出大量的热;一段时间后又变瘪,是因为温度降低,压强减小,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的原理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或产生大量的气体,或溶解放出大量的热、一段时间后又变瘪的原因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
【解析】解:、能与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溶液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过量的铜粉能与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2.【答案】
【解析】解: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气体,故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会减少至零,故A不正确;
B.稀硫酸显酸性,,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逐渐增大,恰好完全反应时,,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故B不正确;
C.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钠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钠固体,充分搅拌,硝酸钠继续溶解,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待达到饱和后,不再变化,故C正确;
D.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的溶液蒸发适量水,还是饱和溶液,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不正确。
故选:。
A、根据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分析;
B、根据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不断增大分析;
C、根据不饱和溶液中加入该溶质,溶质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当达到饱和时不变分析;
D、根据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的溶液蒸发适量水,还是饱和溶液,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分析。
正确辨别坐标所表示的变化量,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分析变化中相关量的变化关系,是解答问题的基础。
13.【答案】
【解析】解:设全部是镁,则消耗氯化氢质量为。


所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设全部是氧化镁,则消耗氯化氢的质量为。


所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据以上分析可知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大于,小于,符合题意的是。
故选:。
根据镁、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极值法考虑。
本题利用极值法进行解答,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答的基础。
14.【答案】
【解析】解: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约为的气体单质是氮气,其化学式为:.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氧化铝中铝元素显价,氧元素显价,其化学式为:.
故答案为:;.
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5.【答案】维生素 催化
【解析】解:在制作蔬菜面条时,常常在面粉中加入一些蔬菜汁,蔬菜面条比普通面条多提供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维生素;人体中缺少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缓慢;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需要添加少量的二氧化锰,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故答案为:维生素;;催化。
根据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在人体的作用,以及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的催化剂进行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16.【答案】稀盐酸 氯化钠、氢氧化钠
【解析】解:由图象可知,是开始时大于逐渐减小到然后小于,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点时溶液的大于,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有剩余,则点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为氯化钠、氢氧化钠。
由图像可知,开始时大于,然后逐渐减小到,直至小于,故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加入酸性溶液,使减小,即为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稀盐酸;氯化钠、氢氧化钠;。
根据图象中的变化是从大于逐渐减小到小于,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点时溶液的大于,进行分析解答。
根据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 稀盐酸或
【解析】解:加入过量的氯化钡,除去硫酸钠,加入过量碳酸钠,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氯化镁可用氢氧化钠除去;分离出沉淀后,再加入适量稀盐酸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
故答案为:
;稀盐酸或;。
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加入过量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与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镁可用氢氧化钠除去,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分离出沉淀后,再加入适量稀盐酸,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可用稀盐酸除去。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本题属于物质的除杂,综合性较强,在除去杂质时要注意通过离子间的反应把离子转化为沉淀和气体除去,但要注意加入试剂的量,最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8.【答案】金刚石 隔绝氧气 元素
【解析】解:金刚石是一种碳的单质,是天然存在的硬度最大的物质,生活中常用来切割玻璃的玻璃刀上;故答案为:金刚石;
某同学在家做饭发现油锅着火,他迅速盖上锅盖,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故答案为:隔绝氧气;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富硒茶中的“硒”是元素;故答案为:元素。
根据碳单质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根据灭火的方法与原理来分析;
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本题是对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9.【答案】 化合反应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为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
由分析可知,为氧化钙,为氢氧化钙,则生产的反应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新物种的反应,符合化合反应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由分析可知,为氢氧化钙,为碳酸钠,则与的反应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写为:。
故答案为:;
化合反应;

是一种常见补钙剂,能够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和,是一种常用来灭火的气体,过多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则为碳酸钙,为氧化钙,为二氧化碳;是一种由三种元素组成的钠盐,能够与二氧化碳相互转化,还能够与反应,是一种碱,氧化钙反应生成,则为碳酸钠,为氢氧化钙;能够与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钠反应,则是一种酸,如稀盐酸或稀硫酸等。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推断,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题中的转换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20.【答案】解: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
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气体的体积减小.氧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在加压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故答案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加压时,分子之间间隔变小,气体体积变小。
【解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1.【答案】解: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除去气体中混有的少量气体杂质,可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铁能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
故答案为: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铁能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
【解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2.【答案】温室效应加剧 合理即可 使用节能灯或出门多乘坐公交车等合理即可
【解析】解: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所以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加剧或全球气候变暖等。
碳、一氧化碳及大量的有机物燃烧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比如,碳和氧气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中学生应具备责任担当,日常生活中应做到随手关灯,双面使用纸张,使用节能灯或出门多乘坐公交车等,以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故答案为:温室效应加剧;
合理即可;
使用节能灯或出门多乘坐公交车等合理即可。
根据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加剧或全球气候变暖等进行分析;
根据碳、一氧化碳及大量的有机物燃烧都会生成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根据日常生活中应做到随手关灯,双面使用纸张,使用节能灯或出门多乘坐公交车等,以践行“低碳”生活理念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23.【答案】解:将一定质量的锌粉加入一定质量和的混合溶液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是锌铜银,故锌先和硝酸银反应,待将银置换完全后,再与硝酸铜反应,由于不清楚加入锌的量,故一定能发生的是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反应的方程式为;
若滤液仍为蓝色,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置于是否含有硝酸银,无法确定,但一定含有反应生成的硝酸锌,故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有硝酸锌、硝酸铜;
若向反应后的滤渣上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表明金属锌过量,在置换完硝酸银和硝酸铜后仍有剩余,滤液中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一定含有反应生成的硝酸锌,故滤液中所含的阳离子是锌离子,符号是。
故答案为:。
硝酸锌、硝酸铜。

【解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并且金属越活泼,越容易和盐反应。
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24.【答案】锡、铁 氢气 三 弱 铜 过滤
【解析】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锡、铁排在氢前,锡、铁能与稀盐酸反应,银排在氢后,银和稀盐酸不反应,故会“消失”的金属有:锡、铁;
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故“可燃空气”指的是氢气;
镁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为:


铝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为:


铜和稀盐酸不反应,该金属粉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故该金属粉末可能只含镁,也可能是铝和铜的混合物,也可能是镁、铝、铜的混合物,故组成情况有三种;
先向盛有等量镍粉和锌粉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观察到都有气泡产生,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锌、镍均排在氢前,锌粉与稀硫酸反应更剧烈,说明镍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
白铜是铜、镍合金,加入过量稀硫酸,镍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镍和氢气,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故固体为铜;操作实现了固液分离,是过滤;溶液中,生成镍的反应为锌和硫酸镍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设生成的质量为


答:生成的质量为。
故答案为:锡、铁;
氢气;
三;
弱;
铜;
过滤;


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锡、铁排在氢前,锡、铁能与稀盐酸反应,银排在氢后,银和稀盐酸不反应进行分析;
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进行分析;
根据镁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铝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铜和稀盐酸不反应进行分析;
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锌、镍均排在氢前,锌粉与稀硫酸反应更剧烈,说明镍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溶液中,生成镍的反应为锌和硫酸镍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镍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等,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第1页,共1页

2023年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