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二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测试(含解析)

选择性必修二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测试(含解析)

选择性必修二第六单元测试
历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提及“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对药品进行质量检验。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不得出厂。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药品出厂放行规程,明确出厂放行的标准、条件”。这说明
A.我国药品管理法是在中共会议上通过 B.新中国加强了法制建设
C.我国的药品监督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D.无法满足药品安全需要
2.清朝前期,由科举功名之士和退休官员为主构成的士绅是特殊的社会阶层。从弥息争讼到襄赞公共设施,从教化百姓到组织当地防务,士绅在家乡本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表明清代
A.士绅成为官府与百姓联结的纽带 B.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日趋完善
C.政府对知识分子的羁縻成效显著 D.权力下移成为时代的新潮流
3.1958年2月中央提出“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958年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已在半数以上的流行区基本消灭。据此可知,此时医疗卫生工作
A.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需要 B.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C.解决了血吸虫病治疗问题 D.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下面是一些关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宣传画。这些宣传画有利于
①全民卫生意识的提升 ②文明卫生生活方式的养成
③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 ④医疗卫生常识的普及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④
5.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倡导建立大同世界,那里有公共医院、公共福利、公共教育、公共老人院和公共墓地,没有私有财产;同时他提出将妇女从厨房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毛泽东就曾受到其影响,能体现在下列哪项运动中 (  )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文化大革命”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6.互联网大数据正催生医疗产业向移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在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在线问诊预约等领域,通过信息共享,全程跟踪病人的健康信息,可以让患者享受连续的整合医疗服务。这有利于
A.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
B.降低医疗费用,减轻人民负担
C.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质量
D.完善医疗服务,利于民众健康
7.汉代张仲景不仅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理论,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而且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及应注意的饮食卫生。据此可知( )
A.中国古代医学家对药物性能功用的认识 B.确立了古代中医药食同源的标准化体系
C.药物和食品相互渗透为历代中医所接受 D.为中医药食同源养生保健理论奠定基础
8.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活动,以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的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为重点。这些做法
A.推动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 B.有利于增进群众的政治认同
C.使抗疫医疗队伍得到了扩充 D.迅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面貌
9.中国最早的《神农本草经》只记载药物365种,后来便“代有增附”,梁代的《名医别录》,唐代的《唐本草》,北宋的《开宝本草》,元代的《本草衍义补遗》等,都次第有所增加,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录的药物达到1892种。这表明中医药业
A.理论体系规范严谨 B.研究方法科学先进
C.传承发展前代药学 D.独步世界医学之林
10.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除介绍六经病症的特点和相应治法外,还说明了各经病症的传变、合病、并病以及因治疗不当引起的变症、坏症与补救方法等,全书对症状和治疗原则的论述共397条,处方113个。这说明
A.中医在临床学方面取得了重要发展 B.中医具有重经验轻理论的特点
C.《伤寒杂病论》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 D.汉代的医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1.《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它认为气是世界的原初物质,阴阳二气交互作用而生成宇宙万物;并强调“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说明《黄帝内经》( )
A.强调生命活动的物质性 B.助推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
C.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D.已科学认识人体的形神关系
12.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大量不脱离农业集体劳务、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到1975年全国已有150多万名。几乎每个生产大队都能拥有2名深受群众欢迎的“头戴草帽身背药箱、一根银针、一把草药”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的出现( )
A.提高了国家整体的医疗卫生水平 B.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C.推动了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的发展 D.是特殊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成果
13.2011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共同召开纪念座谈会,重温毛泽东同志题词,进一步弘扬“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一崇高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与这一题词有关的是(  )
A.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B.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
C.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D.加强建设国家公共卫生服务
14.1960~1992年的三十多年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从53.2岁增加到65.6岁,增加了12岁多。其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从46.2岁增长到63.2岁,增加了17岁。影响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变化的因素有( )
①经济发展水平 ②医疗卫生水平 ③民族、种族差异 ④国内外战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天花病毒经过三千多年才传播蔓延到世界各大洲,最后于1775年传播到澳大利亚。而在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一个月的时间蔓延全世界,成为全球公共安全事件。导致新冠病毒肺炎急速传染,其关键推手应是
A.防疫措施未执行到位 B.新病毒传染性非常强
C.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 D.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16.隋唐时期大运河经过洛阳,安史之乱后大运河疏于修缮,以至于河道近乎荒废,元朝统一后统治者在隋唐大运河河道的基础上进行了“截弯取直”,使得大运河改道山东。大运河改道主要源于
A.原有河道的阻塞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降低了运输成本 D.政治中心的转移
17.下表为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节选)这些措施反映出当时
时间 具体措施
1938年4月 报纸开辟“防疫”专栏,宣传清洁卫生和防疫常识
1940年6月 设立卫生处,各县设置卫生科员,各乡设卫生委员会
1941年 印发防疫传单,举办卫生晚会、卫生宣传周、卫生展览会等
1942年5月 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规定相应的报告和防治制度
A.抗日救亡事业不断发展 B.陕甘宁边区疫情日益严重
C.近代卫生体系更加成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
18.秦汉在县以下划分为乡、里,选任乡官里吏辅助统治基层。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秦朝)里吏由里中推选、县廷任命,以没有军功爵且办事能干的公卒、士伍担任里吏 秦朝集权理念渗透基层治理
B (秦制)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秦朝建立起完善的地方税收体系
C 汉明帝即位初赐爵“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永平三年再次赐爵“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 汉朝的基层治理体系已经完备
D 西汉“循吏”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 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A.A B.B C.C D.D
19.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建国以来,为推进人民健康事业,党和国家做出巨大的努力。这些“努力”包括(  )
①建立基本卫生医疗体系 ②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③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卫生运动 ④建立“福利国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1952年,周恩来总理在第二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把原来的卫生工作原则再加上一条“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这一变化说明我国卫生工作具有的鲜明时代特色是( )
A.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B.重视中西医相结合 C.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D.完善医疗卫生体系
二、材料分析题
21.交通和医疗是影响人们生活的两个重要内容,二者在葫芦岛地区发展史上同样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葫芦岛连山地区作为驿站,人口稀少。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把铁路列为“力行实政”的首项,为加强北京和东北地区的联系,着手修建京奉铁路。葫芦岛境内铁路于1899年修通,在连山区设锦西站,连山地区也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因铁路之利,葫芦岛开始修建港口和化工、水泥工厂等大型现代建设项目,为此开始设立电报局、无线电台,连山街头出现汽车,大批建筑工人和驻军进入葫芦岛,连山街头增加众多工商门点,市场繁荣。
——摘编自钱福云主编《走廊地带六千年》
材料二 1919年9月,高桥、连山、虹螺蚬、暖池塘、沙锅屯等地发生时疫,死亡650人。1924年,全县(锦西县)各种疾病患者达10138人,死亡2323人。其中,患霍乱死亡128人,患天花死亡293人。1941年爆发霍乱,死亡500多人。1946年6月,霍乱流行死亡数千人。
新中国成立后,锦西县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除害灭病,宣讲卫生。通过接种疫苗,定期筛查,开展防虫灭蚊,免费发放药品等方式全面开展防疫活动。并组织医疗人员深入村屯检查,如1965年9月就组织15个医疗单位、158名医护人员到各村社积极检测、治疗。并且充实基层卫生人员,1970年1月下派到村社的医务人员96名。经过多年努力,疫病治理上取得重大成就,天花、疟疾等传染病基本绝迹,其他疾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全县人民健康水平逐渐提高。
——摘编自《锦西县志·第十六编卫生体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奉铁路的修建对葫芦岛地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后锦西地区防治疫病措施的特点并阐释其意义。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美国城市化发展十分迅速,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大量集中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为了创造卫生、健康的城市环境,市政官员、专业技术工程师、改革积极分子和普通市民联合起来,为解决城市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1888年,普罗维登斯组建了第一座市立的细菌学实验室。5年后,纽约市引进了巴氏消毒法。到1910年,超过1000万的美国城市居民用上了消毒过滤的水,使得纽约、费城、波士顿的死亡率至少下降1/5。19世纪80年代,环卫工程师们利用化学或生物的最新成果发明了污水处理方法。1908年11月,芝加哥市议会通过了城市规划,并授权市长组织一个委员会来研究和推动这一规划。此后,城市规划成为城市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得到每一个城市的重视。
——摘编自刘敏《19世纪美国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和对策》
材料二 中国近代城市由古代城市发展而来,其基础设施建设很难适应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设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20世纪初,地方自治运动兴起,租界有关公共卫生的管理条例被搬至华界。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1916年中华卫生教育会成立,先后在北京、杭州等15个城市开展卫生运动。民国初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北京、南京和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较好,但内地城市较差。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与中国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前期纺织、采矿和冶金行业的发展,要求改进运输工具,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
第二次工业 革命时期 电力和内燃机逐渐代替蒸汽机,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运输费用。同时,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异军突起。从地面铁路、汽车,到水面轮船,再到空中的飞机,立体的运输体系逐渐完善。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 人类对原子能的利用突飞猛进,原子能除了用于发电外,已经在海运中采用。交通动力飞跃发展,动力来源多样化。
21世纪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手段的“大交通”已经成型,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摘编自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对药品进行质量检验。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不得出厂。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药品出厂放行规程,明确出厂放行的标准、条件”可知,国家严控药品生产,确保药品质量,体现了我国的药品监督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通过的,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是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成就,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确保了药品安全需要,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依据材料“从弥息争讼到襄赞公共设施,从教化百姓到组织当地防务,士绅在家乡本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看出由科举功名之士和退休官员为主构成士绅在地方公共设施、教化百姓、组织当地防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说明士绅成为官府与百姓联结的纽带,是国家基层治理的重要工具,A项正确;士绅不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而且“完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士绅对基层治理起了积极作用,不能体现“政府对知识分子的羁縻成效显著”,排除C项;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权力下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958年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已在半数以上的流行区基本消灭。”可得出当时各地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防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B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2年,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治疗问题的解决,排除C项;当时的防疫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用宣传画的形式,传播正确洗手法、预防感染方法等,推动了医疗卫生常识的普及,有利于全民卫生意识的提升,有利于人们文明卫生生活方式的养成,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宣传正确洗手,预防感染等知识,促进了医疗卫生常识的普及,④符合题意,不包括④的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完善,③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CD两项错误。
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受“大同世界”思想影响,毛泽东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追求“一大二公”,组织社员吃食堂,要消灭私有财产、把妇女从厨房劳作中解放出来,D项正确;对农业改造的农业生产合作化与“将妇女从厨房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无关,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与公有化和解放妇女不符,B项错误;“大跃进”运动是追求生产的高指标、高速度,C项不符合题意。
6.D
【详解】材料“通过信息共享,全程跟踪病人的健康信息,可以让患者享受连续的整合医疗服务”体现的是互联网技术对于完善医疗服务,保障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D。
7.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张仲景的医学理论突出了饮食的调养及预防作用,开创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治疗重病、急症的先例,而且记载了食疗的禁忌,及注意的饮食卫生,为我国的药膳食疗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为中医药食同源养生保健理论奠定基础,D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医药食同源养生保健理论,A项只是药物性能功用,排除A项;汉代的医学水平达不到中医药食同源的标准化体系的水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后世医学接受药物和食品相互渗透的理论,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的健康的关怀,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的重视,无法体现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也无法体现抗疫医疗队伍是否扩充,排除AC项;材料反映了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无法体现其产生的效果,排除D项。故选B项。
9.C
【分析】
【详解】材料“代有增附”“都次第有所增加”说明古代中医药对于以前药学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理论完整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古代药学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方法并不科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和世界相比的信息,故D项错误。
10.A
【详解】由材料可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六经病症临床治疗的方法和治疗原则,说明中医临床学取得重要的发展,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A项正确;中医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材料无法体现中医重经验轻理论的特点,排除B项;《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学著作,不是药学著作,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汉代医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总规律,阴阳学说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C项正确;《黄帝内经》认为生命活动与阴阳变化息息相通,“物质性”的说法含义模糊不清,排除A项;阴阳五行学的兴起与该学说的长期发展有关,《黄帝内经》成书以前阴阳五行学说就已经很流行,排除B项;《黄帝内经》的观点并不完全符合现代科学,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赤脚医生的医疗水平不高,但分布较广,是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成就,D项正确;培养赤脚医生属于低水平的医疗卫生建设,排除A项;赤脚医生只能满足人民群众低水平的医疗卫生需求,排除B项;新型医疗合作制度是当前我国着力建设的,与赤脚医生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抗战时期,毛泽东为中国医科大学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指示医疗工作者为人民群众服务,B正确;题词是抗战时期提出的,排除A;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并不是毛泽东时期实行的,排除C;D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
1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享受丰富的物质资源;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国内外战争的发生,也会影响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变化。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人口平均寿命变化与民族、种族差异无关,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世界联系加强,故导致新冠病毒肺炎急速传染,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防疫措施的问题,而是时间影响下的经济全球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新病毒的传染性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科技的评价,而是强调“新冠病毒肺炎一个月的时间蔓延全世界,成为全球公共安全事件”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6.C
【详解】据题干和图片信息可知,元朝将大运河“截弯取直”后,南方的物资可以不必再绕道洛阳而直接运至大都,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虽有所体现,但并不是大运河“截弯取直”的主要原因,排除;“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政治中心的转移”都不是运河改道的主要原因,排除B、D两项。
17.A
【详解】题干表格中的防疫措施随着时间的推进在不断完善,这体现了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对抗日救亡事业的支持与配合,反映抗日救亡事业不断发展,故选A项;材料呈现的是陕甘宁边区对疫病的预防,并未提及疫情,不能说明疫情日益严重,排除B项;近代卫生体系包含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仅从陕甘宁边区的疫病预防工作无法反映这一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的是全民族共同抗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8.A
【详解】据材料“(秦朝)里吏由里中推选、县廷任命,以没有军功爵且办事能干的公卒、士伍担任里吏”可知秦朝里吏以没有军功爵且办事能干的公卒、士伍担任,并由县廷任命,以此来减少地方里吏势力膨胀的现象,要求办事能干可更好地贯彻中央的政令,由此可以得出秦朝集权理念渗透基层治理,A项正确;B项只是强调“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无法推出“秦朝建立起完善的地方税收体系”,B项说法较为片面,排除B项;C项“完备”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建国以来,为推进人民健康事业,党和国家做出巨大的努力,这些“努力”包括建立基本卫生医疗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卫生运动等,①②③正确;建立“福利国家”是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表现,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根据材料““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卫生工作具有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一鲜明的时代特色,C项正确;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应从1951年开始,排除A项;重视中西医相结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完善医疗卫生体系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时代特色,排除D项。故选C项。
21.(1)影响:
①促进葫芦岛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葫芦岛地区近代化进程;
③吸引大量外来人口的到来; ④改变了葫芦岛地区落后的物资和信息传送方式。
(2)特点:
①通过政府主导建立疾病防控体系; ②预防为主,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疫病问题;
③服务基层群众; ④加强基层的医疗保障。
意义:
①改变了解放前锦西地区防疫工作落后的局面;
②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髙了人民的身体素质;
③有利于锦西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详解】(1)影响根据“为加强北京和东北地区的联系,着手修建京奉铁路”、“在连山区设锦西站,连山地区也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因铁路之利,葫芦岛开始修建港口和化工、水泥工厂等大型现代建设项目,为此开始设立电报局、无线电台,连山街头出现汽车,大批建筑工人和驻军进入葫芦岛,连山街头增加众多工商门点,市场繁荣”等信息可知,主要是促进葫芦岛地区经济的发展; 加快葫芦岛地区近代化进程;吸引大量外来人口的到来; 改变了葫芦岛地区落后的物资和信息传送方式。
(2)特点根据“新中国成立后,锦西县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除害灭病,宣讲卫生。通过接种疫苗,定期筛查,开展防虫灭蚊,免费发放药品等方式全面开展防疫活动”得出是通过政府主导建立疾病防控体系; 预防为主,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疫病问题;根据“组织医疗人员深入村屯检查”、“充实基层卫生人员”得出服务基层群众; 加强基层的医疗保障。意义根据“疫病治理上取得重大成就,天花、疟疾等传染病基本绝迹,其他疾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全县人民健康水平逐渐提高”得出主要是改变了解放前锦西地区防疫工作落后的局面;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髙了人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锦西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2.(1)不同:美国发展快,得到城市的普遍重视,中国发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城市发展较好;美国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中国基本是民间自发开展。原因: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发展城市环境卫生事业;与中国相反,当时美国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发展,为城市环境卫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条件,此外,美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城市环境卫生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2)影响: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唤起民众的卫生意识,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政府管理职能增强。
【解析】(1)
不同:根据“ 19世纪美国城市化发展十分迅速”得出美国发展快,得到城市的普遍重视,根据“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北京、南京和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较好,但内地城市较差。”得出中国发展不平衡,沿海沿江城市发展较好;根据“为了创造卫生、健康的城市环境,市政官员、专业技术工程师、改革积极分子和普通市民联合起来”得出美国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根据“地方自治运动兴起”得出中国基本是民间自发开展。原因:根据所学可得出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发展城市环境卫生事业;根据美国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可得出与中国相反,当时美国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发展,为城市环境卫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条件,此外,美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城市环境卫生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2)
影响:根据“1916年中华卫生教育会成立,先后在北京、杭州等15个城市开展卫生运动。民国初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得出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根据“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得出唤起民众的卫生意识,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根据“北京、南京和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较好,但内地城市较差。”得出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根据“民国初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得出政府管理职能增强。
23.示例一
论题:技术革新促进交通运输发展。
论述
工业革命时期,以改良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发明,促进了火车、轮船的产生,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工业革命进而向全球扩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特别是内燃机和电力的出现,引发了汽车、飞机的发明,逐步形成海、陆、空立体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了运输效率,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原子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交通动力发展,能源来源多样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加速各种交通工具的整合,推动“大交通”的形成。
综上,技术进步有助于动力革新、交通工具的改进,运输体系的多元与整合,推动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
示例二
论题:交通发展加强世界各地联系。
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论述:首先,阅读材料,从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根据“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异军突起。从地面铁路、汽车,到水面轮船,再到空中的飞机,立体的运输体系逐渐完善”“原子能除了用于发电外,已经在海运中采用。交通动力飞跃发展,动力来源多样化”等信息,可得出论题——技术革新促进交通运输发展;确定论题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如通过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内燃机等动力的发明,促使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问世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导致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和世界各地的联系的加强,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能源来源多样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加速各种交通工具的整合,推动“大交通”的形成等;最后在史实论证基础上,总结、升华,如说明技术进步有助于动力革新、交通工具的改进,运输体系的多元与整合,推动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