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测试(含解析)

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测试
历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有关西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B.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
C.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是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
D.1954年宪法最早提出在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这说明
A.当时已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遭到了破坏
C.当时的所有少数民族已经高度汉化 D.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受破坏
3.到15世纪末,欧洲民族君主国的趋势已很明显,西班牙的费迪南和伊莎贝拉(1479-1516年在位).英国的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法国的弗朗西斯一世(1515-1547年在位)等君主主政下的政治结构都已非常强大。这一现象对当时的欧洲来说
A.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B.造成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巩固了天主教会统治 D.迎合了社会发展的要求
4.下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
A.东晋 B.隋朝 C.北宋 D.南宋
5.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中原地区的地图,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原地区
A.经济地位提高 B.政治地位下降
C.民族融合加强 D.保留了分封制
6.1954年《关于恢复印 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中提及:与会国保证尊重  、老(挝)、柬(埔寨) 三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它们的内政不予任何干涉。题中 方框里的国家应是
A.越(南) B.印(度) C.中(国) D.印(尼)
7.前燕创立者鲜卑慕容氏宜称先祖是“有熊氏之苗裔”,大夏政权创立者赫连勃勃声称:“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这体现出
A.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B.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C.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D.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8.下表反映了我国
A.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B.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迅速发展
9.据统计:1978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为8.68亿美元,1982年为62.91亿美元,2006年增长到2470.25亿美元。造成这一态势的因素是中国
①尖端科技长期落后于国际水平 ②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③加入世贸等国际经济组织 ④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彰显活力
A.①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⑤
10.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这说明中国外交
A.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B.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废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打破了美国的孤立封锁包围
11.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
A.“不结盟” B.“万隆精神” C.“世界多极化” D.“日内瓦精神”
1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改变了之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的做法,积极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价值传统国家的关系。以下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外交成就是
①中日建交 ②中美建交 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④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3.诸葛亮在云南各民族中有着神一样崇高的地位:佤族有“孔明山”,傣族有“孔明灯”,拉祜族有孔明“点石成金,戳地为泉”的传说,基诺族则说他们是“丢落族”,是被诸葛亮丢落的军队后代,材料反映出三国时期( )
A.蜀汉综合实力强大 B.各族华夏认同加深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14.《非战公约》的签订是一战后维护和平的尝试,但《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强大的约束力,这是因为( )
A.《非战公约》对列强根本毫无约束
B.列强各自保留条件,为其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了伏笔
C.《非战公约》不尊重和平
D.《非战公约》没有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15.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数量接近于零,而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是世界各国平均值的1.8倍。这说明新时期我国
A.开始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 B.多边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C.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D.成为国际组织的主建者
16.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在 举行了联合国制宪会议,讨论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A.苏联雅尔塔 B.美国旧金山 C.美国洛杉矶
17.下表是近年来中国参与的重要国际活动(部分)。这些活动反映出
时间 外交活动
2016年4月22日 中国领导人特使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巴黎协定》高级别签署仪式,并代表中国签署《巴黎协定》。
2017年5月19日至20日 中国政府参加叙利亚问题第六轮日内瓦和谈。主张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化解叙利亚危机,支持联合国发挥斡旋主渠道作用,为早日解决叙利亚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2021年5月18日 中国领导人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致辞中,正式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中国主张。
A.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B.环境问题得到高度重视
C.地区稳定得到大国推动 D.人类健康意识得到提升
18.新中国成立初期,考虑到当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特别是旧政权驻外大使不可能服务于新政权这一实际情况,中央根据毛泽东关于新中国外交的指示精神,迅速调集一批人员,出任新中国首批驻外大使。这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求同存异”
19.史学家胡三省(1230—1302年)在注《资治通鉴》时感叹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上述材料反映了( )
A.中原统治秩序的变动 B.少数民族人才辈出
C.北方民族交融的加强 D.经济政治中心东移
20.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外交政策奉行的是和平共处路线,亦可称万隆路线。中国的威望稳定上升,影响愈益加强,在一段时间内,中国似乎正成为世界新独立国家的旗帜”。材料主要反映出,中国( )
A.为万隆会议圆满成功做出了贡献 B.开始消除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C.冲破美苏霸权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D.外交政策的调整取得了重大成就
二、材料分析题
21.新中国外交。
材料一 从1949年年初开始,英美围绕承认新中国问题进行了反复的磋商。美国不断向英国施加压力,要英国在承认政策上和美国保持一致,不要做出“不成熟的”“匆忙的”承认决定。英国则反复强调,它在中国有大量的实际经济利益需要保持,不得不采取和美国不同的做法。至于促进中苏分裂问题,英国认为,保持西方在华影响是阻止中国进一步倒向苏联阵营的最好办法。随着中国革命日益接近全国胜利,英国越来越倾向于承认新中国以维护其在华利益,英美在承认问题上的分歧也越来越明显。最后,英国终于不顾美国的压力,做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并不建交的决定。
——摘编自翟强《新中国成立初期英国对华政策(1949-1954)》
材料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单位:个)
地区 六十年代 七十年代
亚洲 l l3
欧洲 1 14
非洲 14 19
美洲 l 13
大洋洲 — 5
合计 17 64
——摘编自宋恩繁、黎家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前后美英对华外交政策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对外政策。
22.进步的外交理念是支撑外交发展的基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今天,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我们说过要在1953年开始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像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周恩来选集》
材料二 在1969年8月的一次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中,尼克松决定表态。他提出了当时令人震惊的说法,他说,当前苏联对美国来说更为危险,熟悉尼克松思路的人都应该猜得到,在中国问题上,地缘政治超越了其他考虑。在秘密访问7个月后,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在一个阴冷的冬日抵达了北京。
1969年,当毛泽东的外交政策即将发生重大转折时,四位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奉命总结各项策略选择。他们在向毛泽东陈述为何需要与中国当时的死敌--美国打开关系时,就引用了《三国演义》的内容。......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的冲突中,毛泽东和他的左膀右臂们使用“防止战略包围”这个围棋的概念来看待中国所面临的威胁。
——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原则”与建国初的政策相比,有什么发展 有何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改善与中国关系的史实,分析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依据。
三、论述题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发展民族地区的政策措施
序号 史实
① (共同纲领》第五十一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② 1950年,政务院颁布(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和《少数民族妇幼卫生工作方案》。1951年召开第一次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1952年,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县级卫生基层组织
③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的自由
④ “一五”计划期间,内蒙、新疆、西藏、昌都等地,投资重心以交通运输和工业建设比重为大
⑤ 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结合所学知识,以“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为题写一则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所学,在中央政府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排除B;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但并不是基层民主,排除C;D项是《共同纲领》,排除D。
2.B
【详解】题中的时间是1975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当年制定了新的宪法,是对1954年宪法的破坏,是历史的倒退。其中,就包括删去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这说明文革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遭到破坏,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满足了少数民族民众当家做主的愿望,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是长期有必要的,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本题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15、16世纪欧洲君主权力的增强在当时有利于结束割据,打击教会势力,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D项正确,排除C项;17、18世纪君主专制的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造成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排除A、B两项。故选D项。
4.C
【详解】依据地图中西夏以及地图中设立的榷场,可知是北宋时期边境贸易,C正确;西夏是北宋时期并立的政权,A和B时期没有此政权,南宋时期疆域在淮河以南地区,D错误。
5.C
【详解】从材料可知看出,从西周晚期到元朝的疆域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明显减少,这主要和少数民族被汉族同化有关,C正确;AB与材料无关,排除;分封制在秦统一后就已经被郡县制取代,D排除。故选C。
6.A
【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关于恢复印 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协定中的印度支那指的是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A正确;印度、中国、印尼与印度支那这一区域不符,排除B、C、D。
7.B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都都认为自己与汉族是同根同源,这体现了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B项正确;家国同构是指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相结合,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宗法,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华夏认同,而不是指国家统一,排除D。
8.A
【详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数、所占比重均呈现不断攀升趋势,充分反映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政策的落实,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1995年,与材料的时间段不符,C项错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迅速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9.D
【详解】材料反映了1978年后,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外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入世贸组织等国家组织,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内因外因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增长,所以②③④⑤正确,故选D;20世纪60年代后,我国的尖端科技与世界差距不断缩小,甚至一些尖端科技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尖端科技水平与国际收支无关,所以①错误,故排除AC;B选项不全面,故排除。
10.A
【详解】法国是西方大国,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外交的突破,A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B;中苏关系破裂之后,“一边倒”外交基本结束,排除C;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排除D。
1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中国代表在亚非会议上把关注国家间共同点,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观点,阐发为求同存异,在此基础上,中国和与会国达成的团结、友谊、合作的共识,被誉为“万隆精神”,B项正确;中印等亚非国家达成的团结、友谊、合作等共识,并非不结盟,排除A项;多极化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不是广大亚非国家就团结反帝反殖达成的共识,排除C项;世界大国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与亚非国家认可求同存异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外交成就”可知,题意要求选择1978年以后的中国外交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日建交是在1972年;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周恩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6月,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综上所述,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外交成就是②④,①③均属于改革开放前取得的成就,所以D正确,ABC错误。
13.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表面上看是对诸葛亮的个人崇拜,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对于先进汉文化的崇拜,B项正确;蜀汉综合实力强大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诸葛亮南征与经济重心南移关系不大,而且当时的南方尚处在开发中,谈不上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说法错误,应该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分析】
【详解】《非战公约》之所以对侵略者没有约束力,是因为列强各自的“保留条件”的存在,随时可调整其对外政策,从而为以后发动战争、参与战争提供了借口。A项“根本毫无约束”,不正确;C项表述具有片面性;D项属于误选项,与题干主旨要求不相吻合。本题正确答案选B。
15.B
【详解】材料“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是世界各国平均值的1.8倍”体现的是我国的外交不断拓展,多边外交成就更加显著,B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就意味着我国开始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A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
16.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联合国制宪会议,讨论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故选B,排除AC。
17.A
【详解】由材料可知,近年来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全球气候、地区争端、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许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而环境问题、地区稳定只是材料中体现的一个方面,不能完整体现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人类健康意识得到提升,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8.B
【详解】据“旧政权驻外大使不可能服务于新政权”“迅速调集一批人员,出任新中国首批驻外大使”可知这是“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的外交,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故B正确;“一边倒”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要废除与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不平等的外交,重新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求同存异”是在万隆会议中提出的,与亚非国家搁置分歧,谋求合作和平发展,故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9.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的意思大致是说,自从隋朝以后,当世的名人,很多都是北方鲜卑的后裔,由于他们早已经改用汉姓,因此已经很难与一般的汉族人士区分开了。材料反映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原统治秩序发生变动,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经济政治中心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
20.D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外交政策奉行的是和平共处路线,亦可称万隆路线”和“中国似乎正成为世界新独立国家的旗帜”可知在外交政策上调整了建国初期“一边倒”的方针,并取得了重大成就,D项正确;题干中信息发生在万隆会议之后,排除A项;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一直影响中国外交,排除B项;此时中国的外交并未冲破美苏争霸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21.(1)差异:美国不承认新中国,对华采取孤立和封锁政策;英国倾向于承认新中国但不与中国建交。
原因:美国国家实力强大,积极推行冷战政策;战后英国国家实力被削弱;英国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2)特征:建交国家增多;建交国家以非洲国家居多;与欧美国家建交数量增长显著。
(3)评价:践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促进了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改善,打破了中国外交孤立的局面;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详解】(1)差异:根据材料一“……美国不断向英国施加压力,要英国在承认政策上和美国保持一致,不要做出‘不成熟的’‘匆忙的’承认决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美国不承认新中国,对华采取孤立和封锁政策;根据材料一“……英国则反复强调,它在中国有大量的实际经济利益需要保持,不得不采取和美国不同的做法……最后,英国终于不顾美国的压力,做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并不建交的决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英国倾向于承认新中国但不与中国建交。
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国家实力强大,积极推行冷战政策;战后英国国家实力被削弱;英国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等方面分析新中国成立前后美英对华外交政策存在差异的原因。
(2)特征:根据材料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表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六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有17个;20世纪七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有64个;由此得出,建交国家增多。20世纪六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有14个;20世纪七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有19个;由此得出,建交国家以非洲国家居多。20世纪六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有1个、美洲国家有1个;20世纪七十年代,与新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有14个、美洲国家有13个;由此得出,与欧美国家建交数量增长显著。
(3)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践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促进了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改善,打破了中国外交孤立的局面;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等方面评价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对外政策。
【点睛】
22.(1)发展: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史实: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
原因:化解战略包围;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解决台湾问题。
(3)依据: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联合国的崇高目标。
【分析】(1)
发展:根据“我们说过要在1953年开始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可得出材料指的是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意义:根据所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
史实:根据“在秘密访问7个月后,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在一个阴冷的冬日抵达了北京。”可得出史实主要有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原因:根据“当前苏联对美国来说更为危险,熟悉尼克松思路的人都应该猜得到”可从化解战略包围、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解决台湾问题的角度概括。
(3)
依据:根据“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得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根据“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得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根据“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得出联合国的崇高目标。
【点睛】
23.示例:标题: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
正文:建国前夕,《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实现了政治上的自我管理;建国初期,颁布《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明进步,使少数民族人民健康得到充分保障;1954年宪法充分尊重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一五”计划期间,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和交通建设,初步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面貌,促进了当地经济政治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得到一步巩固和完善,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为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总之,新中国高度重视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短文标题为“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其次,根据材料中《共同纲领》内容、20世纪50年代的政策措施、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党和国家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史实进行说明。具体来说,《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实现了政治上的自我管理;建国初期,颁布《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明进步,使少数民族人民健康得到充分保障;1954年宪法充分尊重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一五”计划期间,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和交通建设,初步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面貌,促进了当地经济政治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得到一步巩固和完善,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为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最后,再次强调新中国始终高度重视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选择性必修一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测试(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