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盐和化肥(含解析)
2023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盐和化肥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质量会减少的是
A.浓盐酸 B.大理石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
2.小滨给校园里枝叶稀疏、叶色发黄的植物施用尿素【CO(NH2)2】,尿素是一种
A.氮肥 B.复合肥 C.磷肥 D.钾肥
3.物质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大且变质的是
①浓盐酸 ②浓硫酸 ③烧碱 ④食盐 ⑤生石灰 ⑥稀硫酸
A.①⑥ B.②③⑤ C.③⑤ D.②③④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带负电荷的粒子一定是阴离子
B.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C.石墨和C60在空气中燃烧一定生成二氧化碳
D.铵态氮肥和草木灰混合施用一定会降低肥效
5.化学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食用霉变大米 B.使用小苏打焙制糕点
C.为了提神多吸香烟 D.使用地沟油烹饪食品
6.下列化肥属于钾肥的是( )
A.K2SO4 B.Ca(H2PO4)2 C.NH4Cl D.CO(NH2)2
7.如图中,A、B、甲、乙、丙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其中甲、乙、丙物质的类别相同。甲、丙和足量的A反应能生成相同的生成物。A、B均含两种元素,其混合物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气体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丙中含氧45.3%,广泛应用于玻璃、纺织的生产等。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均属于盐类
B.丙和A溶液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
C.甲→乙的转化通过一步反应也可实现
D.甲和丙都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8.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碳酸钙中的氧化钙 高温煅烧
B 区分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取样,分别加入二氧化锰
C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加水溶解、蒸发
D 检验甲烷中是否混有氢气 将气体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观察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水珠
A.A B.B C.C D.D
9.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硝酸钠溶液和硫酸钾溶液 取样,滴加Ba(NO3)2溶液,观察现象
B 检验NaOH溶液部分变质 取样,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
C 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用硫粉代替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D 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 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Na2CO3、NaOH溶液,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10.某研究所利用热分析仪对草酸钙晶体(CaC2O4·xH2O)进行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绘制成固体质量—分解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aC2O4·xH2O中x=2
B.500~650℃范围内的残留固体为CaC2O4
C.固体质量由12.8g变为10.0g时发生的反应为CaC2O4CaCO3 + CO↑
D.8000C以上时,固体成分的化学式为CaCO3
二、填空题
11.从①浓硫酸、②氢氧化钙、③碳酸氢钠、④硝酸钾中选择符合题意的物质(用序号填空)。
(1)可用作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___。
(2)可用作复合肥的是___________。
(3)可用作焙制糕点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可用作某些气体干燥剂的是_________________。
12.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食用油、纯碱、高锰酸钾等物质,分别与水充分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_。
(2)农业上常配制一定质量 分数的硝酸钾溶液进行无土栽培,硝酸钾属于化肥中的_________肥,溶解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________。
(3)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溶液导电性实验,发现食盐溶于水后能导电,原因是食盐溶于水生成了自由移动的Cl﹣和______(填离子符号)。
13.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消耗的化石燃料主要是指煤、________和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天然降水中会溶解部分空气里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此正常雨水的pH___7(选填“>”或“=”或“<”)。
(3)端午节吃粽子是苏州地区的一项传统民俗,制作粽子的原料有:糯米、瘦肉、食盐等。上述原料的主要成分不属于有机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
(4)在蒸馒头和炸油条时,下列物质既可以除去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又能起发泡作用的是_____(填序号)。①氢氧化钠 ②碳酸氢钠
三、实验题
14.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原理中重要的一步是向饱和食盐水中先后通入足量NH3和CO2制备NaHCO3,化学方程式:NaCl+ NH3+CO2+H2O= NaHCO3↓+NH4Cl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该过程,请结合具体的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Ⅰ.气体制备
(1)二氧化碳气体制备
实验室常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CO2,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应选择的气体收集装置为______(选填装置对应的字母)。
(2)氨气制备: 实验室常用硫酸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空气,实验室制备NH3的反应原理为:Ca(OH)2(固)+2NH4Cl(固) CaCl2+2H2O+2NH3↑。现要制备并干燥NH3,所选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选择装置对应的字母)。实验室制备O2也可用上述制备NH3的发生装置,写出用该发生装置制备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II. NaHCO3制备:
物质 NaHCO3 NH4Cl
溶解度/g(20℃) 9.6 37.2
(3)根据表格中的溶解度数据,解释20℃产物中NaHCO3能够先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原因________。
(4)该过程中另一产物NH4Cl在农业生产中常被用作______________。
15.Na2CO3是一种常见的盐,多角度看物质可以提高对该物质的认识。
(1)Na2CO3俗称_________;
(2)从类别看,Na2CO3可以看作是某种碱和某种氧化物反应的产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3)从用途看,Na2CO3可制备某些物质,如Na2CO3+M→NaOH+N,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4)从组成看,Na2CO3、NaCl均属钠盐,NaCl溶于水显中性,但Na2CO3溶于水显碱性。请完善实验方案,探究上述性质差异的初步原因:
实验步骤 实现现象 实验结论
取适量NaCl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石蕊试液,振荡 ①_______ Na+和Cl-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
取适量滴有酚酞试液的Na2CO3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②_______ ③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16.工业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小敏同学为测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取5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完全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冷却后称得沉淀质量为4.3g。
请完成下列计算与分析:
(1)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若实验过程中未对沉淀进行洗涤和干燥,则会导致测定结果比实际值_____(填“偏大”或“偏小”)。
参考答案:
1.A
【详解】A、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则溶液质量会减少,符合题意;
B、大理石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质量几乎不变,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则溶液质量会增多,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会潮解同时会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变质,则质量会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进行分析。
2.A
【详解】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选A。
3.C
【详解】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少,没有发生变质;
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存放在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但没有发生变质;
③烧碱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还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
④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它不和空气中物质反应,质量不变,不会发生变质;
⑤生石灰能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质量变大且变质;
⑥稀硫酸不具有吸水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质量不变,不会发生变质;
③⑤符合题意,故选C。
4.D
【详解】A、带负电荷的粒子不一定是阴离子,例如电子,故错误;
B、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但是化学性质不同,故错误;
C、石墨和C60在空气中燃烧不一定生成二氧化碳,也可能生出一氧化碳,故错误;
D、铵态氮肥和草木灰混合施用会生成氨气,一定会降低肥效,故正确。
故选D。
5.B
【详解】A、霉变的食物中含有毒的黄曲霉素,所以不能食用,故A错误;
B、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用小苏打制作糕点时,能使制作的糕点疏松多孔,不会危害身体健康,故B正确;
C、吸烟时产生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会影响人体健康,故C错误;
D、地沟油中有多种有毒物质,故D错误。
故选B。
6.A
【详解】A、K2SO4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故A正确;
B、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故B错;
C、NH4Cl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C错;
D、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D错。
故选A。
【点睛】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化肥是复合肥。
7.D
【分析】A、B、甲、乙、丙均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丙中含氧45.3%,广泛应用于玻璃、纺织的生产,所以丙为碳酸钠,A、B均含两种元素,其混合物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气体能使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说明挥发出的气体呈酸性,学过的物质中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呈酸性,且A与碳酸钠能反应,所以A为氯化氢,B为水。丙和足量的A反应能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水,甲、丙和足量的A反应能生成相同的生成物,所以甲为碳酸氢钠,甲、乙、丙物质的类别相同,所以乙为盐类物质,能由丙(碳酸钠)物质制取且能与盐酸反应,所以乙为难溶性碳酸盐,常见的为碳酸钙。
【详解】A、通过推导可知,碳酸氢钠、碳酸钙、碳酸钠均属于盐类,选项A错误;
B、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复分解反应,选项B错误;
C、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淀,转化通过一步反应也可实现,选项C错误;
D、碳酸氢钠不会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选项D正确。
故选D。
8.B
【分析】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详解】A、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水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C、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
D、将气体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观察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水珠,无法确定甲烷中是否混有氢气,因为甲烷燃烧也生成水,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
故选B。
9.C
【详解】A、硝酸钡溶液与硝酸钠溶液不反应,无现象,与硫酸钾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故能达到实验目的;
B、加人过量的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滤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部分变质,若溶液不变色,说明氢氧化钠全部变质,故能达到实验目的;
C、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依次加人过量的BaCl2、Na2CO3、NaOH 溶液,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蒸发结晶后可除去可溶性杂质,故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10.C
【详解】A、根据图像可知0~200℃是晶体失去结晶水的过程,14.6克CaC2O4 xH2O失去水后生成12.8克CaC2O4,根据
解得x═1,故A错误;
B、400℃时草酸钙分解,所以500~650℃范围内的残留固体不可能是CaC2O4,故B错误;
C、根据化学方程式CaC2O4 CaCO3+CO↑可知,每128份质量的草酸钙分解生成100份质量的碳酸钙和28份质量的一氧化碳,400℃时草酸钙分解,固体质量由12.8g变为10.0g时质量减少了12.8g-10g=2.8g,三种物质的质量比=12.8g:10.0g:2.8g=128:100:28,与化学方程式CaC2O4 CaCO3+CO↑质量比相同,故C正确;
D、根据图像可知600℃时发生碳酸钙分解反应,800℃时分解完全,则800℃以上时,固体成分为氧化钙,故D错误。故选C。
【点睛】认真读图,结合质量变化,理清反应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1. ② ④ ③ ①
【详解】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1)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属于碱,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2)硝酸钾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可用作复合肥;
(3)小苏打能与面粉发酵时产生的酸性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能使糕点疏松多孔,可用作焙制糕点;
(4)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某些气体干燥剂。
12. 食用油 复合 玻璃棒 Na+
【详解】(1)食用油不容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纯碱、高锰酸钾易溶于水,与水混合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填食用油。
(2)硝酸钾中含有氮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故填复合;
溶解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玻璃棒,故填玻璃棒。
(3)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溶液导电性实验,发现食盐溶于水后能导电,原因是食盐溶于水生成了自由移动的Cl﹣和Na+,故填Na+。
13. 石油 CH4 < 氯化钠## ②
【详解】(1)化石燃料主要是指煤、石油和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填:石油;CH4;
(2)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从而使雨水的pH约为5.6;故填:<;
(3)糯米中富含糖类,糖类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瘦肉中富含蛋白质,蛋白质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而食盐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其组成中无碳元素,为无机物;故填:氯化钠;
(4)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于能除去面团中的酸;碳酸氢钠能与面团中的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能起到发泡作用;故填:②。
14. CaCO3 + 2 HCl = CaCl2 + CO2 ↑+ H2O C B F 2KClO3 2KCl + 3O2↑ 20℃NaHCO3的溶解度小,先到达饱和后析出晶体 氮肥
【详解】(1)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同时还生成了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故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C装置;(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用加热氢氧化钙固体和氯化铵固体制取氨气属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选B;要干燥氨气,可用碱石灰进行干燥,选F装置;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也属固固加热型,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KClO32KCl+3O2↑;(3)由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可知,20℃时NaHCO3的溶解度小,故可从溶液中析出;(4)氯化铵含有植物所需的氮元素,可作氮肥。
15. 纯碱 2NaOH+CO2=Na2CO3+H2O Na2CO3+Ca(OH)2=CaCO3↓+2NaOH 无明显现象(或溶液显紫色) 过量CaCl2(或BaCl2等)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红色消失 Na2CO3溶于水呈碱性与CO32-有关
【详解】(1)Na2CO3俗称纯碱(或苏打);
(2)从类别看,Na2CO3可以看作是某种碱和某种氧化物反应的产物。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3)从用途看,Na2CO3可制备某些物质,如Na2CO3+M→NaOH+N,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N应为碳酸盐的沉淀,若N为碳酸钙,则M为氢氧化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4)①石蕊溶液遇中性溶液无明显变化,故实验现象是:无明显现象(或溶液显紫色);
②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实验①已得出结论:Na+和Cl-与溶液的酸碱性无关。实验②是探究Na2CO3的水溶液显碱性,是与CO32-有关,故取适量滴有酚酞试液的Na2CO3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过量CaCl2(或BaCl2等)溶液;③实现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溶液红色消失;④实验结论是:Na2CO3溶于水呈碱性与CO32-有关。
16.(1)解:设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91.16%。
(2)偏大
【详解】(1)详见答案。
(2)若实验过程中未对沉淀进行洗涤和干燥,则所得沉淀的质量偏大,即碳酸钙的质量偏大。所以计算所得的碳酸钠的质量偏大,最终导致计算的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大。故填:偏大。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