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贵州 中考一轮复习 初中历史 第十七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精选习题(教师版+学生版)
第十七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选择题
1.(2022·泰安中考)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程。开启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 B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十九大的召开
2.(2022·常德中考)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C )
A.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经济建设的发展
C.党和国家经济中心转移
D.经济特区的建立
3.(2022·陕西中考)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是 ( B )
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
③都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④都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22·乐山中考)为如下两幅图表设计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D )
A.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5.(2022 遵义模拟)历史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关系要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下列历史事实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按调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B )
①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④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6.(2022·自贡中考)下图反映了我国1978-1987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D )
A.实行新解放区土地改革
B.进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C.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7.(2022 东营中考)经济特区作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下列属于“窗口”的是 ( B )
A.上海 B.深圳
C.珠江三角洲 D.重庆
8.(2022·雅安中考)1984年一二月间,邓小平在视察了深圳等地后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同年5月,国家决定 ( C )
A.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B.把海南划为经济特区
C.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
D.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9.(2022·云南中考)2001年,使我国得以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有助于我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
A.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B.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D.推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2022·黔西南中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B )
A.以武装斗争为主线
B.实事求是,依据国情来选择道路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百废待兴,建设社会主义共和国
11.(2022·连云港中考)《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92年的高频词汇应是 ( D )
A.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B.生产技术 科学管理 社会主义现代化
C.稳定 企业 国企改革
D.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召开中共十四大
12.(2022 贵阳模拟)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在北京召开。时光倒转到20年前,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下列内容属于十六大的是 ( B )
A.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3.(2022 遵义模拟)2017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确立这一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D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七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14.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这充分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 A )
A.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5.(2022·黔东南中考)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大飞机一飞冲天、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 )
A.创新 B.开放
C.协调 D.共享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2·黔东南中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涉及的史实是什么 该史实有何意义
答:郑和下西洋;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来往,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答出一点即可)
(2)写出与材料二相关的政策。
答:闭关锁国。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3)“让世界进入中国”阶段,中国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窗口”城市是 “中国开始走向世界”阶段,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哪一国际组织
答:深圳;世界贸易组织(或WTO)。
(4)结合以上相关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想。
答:对外开放,国家富强;闭关锁国,国家走向落后。我们要做对外开放政策的支持者、践行者,坚持对外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17.(2022·泰州中考)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对于建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价值。
【实物史料——见证历史】
(1)图一反映了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图二表明我国出现了哪种经济现象
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文献史料——印证历史】
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根据材料,说明这种“僵化模式”的弊端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改革深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转型
答: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企业活力。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口述史料——回忆历史】
口述人:陆德兴(上海第三钢铁厂退休职工)
调查人:澎湃网记者
口述内容:
我叫陆德兴,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在九十年代开发开放之前,从外滩看过来,浦东就是一片小渔村。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很差。1990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资建造了自己的高楼。那时从浦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闹的建设景象。就这样,浦东越来越繁华。
(3)依据口述内容,概括上海浦东前后的巨变及原因。
答:由贫穷、落后,交通和生活设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很差到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1990年,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4)综合以上史料研读,你能得出怎样的史论
答: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等。第十七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选择题
1.(2022·泰安中考)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程。开启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十九大的召开
2.(2022·常德中考)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经济建设的发展
C.党和国家经济中心转移
D.经济特区的建立
3.(2022·陕西中考)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是 ( )
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
③都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④都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22·乐山中考)为如下两幅图表设计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 )
A.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5.(2022 遵义模拟)历史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关系要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下列历史事实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按调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④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6.(2022·自贡中考)下图反映了我国1978-1987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实行新解放区土地改革
B.进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C.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7.(2022 东营中考)经济特区作为“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下列属于“窗口”的是 ( )
A.上海 B.深圳
C.珠江三角洲 D.重庆
8.(2022·雅安中考)1984年一二月间,邓小平在视察了深圳等地后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同年5月,国家决定 ( )
A.把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B.把海南划为经济特区
C.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
D.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9.(2022·云南中考)2001年,使我国得以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有助于我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
A.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B.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D.推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2022·黔西南中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
A.以武装斗争为主线
B.实事求是,依据国情来选择道路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百废待兴,建设社会主义共和国
11.(2022·连云港中考)《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92年的高频词汇应是 ( )
A.合作 改造 农业生产
B.生产技术 科学管理 社会主义现代化
C.稳定 企业 国企改革
D.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召开中共十四大
12.(2022 贵阳模拟)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在北京召开。时光倒转到20年前,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下列内容属于十六大的是 ( )
A.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科学发展观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3.(2022 遵义模拟)2017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确立这一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七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14.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这充分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 )
A.全面从严治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5.(2022·黔东南中考)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天宫遨游、蛟龙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传信、大飞机一飞冲天、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
A.创新 B.开放
C.协调 D.共享
二、材料分析题
16.(2022·黔东南中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涉及的史实是什么 该史实有何意义
(2)写出与材料二相关的政策。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3)“让世界进入中国”阶段,中国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窗口”城市是 “中国开始走向世界”阶段,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哪一国际组织
(4)结合以上相关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想。
17.(2022·泰州中考)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对于建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价值。
【实物史料——见证历史】
(1)图一反映了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图二表明我国出现了哪种经济现象
【文献史料——印证历史】
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根据材料,说明这种“僵化模式”的弊端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改革深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转型
【口述史料——回忆历史】
口述人:陆德兴(上海第三钢铁厂退休职工)
调查人:澎湃网记者
口述内容:
我叫陆德兴,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在九十年代开发开放之前,从外滩看过来,浦东就是一片小渔村。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很差。1990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资建造了自己的高楼。那时从浦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闹的建设景象。就这样,浦东越来越繁华。
(3)依据口述内容,概括上海浦东前后的巨变及原因。
(4)综合以上史料研读,你能得出怎样的史论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