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答案)
怀宁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70分)
1.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下列现象与表观遗传不相关的是
A.柳穿鱼部分碱基发生甲基化修饰,对表型产生影响
B.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性状具有差异
C.蜂王与工蜂的异型分化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产生
2.研究发现有时两条X可融合成一个X染色体,称为并连X(记作“X∧X”),其形成过程如图甲所示。科研小组将一只含有并连X的雌蝇(X∧XY)和一只正常雄蝇杂交,结果如图乙所示,子代连续交配也是如此,因而称为并连X保持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并连X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
B.并连X的雌蝇体内细胞中染色体组数是1或2或4
C.在并连X保持系中,亲本雄蝇的X染色体传向子代雌蝇
D.利用该保持系,可“监控”雄蝇Y染色体上的新发突变
3.已知某原核生物的一基因中插入了一个碱基对,则在该插入点位置附近再发生下列哪种变化可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影响最小
A.再替换1个碱基对 B.再增加4个碱基对
C.再缺失4个碱基对 D.再缺失3个碱基对
4.研究发现,姐妹染色单体在分离之前,彼此间通过黏连蛋白相互黏着在一起,黏连蛋白可被分离酶降解,使姐妹染色单体分离。通常情况下,分离酶与一种抑制性蛋白结合而不表现酶活性。当后期开始时,后期促进因子复合体(APC)被激活并介导抑制性蛋白的降解,解除其对分离酶的抑制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抑制分离酶活性的药物可使连续分裂的细胞停滞在有丝分裂中期
B.秋水仙素可能通过改变APC的活性来影响细胞正常的有丝分裂
C.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黏连蛋白没有发生降解
D.黏连蛋白被降解后,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染色体DNA分子数不变
5.碱基类似物在复制过程中会代替正常碱基掺入到 DNA 分子中,导致复制错误从而诱发突变。5-BU与碱基T结构相似,有酮式(BUk)和烯醇式(BUe)两种异构体,通常情况下 BUk与A 配对形成 BUk=A,而 BUe与G配对形成 BUe=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5-BU处理使突变具有方向性但不提高突变率
B.5-BU处理导致A=T变成G=C至少经过3次复制
C.5-BU处理通过干扰基因的表达导致生物性状改变
D.5-BU处理大肠杆菌使其DNA中碱基对数目改变
6.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合子Aa自交后代因基因重组而导致性状分离
B.不同基因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基因重组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片段可导致非等位基因重组
D.有性生殖的出现因发生基因重组而加快了进化速度
7.新冠病毒(单链RNA病毒)易发生突变,目前已发现多种变异毒株。新冠病毒侵染人体细胞并发生增殖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CE2受体并不存在于所有人体细胞膜上,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病毒的外壳蛋白和RNA复制酶在宿主细胞中的合成场所是不同的
C.遗传信息从+RNA→-RNA的过程中,不考虑顺序碱基配对类型有A-U、C-G
D.若+RNA中某碱基C被替换为碱基A,翻译有可能提前终止
8.21三体综合征又名唐氏综合征,高龄妇女随年龄增长生育唐氏综合征患儿的概率成倍增加。某基因型为tt的高龄妇女生育了一个基因型为Ttt的三体男孩。已知其丈夫的基因型为Tt,且基因T/t位于21号染色体上。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三体男孩的体细胞中都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B.该三体男孩多出的一条21号染色体一定来自其母亲
C.若该三体男孩能生育,则其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为1/2
D.用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该三体男孩2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T、t的具体位置
9.随着致病基因的不断发现,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将成为可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病患者未必携带致病基因
B.通过基因诊断可检测唐氏综合征
C.产前诊断可确定胎儿是否患所有的先天性疾病
D.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
10.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以下关于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预防人类遗传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B.先天性疾病一定是遗传病
C.遗传病患者体内一定有致病基因
D.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11.某地区人群中,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为7%,高度近视(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对健康的夫妇,生有一个患高度近视的女儿,两人离异后,女方又与当地另一健康男性再婚。下列有关此地区这两种遗传病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不能判定该地区女性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
B.该地区高度近视在人群中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
C.高度近视的发病率可以在该患者家系中调查
D.这对再婚夫妇生一个患高度近视的孩子的概率为1/22
12.临床上发现,每出生1000个男婴,就有一人的细胞中多出一条X染色体,核型为(47,XXY),他们大多身材较高,将上肢于身体两侧水平伸直后两中指间的距离比身高要长,皮肤白皙细腻,且没有胡须和喉结等男性第二性征。医学上称为“克兰费尔特综合征”,简称“克氏综合征”。下列关于“克氏综合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此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B.可能是由于父方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精子所致
C.可能是由于母方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细胞所致
D.可能是男孩在青春期发育时有丝分裂异常所致
13.甲海岛上的某种鸟部分迁徙到相互隔绝的乙、丙两海岛上,如图为刚迁入时和若干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1-黄色、b-灰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因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
B.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与天敌和无机环境协同进化
C.甲、丙两个岛屿的环境相同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
D.乙岛上B1基因的出现是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的结果
14.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提出“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为此达尔文列举了大量的证据来论证其观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化石就是保存在地壳中的古地质年代的动植物的遗体
B.成年人没有鳃裂和尾,而成年的鱼有鳃裂和尾,从这一点来说不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
C.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不大,这说明这些哺乳动物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D.现存的不同生物之间亲缘关系越近,其DNA序列和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越高
15.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
B.突变和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种群中出现的变异类型多种多样
C.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结构越复杂的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一定越强
D.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的个体不利,但对种群是有利的,且能增加物种多样性
16.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再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在不断得到发展。下列属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观点的是
A.有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差、行动迟缓,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
B.滥用抗生素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突变而降低治疗效果
C.人的某一器官用的越多,就会越发达,反之就会退化,由于使用多少而产生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原始灵长类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其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17.下列与生物变异与进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单倍体生物体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
B.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C.随机交配的小群体能维持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D.原癌基因突变可导致相应蛋白质合成增加引起细胞癌变
18.下列关于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种群进化的实质在于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合理解释了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19.自然选择对种群的作用常有三种类型(如图甲、乙、丙),请结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行分析。错误的是
A.每一个种群中个体间存在表现型差异,与种群基因多样性有关
B.根据上述三种作用类型可知选择压力决定生物变异和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
C.种群在选择压力作用下最终形成了新的物种,其实也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D.同一个种群,在不同的选择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库发生改变的方向可能不同
20.尼古丁是一种高度成瘾的物质,自然存在于烟草中。它是烟草烟雾中的活性成分,具有刺激性气味和辛辣的味道,可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尼古丁与其受体结合后,可以使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为Na+提供通道
B.戒烟前,POMC神经元的兴奋程度上升,食欲下降,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多
C.戒烟后,脂肪的分解程度下降,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体重也随之下降
D.尼古丁通过呼吸系统进入内环境,经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细胞
21.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化学反应,其中有
A.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22.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细胞之间均充满组织液
B.水螅的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C.外部环境经常变化,但机体的内环境不会变化
D.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23.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结果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
B.因严重缺水,幸存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
C.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伤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
D.有些刚被救出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24.下列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1-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B.人体血浆中K+进入红细胞内的过程属于被动运输
C.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D.Na+和C1-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25.下列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内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患者内环境中含有葡萄糖,但不含呼吸酶
B.该患者的内环境中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相互转化
C.该患者内环境的pH值应比正常人的略微偏大
D.该患者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要比正常人的强
26.神经中枢的抑制机制有3种模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模式Ⅰ体现了神经调节中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B.模式Ⅱ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⑤兴奋、③抑制
C.模式Ⅲ中,⑧兴奋后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兴奋由⑦传向⑨
D.屈肘反射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神经调节机制属于模式Ⅱ
27.图A中甲、乙表示放置在蛙的坐骨神经上的两个电流表,图B表示该段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要测量静息电位,可以选择电流表甲
B.刺激图A的①处,电流表乙的指针可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图B中bc段表示Na+通过协助扩散从膜内外流
D.若提高膜外K+浓度,可使图中a点下移
28.信息经突触传递时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误称突触延搁。下图1中两点距离ab=cd,分别在a:b、c、d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图2中①~③表示测得的其中部分电流表偏转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a点或b点,电流表的偏转情况均为①
B.②不同于①是因为化学信号传递速度小于电信号
C.刺激d点,电流表的偏转情况为③
D.刺激最左侧的神经元上某一点电流表可能不偏转
29.下列关于神经胶质细胞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多于神经元
B.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用来接收信息并将信息传导至细胞体
C.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D.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30.用洗耳球对大鼠的角膜吹气,大鼠会不自主发生眨眼反射,此时可测量到眼眨肌电信号。对大鼠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发生了下图所示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作用于大鼠的声音信号属于非条件刺激
B.经过训练后气流信号不再引起大鼠眨眼反射
C.经过训练后大鼠对声音信号建立了条件反射
D.若反复只给予声音信号刺激,已形成的反射不会消退
31.人被针刺时总是先缩手,然后感觉疼痛,后来疼痛又消失。下列有关这一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缩手反射和疼痛反射的神经中枢都是大脑皮层
B.神经冲动产生后会沿着反射弧进行传导或传递
C.兴奋都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的
D.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32.如图为突触传递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②在轴突末梢的核糖体内合成后胞吐释放
B.②发挥作用后被灭活或重吸收
C.②与④结合,使③的膜电位呈外负内正或仍为外正内负
D.④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
33.在t1、t2、t3时刻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相同的刺激,测得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刻刺激强度过小,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B.适当提高细胞外K+浓度,测得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mV~-55mV
C.实验表明动作电位大小与刺激强度密切相关
D.t1之前K+外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细胞代谢能量
34.图甲表示突触,a表示突触前膜,b表示突触后膜;图乙表示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B.图甲中a释放的递质一定能使b处产生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
C.图乙中若将神经纤维置于低Na+液体环境中,则膜电位峰值会低于+40mV
D.若神经纤维处于乙图中②对应阶段时,Na+仍可以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35.人的味觉感受器是舌头,上的味蕾,可感受酸味、甜味、咸味和苦味。当糖分子与味蕾中的味觉细胞膜受体结合后,刺激味觉细胞产生兴奋。通过信号传导途径使味觉细胞膜上的K+通道关闭,Na+通道打开,促进Ca2+流入味觉细胞,进而释放神经递质将味觉冲动传送至神经中枢产生甜觉。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味觉细胞兴奋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B.味觉细胞通过化学信号将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产生味觉
C.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与受体特异性结合
D.某些化学药物作用于糖分子受体或神经递质受体均可能引起味觉障碍
二、综合题(除备注外每空1分 共30分)
36.妊娠糖尿病(GDM)是指孕妇在妊娠期发生的糖代谢异常,其对孕妇、胎儿等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已知1型糖尿病由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2型糖尿病由胰岛素受体不敏感引起。回答以下问题:
(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是_____。GDM患者可通过抽血检测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来了解自身胰岛分泌功能是否异常,这是因为激素调节具有_____的特点。
(2)为更深入研究GDM,科研人员通过给予小鼠特定的高脂高糖饲料(富含脂肪和糖类)建立一种与人类妊娠糖尿病相似的妊娠糖尿病小鼠模型。在孕期的第18天,测定GDM小鼠(高脂高糖饮食孕鼠)、普通饮食孕鼠(NP)、普通饮食未孕鼠(NV)和高脂高糖饮食未孕鼠(HV)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含量、胰岛素抵抗指数,数据见图。
①脂肪在体内会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这些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_____。从病因角度分析,GDM属于_____(填“1”或“2”)型糖尿病。
②实验中血糖、胰岛素含量指标均为空腹条件下测定,其原因是_____。
③分析数据可知除了饮食外,_____也可能促使小鼠的胰岛素分泌增多。科研人员发现GDM小鼠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随着糖代谢异常程度加重而提高,与其它小鼠形成显著差异,据图3分析,这是因为GDM小鼠的_____明显强于其他组别,导致_____。
37.如图为人体某部位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四种液体:
(1)若图示表示肌肉组织,则①②③中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填数字代号);C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填数字代号)。
(2)打点滴和肌肉注射时,药物分别直接进入了图中的____和____(填数字)。
(3)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改变。举出由于病理引起③增多的实例:________(至少2个)
(4)人体的下列生理过程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______________。(多选)(2分)
①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 ②tRNA转运氨基酸 ③肝糖原水解为葡萄糖 ④乳酸与酸碱缓冲物质发生中和反应 ⑤血浆蛋白的合成
38.如图是某科研小组利用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玉米(2n=20)进行育种的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完成步骤①及前后的操作为________,通过步骤②获得幼苗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植株3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
(2)通过步骤②和药物X处理得到AABB的育种过程,最大优点是____________。
(3)为探究不同浓度秋水仙素溶液在不同使用时间下,在步骤④中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如图实验,则在秋水仙素浓度为0.1%、处理时间为4d的条件下,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中含有染色体的数量可能为____________条。
(4)步骤⑤中,科学家们运用航天科学技术将玉米种子运送到太空,该育种过程的原理是__________,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__________(填“定”或“不一定”)能稳定遗传。
39.下图A~E表示五个不同的物种,他们最初都是由种群A迁徙到甲、乙两个海岛上,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下图表示演化过程。
(1)种群A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_多样性。A物种在甲、乙两个海岛上产生新的物种是_________的结果。可以通过比较________来判断C、D、E亲缘关系的远近。
(2)如何确定D和E不是同一个物种 __________。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____________的过程。
(4)B种群中存在一对等位基因(A/a)。某一年B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0%、50%、30%,第二年,基因频率变成了15%、60%、25%,B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由于环境的改变,第三年AA、Aa的个体数量比第二年增加了20%,aa的的个体数量比第二年减少了60%,则第三年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
试卷第10页,共12页
怀宁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70分)
1.D 2.B 3.C 4.B 5.B 6.D 7.B 8.C 9.A 10.A
11.D 12.D 13.B 14.D 15.C 16.A 17.D 18.C 19.B 20.C
21.D 22.D 23.C 24.B 25.B 26.B 27.B 28.A 29.B 30.C
31.B 32.A 33.C 34.B 35.B
二、综合题(除备注外每空1分 共30分)
36.(1)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通过体液进行运输
(2) 自由扩散 2 为避免进食后吸收的葡萄糖对实验数据造成影响 妊娠(怀孕) 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抵抗指数) 脂肪的合成减少、分解作用加强
37.(1) ② ①
(2) ② ③
(3)过敏反应、毛细淋巴管堵塞、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等
(4)①④(顺序可调换)
38.(1) 花蕾期,去雄套袋,开花期人工授粉,套袋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0
(2)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20、40、80
(4) 基因突变 不一定
39.(1) 遗传##基因 自然选择 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差异
(2)如果D和E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同一个物种(或若D和E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说明它们不是同一个物种)
(3)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
(4) 否 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46%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