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五校联考2022-2023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五校联考(2023.4)——高二期中历史
考试时间:75 分钟
总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
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
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青铜器制造需要铜、锡等矿产原料,但中原地区矿料零星且品位很低。而根据考古发现,商代
墓葬尤其是殷墟高等级墓葬出士了大量惊人的青铜器。这现象的出现是基于( )
A.工商食官的推动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分封制走向崩溃 D.区域联系的加强
2.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
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
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 )
A.天人合一 B.以人为本 C.崇德尚贤 D.天下为公
4.唐《本草图经》载“菘菜不生北土,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有将菘芜菁子南种,
亦二年都变”,为此徐光启亲自试种,结果“种芜菁三四年,亦未尝变菘也”;此外,他积极试种南
洋传入的甘薯,并解决了甘薯在北方的越冬藏种等问题。材料反映了徐光启( )
A.重视农业实验方法 B.学习西方农业思想
C.开展实地调查统计 D.继承总结前人经验
1
5.在宋人的诗词中,有许多提及燕然、昆仑、天山、轮台、凉州、居延塞和贺兰山等地。这些地
方自唐朝安史之乱后,先后被吐蕃、回鹘和契丹等游牧民族政权控制,到北宋范仲淹、王安石时
已有 300年,到南宋陆游、辛弃疾时已有 450年,但这些政治文化精英对此仍念念不忘。这种现
象说明( )
A.诗词传诵承载着历史文化记忆 B.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C.统一中国的文化认同穿越时空 D.文化认同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
6.曾国藩评价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对王阳明“开出新风气”的思想理解准确的是
( )
A.强调自身的领悟与修习 B.心学否定排斥佛道思想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传统儒学权威地位
7.如表为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
地区 中国 中国 长江 长江 长江 东南 两广 云贵
整体
年份 北部 西部 上游 中游 下游 沿海 地区 地区
1843年 4.2 4.9 4.1 4.5 7.4 5.8 7.0 4.0 5.1
1893年 4.8 5.4 4.7 5.2 10.6 6.4 8.7 4.5 6.0
A.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整体发展较快 B.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化比率最高
C.城市化地区发展呈现不平衡发展态势 D.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商品经济发展
8.1601年,来华传教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一度自喻为“西僧”,之后又改称为“西儒”,并研习儒家文
明,以此表明他并非“西夷”。利玛窦此举说明( )
A.佛教在中国影响力不断减小 B.文明间交流应遵循适应原则
C.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联系 D.明代儒学教化功能逐渐异化
9.1887年,王咏霓在《归国日记》中说:“金山(旧金山)为太平洋贸易总汇之区,华人来此者
六七万人,租屋设肆,洋人呼为唐人街。六会馆之名曰三邑,曰阳和。”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 )
A.奴隶贸易的延续性 B.区域经济的封闭性
C.人口的跨地域流动 D.华人的垄断性贸易
2
10.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超麟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华民国八年,写成世界公历是最容易记
忆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
年觉醒的。"这一年( )
A.新民主主义理论正式提出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
11.1928年,毛泽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等一系列文章,总结了井冈山斗争和各地建立红色
政权的经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初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些
文章( )
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B.系统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C.推动了国共合作初步实现 D.力图摆脱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束缚
12.1938年 4月,《新中华报》开辟“防疫”专栏,宣传清洁卫生和防疫常识。1942年 4月,陕甘
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成立防疫总委员会,筹划管理全边区的防疫工作。同年 5月,边区防疫总委员
会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规定相应的报告和防治制度。据此可知( )
A.国家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 B.陕甘宁边区的疫情日益严重
C.边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
13.《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与商务活动相关的条款,如:共同分摊补偿损失条款,目的是援助
商业,补偿商队的骡马和货物损失。由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 )
A.奠定了欧美法律的理论基础 B.利于规范商人的经济行为
C.保证了王国内部的公平正义 D.旨在维护商人群体的利益
14.近代西方有说法认为,世界上传印阅读最广的书,第一是《圣经》;第二就是《民法大全》,
堪称“法律圣经”。“法律圣经”的说法( )
A.体现了对罗马法影响的人为夸大 B.为法律规范添加了宗教色彩
C.说明近代欧洲盛行“政教合一” D.说明罗马法奠定了后世法学的理论基础
3
15.4世纪中后期,遭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后,其首领说:“最初,我强烈要求
消除罗马这一名字,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没有法律的国家将
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用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西哥
特首领对罗马帝国的态度变化表明( )
A.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的对立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重构与认同
C.战争对罗马文明的严重破坏 D.罗马帝国早已失去昔日的辉煌
16.有学者认为:“在西方文明发展史上,公元 8—10世纪的巴格达翻译运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因它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又将其再度传回欧洲。”据此可知巴格达翻译运动( )
A.推动了阿拉伯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B.为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创造条件
C.体现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流碰撞 D.造就了拜占庭帝国文化繁荣局面
17.在 17世纪的欧洲,夜生活只出现在上层贵族阶层中:到 18、19世纪,夜生活开始从贵族圈
子扩展至普通民众,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势力的日益衰落 B.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
C.照明技术的不断改进 D.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18.甘蔗原产自印度,原本用作王室贡品或贵族奢侈品。16-18世纪被探险家和殖民者带到巴西、
海地等地区,由非洲黑奴大量种植,制成蔗糖销往世界各地,18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承受的调
味品。这主要因为( )
A.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 B.各州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C.全球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D.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国家差距
4
19.下图是 1860--1970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
最低谷。出现①②处情况的原因分别是( )
A.美国取得独立并进行扩张;第--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法西斯势力的威胁
C.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美国内战后南北统--市场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0.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印度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和内部通婚 种姓制度固化了社会阶层
《高丽史》的体例分为“世家”“列
B 传”“志”“年表”等 《高丽史》是研究朝鲜王朝历史的重要典籍
日本人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
C 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日本古代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印加人没有文字,使用结绳记事的方法
D 用来记账或记述重要事件 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文字
A.A B.B C.C D.D
5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 1750年到 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
化水平从 10%提高到了 50%。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
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英国的城市
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
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
资也向北移动。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上海作
为新兴城市的排头兵,开埠前只是一个普通县城。开埠后,上海很快打破广州外贸垄断地位,成
为联结内地和国内外市场的国际大都会。至清末,上海各类各级新式学堂 249所,集中了全国工
厂的 48.7%。这一时期,租界内林立的西式洋楼、洋行、银行、教堂、影剧院、工厂与西餐馆等成
为上海城市近代化的显著象征。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新兴城市的排头兵”的条件。(8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针对古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明末清初的颜元认为人人都应该
积极参加劳动。他把礼、乐、射、御、书、数、兵、农等作为教育内容,既培养出了善于制造器
具的学生,也培养出了垦荒种田的能手。在课程实施的方法上,颜元提出与传统“主静”相对立
的“主动”“习行”方法。此外,他认为劳动能使人去除邪念、克服懒怠。他进一步明确指出“一
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
——摘编自崔海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及其当代价值》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难,新旧价值观念之间冲撞激
烈。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通过开展学校劳动教育肃清封建剥削思想,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
动员青年一代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为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
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作为指导方针,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教育密
切结合,大学、中学与小学的劳动教育同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相互统一。
——摘编自李欢《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颜元对劳动教育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重视劳动教育的意义。(8分)
6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500——2000年间世界主要国家及其力量源泉
时期 国家 主要力量源泉
16世纪 西班牙 黄金、殖民贸易、雇佣军、王朝联系
17世纪 荷兰 贸易、资本市场、海军
18世纪 法国 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
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和借贷、海军、自由主义规
19世纪 英国
范、岛国位置
经济规模、科技领导地位、地理位置、军事力量和结
20世纪 美国
盟、全球化文化和自由主义的国际制度
——摘自张剑荆《中国崛起: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策》
综合上述表格信息,自拟一个观点,结合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具体合理,
史论结合)
7梅州市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5: DDAAC 6-10: ACBCB 11-15: DCBDB 16-20: BDBCA
非选择题
21.(1)特点: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有着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不同区域间城市化发展不均衡。(每点2分,三点共6分)
(2)条件: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南京条约》等的签订使上海较早对外开埠通商;上海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周边地区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大量乡村人口进城;上海的地理位置优越。(每点2分,四点共8分)
22.(1)主张:主张将生产劳动(农业)与教育相结合;注重采用实践的教育方法;主张人人都要参加劳动。(每点2分,三点共6分)
(2)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塑造劳动光荣的社会价值观;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为新时代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借鉴与启示。(每点2分,任四点共8分)
23.(12分)例
观点:19世纪英国是世界霸主。
论证:经济上,1840年左右,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工业生产世界第一。政治上,19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不断发展,使英国成为19世纪著名的民主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根深蒂固。军事上,英国海军实行双强标准,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海洋霸主。思想上,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推行自由主义政策,主张实行自由贸易,减少贸易壁垒,有利于英国工业品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建立了以英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工厂。
所有这一切使当时英国综合国力处于世界第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乃至全球的霸主。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