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范岗初级中学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测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测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据史料记载“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船舶)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记载意在(  )
A. 批评隋朝皇帝的残暴统治 B. 评价隋朝运河的历史功绩
C. 描绘运河沿线的商贸繁荣 D. 肯定隋朝先进的造船技术
2. 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
②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
③存在时间都很短暂
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 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最重要的原因是(  )
A. 国家统一,民族关系和睦 B. 对外交往频繁
C. 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D. 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4. 唐朝时科举制度流传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明当时的科举考试重视哪一科目(  )
A. 明经科 B. 进士科 C. 都重视 D. 都不重视
5. 如图两组图片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
A. 政治制度完备 B. 农业技术进步 C. 海外贸易发达 D. 文学艺术繁荣
6. 敦煌莫高窟现存唐代洞窟200多个,几乎占现存全部石窟的半数,以其壁画规模之宏伟,内容之丰富,造型之准确,色彩之灿烂,非其他时代所能比拟。这从侧面反映出唐朝(  )
A. 佛教至高无上 B. 重视中外交流 C. 交通十分便利 D. 国力十分强盛
7. 下列出土于唐朝墓葬的文物反映出唐朝(  )
A.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 国内民族关系友好融洽
C. 科学技术发展领先世界 D. 诗歌繁荣艺术璀璨夺目
8. “天宝末,禄山作乱,北方浩劫,朝廷日衰”描述的是(  )
A. 八王之乱 B. 七国之乱 C. 文字狱 D. 安史之乱
9. 开元、天宝年间,大量的外国人及周围少数民族充斥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出现了“胡化”的苗头,……唐朝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这体现出唐代(  )
A. 保守封闭,自力更生 B. 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C. 奢靡腐化,享乐成风 D. 重文轻武,革除旧弊
10. 据记载,公元630-894年,在大约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共向唐朝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随行的还有众多留学生和留学僧。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 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C. 加强两国友谊 D. 求取佛经教义
11. 下列有关五代十国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 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C. 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 D. 政权分立,可见分裂才是历史发展趋势
12. 一学者在分析中国商业发展时说:“雄汉盛唐的光景不必去说它了,但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前文弱的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也还是世界上最繁荣的。”下图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女史箴图》 B. 《洛神赋图》
C. 《步辇图》 D. 《清明上河图》
13. 1115年,正式建立女真政权,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使女真势力迅速壮大的是(  )
A. 阿保机 B. 元吴 C. 阿骨打 D. 铁木真
14. 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它对北宋前期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人的事迹加以演义,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该故事流传至今己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  )
A. 北宋和辽的争战 B. 北宋和金的争战 C. 南宋和辽的争战 D. 南宋和金的争战
15. 如图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制作的卡片,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主题是(  )
A.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古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 宋朝商业的繁荣兴旺 D.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6. “排版时,先在一块铁板上放置松香、蜡、纸灰,再框一铁框。框内排满单字后,用火烤化松香和蜡,并用平板压平字面。冷却后固定成一版……”材料描述的发明是(  )
A. 造纸术 B. 雕版印刷术 C. 火药 D. 活字印刷术
17. “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宋门权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哪一城市商业发展的现象()
A. 秦朝时的咸阳 B. 西汉时的长安 C. 唐朝时的洛阳 D. 南宋时的临安
18. 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材料叙述的是回族形成的(  )
A. 背景 B. 原因 C. 经过 D. 意义
19. 如表所示著作的作者是(  )
书名含义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体裁 编年体通史
记载年代 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苏轼 D. 辛弃疾
20.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描写的是(  )
A. 辽与西夏的对立 B. 宋辽的盟约 C. 北宋的灭亡 D. 南宋的偏安
21. 《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中记载:“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反映出(  )
A. 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B. 多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
C. 宋元时期交通四通八达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22. 元朝内外交通发达,对外交流也较频繁。下列哪一人物来自海外,在元朝时曾到过中国(  )
A. 马可 波罗 B. 阔端 C. 蒙哥 D. 萨迦班智达
23. 下列艺术家不属于“元曲四大家”的是(  )
A. 关汉卿 B. 马致远 C. 郑光祖 D. 苏轼
24. 元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统治不同的民族,元朝实行了什么政策?将全国居民分成不同的等级,最终这一政策引发社会动荡,成为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A. 重蒙抑汉 B. 禁止通婚 C. 民族优劣 D. 四等人制
25. 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下列选项与宋元时期史实不符合的是(  )
A.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 司马迁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C. 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 D. 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二、辨析改错题(共8分)
26. 著名工程,彰显人类的智慧。辨别正误,在题前的[]内正确的“√”,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 隋朝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  )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唐都长安规划严整,宫殿宏伟,功能完备,是国际性大都市。(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隋朝工匠柳永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千米。(  )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2分)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纽带。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材料三隋炀帝每年都要征发大批的劳动力,动辄数百万,驱使他们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请写出当时隋朝大运河的中心点和南北点分别是哪里?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有利条件?
(3) 根据材料二、三,请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隋朝大运河的影响。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问魏征:“怎样才算是明君或暗君?”魏征回答说:“能兼听就是明君,只偏信就是暗君。”
开元初以姚崇为相,他帮助玄宗实现政治重点转移,执行各种决策,又淘汰僧尼,整顿吏治,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姚崇之后,所用宋璟、张说、韩休、张九龄等,皆为名相,在政治上均有所建树。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材料二: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任命河西节度使开始,到玄宗天宝年间共有十镇节度使,即: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相当于节度使的岭南五府经略使。这10个藩镇驻军加上其他边地的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地的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的1/6。
——张岂之《中国历史 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实际上安禄山的叛乱只不过是唐朝诸多的、深刻的社会矛盾的一个爆发而已。唐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赋役苛重,致使封建国家的基础——广大的自耕农大量破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而封建国家的支柱——上自皇帝、王公、贵族,下至一般的官僚地主,早已抛弃了贞观、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精神,肆意盘剥,终日尽情享乐。在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荒淫放荡,怠于政事……玄宗宠信李林甫,重用安禄山,无限制地扩大节度使的权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而安禄山的叛乱正是腐败政治的必然结果。
——沙宪如《唐代节度使的再探讨》
材料四:(安史之乱后)唐朝主要是依赖于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三股势力,三者彼此相互制衡,皆无法破局以取唐朝而代之。黄巢起义爆发之后,唐朝镇压起义也完全依赖于这三股势力。黄巢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在黄巢起义的猛烈打击之下,尤其是在起义所带动的社会动乱的强大冲击之下,中央朝臣、宫廷宦官与地方藩镇这三股势力之间的平衡终于被彻底打破,朝臣、宦官势力衰退,地方藩镇势力则彻底一家独大。
——胡耀飞《黄巢起义对晚唐藩镇格局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写出两点即可)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藩镇的设立有何隐患?
(3) 根据材料三分析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4) 依据材料四分析黄巢起义对唐末政局的影响。
29.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二辽宋西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呈现出相互吸收的特点。在辽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汉文化。西夏王室同样重视吸收汉族文化。虽然宋朝自以为是文化大国,但仍然吸收了辽夏的某些文化成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材料三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1) 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因此他得到了少数民族怎样的尊重?
(2) 依据材料二,指出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宋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4) 综合以上探究内容,谈谈这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处理有何借鉴意义。
30.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子曰:‘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授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
——《资治通鉴》
(1) 材料一中的“上”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为其赢得了怎样的称号?这位皇帝是如何践行这一民族政策的?在处理与吐蕃的关系上,试分析该事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真宗景德二年,令雄、霸州置榷场(宋辽边界开设贸易场所),以通其贸易。自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互不交侵。辽人多以羸老之羊及皮毛,易宋之绢。彼此利之,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摘编自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2) 材料二中提到的“辽”是中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写出促成材料二中历史现象的盟约名称?该盟约的订立有何积极意义?
材料三:如图所示
(3) 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它在地方上通过实行什么制度来管理辽阔的疆域?山东地区当时归属哪个机构管辖?这一时期形成了哪个新的少数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2机构设置的意义。
(4) 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史实,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舶舶相继。”可知,材料大意是沿途官府运粮的漕船、私人商旅的船只,在运河上来往络绎不绝。因此,“后代实受其利”是指隋朝大运河的作用即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题干材料评价的是隋朝运河的历史功绩,故B项正确;.根据“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可知,材料虽然提及了隋朝的暴政,但重点强调的是隋朝运河的积极作用,排除A;题干“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船舶)相继”可知,材料描绘运河沿线的商贸繁荣,但更重要的是强调隋朝运河的积极作用,排除C;题干材料评价的是隋朝运河的历史功绩,没有涉及隋朝先进的造船技术,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答案】D
【解析】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大统一,②都修筑了保存至今的大型工程,秦朝修长城,隋朝修建大运河,③存在时间都很短暂,历二世而亡,秦朝传到秦二世,隋朝到二世隋炀帝,④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等,隋朝三省六部制等。
故选:D。
本题考查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以对比分析学习方法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秦朝和隋朝这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3.【答案】D
【解析】隋唐出现了“开皇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经济繁荣局面,ABC选项都是这些局面的出现原因,但在这四个选项中,只有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是最重要。
故选:D。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对繁荣的理解。
主要考查学生对整个隋唐的理解及分析能力。
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能力,比进士科相对容易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处理政事的能力。“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说明当时人们普遍推崇进士科,较难考取,故B项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科举制,属识记层面的要求,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及意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5.【答案】B
【解析】骨耜、曲辕犁是耕作工具,翻车、筒车是灌溉工具,都反映了农业技术的进步,故选B;材料中的农业工具,与政治制度、海外贸易、文学艺术无关,排除ACD。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技术的进步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骨耜、曲辕犁、翻车、筒车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农业技术的进步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解析】题目只能说明佛教艺术高超,不能说明佛教至高无上,排除A项;
题干反映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宏大,没有涉及重视中外交流,排除B项;
题干反映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宏大,无法体现交通的便利,排除C项;
根据题干材料“敦煌莫高窟现存唐代洞窟200多个,几乎占现存全部石窟的半数,以其壁画规模之宏伟,内容之丰富,造型之准确,色彩之灿烂,非其他时代所能比拟。”可知,唐代建立的洞窟几乎占现存全部石窟的半数,因为大唐国力十分强盛才能支撑起如此巨大的工程,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石窟艺术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繁荣与莫高窟。
7.【答案】A
【解析】大食人俑反映的是唐朝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史实;东罗马金币反映的是唐朝与欧洲国家的交往史实,非洲黑人俑反映的是唐朝与非洲国家的交往史实,因此三张图片反映了唐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故选:A。
本题以土于唐朝墓葬的文物图片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
本题以唐朝的对外交往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天宝来,禄山作乱,北方浩劫,朝廷日衰”可知,材料描述的史实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D项正确;八王之乱是发生在西晋,排除A项;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时期,排除B项;文字狱发生在清朝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安史之乱的时间、涉及人物。
9.【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唐朝民族关系开明,对外交往开放,当时唐朝与各民族及世界上很多国家交往频繁,相互影响,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所以B选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唐朝习俗风尚。要掌握盛唐的社会气象的表现。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唐朝习俗风尚的相关知识点。
10.【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还有许多留学生(代表阿倍仲麻吕即晁衡)僧人等来唐朝,吸收唐朝文化。遣唐使回国后,以隋唐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的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点,重点掌握唐朝与日本的交流。
重点掌握唐朝与日本的交流,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答案】A
【解析】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这个表述是正确的。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五代十国涉及的政权与影响。
12.【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也还是世界上最繁荣的”,结合所学知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步辇图》是唐朝阎立本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是宋朝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描述了北宋东京城的繁华景象。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宋元绘画成就的知识点,应把握《清明上河图》的有关知识。
解答本题要熟记《清明上河图》的有关历史知识。
1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阿骨打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使女真势力迅速壮大起来。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可知,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1115年,正式建立女真政权,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使女真势力迅速壮大的人物为切入点,考查金的建立。
本题以金的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答案】A
【解析】由材料“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它对北宋前期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人的事迹加以演义,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可知,杨家将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北宋和辽的争战。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以杨家将的故事为切入点,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
15.【答案】A
【解析】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因而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制作的卡片最合适的主题是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故选:A。
本题以示意图为依托,考查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排版时,先在一块铁板上放置松香、蜡、纸灰,再框一铁框。框内排满单字后,用火烤化松香和蜡,并用平板压平字面。冷却后固定成一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古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它的发明者是毕昇。北宋时期,毕昇用活字排版印刷,这种方法既经济,又省时。
故选:D。
本题考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北宋时期,毕昇用活字排版印刷,
掌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意义。
17.【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商业活动已经打破了对时间、地点的限制,故D正确。从秦汉至隋唐,统治者对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实行严格限制,因此秦朝、西汉和唐朝时期均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8.【答案】C
【解析】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材料叙述的是回族形成的经过。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回族的形成的相关史实。唐朝以来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回族的形成的相关史实。
19.【答案】B
【解析】根据“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部史书指的是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B项正确;司马迁编写《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苏轼、辛弃疾是词界泰斗,排除ACD三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这部史书300多万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知识。
2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中杭州指的是南宋都城临安,汴州指的北宋都城汴梁。这首诗讽刺的是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偏安于江南地区,过着享乐的生活,心无斗志的现状。D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南宋与金的对峙。解答本题要理解诗词的寓意。
本题以南宋与金的对峙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1.【答案】B
【解析】据“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可知,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蒙古族兴起于漠北草原;“并西域”指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的西征;“平西夏”是指蒙古破兴庆府,灭西夏;“灭女真”指蒙古破蔡州,灭金之战;“臣高丽”指的是征服朝鲜;“定南诏”指忽必烈采用战略包围战术,灭大理国之战;“遂下江南”指元1279年崖山灭南宋之战;“而天下为一”指的是最终元朝统一了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此,题干材料反映出多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多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与经济、交通无关,排除AC项;材料描述的是元朝先后消灭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实现大一统,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多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建立与统一的相关史实。
22.【答案】A
【解析】A.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朝内外交通发达,在元朝时曾经来到中国的海外人物是马可 波罗,符合题意。
B.阔端是蒙古宗室,不是来自海外的人物,排除。
C.蒙哥是蒙古大汗,不是来自海外的人物,排除。
D.萨迦班智达是西藏高僧,不是来自海外的人物,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马可 波罗东行,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树立专题意识,整合中外交往重要人物和贡献,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3.【答案】D
【解析】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关汉卿和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被人们称为“元曲四大家”。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元曲四大家”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曲四大家”的相关史实。
24.【答案】D
【解析】A.重蒙抑汉与题干中的“将全国居民分成不同的等级”不符,排除。
B.禁止通婚与全国居民的划分无关,排除。
C.民族优劣与“将全国居民分成不同的等级”不符,排除。
D.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将全国居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四等人在政治、经济、法律上是不平等的。这种民族歧视政策最终引发社会动荡,成为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元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本题考查学生对元朝四等人制所造成影响的认识,同时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5.【答案】B
【解析】A.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史实正确,排除A。
B.《史记》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写的,而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历史著作是《资治通鉴》,故B符合题意。
C.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作家,史实正确,排除C。
D.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史实正确,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资治通鉴》和《史记》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资治通鉴》和《史记》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6.【答案】【小题1】×,“长安”改为“洛阳”
【小题2】√,√
【小题3】×,“柳永”改为“李春”
【小题4】√,√
【解析】(1)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故题干表述错误,故将“长安”改为“洛阳”。
(2)唐长安城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宫城位于郭城北部正中,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皇城位于宫城以南,是中央官员办公的地方;长安城宏伟富丽,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繁华的商业区,东市和西市是两大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故题干表述正确。
(3)隋唐时期建筑水平高超,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故题干表述错误,故将“柳永”改为“李春”。
(4)为了防御北方蒙古骑兵南下侵扰,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故题干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
(1)×;“长安”改为“洛阳”。
(2)√。
(3)×;“柳永”改为“李春”。
(4)√。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著名的工程--隋朝大运河、唐都长安、赵州桥和明长城。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著名的工程--隋朝大运河、唐都长安、赵州桥和明长城,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27.【答案】【小题1】中心:洛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小题2】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
【小题3】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灾难,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引发了农民起义。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的中心点和南北点、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有利条件、隋朝大运河的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的中心点和南北点、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有利条件、隋朝大运河的影响等知识。
28.【答案】【小题1】兼听纳谏;任用贤相;整顿吏治;以农为本。
【小题2】外重内轻,易使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小题3】直接原因:节度使专权;根本原因:政治腐败。
【小题4】打击了朝臣、宦官势力,地方藩镇势力大大增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的衰亡。需要考生掌握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唐朝藩镇的隐患、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黄巢起义对唐末政局的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提炼概括材料关键信息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唐朝盛衰的学习,以史为鉴,增加历史智慧。
29.【答案】【小题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小题2】特点:相互吸收的特点。相同:订立官制、创制文字、发展生产、制定法律。
【小题3】唐:第三种;宋:第二种;元:第一种。
【小题4】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等。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的特点,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识记辽宋西夏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的特点,识记辽与西夏在学习汉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处,识记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0.【答案】【小题1】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和亲);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小题2】契丹;澶渊之盟;维持了和平的局面;促进宋辽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小题3】元朝;行省制度;中书省;回族;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小题4】与少数民族友好相处,尊重对方的习俗。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与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澶渊之盟以及影响、元朝的行省制度、宣政院的设置、回族的形成、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太宗与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澶渊之盟以及影响、元朝的行省制度、宣政院的设置、回族的形成。
[键入文字]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范岗初级中学2022-2023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测试卷(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