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含解析)
2023年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
1. 半坡居民烧制的彩陶绘有人面、鱼、三角形等多种图案,他们还用骨、陶等制成装饰品。这表明半坡居民( )
A. 使用磨制石器 B. 已经能种植粟 C. 具有审美意识 D. 过着定居生活
2. 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 )
A. 民族矛盾尖锐 B. 民族交融加强 C. 民族杂居相处 D. 中外交流频繁
3. 郑和的随行官员对途经西洋国家的地理位置、港口、社会风貌和气候物产等做了记述。据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
A. 打破了东西方隔绝状态 B. 开创了亚欧海上交通要道
C. 增强了明朝的国家实力 D. 增进了对亚非国家的了解
4. 下面表格内容可以用于分析( )
型制 射程 射速
中方 鸟枪(前装滑膛大绳枪) 100米 1至2发/分钟
英方 伯克式(Barker)前装滑膛烧发枪 200米 2至3发/分钟
布伦威克式(Brunskick)前装滑膛击发枪 300米 3至4发/分钟
A.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B.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改革的背景
C. 英国在战争中的获利情况 D.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5. “历史学家研究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有代表性,他的追求代表了他所处时代的潮流。”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李鸿章是因为他( )
A. 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B. 领导了洋务运动
C. 代表清政府签订条约 D. 创办京师大学堂
6.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材料说明( )
A. 民主共和制度建立 B. 洪宪帝制受到抵制 C. 清朝统治大势已去 D.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7.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材料体现了红军的( )
A. 红船精神 B. 长征精神 C. 抗战精神 D. 延安精神
8.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经历了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转变。这反映出( )
A. 斗争方式的变化 B. 主要矛盾的变化 C. 社会性质的变化 D. 指导思想的变化
9. “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这句话表述的是抗日战争的( )
A. 背景 B. 过程 C. 性质 D. 意义
10. 1945年,文学家郑振铎写道:“从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开始会谈以后,我们哪一天不在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不在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 )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 “还我河山,守士抗战” D. “要和平,争民主”
11. 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八七会议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B.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
D. 中共十五大确定的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意义
12. 据下表推知,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至多不超过( )
公元前431年雅典人口统计表
全部人口 自由民 外邦人 奴隶
40万(含妇女、儿童) 16.8万(成年男性公民4.5万) 3.2万 20万
A. 4.5万 B. 7.7万 C. 12.3万 D. 16.8万
13. 1500年到1800年间的几个世纪,刮起了以玉米、马铃薯、马等动植物为代表的洲际物种交流之风,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交流之风开始出现的前提是( )
A. 租地农场出现 B. 文艺复兴兴起 C. 新航路的开辟 D. 殖民扩张开始
14. 玻利瓦尔、甘地、纳赛尔共同的历史功绩是( )
A. 摆脱了殖民枷锁 B. 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
C. 赢得了民族独立 D. 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15. 有学者评价某次国际会议指出:这次会议“美国获益、日本受限、中国受损”。你认为评价的应该是( )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波茨坦会议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伤亡330万,协约国伤亡540万。第二次世界大战共有约7000万人死亡,全世界约1.3亿人受伤。材料意在说明战争( )
A. 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B. 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C. 使欧洲失去国际影响力 D. 促进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
17. 如图的主题是( )
A. 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B.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C. 资本主义国家的争霸 D.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8. 2021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据海关统计,我国进出口总值从2001的4.22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21年的39.1万亿元,年均增长12.2%。这反映了加入世贸组织( )
A. 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 B. 加速了经济体制改革
C.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D. 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4.0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 (汉武帝)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摔跤)戏,三百里内皆观。 摘自《汉书 武帝本纪》
② 《唐代打马球俑》唐代女子打马球时穿上各样服饰,甚至作男子和胡人装扮,作各种打球姿态。
③ “河北东路,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冰床、冰车或者冰橇)。”
——摘自沈括《梦溪笔谈》
④ 北宋苏汉臣《宋太祖蹴鞠图》
蹴鞠是宋代初年军中之乐,是宋朝开国皇帝和贵族都喜爱的竞技活动,有助于领悟礼义。
(1) 史料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等类型,请将材料一中的史料进行分类。(写序号即可)(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体育运动流行的原因。
材料二:汉唐间丝绸之路的发展,使中国接触到不少来自波斯的物产与文化,唐朝流行的马球就是从波斯传入的。中国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动兼具东西文化特色。在外来体育运动影响唐朝的同时,我国本土体育运动也向外传播,如围棋传入印度、朝鲜半岛和日本。
——摘编自《中学生博物之旅 古代中国》
(2) 分析材料二,指出古代东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概括唐朝体育交流的特点,并说明依据。
材料三:冰墩墩,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现代科技特点。头部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左手掌心的心形图案,代表着中国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谈谈举办冬奥会的意义。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新中国国礼的演变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时间 礼物说明
1949-1950年 毛泽东访苏,带去了山东大葱、西湖龙井等。
1957年11月 中国党政代表团访苏,带去了长江大桥、一汽制等项目的模型
1972年2月 中国赠送美国苏绣等礼品,并表示将向美国赠与两只熊猫。
1986年11月 邓小平会见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赠送面值50元的某公司股票。
2014年9月 习近平将国产品牌中兴手机送给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与会代表。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代表团两次访问苏联所带国礼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不同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出任意两项有关联的国礼赠送,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建国后,国礼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你推荐一件当前适合作为国礼的物品。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世界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世纪中期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美国内战爆发
1864年 第一国际成立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9世纪60-70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1年 巴黎公社革命爆发
——摘编自义务教育部编版《世界历史》
(1) 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时间。
(2) 提取材料中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一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但是和材料无关,排除A项。
B.半坡居民种植粟和陶艺无关,排除B项。
C.根据材料“半坡居民烧制的彩陶绘有人面、鱼、三角形等多种图案,他们还用骨、陶等制成装饰品”可得出半坡居民具有审美意识,C项正确。
D.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定居生活,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半坡居民,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和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B
【解析】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故题干材料主要说明民族交融加强。
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
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D
【解析】根据“郑和的随行官员对途经西洋国家的地理位置、港口、社会风貌和气候物产等做了记述。”可得出郑和的记录使人们对亚非国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D项正确;
郑和下西洋时,东西方并没有处于隔绝状态,排除A项;
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要道,不是亚欧海上交通要道,排除B项;
郑和下西洋并不能增强国力,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等知识,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4.【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方的武器落后于英方的武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D符合题意。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打开中国市场和虎门销烟,排除A。清政府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进行的改革,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没有作为,排除B。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反映了英国在鸦片战争中的获利情况,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需要学生分析、理解材料信息,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5.【答案】B
【解析】“历史学家研究一个人,是因为这个人有代表性,他的追求代表了他所处时代的潮流。”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李鸿章是因为他领导了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李鸿章等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排除A;代表清政府签订条约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排除C;创办京师大学堂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说明了清朝统治大势已去。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辛亥革命的结果以及历史意义。
本题重点掌握辛亥革命的结果以及历史意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可知,材料体现了雪山严寒,山高险峻,风雨雪交加,气候环境恶劣,红军战士衣着单薄,且急缺粮食给养,忍饥挨饿,他们靠的是坚强的革命意志力和团结互助、同克艰难的革命信念,共同努力克服了艰难。材料体现了红军的长征精神。这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进取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故B正确,ACD与红军长征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点,重点掌握红军的长征精神等知识。
重点掌握红军的长征精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经历了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转变。”可得出当时中国的矛盾由国共间的矛盾变成了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间的民族矛盾,故B项正确;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其斗争方式都是武装斗争,排除A项;
当时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变化,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出指导思想的变化,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相关知识,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斗争策略的变化是基于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把握中国共产党斗争策略的变化是基于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9.【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这段话反映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民族觉醒,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这句话表述的是抗日战争的意义,D项符合题意;ABC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C。故答案为D。
故选:D。
本题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为依托,考查抗日战争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0.【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同时国民党内战准备还没有完成,所以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进行谈判,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了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重庆谈判,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
11.【答案】D
【解析】历史史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件的评价。题干选项中“八七会议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C项;选项D是对中共十五大的评价,属于历史观点。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观点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史实和历史观点的方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观点的相关史实。
12.【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雅典奴隶制民主中,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战争等重大问题,这体现了这种民主的局限性,据题干图表推知,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至多不超过4.5万,A项正确;妇女、儿童、外邦人、奴隶均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排除BCD三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有权参加雅典公民大会的人数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史实。
13.【答案】C
【解析】A.租地农场出现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与洲际物种交流无关,排除。
B.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与洲际物种交流无关,排除。
C.“玉米、马铃薯”原产于是美洲。1492年,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发现了美洲大陆。新航路的开辟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了一起,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因此题干中交流之风开始出现的前提是新航路开辟。
D.殖民扩张伴随着洲际物种交流,两者共同的前提是新航路开辟,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了一起,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本题以新航路开辟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答案】B
【解析】玻利瓦尔是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者。1816年以后的十年间,玻利瓦尔领导了起义军队,英勇作战,横扫南美大陆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南美解放运动中的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群众斗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故玻利瓦尔、甘地、纳赛尔共同的历史功绩是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B符合题意;摆脱了殖民枷锁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甘地没有赢得了民族独立,排除C;玻利瓦尔打击的是西班牙殖民统治,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迅速崩溃,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浪潮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
15.【答案】B
【解析】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英、法、美、日、意、荷、比、葡和中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美国。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等条约。《九国公约》是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但是,公约标榜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做表面文章。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然而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故B符合题意;巴黎和会日本没有受限,排除A;雅尔塔会议主要针对德国,排除C;波茨坦会议中国没有受损,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华盛顿会议,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华盛顿会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知道题干材料评价的是华盛顿会议。
16.【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涉及战争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使欧洲失去国际影响力、促进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意在说明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1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政策在政治方面的表现是出台杜鲁门主义,经济方面的表现为马歇尔计划,军事方面的表现是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A符合题意;BCD与题干图示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美苏冷战政策等,注意题干图示的正确解读。
本题主要考查了美苏冷战政策等,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8.【答案】D
【解析】据“据海关统计,我国进出口总值从2001的4.22万亿元人民币增至2021年的39.1万亿元,年均增长12.2%。”可知,这反映了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均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的相关史实。
19.【答案】【小题1】(1)据材料和所学知,①摘自《汉书 武帝本纪》,③摘自沈括《梦溪笔谈》都属于文献史料。②唐代打马球俑是遗留下的陶俑,属于实物史料;④北宋苏汉臣《宋太祖蹴鞠图》是绘画作品,属于图像史料。
(2)由材料“唐代女子打马球时穿上各样服饰,甚至作男子和胡人装扮,作各种打球姿态”“蹴鞠是宋代初年军中之乐,是宋朝开国皇帝和贵族都喜爱的竞技活动,有助于领悟礼义”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体育运动流行的原因有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级的兴起、政治环境的宽松、统治者的支持、社会风气开明等。
(3)由材料二“汉唐间丝绸之路的发展,使中国接触到不少来自波斯的物产与文化,唐朝流行的马球就是从波斯传入的。中国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动兼具东西文化特色。在外来体育运动影响唐朝的同时,我国本土体育运动也向外传播,如围棋传入印度、朝鲜半岛和日本”可知,古代东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丝绸之路。唐朝体育交流的特点是中外互相(双向)交流,如马球从波斯传入唐朝,唐朝的围棋等也传到国外。或有交流有创新,如中国在借鉴的同时还融入自己的创造。
(4)由材料“头部流动的明亮色彩线条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左手掌心的心形图案,代表着中国对全世界朋友的热情欢迎”并结合所学可知,举办冬奥会可以扩大我国与外国的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增强中国的民族凝聚力与爱国之情;拉动中国经济等。
故答案为:
(1)文献史料:①③;实物史料:②;图像史料:④。
(2)国家经济实力雄厚(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级的兴起、政治环境的宽松、统治者的支持、社会风气开明等。(写出两点)
(3)丝绸之路;特点:中外互相(双向)交流,如马球从波斯传入唐朝,唐朝的围棋等也传到国外。或有交流有创新,如中国在借鉴的同时还融入自己的创造。
(4)举办冬奥会可以扩大我国与外国的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增强中国的民族凝聚力与爱国之情;拉动中国经济等。(从体育与科技、体育与外交、体育与未来等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史料的分类、唐宋时期体育运动流行的原因、古代东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唐朝体育交流的特点、举办冬奥会的意义等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应用能力,重点掌握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及史料的分类相关知识。
20.【答案】【小题1】不同:第一次以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农产品为主;第二次主要是工业成就模型。原因:1957 年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在工业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小题2】例如:1972 年,尼克松访华,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为 1986 年中美经济交流奠定了基础。(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小题3】主要原因: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如:神舟系列飞船模型,三峡大坝模型;移动支付软件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解析】本题以“新中国国礼的演变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表格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中美关系相关知识,明确国礼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再现再认史实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美关系的相关史实。
21.【答案】【小题1】19世纪60年代。
【小题2】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向欧美的扩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60-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内燃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二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推广,对现代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解析】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治维新、《共产党宣言》、两次工业革命、俄国1861年改革等相关史实。
第1页,共1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