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天一实验学校中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天一实验学校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
1.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考古学者在我们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的遗址是(  )
A. 北京人遗址 B. 山顶洞人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2. 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一大变”是指(  )
A.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分封制取代世袭制 C.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 行省制取代郡县制
3. 宋人冯必大《咏史》:“亭长(指刘邦)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诗中的“清凉水”喻指(  )
A. 休养生息的政策 B. 布衣将相的格局 C. 地方诸侯的解决 D. 汉承秦制的策略
4. “我们一起打疫苗,一起苗苗苗苗苗”,被网友们评为“深圳最有趣的打疫苗标语”。早在东汉末年,一位名医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孙思邈 D. 李时珍
5.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下列历史人物与其事迹搭配错误的是(  )
A. 李冰--主持修建了秦国水利工程都江堰 B. 忽必烈--建立元朝,完成了全国统一
C. 郑和--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D. 康熙--中俄发生两次雅克萨之战
6. 归纳法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是(  )
A. 夏商周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 秦汉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C.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7. 隋唐时,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以至王建有诗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
A. 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 少数民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
C. 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 四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
8. 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 重农抑商 B. 重文轻武 C. 和亲会盟 D. 闭关锁国
9. 如图三幅图中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出(  )
A. 中外交流频繁 B. 疆域面积扩大 C. 经济重心南移 D. 政治中心南移
10. “其版图‘有汉唐之地而加大’,其人民‘有汉唐之民而加多’,包括西藏的藏族在内的所有民族就都统一在一个中央政权之内了。”这个王朝是(  )
A. 辽 B. 北宋 C. 金 D. 元朝
11. 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曾经评价“这是明代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情。从明代下半期到清代末年三四百年间,……真是中国历史上最断丧人才的。”材料中“最坏的一件事”是指(  )
A. 闭关锁国 B. 废除丞相 C. 八股取士 D. 兴文字狱
12. 古代印度文明有其独特的魅力。下列与印度文明有关的是(  )
①佛教②种姓制度③阿拉伯数字④《汉谟拉比法典》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3. 何顺果在《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中强调:“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的分开,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西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有着其最大的公约数。”文章中所提到的“最大的公约数”是指(  )
A. 推翻封建统治,扫除发展障碍 B. 伸张“权利”,争取“人权”
C. 推翻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 D. 进行殖民扩张,完成资本积累
14. 历史学家刘宗绪指出: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由此分析,这个时期美国、俄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A.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B. 使三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C. 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 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15. 有学者将20世纪早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特点简要概述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历史事件符合“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是(  )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巴黎公社的建立
C. 第一国际的建立 D. 十月革命的胜利
16. 1933年,一位著名记者先后游历了苏联、美国、德国和日本,发表了以下四篇报道。你认为报道错误的是(  )
A. 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B. 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
C.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法西斯上台 D. 西方国家进入经济发展“黄金时期”
17. 绘制示意图梳理知识结构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以下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18. 1933年3月,罗斯福制定了以保全人力和自然资源为目标的“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计划。它吸收18至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诸如造林、防火、防洪、筑路等工作,每月工资30美元。保护队在美国参战前的8年多,先后吸收了150万青年,开辟了数百万英亩的国有林区和公园等。与此相关的新政措施是(  )
A. 整顿金融体系 B. 调整农业政策 C.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 推行“以工代赈”
19.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下列对“福利国家”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 包括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两大类
C.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D. 社会福利支出过大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20. 20年前中国为加入某一国际经济组织,接受了许多苛刻的条款,甚至放弃了很多本该享受的特殊待遇。20年后,因为加入该组织而获得的机遇,中国已在18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4万多家企业,拥有了超过220万人的外籍员工。中国加入该组织(  )
A. 维护了世界的持久和平 B. 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C. 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D. 呼应了自主的不结盟政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2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北宋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巨著是 。
22. 元朝时,政府设立 管理琉球;清朝时,设置 管辖新疆。
23. 1945年成立的 与1995年成立的世界 组织,成为支撑、协调世界政治、经济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0分)
24.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统治者均采取措施加以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根据材料一所示,请写出唐朝在中央和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名称。
材料二: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将胡惟庸抄家灭族,大肆捕杀胡惟庸同党,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哪些“重大改组”?(举1例)
材料三: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清朝中后期的政治生活中,成为了王朝的权力中心。”
(3) 材料三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是清朝的什么机构?是由哪个皇帝设立的?
(4)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25. 改革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 秦策三》
(1) 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改革?改革中哪一措施最直接地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
材料二:《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诸北语(鲜卑语),一从正音(汉语)……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2) 材料二中体现的是哪次改革?顺应了当时怎样的历史潮流?
材料三:1069年,宋神宗时期开始变法。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3) 材料三描述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次变法?并列举一项变法的措施。
(4) 综合上述内容,谈谈改革对当下中国改革的启示。
26. 近代以来,欧洲曾“独领风骚数百年”,也曾“硝烟弥漫不见天”。历经几度浮沉,欧洲国家似乎悟出了相处之道,逐渐走向联合。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领先的欧洲】
材料一:某学习小组以“领先的欧洲”为研究主题,绘制了下面思维导图。
(1) 请根据所学知识填写上图中①②③处的相关内容。
(2) 请写出①这场运动中英国的代表人物及②这种制度确立的相关法律文件。
(3) 请写出③这一时代中欧洲的一项科技成就。
【衰落的欧洲】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浪潮席卷了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殖民统治。到20世纪中叶,随着美苏的崛起,世界变成了两极格局,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4) 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衰落的原因。
【联合的欧洲】
材料三: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它们逐渐走上了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如今,欧盟作为世界上的重要一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和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目的。
(6) 根据欧洲从繁荣到衰落再到复兴的历程,概括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考古学者在我们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的遗址是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故选:D。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知道考古学者在我们所处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的遗址是河姆渡遗址。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
【解析】据题干“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西周到战国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权力很大,并威胁到周王室,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刘邦的“约法三章”本质上是废除秦朝暴政,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适应了人民群众的要求,这是刘邦成功的关键,A项正确;布衣将相指的是西汉政权建立后形成的由布衣出身的人致身将相的局面,在此处指代不明确,排除B项;西汉建立之处,百废待兴,统治者者首先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迅速安定下来,地方诸侯的解决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秦朝实行暴政,汉朝不可能全面继承秦制,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汉高祖的统治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思考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西汉的历史的识记和理解,掌握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4.【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伤寒杂病论》重点论述了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以及如何辨别治疗的方法,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排除;C项是唐朝医药学家,排除;D项是明朝医药学家,排除。
本题主要考查张仲景的相关史实,关键信息是:提出了“治未病”理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张仲景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持修建了秦国水利工程都江堰是李冰;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完成了全国统一;康熙帝在位时发动两次雅克萨之战,维护了中国主权,故ABD表述正确;1662年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是民族英雄郑成功,郑和是明朝七下西洋的航海家,故C搭配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的修建、元朝的建立、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和下西洋、康熙帝与雅克萨之战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的修建、元朝的建立、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和下西洋、康熙帝与雅克萨之战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答案】D
【解析】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期,排除。
B.史前时期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时期,排除。
C.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排除。
D.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属理解层面的要求,需要结合明清时期的史实进行归纳概括。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就是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进行综合概括。平时注意依据目录中的单元主题列相应史实,或者依据史实归纳主题,反复训练,灵活作答。
7.【答案】A
【解析】隋唐时,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以至王建有诗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少数民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不仅仅是四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开放的社会风气,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开放的社会风气,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文官在朝廷、地方甚至军队中地位都高于武将,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败多胜少。
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重文轻武的认识。
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宋朝的主要史实。
9.【答案】C
【解析】据图片看出,西汉末年北方人口密度远远超过南方,唐朝时期北方人口密度比与南方人口密度大,宋朝末年南北方人口密度大致相当,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出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知道图片人口密度的变化反映出经济重心南移。
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它完成统一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元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D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疆域,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疆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1.【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是中国历史上最断丧人才的”可知,评价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因为该制度下,应试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不允许考生发挥自己的见解,不讲求实际学问,成为统治者思想文化专制的工具,所以说它“是明代考试制度里最坏的一件事”。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八股取士。八股取士使中国的考试制度在走向标准化同时,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强对士人思想的控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解答本题要把握好考查的知识点是八股取士,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
12.【答案】C
【解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佛教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古印度文明代表--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的相关史实。
本题以印度作为文明古国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古代亚非文明成就。
13.【答案】B
【解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了《权利法案》,美国独立战争中颁布了《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中颁布了《人权宣言》。这些文件都伸张“权利”,争取“人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故选:B。
本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为依托,考查早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点。
本题要求学生掌握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
14.【答案】A
【解析】历史学家刘宗绪指出: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由此分析,这个时期美国、俄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分别是美国内战、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美国独立战争使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排除B;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排除C;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美国内战、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美国内战、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D
【解析】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到现实,故D正确;《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由空想到科学,巴黎公社的建立是由理论到实践,第一国际的建立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符合“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是十月革命的胜利。
16.【答案】D
【解析】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爆发,迅速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持续时间比较长,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涉及范围特别广,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破坏性特别大,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选项D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相关史实。
17.【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示意图和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战后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表述正确,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化学工业,但是计算机网络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之一,A排除;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无关,C排除;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多极化趋势出现也是在冷战时期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冷战”后的世界不符,D排除。
本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通过一系列条约以及国联的建立,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战后和平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极不稳定的,它仅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掌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影响。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意思,政府给失业的青年以公共服务性工作为主,并给予一定报酬,体现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措施,故D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新政,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使大量失业者和穷人有工作可做,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吸引大量失业者,增加了就业机会,这些工程包括许多巨型堤坝和水库如田纳西水利工程,公共工程兴建,在客观上刺激了消费需求,扩大了内需,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识记与灵活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特点以及影响。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对罗斯福新政措施“以工代赈”的理解。
19.【答案】C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ABD选项表述正确,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福利制度的相关史实。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亦称“福利国家”制度,大体上包括社会保障和福利补助两大类,覆盖社会多个方面,使广大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福利制度的相关史实。
20.【答案】B
【解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中国主动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开放融入世界。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据题干信息“因为加入该组织而获得的机遇,中国已在18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4万多家企业,拥有了超过220万人的外籍员工”可知,中国加入该组织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经过和意义。
21.【答案】《史记》,《资治通鉴》
【解析】据所学可知,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约3000年的史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将近三百卷。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北宋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巨著是《资治通鉴》。
故答案为:
《史记》《资治通鉴》。
本题主要考查《史记》《资治通鉴》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史记》《资治通鉴》的异同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北宋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巨著的相关史实。
22.【答案】澎湖巡检司,伊犁将军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元朝时,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清朝时,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加强了对北部和西北部边疆的统治。
故答案为:
澎湖巡检司;伊犁将军。
本题考查澎湖巡检司和伊犁将军的设置,属识记层面的要求,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元朝和清朝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3.【答案】联合国,贸易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提出了建立战后国际安全组织的主张。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世界贸易组织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它与联合国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本问填:联合国和贸易。
故答案为:
联合国;贸易。
本题主要考查了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24.【答案】【小题1】三省六部制;行省制。
【小题2】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任意1点)
【小题3】军机处;雍正。
【小题4】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皇权不断加强。(意思接近亦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需要考生掌握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制、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军机处等史实,重点掌握君主专制演变的总趋势。
本题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统治者均采取措施加以完善为切入点,以三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唐、元、明清君主专制加强措施,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
25.【答案】【小题1】商鞅变法;奖励军功。
【小题2】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
【小题3】王安石变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任意1项)
【小题4】改革能推动社会发展;改革要立足于本国国情;改革要遵循客观规律;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改革需要强有力的后盾支持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以及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影响、王安石变法以及措施、改革对当下中国改革的启示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以及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影响、王安石变法以及措施、改革对当下中国改革的启示等知识。
26.【答案】【小题1】文艺复兴;君主立宪;电气。
【小题2】莎士比亚;权利法案。
【小题3】汽车、内燃机、现代炸药、人造纤维。(任意1点)
【小题4】二战的破坏;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美苏的崛起。(任意2点)
【小题5】美国的援助(马歇尔计划);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发展经济、自强。(任意1点,意思接近亦可)
【小题6】思想解放、先进的制度、科技创新、远离战争、和平发展、加强国际间合作。(任意1点,意思接近亦可)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示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文艺复兴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欧洲衰落的原因、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目的、欧洲从繁荣到衰落再到复兴的历程给我们的启示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文艺复兴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欧洲衰落的原因、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目的、欧洲从繁荣到衰落再到复兴的历程给我们的启示等知识。
第1页,共1页

2023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天一实验学校中考历史一模试卷(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