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吉林省通化市重点中学火箭班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2023年吉林省通化市重点中学火箭班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各区域间经济、文化融合深化,另一方面各诸侯国争战不断,民众苦不堪言。与此同时,“百家”虽然“异说”“百虑”,但“天下同归”的旨趣是一致的。据此可知当时(  )
A. 争霸战争推动经济文化发展 B. 天下归于一统渐成民心所向
C. 百家争鸣促使思想交融完成 D. 诸侯变法促进政治认同增强
2. 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置司隶校尉督察京畿地区,职责与各州部刺史相似;又在丞相府内设置司直,辅佐丞相纠举不法;形成了御史中丞督司隶、司隶督丞相、丞相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刺史督二千石以下至墨绶的局面。这些措施(  )
A. 解决了社会主要矛盾 B. 促进了行政效率提高
C. 限制了君主专制权力 D. 推动了监察制度发展
3. 唐代之前,出于远距离运粮成本的考虑,商人们奉行“千里不贩籴”的行规。至北宋,“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并涌现出定陶等一批商业重镇。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
A. 区域经济繁荣促进地域性商帮兴起 B. 抑商政策废驰影响商人的社会地位
C. 水运交通发展推动长途贩运的兴盛 D. 城市商业繁荣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4. 如图为故宫博物院藏《塞宴四事图》局部,描绘了乾隆皇帝举行盛大宴会的场面,所谓“四事”即伴奏、相扑、套马和赛马,画面的中心焦点处即为相扑。该画作可以用来说明清代(  )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风气如何 B. 尚武精神受到统治阶层推崇
C. 宫廷绘画注重画面雍容华贵 D. 体育训练提升军队战斗实力
5. 19世纪后半期,中国对西方学问的认识出现了从“夷学”到“西学”“新学”的演变。上述演变反映出国人对
(  )
A. 中西平等交往的渴望 B. 西方文化的心理变化
C.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D. 资产阶级文化的推崇
6.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徒有其表而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及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这表明当时(  )
A. 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 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C. 社会变革亟需开展思想启蒙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7.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通电提出“立即动员全国海陆空军,准备应战……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洛川会议上进一步制定了“全国军队总动员”和“全国人民总动员”的方针。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 积极推动全民族抗战 B. 赢得了舆论宣传的主动权
C. 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D. 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实现
8. 1977年1月2日的《人民日报》指出:“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决不依赖外国技术,迷信外国技术,决不同外国搞联合经营,也决不接受外国的贷款”。1978年4月,对外贸易部部长李强在广交会上再次强调这一原则。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A. 思想解放任重道远 B. 对外开放水平有所提升
C. 国内经济政策多变 D. 计划经济体制出现松动
9.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在10世纪前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初期的城市是封建主领地的一部分,城市居民要向封建领主缴纳赋税和提供劳役,受封建领主司法和行政的管辖。12世纪,在英国属于国王所管辖领地的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2/3。当时英国这一状况(  )
A. 基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B. 有利于封建国王的统一事业
C. 蕴藏着近代欧洲民主政治因素 D.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王权力
10. 有学者认为:在18世纪,科学和理性凌驾于价值之上,成为衡量万物的标尺,价值在理性肆无忌惮的扩张中被削弱甚至被吞噬了。该学者意在(  )
A. 反思启蒙运动 B. 抵制工业文明 C. 否定理性主义 D. 弘扬科学精神
11. 马克思认为,革命是特定民族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特定国家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不可调和的表现。革命的发动与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本国革命主客观条件的成熟程度。这一观点(  )
A. 强调阶级斗争的不可调和 B. 基于人民群众觉悟的提高
C. 否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D. 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现实
12. 如图为1980~2018年不同经济体GDP占世界总量比较统计。这反映出(  )
A. 新兴国家的地位显著提升 B. 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增强
C. 发达国家经济正逐渐衰退 D. 世界经济的新秩序已建立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鸦片战争后国家主权思想开始在中国兴起,纵观国家主权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和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洋务运动时期,国家主权思想的主要理论资源和概念工具是西方国际法,尤其是丁韪良所译《万国公法》,洋务派把《万国公法》视为“彼此可相维系而不可统属之道”,在外交实践中援引《万国公法》维护国家主权;第二阶段是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喊出了“兴民权”的口号,梁启超论证了民与国、民权与国权的密切关系:“国者何?积民而成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第三阶段是辛亥革命时期……邹容主张:“无论何时,政府所为有干犯人民权利之事,人民即可革命,推倒旧日之政府,而求遂其安全康乐之心。”胡汉民认为,主权“即独立权也,其为独立也,以对于外部不受干涉,为其活动之原则”。
——摘编自《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思想的兴起与演进》
(1)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思想不断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中期,经过改革,英国建立了一套现代意义上的税收体系。在18世纪,关税、消费税和土地税已经成为国家的常规税收和主要财政来源,形成了稳定的复合税制;税收征管方式也由包税制转为由政府直接征收,并逐渐实行科层化的管理;税收结构根据经济发展和国家需要在不断优化、调整,18世纪中期,税收收入中以消费税和关税为主体的间接税比例已经超过了直接税。这一稳健且高效的现代税收制度对18世纪英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推动了英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发展,而且为英国在持续的对外战争中提供了财政支持和保障。
——摘编自张荣苏《论英国现代税收制度的确立》
材料二:中国税收法律体系近代化的步伐始自清末,尽管政权不断递嬗与更迭,但近代税制改革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即都致力于以直接税为主的新税种的引入。晚清时期,各新税种的引入主要停留在观念层面上。北洋时期建立了由直接税和间接税组成的税制体系……同时,不遗余力地增加新税种,致使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民群众不堪
重负。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组建伊始,就非常关注其赖以维持生存的财税问题……然而,中国近代税制改革的步伐被20世纪30年代的日寇侵华骤然打乱了整体步伐,随着东南沿海……沦陷,海关被侵,国民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锐减……为筹措军费弥补赤字,国民政府……加紧苛捐杂税的征收,结果导致税源枯竭。
——摘编自梁凤荣《新税引入与中国税收法律体系之近代化》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与中国近代税制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进行税制改革的原因及其影响。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美]丹尼斯 谢尔曼等《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列出信息,论题明确具体,史实准确无误,表述逻辑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材料不仅涉及争霸战争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内容,也提到民心思定,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各区域间经济、文化融合深化,另一方面各诸侯国争战不断,民众苦不堪言。与此同时,‘百家’虽然‘异说’‘百虑’,但‘天下同归’的旨趣是一致的。”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一方面促进了民族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同时各派思想进行争鸣,但都希望构建一个和谐理想的社会,在社会动荡下,民心思定,当时天下归于一统渐成民心所向,故B项正确;
C.“百家争鸣促使思想交融完成”此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
D.材料未涉及诸侯变法促进政治认同增强,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百家争鸣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司隶校尉、刺史、司直都是监察体系的表现,推动了监察制度发展,D正确;
A说法绝对,排除;
B与材料无关,排除;
监察体系发展强化了专制,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监察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监察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隋朝修建大运河,沟通了南北,因此在宋代,商人远距离贩运粮食的现象增多,而且在大运河延安出现了商业重镇,这说明水运交通发展推动长途贩运的兴盛,C项正确;
商帮出现是在明清,排除A项;
材料并不能反映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排除B项;
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时期的商业,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宋朝时期水陆交通的发展接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北宋时期的商业,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A.“决定”说法错误,排除;
B.根据“即伴奏、相扑、套马和赛马,画面的中心焦点处即为相扑”分析可知,当时皇家宴会场景涉及套马、赛马和相扑,体现了当时统治者推崇尚武精神,B正确;
C.材料强调的是“相扑、套马和赛马”,并非宫廷画雍容华贵,排除;
D.材料反映的是宴会场景,不能看出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排除。
故选:B。
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的统治,解题关键信息是“即伴奏、相扑、套马和赛马,画面的中心焦点处即为相扑”。
本题侧重于考查清朝的统治,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5.【答案】B
【解析】A.对西方称呼的变化与中西平等交往的渴望无关,故A项错误;
B.根据材料“中国对西方学问的认识出现了从‘夷学’到‘西学’‘新学’的演变。”可知中国从不了解西方,把西方等同于落后民族和国家到后来对西方增多了解,认识到其进步之处,说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增多,国人对西方文化出现心理变化,故B项正确;
C.材料所述演变反映了国人对西方文化出现心理变化,,并非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故C项错误;
D.材料所述与资产阶级文化的推崇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A.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对民主共和缺乏认识,因此A错误;
B.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不涉及袁世凯,排除;
C.根据“虽然今日之共和,徒有其表而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及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民众尚未完全接受民主共和观念,因此强调社会变革需要开展思想启蒙,C正确;
D.材料涉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问题,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解题关键信息是“虽然今日之共和,徒有其表而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及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7.【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发表的通电和洛川会议制定的“全国军队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方针都体现了中共积极面对民族危机,推动全民族抗战,故A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到舆论宣传的主动权的争夺,故B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中共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故C项错误;
当时国共两党还没有实现合作,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分析。
本题考查中共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努力,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决不依赖外国技术,迷信外国技术”“决不同外国搞联合经营,也决不按受外国的贷款”等信息可知,当时中国拒绝使用外国资金和技术,思想解放阻力重重,A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对外开放,排除B项;材料是对外政策,不是国内经济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体制,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材料“12世纪,在英国属于国王所管辖领地的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2/3”体现的是英国国王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这推动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有利于封建国王的统一事业,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经济形态的变化,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逐渐走向中央集权,不是民主政治,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国王权力的削弱,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世纪城市自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中世纪城市自治的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世纪城市自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价值在理性肆无忌惮的扩张中被削弱甚至被吞噬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即启蒙运动时期,休谟关注人性,思考理性、真理和道德的关系,用人性和道德的复杂多变质疑理性的标准作用,体现了思想家对启蒙运动的反思,A项正确;
该学者论述的是价值与理性的关系,是在反思启蒙运动,并非抵制工业文明,排除B项;
该学者发展了而非否定了理性主义,排除C项;
该学者是在反思科学与理性的影响,弘扬科学精神与“科学和理性凌驾于价值之上,成为衡量万物的标尺”等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需要考生掌握启蒙运动的内容及其核心思想。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和提取信息、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1.【答案】D
【解析】从材料“革命是特定民族国家内部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特定国家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不可调和的表现。革命的发动与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本国革命主客观条件的成熟程度”可以看出革命活动要以各国的国情相结合,要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D正确;
ABC选项不符合题干的特征,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特征来解答。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如图为1980~2018年不同经济体GDP占世界总量比较统计”可知,亚洲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的GDP在世界总量中的占比不断增加,反映了新兴经济体的实力不断增强,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
部分新兴国家的地位依然低下,排除A项;
材料只是体现一段时间内,发达国家占比下降,不等同于经济正逐渐衰退,排除C项;
世界经济的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需要结合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特点来解答。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小题1】变化:由洋务运动时期运用国际法挽利权的思想,到戊戌维新时期的兴民权以维国权思想,再到辛亥革命时期运用人民主权理论维护国家主权的思想。原因: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国人对列强侵华认识的深入;西方近代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小题2】影响:推动近代中国由封建王朝向民主共和的近代民族国家转变;促进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思想解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思想的变化。第(1)问,提炼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分析作答;第(2)问,结合材料中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思想的变化内容及所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国家主权思想的变化,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4.【答案】【小题1】英国:稳健推进;确立以关税、消费税和土地税为核心的复合税制;开征直接税,大力推行间接税。中国:起步时间晚;引入西方税制;以直接税为主;发展艰难;税种混杂。
【小题2】原因:统治危机的加深;西学东渐;腐败政权的掠夺。影响:有利于近代税制体系的建立;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苛捐杂税激化了社会矛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英税制的对比。第(1)问,提炼概括材料信息进行作答;第(2)问,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阶段特征及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英税制的对比,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15.【答案】根据材料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思想领域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观点: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阐述:根据材料中所列的史实,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与人们思想转变之间的关联入手,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推动启蒙运动兴起。如16-17世纪,以牛顿经典力学为标志的近代科学突飞猛进,推动当时人们的观念发生转变。近代科学强调现世的重要性,通过对现实事物的考察,实现了宗教观和字宙观的转向,使人们从神学束缚中逐步解脱出来。近代科学通过观察和实验去获得正确的知识.强调知识的领悟并不以信仰为前提,充分肯定了人的理智创造性和自主性。近代科学以数学公式表述其规律,将神秘因素从自然秩序和规律中剔除出去。
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得出综上所述,近代科学革命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发展,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阐述:16-17世纪,以牛顿经典力学为标志的近代科学突飞猛进,推动当时人们的观念发生转变。近代科学强调现世的重要性,通过对现实事物的考察,实现了宗教观和字宙观的转向,使人们从神学束缚中逐步解脱出来。近代科学通过观察和实验去获得正确的知识.强调知识的领悟并不以信仰为前提,充分肯定了人的理智创造性和自主性。近代科学以数学公式表述其规律,将神秘因素从自然秩序和规律中剔除出去。
综上所述,近代科学革命推动了理性主义的发展,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示例二:
论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开展。
阐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以及革命后英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法国启蒙运动的产生具有先导作用。英国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权.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这些都给了久已向往革命的法国资产阶级以莫大的鼓舞。英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的实践都为法国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实践了早期启蒙思想的主张,推动了法国启蒙运动高潮的到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科学技术,要求学生结合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科学技术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科学技术,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2023年吉林省通化市重点中学火箭班高考历史二模试卷(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