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镇高中2022-2023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无答案)
新安镇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现象属于渗透作用的是:①水分子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②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细胞膜;③蔗糖分子通过细胞膜;④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液泡膜。( )
A.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已知鱼鳔是一种半透膜,并且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伸缩性。某同学用鱼鳔做模拟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开始一段时间内,鱼鳔小袋吸水膨胀
B.鱼鳔小袋不再膨胀后,内外液体浓度相同
C.鱼鳔小袋可模拟处于清水中的成熟植物细胞
D.鱼鳔膜可模拟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
3.渗透装置中的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S1是蔗糖溶液,S2为蒸馏水,一段时间后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长颈漏斗内外液面高度差为Δh。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液面上升的速率逐渐加快
B.液面不再升高时,S1的浓度大于S2的浓度
C.Δh的值与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差有关
D.达到渗透平衡时,水分子从S1到S2的扩散速率
等于从S2到S1的扩散速率
4.正确的实验往往能达到特定的目的。下列各项中,不能通过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达到相关实验目的的是( )
A.判断成熟的植物细胞的死活 B.证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C.证明成熟的植物细胞能进行渗透吸水 D.证明水分子可以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
5.取某一红色花冠的2个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花瓣细胞,将它们分别放置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细胞失水量的变化如图1,液泡直径的变化如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第4分钟后乙溶液中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B.第6分钟后甲溶液中细胞可能会因失水过多而死亡
C.图2中曲线I和图1中乙溶液中细胞失水量曲线对应
D.图2中曲线Ⅰ、Ⅱ的差异与甲、乙溶液浓度有关,与溶质的种类无关
6.如图是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后复原过程操作流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制片时材料的选择必须是活的材料,通常选用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
B.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先后两次用到吸水纸吸干多余的残留液体并进行两次前后对照
C.③→④与⑤→⑥过程中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向是单向的
D.发生质壁分离后的洋葱鳞片叶细胞原生质层紫色加深
7.如图为物质进出细胞的两种方式,对该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I和Ⅱ分别表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B.I和Ⅱ分别表示胞吞和胞吐
C.葡萄糖、性激素以Ⅱ方式进入细胞
D.氧气是以I方式进入细胞的
8.图甲、乙分别表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介导的两种物质运输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运输方式都是溶质分子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协助扩散
B.通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
C.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直径和形状相适配、电荷相适宜的分子或离子通过
D.溶质分子经过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时都需要与其结合,使蛋白构象发生改变
9.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细胞膜含有丰富的水通道蛋白,硝酸银(AgNO3)可使水通道蛋白失去活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经AgNO3处理的红细胞在低渗蔗糖溶液中会膨胀
B.经AgNO3处理的红细胞在高渗蔗糖溶液中不会变小
C.未经AgNO3处理的红细胞在低渗蔗糖溶液中会迅速膨胀
D.未经AgNO3处理的红细胞在高渗蔗糖溶液中会迅速变小
10.如图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已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胞吞、胞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已知 B 为大分子物质,②不消耗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腺分泌唾液淀粉酶不能用①过程表示
B.⑤或⑥可表示自由扩散
C.③④两种方式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D.①可表示葡萄糖进入人体红细胞
11.图表示细胞膜运输物质的速率与物质浓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可表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甘油的情况
B.图中P点之前限制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是载体数量
C.图中P点之后限制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可能是能量
D.根细胞吸收Mg2+速率随O2浓度变化也能用图中曲线表示
12.下列关于胞吞和胞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运输物质的过程中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蛋白质参与
B.胞吐和胞吞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
C.有些小分子物质也可能以胞吐方式运出细胞
D.抗体合成及胞吐过程可体现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具连续性
13.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酶是活细胞产生的;
②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都是酶;
③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具有专一性、高效性;
④酶促反应与外界条件无关;
⑤淀粉酶能促进淀粉水解;
⑥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起催化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⑤
14.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中,所选材料与试剂最合理的组别是( )
组别 实验课题 选用材料与试剂
A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B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斐林试剂
C 酶具有高效性 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酶溶液、FeCl3溶液
D 酶具有专一性 蔗糖酶溶液﹑淀粉溶液、蔗糖溶液、碘液
A.A B.B C.C D.D
15.研究小组进行了“探究Cl-和温度对胰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l-可以改变胰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溶液中Cl-浓度
C.胰淀粉酶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
D.先将酶与底物混合后再调节温度进行观察
16.下图表示在最适温度条件下,H2O2分解产生的氧气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改变及结果正确的是( )
A.若增加H2O2量,则e点上移,d点右移
B.若增加酶含量,则e点上移,d点左移
C.若适当升高温度,则e点不移,d点左移
D.若适当降低pH,则e点下移,d点右移
17.酶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加酶牙膏能分解牙缝中的细菌等,使牙齿亮洁、口气清新
B.用开水可以加速溶解加酶洗衣粉,使去污的效果增强
C.乳糖酶将乳糖降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有利于乳制品的消化吸收
D.新鲜的禽肉过一段时间再煮,肉反而更鲜嫩,与禽肉细胞中含各种水解酶有关
18.如图为ATP的分子结构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五碳糖为脱氧核糖,含氮碱基为腺嘌呤
B.1个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C.该分子中2个特殊化学键容易断裂
D.ATP中的能量可来自光能和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19.如图所示为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TP合成与吸能反应相关联
B.在植物体内能量1,只来自细胞呼吸
C.ATP脱去末端两个磷酸基团是构成DNA的原料
D.两个反应总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20.蛋白质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的机理如下图所示,形成有活性的蛋白质是一个磷酸化的过程,形成无活性的蛋白质是一个去磷酸化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属于不可逆反应
B.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团使蛋白质磷酸化
C.蛋白质磷酸化过程是一个放能反应
D.蛋白激酶作用后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改变
21.若把ATP中的核糖替换为脱氧核糖,则会形成dATP(dA—Pα~Pβ~Pγ)。下列关于ATP和dATP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们都是由C、H、O、N、P组成
B.动物细胞合成ATP的结构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C.以dATP为原料制备32P标记的DNA片段,标记部位应在α位磷酸基团
D.1分子dATP彻底水解后可得1分子腺苷、1分子脱氧核糖和3分子磷酸
22.科学家研究发现,向刚刚失去收缩功能的离体肌肉上滴葡萄糖溶液,肌肉不收缩;向同一条肌肉上滴ATP溶液,肌肉很快就发生明显的收缩。这说明( )
A.葡萄糖是能源物质 B.ATP就是能量
C.葡萄糖是直接能源物质 D.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23.某同学利用图所示装置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甲和乙都是实验组,属于对比实验
B.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可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
C.将澄清石灰水换成溴麝香草酚蓝溶液,若溶液由绿变蓝说明酵母菌产生了CO2
D.乙装置中的酵母菌培养液可在酸性条件下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灰绿色
24.下列有关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同点,不正确的是( )
A.都有[H]的生成与利用 B.各阶段都有ATP的生成
C.都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D.都是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25.如图是酵母菌呼吸作用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条件Y下,葡萄糖在线粒体中被分解
B.在条件Y下,葡萄糖中释放的能量有三个去向
C.物质a产生的场所有线粒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D.在条件X和条件Y下,均有大量能量的释放
26.如图是在适宜温度条件下测得的小麦种子气体交换相对值与O2浓度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马铃薯块茎CO2释放总量与O2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上图表示
B.若图中的AB段与BC段的距离等长,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占总消耗量的一半
C.P点时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
D.图中O2吸收量最终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细胞中呼吸酶的数量有限.
27.将酵母菌细胞膜破碎后,通过离心处理为只含细胞质基质的上清液和只含细胞器的沉淀物两部分。按照表格提供的环境培养,能够生成CO2的试管有( )
环境 上清液 沉淀物 细胞破碎物
葡萄糖、氧气 ① ③ ⑤
丙酮酸、[H]、缺氧 ② ④ ⑥
A.①②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⑥
28.细胞呼吸的原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中耕松土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以及对无机盐的吸收
B.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乳酸菌代谢可产生丙酮酸、乳酸
C.在控制通气的情况下,利用粮食和酵母菌可以生产酒
D.无氧条件下细胞不进行呼吸作用,有利于果蔬储藏
29.某同学利用银杏叶片完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应将叶片剪碎并充分研磨,然后加入适量二氧化硅、碳酸钙和无水乙醇
B.绿叶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无水乙醇中,可用无水乙醇将色素提取出来
C.如果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浸没在层析液中,将导致分离色素失败
D.如果使用变黄的银杏叶进行实验,滤纸条上从上到下第三、四条色素带可能颜色变浅
30.下列是新鲜绿叶的四种光合色素在滤纸上分离的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连续多画几次滤液细线,以增加色素含量
B.四种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乙色素的溶解度最大
C.水稻在收获时节,叶片中色素量的变化是(甲+乙)<(丙+丁)
D.甲、乙、丙、丁依次表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
二、综合题(共4小题,40分)
31.如图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的示意图,其中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通道蛋白是横跨质膜的亲水性通道,允许适当大小的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请仔细观察图示并回答有关问题。
(1)很多研究成果有力支持“脂溶性物质易通过生物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易通过生物膜”这一事实。这证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图中所示的[ ]________。
(2)鲨鱼体内能积累大量的盐,盐分含量过高时就要及时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经研究鲨鱼体内多余盐分是经途径②排出的,其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3)柽柳是强耐盐植物,它从土壤中吸收Ca2+、K+是通过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方式进行的?请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①实验步骤:
a.取甲、乙两组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柽柳幼苗,放入适宜浓度的含有Ca2+、K+的培养液中。
b.甲组给予正常的呼吸条件,乙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一段时间后测定并计算两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
②实验结果及结论:
a.若两组植株对Ca2+、K+的吸收速率相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成熟的植物细胞在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如图a是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图b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一时刻的图像。请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细胞的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和__________的分离,后者的结构包括____(填图中标号)和______(填图中标号)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
(2)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所需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__。
(3)将形状、大小相同的红心萝卜A和红心萝卜B幼根各5段,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甲~戊)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红心萝卜的幼根称重,结果如图c所示,据图分析:
①红心萝卜A比红心萝卜B的细胞液浓度__________(填“高”或“低”)。
②在甲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一段时间后红心萝卜A的细胞液浓度会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33.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影响H2O2分解的因素,做了三个实验。相应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1、实验2均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3其他条件适宜,实验2、3都以酶做催化剂)。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2、3中的自变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你的理解,图三曲线纵坐标最可能代表__________。
(3)实验2结果反映,bc段O2产生速率不再增大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
(4)实验3的结果显示,H2O2酶的最适pH为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当pH小于d或大于f时,H2O2酶活性将永久丧失,其原因是________。
34.图一是真核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图二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装置图,其装置内的酵母菌是指新鲜的食用酵母菌与5%的葡萄糖溶液制成的酵母菌培养液,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X代表______________物质,能产生ATP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填序号)。
(2)图一中能在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发生的生理过程有_____________(填序号)。
(3)图二可用于判断酵母菌呼吸方式,其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实验后图二中的装置一红色液滴左移,装置二红色液滴不动,请写出其生理过程化学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