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题
1.【答案】C
【必备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难度】简单
【解析】根据材料,黄宗羲批评君主是对于天下危害最大的人,顾炎武主张把天下的权力交给全天下的百姓,而不是皇帝一人独断 ,王夫之反对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三人都批判君主专制,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三位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方面的主张,与“个性自由”“工商皆本”关系不大,排除A项、D项;“兼爱”“非攻”是墨家的主张,排除B项。故选C项。
2.【答案】D
【必备知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难度】简单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文明走向世界不仅体现了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普遍性,也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复兴和融入世界。而且儒家文明是一种和谐文化,不存在对西方文明的抵制问题,D项理解错误,符合题意,选择A项;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普遍性,有利于复兴中华文明、构建和谐世界,ABC三项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3.【答案】B
【必备知识】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难度】简单
【解析】根据“对欧洲经院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被西方称为阿维罗伊的伊本·路世德影响最大,他的著作被规定为巴黎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教科书。”可得出阿拉伯文化传入欧洲,被欧洲人重视及使用,促进了欧洲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B项正确;文艺复兴是14世纪,材料没有涉及到文艺复兴,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谁的更先进,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D
【必备知识】欧洲文化的形成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难度】中等
【解析】材料“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反映了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向人传授知识和道德,探求真理和智慧,这体现了苏格拉底致力于用知识和理性去认识和解释世界,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苏格拉底向人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等技巧,排除A项;文艺复兴破除了封建神学对人们的思想束缚,而不是苏格拉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苏格拉底致力于做一名社会道德教师,而不是培育社会道德教师,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A
【必备知识】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难度】中等
【解析】由题意“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拉美古代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分布着较高水平的古代印第安文明,而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这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是否具有自我封闭倾向,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出是对东亚文明的移植,排除C项;古代印第安文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并且从材料中无法做出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必备知识】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难度】拔高
【解析】据题意可知,西哥特首领对待罗马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意图消除罗马转变为重构罗马,认为只有借助罗马的法律才能建立稳固的统治,由此说明人口迁移促进了文化重构和认同,B项正确;西哥特首领对罗马帝国态度的变化体现的是对罗马文化的认同,并不是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的对立,也没有体现战争对罗马文明的破坏,排除AC项;4世纪中后期的罗马帝国确实已经走向衰落,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这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
【必备知识】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难度】简单
【解析】根据材料中“黑奴传播非洲迷信故事、土著和黑人皈依天主教、西班牙教堂里的巫术气息”可知,非洲文化、印第安人文化与西方殖民者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拉美不同种族文化的交融,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种族歧视,而是强调拉美不同种族文化的交融,排除B项;小说故事情节为虚构,因此无法真实再现法国殖民扩张的史实,只能从侧面反映,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化融合,并未说明人民对和平的珍惜,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必备知识】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难度】中等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西进运动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所以西进运动中原住民的灾难根源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印第安人落后与西部土地资源丰富的状况在西进运动前很长时间内就已经存在,而西进运动时才出现灾难,说明灾难的原因并非“印第安人的落后”与“西部土地资源的丰富”,排除B、C项;白人的贪婪是表面现象,其根源也是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B
【必备知识】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难度】中等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发起“文化再生运动”,融合了多种思想文化,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维系移民社会的安定。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抵制外来文化侵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消除民族差异,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确立儒家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B
【必备知识】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难度】中等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①是移民的最高峰,处于20世纪初,美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产量居世界前列,吸引很多移民。②是移民的最低谷,处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银行关闭,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其他地区人们很少移民到美国,B项正确;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D
【必备知识】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难度】简单
【解析】根据材料“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着欧亚之间主要的贸易路线,……奥斯曼帝国对这些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可知,亚欧洲际贸易被征收重税,提高了交易成本,进而使亚欧贸易往来受阻,D项正确;16世纪,世界强国还有葡萄牙、西班牙、中国等,奥斯曼帝国是否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商路与军事扩张的联系,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对这些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而非维护中西方贸易安全,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B
【必备知识】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难度】拔高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在茶马交易地点设置茶马机构,元朝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司制度,设置驿站,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主导和管理茶马交易,B项正确;对茶马交易的管理不能体现政府对边疆地区垂直管理的强化,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基本经济政策,茶马交易活动主要在西南地区进行,对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重大冲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政府主导和管理西南地区茶马交易,没有强调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13.【答案】D
【必备知识】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难度】中等
【解析】根据材料“1912~1927年部分年份中国陶瓷进出口情况”可知,总体呈现增加趋势,说明当时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国内政局影响对外贸易的有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陶瓷业生产规模趋向扩大的信息,排除B项;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B
【必备知识】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核心素养】家国情怀
【难度】中等
【解析】根据材料,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认为“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可见李圭认为对外交流对国家和百姓有利,希望国人重视对外交流,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辛丑条约》(1901年)后,材料也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其他国家的情况,不能证明美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A
【必备知识】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难度】中等
【解析】阿富汗出土的饰板中,人物形象多来自希腊神话,而车子具有波斯风格,这体现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交汇,A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商贸联系情况,排除B项;材料饰板是静态物品,无法看出希腊文化和西亚文化的同源性,排除C项;宗教因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A
【必备知识】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难度】中等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促进了印度统一文化的发展,即客观上促进了印度文化的重构,A项正确;材料强调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文化的积极作用,并未提到其破坏性,排除B项;民族独立运动属于政治方面的影响,而材料强调文化的重构,排除C项;材料强调英国殖民侵略对印度的影响,并不属于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1)基本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必备知识】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难度】中等
【解析】(1)基本趋势:根据材料“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47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可知,数量不断增加;根据材料“主要移出地”“主要移入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根据材料所处时间及所学知识可知,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根据材料“1500—1850年”“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根据材料“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贡献:根据材料“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等方面回答。
18.【答案】(1)价值:“丝绸之路”是友好合作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互通;是文明交流之路,促进了文化互鉴;是艰辛探索之路,体现了大毅力、大智慧;是共同发展之路,有利于实现和平、发展与繁荣的共同愿景。(8分)
(2)现实意义:共建“一带一路”可降低贸易成本,助力沿线沿岸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把握中国崛起带来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开创国际贸易和合作新模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6分)
【必备知识】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难度】中等
【解析】(1)价值:根据题干材料中郑和下西洋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背景,描绘了张骞遍访西域,与各国政权建立友好关系的场景”体现出“丝绸之路”是友好合作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互通;郑和下西洋和丝绸之路除了政治交流和经济交流外,还是文明交流之路,促进了文化互鉴;根据“张雾在摆脱匈奴长年囚禁后仍心系使命,不畏艰辛继续前行的场景”可知是艰辛探索之路,体现了大毅力、大智慧;根据“体现了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和平、发展与繁荣的共同愿景”可知是共同发展之路,有利于实现和平、发展与繁荣的共同愿景。
(2)现实意义:根据材料“,‘一带一路’交通项目可降低贸易成本,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国、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可知共建“一带一路”可降低贸易成本,助力沿线沿岸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根据“中国作为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人口大国,实现整体脱贫令世界瞩目,中国经验为全球减贫提供了‘活教材’”及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把握中国崛起带来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开创国际贸易和合作新模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19.【答案】(1)异:蒙古西征是单纯的武力征服,而且最终被征服者的文化征服;亚历山大远征不仅是武力的征服还有文化的输出。
同:都以武力征服的方式为文化交流开辟了道路,都受到了被征服地区文化的影响。(6分)
(2)文化的征服才是最持久的征服;在文化竞争中落后文化要被先进文化淘汰;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的动力。(6分)
【必备知识】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难度】拔高
【解析】(1)异同:异:依据材料一“希腊移民涌向东方,带来了他们风格独特的生活方式。希腊化城市中上流社会不管是何种出身、何种文化背景都希望被视为标准的希腊人,他们全盘模仿希腊生活方式”,材料二“无奈文明不及阿拉伯人那么先进的蒙古人不但无法采用宗教和语言来同化他们的人民,蒙古大汗旗下各个汗国的可汗反而还主动接纳了他们所统治的外族人民的语言、文化和宗教”可知,蒙古西征是单纯的武力征服,而且最终被征服者的文化征服;亚历山大远征不仅是武力的征服还有文化的输出。同:依据材料一“正是在希腊、东方文化交流表面上一边倒的时代,希腊本土的社会结构逐渐被东方早已流行的模式所同化”,材料二“蒙古大汗旗下各个汗国的可汗反而还主动接纳了他们所统治的外族人民的语言、文化和宗教”可知,都以武力征服的方式为文化交流开辟了道路,都受到了被征服地区文化的影响。
(2)规律:依据材料一“正是在希腊、东方文化交流表面上一边倒的时代,希腊本土的社会结构逐渐被东方早已流行的模式所同化”,材料二“无奈文明不及阿拉伯人那么先进的蒙古人不但无法采用宗教和语言来同化他们的人民,蒙古大汗旗下各个汗国的可汗反而还主动接纳了他们所统治的外族人民的语言、文化和宗教,因此也使蒙古人作为征服者的至高地位受到了严重的质疑,成就旷古绝今的蒙古帝国于是就这样毁在了蒙古游牧民族的缺乏文明根基上”并结合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动力、影响可以得出文化的征服才是最持久的征服;在文化竞争中落后文化要被先进文化淘汰;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20.【答案】(12分)阐释要点如下
背景: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善了世界各地的交通和通讯水平。
历程:兴起于英国,先传播到欧洲国家,之后美洲、亚洲和非洲的主要国家在20世纪初都接受了足球运动,足球发展成全球性体育运动。
简评:与近代欧洲扩张进程一致;英国(欧美)殖民者和移民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足球运动全球化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文化单向输出,其中也充满了不同主体间的互动和交流。
【必备知识】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难度】拔高
【解析】题目要求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足球运动的全球化加以阐释,就是要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足球运动全球化的背景、历程和评价。背景方面,根据材料“英国的商人遍及世界,英国的军队也四处征伐。”可得出,足球运动全球化与英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有关;根据材料“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是英国与拉美在经济上联系最为紧密的时期。拉丁美洲各国接触足球运动的机会很多,发展也很快。”可得出,英国在拉美的殖民扩张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促进足球运动传播;结合时代背景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交通和通讯水平的进步,也是足球运动全球化的因素之一。历程方面,根据材料“足球运动逐渐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向欧洲大陆传播”、“拉丁美洲各国接触足球运动的机会很多……东亚、西亚、非洲都接触并发展了足球运动”可概括出,足球运动兴起于英国,先传播到欧洲国家,之后美洲、亚洲和非洲的主要国家在20世纪初都接受了足球运动,足球发展成全球性体育运动。评价方面,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足球运动的全球化受到欧洲殖民扩张和世界全球化的影响,促进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崇德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根据下表内容分析,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 )
思想家 主张
黄宗羲 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顾炎武 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王夫之 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
A.提倡个性自由 B.倡导“兼爱”“非攻”
C.批判君主专制 D.主张“工商皆本”
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软实力”理论首倡者约瑟夫·奈曾评论说:“孔子学院是中国展示软实力的
一个重要工具。”下列说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B.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普遍性
C.有利于复兴中华文明、构建和谐世界
D.是对西方文明价值的有效冲击和抵制
3.12-13世纪,阿拉伯哲学家的著作传入欧洲,对欧洲经院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被西方
称为阿维罗伊的伊本·路世德影响最大,他的著作被规定为巴黎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的教科 书。这表明中世纪( )
A.阿拉伯文化促进文艺复兴的到来 B.阿拉伯文化的传入推动欧洲社会发展
C.阿拉伯哲学比欧洲哲学更加先进 D.西方教育发展取决于阿拉伯文化传入
4.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
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苏格拉底以传授知识为生,他的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 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这体现了他致力于( )
A.传授雄辩术、修辞学等知识 B.破除封建神学对人们的思想束缚
C.培养知识渊博的社会道德教师 D.用知识和理性去认识和解释世界
5.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拉美古代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
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 这说明古代印第安文明( )
A.内部发展极其不平衡 B.独立发展且自我封闭
C.是对东亚文明的移植 D.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6.4世纪中后期,遭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后,其首领说:“最初,我强烈要
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我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不过,众多的经验告诉我,没有法律的
国家将国不成国。因此,我选择了较为安全的道路,希望用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 荣光。”西哥特首领对罗马帝国的态度变化表明( )
A.游牧民族与农耕世界的对立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重构与认同
C.战争对罗马文明的严重破坏 D.罗马帝国早已失去昔日的辉煌
7.1949年,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的小说《人间王国》问世,作者运用“神奇现实主义”的
创作手法,描写了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法国统治下的海地,黑奴传播非洲迷信故事、土著 和黑人皈依天主教、西班牙教堂里的巫术气息等现象。据此可知,该作品( )
A.反映了拉美不同种族文化的交融 B.具有深刻的种族歧视倾向
C.真实再现了法国殖民扩张的史实 D.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的珍惜
8.近代美国女作家海伦·亨特·杰克逊撰写了《可耻的世纪》,书中对西进运动揭露说:“只要我
们的边疆还剩下一平方英里掌握在弱小的、孤立无援的主人手里,就会有一个壮实无耻的移民企图去夺取它,而且还有一个文质彬彬的政客为了获得选票和金钱在背后支持他。”由此 可知,美国西进运动中原住民遭受灾难的根源是( )
A.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印第安人的落后
C.西部土地资源的丰富 D.白人移民的贪婪
9.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发起了全国范围的“文化再生运动”,融合进东方的儒家理念、印
度人的气质、马来西亚人的风俗以及西方的理性精神,使得国内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都能够在 新加坡文化中有所体现。此举意在( )
A.抵制外来文化侵装 B.维系移民社会安定
C.消除不同民族差异. D.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第 1 页 共 4 页
10.下面是1860-1970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
和最低谷,其原因分别是( )
A.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冷战格局的影响
D.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1.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着欧亚之间主要的贸易路线,如大不里士—巴士拉丝绸之路,
阿克曼—里沃夫商路,控制了黑海的商品和原料到达伊斯坦布尔的路线,控制了也门和亚丁 至印度的贸易,奥斯曼帝国对这些商路上的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据此可推知,当时奥斯曼帝
国( )
A.已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B.通过商路进行军事扩张
C.维护东西方贸易安全 D.阻碍了亚欧间贸易往来
12.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
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 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
A.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B.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重大冲击 D.促进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13.下表为1912~1922年部分年份中国陶瓷进出口情况。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年次 1912 1913 1915 1917 1922
输出值(两) 2738286 2928288 3775840 3517705 4861446
输入值(两) 3523839 5341803 3743026 6355623 11923412
入超额(两) 785553 2423515 -32814 2837918 7061966
A.对外贸易深受国内政局影响 B.陶瓷业的生产规模趋向扩大
C.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 D.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14.1876年,浙海关税务司文书李圭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后写道,博览会“原以昭友谊,广人
才,尤在扩充贸易”,而国人出外甚少,“多以无益视之”,若能明了西人办会之意,“亟亟焉 图维之,上可以裕国,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国人需重视对外交流
C.美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D.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15.如图是出土于阿富汗的公元前3世纪的饰板,天空中是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背生双翅、
手持长棍和缰绳驾车的是希腊胜利女神妮可,车上头戴皇冠的是希腊自然女神西布莉,车子 具有波斯风格。据此可知( )
A.该饰品体现多元文化交汇 B.东西方商贸联系十分密切
C.希腊文化与西亚文化同源 D.中亚已出现政教合一国家
16.“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
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该论述的主题是,英国殖民侵略( )
A.客观上促进文化重构 B.建设性远大于破坏性
C.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 D.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
第 2 页 共 4 页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 奴约为1500万, 为白人移民的 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万,1834—1941 年亚洲移出 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47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 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
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人数达到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 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
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
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到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华侨华人在 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8分)
18.(14分)“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邮政发行过许多“丝路”题材邮票,1985年,原邮电部发行《郑和下西洋580
周年》纪念邮票(图),一套4枚,此套邮票采用中国画技法,生动再现了古代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海上丝绸贸易。2017年,中国邮政发行《张骞》特种邮票,一套2枚(图),第一枚《凿 空西域》,以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为背景,描绘了张雾在摆脱匈奴长年囚禁后仍心系使命,不
畏艰辛继续前行的场景。第二枚《开辟丝路》,以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背景,描绘了张骞遍访西域,与各国政权建立友好关系的场景。2017年,中国邮政发行《》纪念邮票,一套1枚。 邮票以论坛标识为主体,水纹、祥云分别代表“海、陆丝绸之路”,体现水利万物、包容、圆融的思想。邮票画面下方域市剪影结合了古代文明遗址与现代建筑,体现了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 道,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和平、发展与繁荣的共同愿景。
——高露、陆雪梅《邮票中的“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材料二 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报告称,“一带一 路”交通项目可降低贸易成本,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国、
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中国作为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人口大国,实现整体脱贫令世界瞩目,中国经验为全球减贫提供了“活教材”。
——摘编自翟东升《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减贫之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邮票中“一带一路”彰显的价值。(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6分)
第 3 页 共 4 页
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远征后的头一个世纪,借鉴几乎是单向的:东方向希腊学习。这时征服者的自信还
没衰退,希腊本土的社会活力还衰而未竭,希腊移民涌向东方,带来了他们风格独特的生活方式。 希腊化城市中上流社会不管是何种出身、何种文化背景都希望被视为标准的希腊人,他们全盘模
仿希腊生活方式。然而,正是在希腊、东方文化交流表面上一边倒的时代,希腊本土的社会结构
逐渐被东方早已流行的模式所同化。
——摘编自陈恒《从希腊化文化的传播看全球化之起源》
材料二 蒙古人自身有两个根本因素决定了他们所创建的帝国必然终会衰落。首先,他们的
数量不足以服众,因而容易受其属下外族臣民的影响;其次,他们的文化过于原始,难以帮助他们 处理与比他们更超前的臣民之间的关系。蒙古人,恰如普希金所说,是“没有亚里士多德和代数
学的阿拉伯人”,这也就是说他们一旦离开了马背,或者说是脱离了他们游牧民族战无不胜的形
象,他们就暴露出了他们落后、野蛮、易受同化的本来面目。而且这时候,他们与阿拉伯人的不 同之处当然就不仅仅在于他们没有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最重要的是,蒙古人缺少阿拉伯人
所拥有的特殊宗教和语言令他们所有的臣民接受并形成一个普遍的共同点以促进帝国的团结统
一性。阿拉伯人的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甚至传播到了许多未被他们征服的地区,其影响力可想而
知。无奈文明不及阿拉伯人那么先进的蒙古人不但无法采用宗教和语言来同化他们的人民,蒙古 大汗旗下各个汗国的可汗反而还主动接纳了他们所统治的外族人民的语言、文化和宗教,因此也
使蒙古人作为征服者的至高地位受到了严重的质疑,成就旷古绝今的蒙古帝国于是就这样毁在
了蒙古游牧民族的缺乏文明根基上。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角度比较亚历山大远征和蒙古西征的异同。(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反映了哪些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一般规律。(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维多利亚(维多利亚女王,1837年—1901年在位)时期英国的商人遍及世界,英国的军队也四处征伐。19世纪末,足球运动逐渐成为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通过英国的商人、 水手、工人、使馆工作人员和其他移民向欧洲大陆传播,各国的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年轻人多
怀有“亲英的情感”,他们参与了足球在这一地区的扩散和传播。
19世纪下半叶至 20世纪初是英国与拉美在经济上联系最为紧密的时期。拉丁美洲各国接
触足球运动的机会很多,发展也很快。19世纪末的东亚、西亚、非洲都接触并发展了足球运动。 在埃及,在英式学校接受教育的西化精英是足球运动的先行者。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足球的最
初传播者除了英国、德国、美国的传教士和移民,还有归国的华侨。而足球能有初步发展,则 离不开各新式学校的主动引进和倡导。
——摘编自陈强《19世纪末20世纪初足球运动的全球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足球运动的全球 化加以阐释。
第 4 页 共 4 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