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1.2、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康叔被封于殷故地,唐叔被封于夏之故地,周公要求他们分别“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据此可知,当时( )
A. 诸侯缺乏对王室的向心力 B. 国家治理方式灵活务实
C. 国家疆域得到了一定拓展 D. 全面推广夏商政治制度
2. 明初,内阁仅是皇帝的顾问助手而已。明中期后,内渐尊,但始终“不得专制诺司”、即使是明后期,内阁权力与室相几乎完全相同、但也要受到底官的牵制。这说明明朝内阁( )
A. 统治效能的不断提高 B. 始终是维护皇权专制的工具
C. 使宦官权力逐渐扩大 D. 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3. 在雅典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 权力制约 B. 崇尚法治 C. 轮番而治 D. 主权在民
4. 在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三个权力主体之间相互制约,任何一方都不拥有凌驾于其他两权之上的优势。但是,一旦其他权力主体不肯予以合作,就会出现僵局,而当权力的行使带来严重后果时,易导致责任的互相推诿。这说明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
A. 缓解了民主党和共和党的矛盾 B. 对政治运行具有双重的影响
C. 旨在强化总统对立法权的监督 D. 使联邦政府的权力超越国会
5. 14世纪初,法国国王与教会为征税发生冲突,为争取支持,腓力四世召开了由高级教士、世俗贵族和富裕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并逐渐成为法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部分,但该会议往往是在国王需要征收新税或需要各等级代表的支持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才召开。这说明当时三级会议( )
A. 体现了世俗王权与教权长期并立 B. 利于法国王权的强化
C. 标志着法国进入议会君主制阶段 D. 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6. 1920年5月1日,在北京、上海等地举行了第一次纪念国际劳动节的群众活动。同时期,全国除了以《新青年》为代表的一大批进步刊物大力宣传“劳工神圣”的思想外,还涌现了一些专门为劳工创办的刊物,如北京的《劳动音》、上海的《劳动界》、广州的《劳动者》。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 )
A. 工人阶级社会影响显著扩大 B.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刚开始传播 D. 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7. 这是一张由国际反侵略运动中国分会(1938年1月成立于武汉)印制发行的海报。该作品旨在( )
A. 激励全国军民团结抗日 B. 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C. 号召国际社会支援中国 D. 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8. 十月革命胜利前,列宁提出了对劳动者进行简单生产管理教育并立即实现人民自治的政策。到了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着重对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大力开展经济建设逐步实现群众自治。这一转变有利于( )
A. 对社会改造的新探索 B. 推动苏俄工农联盟的形成
C. 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 D. 实现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
9. 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属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结果……解决港澳问题完全属于中国主权范围中的问题……不属于殖民地范畴。”当年联合国大会把香港、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除去。中国的这一举措 ( )
A. 改善了周边的安全环境 B. 是对“一国两制”国策的初步探索
C. 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D. 利于掌握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10. 下面是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提出的处理中非事务的“五不”原则。这体现出我国( )
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权利
A.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B. 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 主动地掌握了国际事务的话语权 D. 大力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11. 冷战结束后,第三世界国家除了发展国内经济外,还加快促进相互间的经济合作,扩大建立区域的经济集团。中国和俄罗斯等国也多次重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且身体力行地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这反映出( )
A. 经济区域集团化效果显著 B. 和平发展已成为各国共识
C. 全球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D.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12. 中国古代手摇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每天最多纺纱3斤。宋元之际,产生了将水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大纺车,这种纺车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这一变化表明( )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破坏 B. 商业贸易是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C. 纺织业进入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D. 工具进步促进了纺纱效率的提高
13. 绍兴十四年(1144年),南宋王朝又批准泉州市舶司以广州市舶司为例,每年在造发外国商船时,可以“支破官钱三百贯文,排办筵席招待‘诸国菩商’”。淳熙二年(1175年),南宋政府取消“菩商上许于市舶置司所贸易,不得出境”的规定。这些举措( )
A. 扩大了中外贸易的范围 B. 有利于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
C. 便于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 有效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14. 17世纪,茶叶、甘、作、可可及白糖等,被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所食用……亚洲输入的香料比新航路开通前增加了30倍。这反映出新航路的开辟( )
A. 推动了欧洲人口的大量增加 B. 使亚洲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利于促进洲际间物品的交流 D. 为欧洲各国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5. 下图是1690~1809年英国政府批准的专利数。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出英国( )
时间(年) 专利数(个)
1690~1709 124
1710~1729 127
1730~1749 139
1750~1769 297
1770~1789 761
1790~1809 1751
A. 工业革命时期注重科技创新 B. 成为世界科技发展中心
C. 理论和技术实现了紧密结合 D. 政府主导了科技的进步
16.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17.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统计,1979~1999年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约3 06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占新兴国家和地区的30%。200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增长到4 743亿美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由1978年的不足10%增加到36.7%,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这反映出新时期以来中国( )
A. 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对外开放战略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 D. 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增强
18. 康有为在讲了一大通辫子的“坏处”之后,指出,俄国的彼得一世的改革和日本的明维新,“皆先行断发易俗”,以振民族精神和表示与过去的决裂。这表明当时( )
A. 习俗的变革被赋予政治意义 B. 中国严重落后于日本和俄国
C. 康有为思想的核心转向习俗 D. 民族危亡使中国须改变习俗
19. 下面是西方主要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种类建立年份比较表。这说明西方国家( )
国家年份朴类 英国 德国 瑞典 美国
工伤保险 1897 1871 1901 1930
健康保险 1911 1883 1891 —
养老保险 1908 1889 1913 1935
失业保险 1911 1927 1934 1935
家庭补贴 1945 1954 1947 —
A. 根除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B. 民主政治制度受到了严峻挑战
C. 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 福利政策深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20. 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又一次激烈抨击斯大林模式,但同时规定近十年在工业产量方面要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伏尔加河以东地区生产的军用产品要占到总数的20%。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 重工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B. 经济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位
C. 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改革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21. 有学者认为,在21世纪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愈加明显。2009年,美国启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连续五年贬值。欧盟和日本跟进,相继出台了它们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英国通过脱欧公投,重创欧洲一体化进程。这反映出( )
A. 大国对抗引发国际局势的紧张 B. 经济全球化进程具有曲折性
C. 逆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 D. 互利共赢原则遭到普遍抵制
22. 墨子的社会理想是“兼爱”,他还认为:“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反映出墨子( )
A. 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 B.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C. 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 D. 崇尚天志非命的宗教思想
23. 黄宗義以“曳木工”的工作场景类比了其理想统治——“分治而群工”:“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据此可知,黄宗襄这一思想( )
A. 深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 B. 表明人的权利意识觉醒
C. 契合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D. 旨在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24. 薄伽丘《十日谈》中主要人物大都是农民、商人、手工业者和艺术家,叙述了许多这些出身微贱的人在争取幸福的斗争中,以自己的智慧、毅力战胜封建主和贵族的故事。这反映出薄伽丘( )
A. 挑战中世纪神学观 B. 宣扬推翻君主制度
C 批判封建等级观念 D. 强调科学民主精神
25. 《圣经》学者威索尔首次提出,《圣经》的权威在罗马教皇之上,只有上帝才能赦罪,人只能靠信仰,通过与上帝的直接交往而得救。这一主张( )
A. 挑战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B. 立足于社会的底层群体
C. 否定了宗教存在的必要 D. 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26. 四川绵阳市永兴镇二号墓出土了大量文物,根据墓葬形制和器物断代法可知,这是一座西汉墓。在木椁中部还发现了面积约5cm×5cm纸片(下图),经鉴定,这些纸片的制造年代上限为汉文帝时期,下限为武帝初年。这一发现表明( )
A. 造纸技术在汉代已得到广泛传播 B. 我国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了纸
C.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D.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证据确凿
27. 进化论认为,地球上的任何生命都是漫长而严酷的生存竞争中适应与选择的产物,其存在没有任何高低贵贱之分,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是应该受尊重的。据此可知,进化论( )
A.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B. 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C.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D. 为生命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8. 严复认为:“必欲为根本之图,舍女学无下手处。”梁启超也在《倡设女学堂启》中向国民发出号召:“夫男女平权.美国斯盛:女学步漫,日本以强。兴国智民,靡不始此,三代女学之盛,宁必逊于美日哉!”这些主张( )
A. 促进女性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B. 推动了清末新政的深入开展
C. 有力地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 D. 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特征
29.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主张输入西方的概念及其哲学、科学,结合中国传统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的学术进行整理。整理古代学术的目的是使从前少数人懂得的,变成现在人人理解的。据此可知,胡适意在强调( )
A. 对待外来文化应取其精华 B. 思想界的排外意识较浓厚
C. 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性 D. 新文化运动要保持灵活性
30. 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的国情进行了定位,“中国国情一个是底子薄,另一个是人口多和耕地少”。他战略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方案:落后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些认识( )
A. 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 蕴含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C. 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 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31. 1977年冬天,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七七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出现这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 改革开放的推行 B. “希望工程”的启动
C. 高考制度的恢复 D. 义务教育制的颁布
32. 电视中有很多卡酒片和故事片,这些电视节目通常强调以下行为特质接受规律、遵守秩序、与人合作:帮助他人,主动对人表示友善,关心别人;能自律抗拒诱感;爱护动物、热爱自然;孝顺父母、爱护弱小;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电视( )
A. 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 B. 助推文化产业的兴起与繁荣
C. 成为全球生活方式的载体 D. 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非洗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33题12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2分,共36分。)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议会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近代民主制度发展的标志之一。英国1215年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在重大经济、政治问题上要咨询议会的意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国王和贵族的共治。从“模范议会”召开到都铎王朝建立,190年间共召开了175届议会,大约每年一届,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可行的议事立法程序。17世纪中期,随着新兴阶层的出现,他们极力要求参与国家政事,他们以议会为阵地,反对王权。经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政治制度从君主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1689年的《权利法案》,逐渐树立君主立宪制和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但是英国下议院自从1688年后再也没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代表权,而随着一些新兴城市迅速崛起,他们为了获得议会的席位,极力要求改革议会,于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进行了三次议会改革,为全面实现普选和以后的议会改革扫清了障碍。
——摘编自蒙夺黄月芬《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近代中国议会大事年表
19世纪四五十牛代 林则徐、魏源等人对西方议会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19世纪七八十年代 郑观应认为,西方“育才于学投,议政于议院”是其富强的根本
19世纪九十年代 康有为、梁启超从“兴民权”的角度,提出“设议院,立议员”
20世纪初 在责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下,全国掀起了请求速开国会运动
1909~1910年 各省成立了咨议局,全国性的资政院也建立起来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4年 袁世凯解散国会,实行专制独裁统治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对代议制历史上出现的两种模式进行扬弃的产物。这种模式既借鉴了三权分立模式职权明晰、便于监督的优点,又克服了它会导致效率低下的弊端;既吸收了议行合一模式便捷高效的优点,又克服了它职责不清、不利监督的弊端。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植根于人民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利益,把国家权力集中于人民代表大会,不与任何其他机构分享人民赋予的权力,同时,又把立法权、决定权、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留给了自己,也把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等经由法定程序分别授予了政府、法院和检察院。
——摘编自钟丽娟《从理论到实践,理解和感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议会制确立和发展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议会制在近代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意义。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科技创新”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 梁启超在《爱国论》中写道:“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在避难日本期间,梁启超走向了以思想影响社会,构造国民思想,以服务于社会变革的文化改造活动。梁启超希望国家的建立,要既实行宪政,又能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孕育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国家。这样的国家的国民必须是“新民”--时时为国家与民族一体化而存在的“国民”“公民”,是以一种整体性而存在的国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梁启超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摘编自商植桐郭瑞军《论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爱国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答案
1-10 BBDBB AACDB 11-20 DDBCA DCADD 21-30 BADCA BBDCB 31-32 CA
33. (1)背景:英国有议会斗争的传统;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逐步确立;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进行议会改革;
(2)原因:国人对议会认识有限;封建主义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缺乏实行的经济基础及社会基础;
(3)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集权与分权的相统一。
34. 论题:科技创新是影响大国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阐述: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在棉纺织业、冶金采矿、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生产部门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大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传统手工劳动,促使英国成为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技术更新缓慢,丧失科技创新中心位置,国力衰弱,而美国、德国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产生内燃机、发电机等重大发明成果,并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改造钢铁生产等传统产业,迅速超过英法而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但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丧失发展优势。美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产生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发明,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促使其成为世界强国。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进一步抓住全球化、信息化的机遇,促进科技的持续发展,国力进一步加强。总而言之,近代英美等国的发展历史表明,科技创新是决定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而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有赖干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技和产业政策等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的建设。
35. (1)特点:积极入世;强调道德和个体修养;重视社会教化;强调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以血亲之爱和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倡导国而忘家、为国家尽忠。
(2)内涵:兴民权是爱国的前提;构造国民思想,服务社会变革;建立保留民族传统的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爱国与维护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相结合。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励了近代国人为救亡图存的探索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