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省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冲刺卷(一) 试卷(教师版+学生版)
2023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冲刺卷(一)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2.它兼容先秦诸子以及历代思想学派的核心进步理念,指导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国家治理,坚持“生命至上、传承发展”价值观。这里的“它”指的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3.观察如图漫画,它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首创县制,派员管理 B.学术繁荣,百家争鸣
C.实现统一,创新制度 D.名为推恩,实夺其权
4.丝绸之路这条商路将中原、西域、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往来于这条道路的东西方商人最应该感谢的人是(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张骞 D.魏征
5.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体现中国古代农业注重( )
A.发明改进工具 B.改良作物品种
C.顺应天时地利 D.加工农副产品
6.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运输工具的改进
C.劳动人民的智慧 D.计算能力的提高
7.“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与唐太宗贞观时期推行的革新措施息息相关,其中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是( )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8.人口增减是衡量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下面“汉唐宋三朝南北方人口对比统计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
朝代 (时间) 南方 北方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数比例(%)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数比例(%)
西汉(2年) 262 21.2 974 78.8
唐朝(742年) 405 45 495 55
南宋(1187年) 1238 64.6 679 35.4
A.江南经济开发 B.北方经济崩溃
C.南北经济平衡 D.经济重心南移
9.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宋元时期,适应市民文化需求的戏剧表演兴盛起来。当时在元朝的城乡各地演出的剧目可能有( )
A.杂剧《窦娥冤》 B.昆曲《牡丹亭》
C.京剧《群英会》 D.越剧《红楼梦》
10.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了下面一幅PPT,选出一条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
A.四大发明的对外传播 B.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C.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D.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
11.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八块浮雕中的第一块《虎门销烟》一反常态的没有出现知名人物,而是一箱又一箱的烟土被倾倒入销烟池中,在浓烟滚滚的混沌背景下,是普通的销烟志士们清晰而坚毅的神情。将这块浮雕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块浮雕是为了强调( )
A.农民阶级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B.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C.近代中国由沉沦向复兴迈进的转折
D.仁人志士探索救国道路的艰辛历程
12.“清政府为追求富强,花费巨额资金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然而,由于整个官场吏治腐败得不到肃清……使企业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走向失败。”文中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武昌起义 D.新文化运动
13.陈独秀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在他们的共同推动下,这场“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
A.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开始出现
B.诗词逐渐被杂文和小说所代替
C.使用白话文写作逐渐普及开来
D.建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14.在如图所示的战斗之后,八路军在开辟敌后根据地时,走到哪里都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大批青年积极报名参加八路军。在这次“战斗”中,八路军所采用的主要战术是( )
A.伏击战 B.阵地战 C.破袭战 D.地雷战
15.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了2枚纪念邮票:“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八路军战士和民兵战斗在长城内外”;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了8枚纪念邮票:“‘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两套邮票相比,后者( )
A.突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B.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
D.呈现了抗战中不同力量的历史地位
16.如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以下文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
国家或地区 主要文献
苏联 1918年苏俄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
欧洲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中国 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A.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的精神
B.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
C.主要借鉴西方国家法制思想
D.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
17.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远洋贸易的腾飞 B.新中国国防建设成就
C.导弹部队的发展 D.海军武器的更新换代
18.“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对“一国两制”理解正确的是( )
A.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下表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统治者的行为和职责。据此可以推断古巴比伦( )
国王汉谟拉比 国王任命的总督 基层公社的首领
下令并严厉监督总督兴修水利,在位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 分管各城市和州的军事、行政、税收、司法和水利灌溉 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流、管理市场、管理税收和司法等
A.重视发展农业 B.法律体系严密
C.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D.商品经济活跃
20.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雅典城邦中,为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建立了津贴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者是( )
A.亚历山大 B.亚里士多德
C.屋大维 D.伯里克利
21.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材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 )
A.使世界完全连为一个整体
B.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交流
C.造成了非洲长期贫穷落后
D.推动了西欧租地农场发展
22.运用时间轴培养时空观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图的时间轴中,与③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美国独立战争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拿破仑帝国 D.法国大革命
23.引起图中各职业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殖民扩张
C.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
24.19世纪60年代初,棉纺织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美国也因棉花出口而跃入世界经济的中心舞台”。但棉花种植却与自由劳动相冲突,给这个新生国家带来了危机,导致了美国( )
A.独立战争的爆发 B.西进运动的开展
C.南北战争的爆发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25.20世纪初,日本大街上随处可见留着短发、穿西装的男子;家长有义务送学龄儿童接受教育,不服从者将受罚。这一现象得益于日本明治维新( )
A.提倡“文明开化” B.实行废藩置县
C.推行地税改革 D.建立新式军队
26.1933年,美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各行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这表明美国( )
A.不再实行市场经济
B.全面实行了国有化政策
C.开始实行计划经济
D.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27.某学者提出:“直到美国觉察到欧洲的普遍不满,与此同时,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它才被迫制定了马歇尔计划。”可知,马歇尔计划是为了( )
A.缓和美苏紧张关系 B.应对欧洲联盟挑战
C.遏制苏联势力扩张 D.增强华约集团实力
28.如图为发表于1956年的时事漫画《苏伊士运河的巨人》。漫画中,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的轮船正通过苏伊士运河,时任埃及总统的纳赛尔两腿横跨苏伊士运河,将其拦住。如果将该漫画作为研究性学习素材,其研究主题应是( )
A.三国协约集团的建立
B.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D.欧洲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责任感和时代要求的结合,促使他(亚历山大二世)充满活力地在其任期的头十年完成了改革的绝大多数工作。……在其统治末期,他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以及俄国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的思想……不知道该怎样把其基本保守的本能和19世纪下半叶现代化的要求协调起来。由于不能高瞻远瞩,所以,他在许多同时代人眼中有时像个改革家,而有时则又像个改革的反对派。
——[美]沃尔特·G.莫斯《俄国史(1855-1996)》
(1)根据材料,概括亚历山大二世在统治末期成为“悲剧性的人物”的原因。(3分)
(2)你是否同意作者对亚历山大二世的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5分)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管理彰显主权
地区 时期 机构
新疆 西汉 设置①,管辖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新疆地区
西藏 元朝 设置②,掌管西藏军民的各项事务
台湾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清朝 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材料二 文物见证历史
材料三 统一成为共识: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对话,达成“九二共识”。
——摘编自人教版义务教科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①、②的机构名称。元朝还有什么富有中国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 (4分)
(2)根据材料中图片背后的历史事件,归纳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2分)
(3)材料三中“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坚持什么原则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有哪些不利于台湾回归的因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应该怎样维持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繁荣。(2分)
31.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对于建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价值。(12分)
【实物史料——见证历史】
(1)图一反映了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图二表明我国出现了哪种经济现象 (2分)
【文献史料——印证历史】
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根据材料,说明这种“僵化模式”的弊端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改革深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转型 (4分)
【口述史料——回忆历史】
口述人:陆德兴(上海第三钢铁厂退休职工)
调查人:澎湃网记者
口述内容:
我叫陆德兴,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在九十年代开发开放之前,从外滩看过来,浦东就是一片小渔村。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很差。1990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资建造了自己的高楼。那时从浦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闹的建设景象。就这样,浦东越来越繁华。
(3)依据口述内容,概括上海浦东前后的巨变及原因。(4分)
(4)综合以上史料研读,你能得出怎样的史论 (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图一)孙中山走出国民党一大会址照片 (图二)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离陕前所写手谕 (图三)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1)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两种类型。据此,指出以上三幅图所示史料所属的类型。(2分)
(2)综合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10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提示:从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共同点出发,提炼观点。2023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冲刺卷(一)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C)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2.它兼容先秦诸子以及历代思想学派的核心进步理念,指导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国家治理,坚持“生命至上、传承发展”价值观。这里的“它”指的是(A)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3.观察如图漫画,它反映的历史信息是(C)
A.首创县制,派员管理 B.学术繁荣,百家争鸣
C.实现统一,创新制度 D.名为推恩,实夺其权
4.丝绸之路这条商路将中原、西域、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向西延伸到了地中海。往来于这条道路的东西方商人最应该感谢的人是(C)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张骞 D.魏征
5.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体现中国古代农业注重(C)
A.发明改进工具 B.改良作物品种
C.顺应天时地利 D.加工农副产品
6.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C)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运输工具的改进
C.劳动人民的智慧 D.计算能力的提高
7.“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与唐太宗贞观时期推行的革新措施息息相关,其中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是(B)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严格考察官吏政绩
8.人口增减是衡量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下面“汉唐宋三朝南北方人口对比统计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D)
朝代 (时间) 南方 北方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数比例(%) 人口 (万户) 占全国户数比例(%)
西汉(2年) 262 21.2 974 78.8
唐朝(742年) 405 45 495 55
南宋(1187年) 1238 64.6 679 35.4
A.江南经济开发 B.北方经济崩溃
C.南北经济平衡 D.经济重心南移
9.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宋元时期,适应市民文化需求的戏剧表演兴盛起来。当时在元朝的城乡各地演出的剧目可能有(A)
A.杂剧《窦娥冤》 B.昆曲《牡丹亭》
C.京剧《群英会》 D.越剧《红楼梦》
10.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了下面一幅PPT,选出一条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C)
A.四大发明的对外传播 B.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C.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D.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
11.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八块浮雕中的第一块《虎门销烟》一反常态的没有出现知名人物,而是一箱又一箱的烟土被倾倒入销烟池中,在浓烟滚滚的混沌背景下,是普通的销烟志士们清晰而坚毅的神情。将这块浮雕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块浮雕是为了强调(B)
A.农民阶级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B.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C.近代中国由沉沦向复兴迈进的转折
D.仁人志士探索救国道路的艰辛历程
12.“清政府为追求富强,花费巨额资金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然而,由于整个官场吏治腐败得不到肃清……使企业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导致走向失败。”文中评论的历史事件是(A)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武昌起义 D.新文化运动
13.陈独秀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在他们的共同推动下,这场“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是(C)
A.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开始出现
B.诗词逐渐被杂文和小说所代替
C.使用白话文写作逐渐普及开来
D.建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14.在如图所示的战斗之后,八路军在开辟敌后根据地时,走到哪里都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大批青年积极报名参加八路军。在这次“战斗”中,八路军所采用的主要战术是(A)
A.伏击战 B.阵地战 C.破袭战 D.地雷战
15.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了2枚纪念邮票:“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抗日”“八路军战士和民兵战斗在长城内外”;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了8枚纪念邮票:“‘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两套邮票相比,后者(D)
A.突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B.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
D.呈现了抗战中不同力量的历史地位
16.如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以下文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D)
国家或地区 主要文献
苏联 1918年苏俄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
欧洲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中国 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A.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的精神
B.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
C.主要借鉴西方国家法制思想
D.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
17.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B)
A.远洋贸易的腾飞 B.新中国国防建设成就
C.导弹部队的发展 D.海军武器的更新换代
18.“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对“一国两制”理解正确的是(B)
A.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下表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统治者的行为和职责。据此可以推断古巴比伦(A)
国王汉谟拉比 国王任命的总督 基层公社的首领
下令并严厉监督总督兴修水利,在位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 分管各城市和州的军事、行政、税收、司法和水利灌溉 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流、管理市场、管理税收和司法等
A.重视发展农业 B.法律体系严密
C.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D.商品经济活跃
20.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雅典城邦中,为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建立了津贴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者是(D)
A.亚历山大 B.亚里士多德
C.屋大维 D.伯里克利
21.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材料反映出新航路开辟(B)
A.使世界完全连为一个整体
B.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交流
C.造成了非洲长期贫穷落后
D.推动了西欧租地农场发展
22.运用时间轴培养时空观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如图的时间轴中,与③对应的历史事件是(D)
A.美国独立战争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拿破仑帝国 D.法国大革命
23.引起图中各职业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D)
A.新航路的开辟 B.殖民扩张
C.资产阶级革命 D.工业革命
24.19世纪60年代初,棉纺织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美国也因棉花出口而跃入世界经济的中心舞台”。但棉花种植却与自由劳动相冲突,给这个新生国家带来了危机,导致了美国(C)
A.独立战争的爆发 B.西进运动的开展
C.南北战争的爆发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25.20世纪初,日本大街上随处可见留着短发、穿西装的男子;家长有义务送学龄儿童接受教育,不服从者将受罚。这一现象得益于日本明治维新(A)
A.提倡“文明开化” B.实行废藩置县
C.推行地税改革 D.建立新式军队
26.1933年,美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各行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这表明美国(D)
A.不再实行市场经济
B.全面实行了国有化政策
C.开始实行计划经济
D.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27.某学者提出:“直到美国觉察到欧洲的普遍不满,与此同时,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它才被迫制定了马歇尔计划。”可知,马歇尔计划是为了(C)
A.缓和美苏紧张关系 B.应对欧洲联盟挑战
C.遏制苏联势力扩张 D.增强华约集团实力
28.如图为发表于1956年的时事漫画《苏伊士运河的巨人》。漫画中,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的轮船正通过苏伊士运河,时任埃及总统的纳赛尔两腿横跨苏伊士运河,将其拦住。如果将该漫画作为研究性学习素材,其研究主题应是(B)
A.三国协约集团的建立
B.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D.欧洲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责任感和时代要求的结合,促使他(亚历山大二世)充满活力地在其任期的头十年完成了改革的绝大多数工作。……在其统治末期,他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以及俄国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的思想……不知道该怎样把其基本保守的本能和19世纪下半叶现代化的要求协调起来。由于不能高瞻远瞩,所以,他在许多同时代人眼中有时像个改革家,而有时则又像个改革的反对派。
——[美]沃尔特·G.莫斯《俄国史(1855-1996)》
(1)根据材料,概括亚历山大二世在统治末期成为“悲剧性的人物”的原因。(3分)
答:没有明确的思想,不能把其基本保守的本能和19世纪下半叶现代化的要求协调起来。
(2)你是否同意作者对亚历山大二世的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同意;理由: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其改革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管理彰显主权
地区 时期 机构
新疆 西汉 设置①,管辖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新疆地区
西藏 元朝 设置②,掌管西藏军民的各项事务
台湾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清朝 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材料二 文物见证历史
材料三 统一成为共识: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对话,达成“九二共识”。
——摘编自人教版义务教科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①、②的机构名称。元朝还有什么富有中国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 (4分)
答:西域都护;宣政院。行省制度。
(2)根据材料中图片背后的历史事件,归纳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2分)
答:战争、和亲、设机构(和平交往和武力征服)。
(3)材料三中“九二共识”是指海峡两岸均坚持什么原则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有哪些不利于台湾回归的因素。(4分)
答:一个中国原则。国内:“台独”分子的阻挠;国外: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应该怎样维持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繁荣。(2分)
答: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尊重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等。
31.史料承载着历史信息,记录了历史进程,对于建构历史解释具有重要价值。(12分)
【实物史料——见证历史】
(1)图一反映了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图二表明我国出现了哪种经济现象 (2分)
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文献史料——印证历史】
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根据材料,说明这种“僵化模式”的弊端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改革深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转型 (4分)
答: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企业活力。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口述史料——回忆历史】
口述人:陆德兴(上海第三钢铁厂退休职工)
调查人:澎湃网记者
口述内容:
我叫陆德兴,今年71岁,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在九十年代开发开放之前,从外滩看过来,浦东就是一片小渔村。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很差。1990年,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之而来的,是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高楼大厦一幢幢建起来。一些省份和国企也在浦东投资建造了自己的高楼。那时从浦西看浦东,是一派热闹的建设景象。就这样,浦东越来越繁华。
(3)依据口述内容,概括上海浦东前后的巨变及原因。(4分)
答:由贫穷、落后,交通和生活设施很不方便,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很差到交通越来越便利、生活越来越方便。1990年,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4)综合以上史料研读,你能得出怎样的史论 (2分)
答: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等。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图一)孙中山走出国民党一大会址照片 (图二)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离陕前所写手谕 (图三)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1)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两种类型。据此,指出以上三幅图所示史料所属的类型。(2分)
答:第一手史料。
(2)综合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10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提示:从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共同点出发,提炼观点。
答:观点: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革命发展。
论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合作推动北伐顺利进军,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1936年,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至此,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