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福建省初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冲刺卷(二) 试卷(教师版+学生版)
2023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冲刺卷(二)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A)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2.下表为西周分封制的有关叙述,据此推知(A)
记述 出处
“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A.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B.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
C.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D.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
3.如图所示古代水利工程建造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是(A)
位置选择岷江流速骤减地带,将岷江水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泄洪
第二次排沙,最大排沙量可达98%
选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口,自动控制内江的进水量,起到节制闸的作用
A.因地制宜选址恰当 B.控流发电造福千秋
C.沟通水系防止水害 D.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4.如表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措施,其作用是(D)
措施 主要内容
实施“推恩令” 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建立刺史制度 全国分十三州部,派刺史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吏、豪强等
A.增强了诸侯王的势力
B.提高了各州部长官的地位
C.削弱了汉武帝的权力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以下关于时空观念说法正确的是(B)
A.秦朝建立于公元前3世纪初
B.秦朝建立于公元前3世纪末
C.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世纪初
D.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世纪末
6.如图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关于①对应朝代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D)
A.政权并立民族交融 B.社会大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繁荣而短暂
7.“南宋绍兴年间浙、闵、广三市舶司每年的市舶收入就有200余万贯(铜钱),约是北宋治平年间市舶收入的3倍”。材料说明南宋(C)
A.南方经济发达 B.民族关系融洽
C.海外贸易繁荣 D.军事实力强盛
8.《梦粱录》记载:“风雨冥晦时,唯凭针盘而行。乃火长(船长)掌之。”《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材料共同体现了(A)
A.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B.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C.船长影响航海安全 D.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9.明长城经过百余年间的经营,使整个北方的边防形成了以长城为主体的点线结合、以点控线、以线制面的九边防御体系。这说明了明长城(C)
A.巩固国家政权 B.抵御外来侵略
C.设计科学合理 D.促进民族交融
10.清朝时,推广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并开垦出大面积耕地。这有利于(C)
A.消除社会贫富差距 B.改善民族间的隔阂
C.缓解人口增长压力 D.促进生态环境恢复
11.如图所示的举措(D)
A.加强了西北边疆的管辖
B.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
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范围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12.如表反映了晚清时期翻译西方各类书籍比例状况,对其变化原因解读正确的是(B)
项目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应用科学 其他
1860— 1899年 22.16% 29.19% 40.54% 8.11%
1902— 1904年 61.02% 21.09% 10.55% 7.34%
A.洋务运动兴起 B.民族危机加深
C.中华民国建立 D.鸦片战争惨败
13.孙中山少年时代曾称赞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在上书李鸿章遭拒绝后,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拯救中国,并为之奋斗,最终取得成功。推翻清政府的历史事件是(B)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14.如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D)
A.组织基础 B.思想基础
C.经济基础 D.阶级基础
15.如图臂章中,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军队最有可能佩戴的是(D)
16.如图纪念封所纪念的盛事是(A)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香港、澳门回归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北京举办奥运会
17.如表1992年我国关于乡镇企业统计情况(摘要)
项目 概况摘要
总产值 总产值达1.6万多亿元,相当于1985年全国社会总产值。其中工业总产值1.2万多亿元,约占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5%
如表所示内容表明了(B)
A.城市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D.科学发展观得到了贯彻落实
18.“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材料中赞誉的“他”是(C)
A.王进喜 B.邓稼先
C.袁隆平 D.钱学森
19.如图为古希腊陶器上描绘的重装步兵赛跑的画面。这说明古希腊(D)
A.武器装备水平第一
B.军事实力冠绝欧洲
C.尊重基本社会公德
D.重视公民素质培养
20.“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B)
A.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
B.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
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
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了上千年
21.黑奴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悲惨耻辱的一页,它给欧洲带来的影响是(D)
A.提供大量劳动力 B.文明衰退、社会倒退
C.种族歧视 D.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22.如表可以说明,当时美国(D)
1790-1815年美国棉花消费情况(单位:千包)
年代 1790年 1800年 1805年 1810年 1815年
全国总 消费量 11.0 36.0 44.0 64.0 90.0
其中工 厂用棉 - 0.5 1.0 10.0 90.0
A.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B.棉纺织生产实现机械化
C.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D.工业化建设的迅速推进
23.公元8世纪中期,哈里发主持“百年翻译运动”,把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的古代学术遗产译为阿拉伯语,为伊斯兰文化的整合与发展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料和参考经验。这说明阿拉伯文化(D)
A.领先于同时期世界文明
B.源自其他国家古代文化
C.服务于帝国的对外扩张
D.整合了古代东西方文化
24.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称主权属于国民,否定路易十六的权力。这表明法国大革命(C)
A.保护私有财产 B.推翻殖民统治
C.反对君主专制 D.打击反法同盟
25.如图内容呈现的是(A)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国际联盟内部隐藏的矛盾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D.冷战背景下的对抗和冲突
26.1944年6月5日夜间,大批英、美等国的盟军从英国南部海岸启航,横渡英吉利海峡,次日凌晨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半岛成功登陆。上述材料属于(A)
A.历史叙述 B.历史解释
C.历史结论 D.历史评价
27.1957年10月4日,苏联驻美国大使馆举行招待会,得意洋洋地向在场的美国人宣布: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美国人深受刺激,将这一天称为“‘斯普特尼克1号’之夜”。可见(C)
A.美苏在太空良性竞争
B.苏联的科技超越美国
C.冷战延伸到科技领域
D.美苏正经历军事冲突
28.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据此可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
A.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新空间
B.宣告我国全面迈入了小康社会
C.标志着深化改革开放成为时代主旋律
D.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奠定基础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根据材料,指出科举制的考试内容。(2分)
答:考试内容:各种与民生相关的大事。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科举制“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同意;理由:科举制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可自由报考;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从而改变了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的现象;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因此,我同意材料中的观点。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兴起,要求把各种抗日的力量汇合起来。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张学良连夜电告中共中央。党中央派遣周恩来到达西安。党中央以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大局为重,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抗日根据地力量发展统计
材料三 在中国抗战面临最困难的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竭尽全部力量袭击了华北的“主要铁路”,百团大战给予日本军以极大的打击。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用广泛的大众游击战来对抗日本军残酷的扫荡。1944年中国军队开始局部反攻,夺取据点5000多个,收复国土8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200多万。
——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蒋介石作出的承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4分)
答:“停止剿共,联红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根据材料二图片,概括1937-1940年抗日根据地力量的变化趋势。(2分)
答:迅速增长。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表现。(4分)
答: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等。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原因。(2分)
答:中国人民巨大的民众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表为“中国与印度、美国在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材料二 1956年是一个创造了许多共和国“第一”的年份……7月13日下午,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批汽车从总装配车间开出了厂房……这一年7月,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飞)机……从前连铁钉和火柴都要进口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自己的航空、机床、汽车和电子工业……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历史在1956年发生了质变。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亿两千万农户和五百多万个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已经变成集体经济。七万户的私营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将近二百万户的私营大中小商店,已经变为公私合营商店、合作商店、合作小组或直接变为国营商店。这是把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变革。
——摘编自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
(1957年6月26日)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
答: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基本任务是什么 (4分)
答:重工业。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并解释中国“历史在1956年发生了质变”。(4分)
答: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公私合营。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世界近代史部分西方大国崛起表
国家 崛起原因
荷兰 依靠地理位置发展成为“海上马车夫”;16世纪反抗西班牙压迫,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国家体制和现代商品经济制度方面的创新,制定共和国宪法,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商人阶层充分政治权力的国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份制公司和证券交易所。17世纪中期,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商业霸主称霸海上
英国 确立新政治体制,成为第一个迈入现代社会的国家;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地理位置,专注发展经济和拓展海外势力;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释放和提高生产力水平。18、19世纪英国成为最强盛的军事和经济强国和第一个全球意义的海洋帝国
美国 远离欧亚大陆的位置优势;先求独立,后维护统一;制度创新和对宪政法治的信仰是美国强大的关键因素;抢占科技和管理的制高点,保持强大的创新能力成为美国维系超级大国地位的重要支点。二战至今,美国成为军事和经济实力最强大的超级大国
——摘编自岳文典《近代西方大国
崛起的经验及中国的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概括西方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
答:地理位置优势、制度创新。
(2)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国家崛起的一个相同因素,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材料中的两个国家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一个国家历史事件,加以叙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
答:观点: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论述:荷兰进行国家体制和现代商品经济制度方面的创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份制公司和证券交易所,17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商业霸主;英国确立新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前提条件,18、19世纪英国成为最强盛的军事和经济强国。
综上所述,制度创新能激发生产者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2023年福建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冲刺卷(二)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2.下表为西周分封制的有关叙述,据此推知( )
记述 出处
“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A.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B.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
C.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D.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
3.如图所示古代水利工程建造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是( )
位置选择岷江流速骤减地带,将岷江水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泄洪
第二次排沙,最大排沙量可达98%
选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口,自动控制内江的进水量,起到节制闸的作用
A.因地制宜选址恰当 B.控流发电造福千秋
C.沟通水系防止水害 D.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4.如表所示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的措施,其作用是( )
措施 主要内容
实施“推恩令” 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建立刺史制度 全国分十三州部,派刺史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吏、豪强等
A.增强了诸侯王的势力
B.提高了各州部长官的地位
C.削弱了汉武帝的权力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以下关于时空观念说法正确的是( )
A.秦朝建立于公元前3世纪初
B.秦朝建立于公元前3世纪末
C.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世纪初
D.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世纪末
6.如图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关于①对应朝代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政权并立民族交融 B.社会大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繁荣而短暂
7.“南宋绍兴年间浙、闵、广三市舶司每年的市舶收入就有200余万贯(铜钱),约是北宋治平年间市舶收入的3倍”。材料说明南宋( )
A.南方经济发达 B.民族关系融洽
C.海外贸易繁荣 D.军事实力强盛
8.《梦粱录》记载:“风雨冥晦时,唯凭针盘而行。乃火长(船长)掌之。”《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材料共同体现了( )
A.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B.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C.船长影响航海安全 D.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9.明长城经过百余年间的经营,使整个北方的边防形成了以长城为主体的点线结合、以点控线、以线制面的九边防御体系。这说明了明长城( )
A.巩固国家政权 B.抵御外来侵略
C.设计科学合理 D.促进民族交融
10.清朝时,推广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并开垦出大面积耕地。这有利于( )
A.消除社会贫富差距 B.改善民族间的隔阂
C.缓解人口增长压力 D.促进生态环境恢复
11.如图所示的举措( )
A.加强了西北边疆的管辖
B.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
C.扩大了清朝的统治范围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12.如表反映了晚清时期翻译西方各类书籍比例状况,对其变化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应用科学 其他
1860— 1899年 22.16% 29.19% 40.54% 8.11%
1902— 1904年 61.02% 21.09% 10.55% 7.34%
A.洋务运动兴起 B.民族危机加深
C.中华民国建立 D.鸦片战争惨败
13.孙中山少年时代曾称赞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在上书李鸿章遭拒绝后,开始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才能拯救中国,并为之奋斗,最终取得成功。推翻清政府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14.如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 )
A.组织基础 B.思想基础
C.经济基础 D.阶级基础
15.如图臂章中,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国军队最有可能佩戴的是( )
16.如图纪念封所纪念的盛事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香港、澳门回归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北京举办奥运会
17.如表1992年我国关于乡镇企业统计情况(摘要)
项目 概况摘要
总产值 总产值达1.6万多亿元,相当于1985年全国社会总产值。其中工业总产值1.2万多亿元,约占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5%
如表所示内容表明了( )
A.城市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D.科学发展观得到了贯彻落实
18.“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写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材料中赞誉的“他”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袁隆平 D.钱学森
19.如图为古希腊陶器上描绘的重装步兵赛跑的画面。这说明古希腊( )
A.武器装备水平第一
B.军事实力冠绝欧洲
C.尊重基本社会公德
D.重视公民素质培养
20.“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说明( )
A.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创造的
B.东西方文化在阿拉伯帝国广泛交流
C.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国家富庶
D.强大的阿拉伯帝国持续了上千年
21.黑奴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悲惨耻辱的一页,它给欧洲带来的影响是( )
A.提供大量劳动力 B.文明衰退、社会倒退
C.种族歧视 D.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22.如表可以说明,当时美国( )
1790-1815年美国棉花消费情况(单位:千包)
年代 1790年 1800年 1805年 1810年 1815年
全国总 消费量 11.0 36.0 44.0 64.0 90.0
其中工 厂用棉 - 0.5 1.0 10.0 90.0
A.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B.棉纺织生产实现机械化
C.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D.工业化建设的迅速推进
23.公元8世纪中期,哈里发主持“百年翻译运动”,把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的古代学术遗产译为阿拉伯语,为伊斯兰文化的整合与发展提供了宝贵思想资料和参考经验。这说明阿拉伯文化( )
A.领先于同时期世界文明
B.源自其他国家古代文化
C.服务于帝国的对外扩张
D.整合了古代东西方文化
24.1789年,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称主权属于国民,否定路易十六的权力。这表明法国大革命( )
A.保护私有财产 B.推翻殖民统治
C.反对君主专制 D.打击反法同盟
25.如图内容呈现的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国际联盟内部隐藏的矛盾
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D.冷战背景下的对抗和冲突
26.1944年6月5日夜间,大批英、美等国的盟军从英国南部海岸启航,横渡英吉利海峡,次日凌晨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半岛成功登陆。上述材料属于( )
A.历史叙述 B.历史解释
C.历史结论 D.历史评价
27.1957年10月4日,苏联驻美国大使馆举行招待会,得意洋洋地向在场的美国人宣布: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美国人深受刺激,将这一天称为“‘斯普特尼克1号’之夜”。可见( )
A.美苏在太空良性竞争
B.苏联的科技超越美国
C.冷战延伸到科技领域
D.美苏正经历军事冲突
28.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据此可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A.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新空间
B.宣告我国全面迈入了小康社会
C.标志着深化改革开放成为时代主旋律
D.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奠定基础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根据材料,指出科举制的考试内容。(2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科举制“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兴起,要求把各种抗日的力量汇合起来。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张学良连夜电告中共中央。党中央派遣周恩来到达西安。党中央以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大局为重,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抗日根据地力量发展统计
材料三 在中国抗战面临最困难的1940年,8月20日八路军竭尽全部力量袭击了华北的“主要铁路”,百团大战给予日本军以极大的打击。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用广泛的大众游击战来对抗日本军残酷的扫荡。1944年中国军队开始局部反攻,夺取据点5000多个,收复国土8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200多万。
——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蒋介石作出的承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图片,概括1937-1940年抗日根据地力量的变化趋势。(2分)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表现。(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原因。(2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表为“中国与印度、美国在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表”。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材料二 1956年是一个创造了许多共和国“第一”的年份……7月13日下午,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批汽车从总装配车间开出了厂房……这一年7月,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飞)机……从前连铁钉和火柴都要进口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自己的航空、机床、汽车和电子工业……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历史在1956年发生了质变。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亿两千万农户和五百多万个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已经变成集体经济。七万户的私营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将近二百万户的私营大中小商店,已经变为公私合营商店、合作商店、合作小组或直接变为国营商店。这是把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变革。
——摘编自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
(1957年6月26日)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基本任务是什么 (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并解释中国“历史在1956年发生了质变”。(4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世界近代史部分西方大国崛起表
国家 崛起原因
荷兰 依靠地理位置发展成为“海上马车夫”;16世纪反抗西班牙压迫,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国家体制和现代商品经济制度方面的创新,制定共和国宪法,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商人阶层充分政治权力的国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份制公司和证券交易所。17世纪中期,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商业霸主称霸海上
英国 确立新政治体制,成为第一个迈入现代社会的国家;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地理位置,专注发展经济和拓展海外势力;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释放和提高生产力水平。18、19世纪英国成为最强盛的军事和经济强国和第一个全球意义的海洋帝国
美国 远离欧亚大陆的位置优势;先求独立,后维护统一;制度创新和对宪政法治的信仰是美国强大的关键因素;抢占科技和管理的制高点,保持强大的创新能力成为美国维系超级大国地位的重要支点。二战至今,美国成为军事和经济实力最强大的超级大国
——摘编自岳文典《近代西方大国
崛起的经验及中国的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概括西方大国崛起的共同原因。(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取两个国家崛起的一个相同因素,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材料中的两个国家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一个国家历史事件,加以叙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0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