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2022-2023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答案)

德化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卷答案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5 DDBBC
6~10 CCCAA
11~15 CADDB
16~20 CDABC
21~25 CBDDD
非选择题(5大题,共50分)
26.(6分)
间接
负反馈调节 湿地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次生演替 生产者
27.(10分)
物种组成 种间竞争和捕食 水平
植食性动物逐渐减少,肉食性动物逐渐增加 3:4
或者植食性动物逐渐增加,肉食性动物逐渐减少 3:2
a、e 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 b 先减少后增加
协同进化
28.(10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速度和方向
7/9(写成7:9不给分) 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9.(10分)
可持续
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鸡、猪、鱼 水稻、大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循环、整体、自生、协调(有写出循环、整体即可给分)
30.(14分)
酒精灯火焰
接种 固体 高压蒸汽灭菌
3100
有无核膜为界限的(成形的)细胞核 水、无机盐、氮源(琼脂)德化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挺水植物芦苇常常在湿地边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B.调查草地某种植株种群密度时,需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C.在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实验中,常用到的调查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数目时,若标记物脱落,则估算值将偏大
2.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错误的是
A.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③④
B.碳元素通过①进入群落的主要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C.②、③和④表示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
3.下列关于群落的主要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森林和草原在群落外貌和物种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②荒漠中动物多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③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宽大,表面有绒毛
④热带雨林地区,林中植物的花多为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4.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是
A.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B.适时灌溉农作物与定时饲喂家禽、家畜
C.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D.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5.如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若该生态系统引入鹰,则该食物网会增加1条食物链
B.若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田鼠的数量也随之减少
C.自养型生物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一营养级
D.鸟和蝗虫之间的捕食关系会使两个种群的数量波动甚至其中一个种群灭亡
6.酸菜古称菹,《周礼》中就有其名。北魏的《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了祖先用白菜(古称菘)等原料腌渍酸菜的多种方法。2022年3.15消费者权益日曝光的“土坑酸菜”由于制作过程中操作不规范使其中含有的杂质较多,给食品安全留下了隐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腌制酸菜主要是利用植物体表面天然的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
B.“土坑酸菜”发酵过程中可以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抑制杂菌生长,防止其腐败变质
C.腌制的酸菜“咸而不酸”的原因很可能是加入食盐过多,抑制了菌种发酵
D.在无氧条件下,其他杂菌均不能进行细胞呼吸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
B.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呈正金字塔形,而数量金字塔不一定呈正金字塔形
C.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8.在煤燃烧、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铅会以微小颗粒被排放进入大气,然后沉降在土壤和植物表面,而铅进入植物和动物体内后将不易被排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铅能沿食物链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铅含量越高
B.铅随大气、水和生物迁移等途径扩散,生态系统中铅循环具有全球性
C.铅通过动植物呼吸作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燃烧等返回无机环境
D.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清洁能源是减少铅的生物富集现象的有效措施
9.如图表示某湖泊中的某种生态金字塔,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图不能表示能量金字塔和生物数量金字塔
B.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入下一营养级
C.图中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之间可形成多条食物链
D.从图中浮游生物到食草动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6.8%
10.研究人员对林区两种主要乔木黄牛木和鸭脚木进行了调查。如图表示两物种种群数量的比值(D=黄牛木的种群数量/鸭脚木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c时间段黄牛木对生活资源的竞争力逐渐减弱
B.不能在同一区域对两种乔木同时进行取样调查
C.黄牛木幼树和成年树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0~d时间段,鸭脚木的K值和种群数量都在逐年下降
11.常乳是母牛泌乳期一周后直到泌乳停止前一周这个时间段内分泌的乳汁。奶牛自身乳房和乳头中可能含有的细菌,加上挤乳过程中产生的少量污染,常乳中会有一定量的细菌存在。研究小组要检测一份常乳样品中细菌的总量(不考虑菌种),检测流程如下图,每个平板上接种菌液量为0.1m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倒平板时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细缝,不要完全打开,防止杂菌污染
B.上述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基要营养全面,适合各种细菌生长
C.也可以通过连续划线的方法接种,通过菌落数计算样品中的细菌总数
D.若三个平板上的菌落平均数为59,则每毫升样品中细菌总数为5.9×107
12.由于气候变暖,高山冰川从山脚至山顶逐渐消退。生态学家通过对某高山冰川不同时期的冰川退缩区典型样地的调查,反演了历史上植被演替的动态。研究发现各样地乔木层的几种优势植物各具不同的生长特性:柳、沙棘根系中有固氮根瘤,冬瓜杨生长迅速并形成较大树冠占据的上层空间,而云冷杉幼体喜荫成体更为高大但生长相对较慢。对乔木层生物量的调查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
A.山脚冰川退缩区的优势种为柳、沙棘,山顶冰川退缩区的优势种为云冷杉
B.演替早期,土壤的含氮量增加,为冬瓜杨的快速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
C.冬瓜杨快速生长取代了柳、沙棘,并为云冷杉幼体生长提供庇荫环境
D.群落乔木层优势种演替的方向为:柳、沙棘→冬瓜杨→云冷杉
13.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并买卖
14.某生物群落中的植物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生长着少量灌木,没有乔木。现有两种植食性动物A、B及肉食性动物C,C以A为食,它们的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动物A、B和C之间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B.该群落属于草原生物群落,土壤含水量低不适合乔木的生长
C.A种群数量产生波动与C的捕食作用和B的竞争作用密切相关
D.B种群数量达到P点时,种内竞争最激烈,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15.下图中的a、b、c、d表示不同的生物含义,M代表相关指标的高低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M表示遗传多样性,a至d表示不同种类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至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
C.若M表示种群密度,a至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b种内竞争最激烈
D.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至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种群,则a是最高营养级
16.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研究团队以四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并分析了它们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调查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物种 观察数量 觅食生境出现率/% 鸟胃中主要的食物种类/%
生境1 生境2 生境3 小坚果 颈尖 草屑 螺类 贝壳砂砾 甲壳类 其他
绿翅鸭 2120 67 0 33 52.8 1637 0 12 13 00 5.5
绿头鸭 1513 98 1 1 78.3 0.8 0 7.1 5.6 1.1 7.1
鹤鹬 1678 64 0 36 0 0 50.0 25.0 25.0 0 0
青脚鹬 1517 29 28 43 0 0 33.3 33.3 0 33.3 0.1
注:生境1为低潮盐沼一光滩带,生境2为海三棱藨草带,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一芦苇区
A.绿翅鸭和鹤鹬选择觅食的生境基本相同,两者的食物种类基本相同
B.若两种鸟觅食生境相同,则意味着生态位相同
C.四种水鸟均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其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D.生态位重叠度越大,说明资源丰富,种间竞争越不激烈
17.某海岛风景秀丽,岛上和临近的海域中自然资源丰富。科研小组调查发现岛上有122种蚯蚓,其中106种仅分布在海岛某个地理区域,且不同季节岛上蚯蚓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海岛上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B.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海岛某区域中某种蚯蚓的种群密度
C.不同季节岛上蚯蚓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D.海域中不同海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不同鱼的食性有关
18.为探究湿地植物菖蒲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某研究小组测定了2种不同水样的BOD(即微生物分解水中机物所需要的氧气量)和总含氮量,加入菖蒲水培15天后,再次测定了相应指标,部分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测定指标 A水样 B水样
BOD(mg/L) 培养前 247 150
培养后 51 49
总含氮量(mg/L) 培养前 54 53
培养后 19 19
A.由表中数据推测A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较低
B.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有效缓解水体富营养化主要原因是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
C.可以通过观察菖蒲的根数、根长等生理指标来比较其在各种水样中的生长状况
D.菖蒲净化污水的功能体现了湿地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
19.如图表示某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经过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B.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蝇蛆和蚯蚓,促进了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循环流动的进行
C.合理使用农家肥可提高葡萄和蔬菜的产量
D.该生态系统遵循了循环原理,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高
20.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增长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K值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
B.图甲所示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图乙中t2时间的种群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C.若该种群为某天鹅种群,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其栖息环境,使K值升高
D.图乙所示曲线模型对应的数学方程式为Nt=N0λt
21.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甲、乙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已知乙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甲岛,且6到8月两岛上有黄鼠狼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B.从3月到11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保持不变
C.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
D.黄鼠狼的捕食是导致6月之后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唯一因素
22.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态系统中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大值。下列有关生态足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桑基鱼塘”等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B.农牧业生产中延长食物链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C.同等条件下,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足迹大于农田生态系统
D.生态足迹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23.常规区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如下,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为a>(b+c+e)
C.图中乙、丁两种生物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D.c中包括未利用的能量,能被土壤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利用
24.联合国发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针对自然的现状提供了最权威评估。这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与大自然的关系,并考量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自身福祉产生的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修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时,人工重建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造林迅速,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生态系统多样性
B.退牧还草有助于修复退化草地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草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对于出现水华的淡水湖泊修复重点在于促进蓝细菌和绿藻生长及控制流入水体的水质
D.对三江源区退化高寒生态系统修复的研究中,统计保护区内藏羚羊的种群数量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
25.如图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作用的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y值大小可以作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C.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负相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5题,共50分。
26.2022年11月5日至13日第十四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在我国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会上落实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审议公约发展战略等重大事项。回答下列有关问题。(6分)
(1)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
(2)湿地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是__________;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较低,原因是__________,并且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简单,因此,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3)对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的过程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湿地生态修复工程首先要恢复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
27.调查发现某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细菌是鯪鱼和沼虾的食物,沼虾又是鲮鱼的食物。图1表示不同体长鲮鱼的食性比例,图2表示鲮鱼在12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10分)
(1)群落的______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其中鲮鱼和沼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该湖泊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
(2)由图1可知,鲮鱼随体长增加的食性变化为______。若鲮鱼仅以绿藻和沼虾为食,在体长为2.8cm和4.2cm时,鯪鱼增长相同的体重消耗绿藻的质量比为______。(按传递效率20%计算)。
(3)在图2的a~e中,______点处的鲮鱼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判断依据是______。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是在______点处,d点以后种群数量的变化是______。
(4)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的结果。
28.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湿地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主要植物类型、昆虫种类数、昆虫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10分)
项目 主要植物类型 昆虫种类数 昆虫密度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区 海蓬子 互花米草 47 20 14只/m2 2.3只/m2
对照区 海蓬子 海蓬子 47 20 13只/m2 111只/m2
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1)除图中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
(3)若鸟的食物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__(传递效率按20%计算)。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互花米草与植食性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参观某市市郊建立的以沼气为中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猪—沼—鱼—肥—果”小型农业生态工程时绘制出了如下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与传统的工程相比较,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__________的特点。
(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的消费者有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
(4)建立该农业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30.测定水样是否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常用滤膜法测定大肠杆菌的数目。流程如图所示,滤膜法的大致流程:用滤膜过滤待测水样→水样中的细菌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转移到伊红美蓝的培养基(EMB培养基)上培养→统计菌落数目。据图回答问题。(14分)
(1)过滤待测水样用到的滤杯、滤膜和滤瓶首先需要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保证实验不受其它微生物干扰。与过滤有关的操作都要在___________________旁进行。
(2)将完成过滤之后的滤膜紧贴在EMB培养基上,这属于微生物培养中的__________操作。从物理状态角度分析,EMB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培养基,制备培养基时需要采用_____________法灭菌。
(3)某生物兴趣小组的某同学尝试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测定,无菌操作下将10ml待测水样加入到90ml无菌水中,稀释后的100ml菌液通过滤膜法测得EMB培养基上的菌落数平均为124,黑色菌落数平均为31,则推测1升待测水样中的大肠杆菌数目为______________个。
(4)该同学进一步思考,利用滤膜法也可能用于测定待测水样中其他微生物的数目。他取了两份水样,一份待测水样来自变酸的果酒,从中检测到两种微生物,它们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份来自某公园的观赏湖,若要通过测量蓝细菌的数目来研究水华,培养基配方中则必需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2022-2023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