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中考历史调研试卷(一)(含解析)

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中考历史调研试卷(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
1. “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我的心将不会平静。”材料反映了玻利瓦尔具有(  )
A.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B. 顽强不屈的反抗精神
C. 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D. 蔑视权贵的自由精神
2. 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非清朝时新入版图的疆土。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  )
A. 班超出使和经营西域 B. 开辟丝绸之路
C. 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D. 昭君出塞
3.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元恪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建的。洞中主佛(如图)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身着宽袍大袖式袈裟。这一崖壁上的艺术最能证明北魏时期(  )
A. 石窟艺术的高超
B. 民族文化的交融
C. 统治者的地位高
D. 鲜卑贵族的南迁
4. 小王同学正在读一篇文章,文章的子标题分别是:清朝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巩固西北边疆、雅克萨之战、清朝的疆域。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篇文章的主题应该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C.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D.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5. “随着五口开放后中外贸易的扩大,英、美等国廉价棉织品在中国的大规模倾销,中国原有的利用手纺车和手织机纺织出的土布丧失了市场,摧毁了传统的中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形态。”材料旨在说明(  )
A.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B.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开启了经济近代化
C. 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D. 《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6. 诗词不仅能够反映个人心理变动,也可以表达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感慨,因此诗词也可以作为中学历史课堂学习的重要史料。以下诗词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南昌起义
B. 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遵义会议
C. 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七七事变
D.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淮海战役
7. 西安事变发生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亲英美派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  )
A. 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 B. 推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步伐
C. 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D. 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
8.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的题词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底座上的十幅浮雕(如金田起义、武昌起义、南昌起义、胜利渡长江等)反映的史实见证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建立此碑的意义在于(  )
A.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英雄精神,珍惜美好生活
D. 宣告中华民族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9. 在2022年5月8日举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中,李家超高票当选第六任行政长官人选。香港回归祖国已经25周年了,这是香港繁荣稳定的25年。香港回归祖国(  )
A. 是“一国两制”的首次实践 B. 使香港脱离了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C. 标志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D. 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10. 1971年7月6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讲话,把世界分为五极,称中国是五极之一,第一次对中国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称谓。这表明(  )
A.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美国霸权受到严重威胁
C.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D.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1. 在古埃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雕刻着太阳神向汉谟拉比授予权杖的浮雕。上述材料反映出的古代亚非文明的共同点是(  )
A. 都位于大河流域 B. 都建立严格等级制度
C. 都发展农业经济 D. 都利用宗教神化王权
12. “三角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一页(如图),最能反映其悲惨性的是(  )
A. 将非洲黑人奴隶运往美洲贩卖 B. 将美洲蔗糖、烟草等运回欧洲
C. 将欧洲火器、杂物等运往非洲 D. 使非洲更加贫穷
13.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这强调(  )
A. 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衰亡具有必然性 B. 世界上首个无产价级政党已经形成
C. 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D. 工业革命是摧毁资本主义的导火线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14. 2世纪,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判断:______
改正:______
15. 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人权宣言》,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判断: 。
改正: 。
16. 1914年7月28日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判断: 。
改正: 。
1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判断: 。
改正: 。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0分)
18. 当今世界,国家关系风云变幻,错综复杂,处理好国家关系,寻求区域合作,才能实现“和平发展”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这个目的,曾经对中国采用了并且还在继续地采用着……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
材料二:你们在去年一年打了大小几千次的仗,打死五万以上的敌伪军,打退了常常几倍几十倍的敌人进攻……收复了许多的失地,许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是扩大了……你们的大功劳,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各国人民也已明白。
——摘自《中共中央向敌后军民致贺电》(1944年1月)
材料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促使了亚非拉人民的觉醒。战后,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种意识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行动,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20世纪60年代末,新独立的国家已有69个,此后增加到120多个。大批民族国家的独立,造成了帝国主义全球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它们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世界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列举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对殖民统治的史实。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根据地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贡献。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并指出其国际影响。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次世界大战统计表
战争 参战国家 战争范围 卷入人口 新式武器 伤亡人数 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 30多个 400万平方公里 15亿 飞机、坦克、潜艇等 3000多万 3400多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61个 2200万平方公里 17亿 原子弹等 9000多万 40000亿美元
材料二:每个超级大国都狂热地认为,其自身安全和世界和平取决于他们各自的关于世界秩序的具体看法能否实现……结果使另一个超级大国更加担心它企图发动侵略……两个超级大国都很固执地证实了对方的猜疑与恐惧,于是双方的行动都进而使冷战日趋严重。
——摘自(美)J布卢姆《美国的历程》
材料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前半期战争的新变化。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出苏联因“猜疑和恐惧”而在经济、军事方面采取的行动。
(3) 请依据材料三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90-13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排除。
B.玻利瓦尔是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者。玻利瓦尔领导起义军队,英勇作战,横扫南美大陆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根据题干材料“在没有打碎西班牙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以前,我的手将不停地打击敌人,我的心将不会平静”反映了玻利瓦尔的顽强不屈的反抗精神,与题意相符。
C.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排除。
D.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蔑视权贵的自由精神,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玻利瓦尔,属理解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并对应相应结论得出答案。
树立专题意识,把反侵略斗争的民族英雄整合在一起记忆,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故C项正确;班超出使西域是在73年,排除A项;开辟丝绸之路不是直接导致新疆隶属中央管辖的事件,排除B项;昭君出塞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域都护的设置以及历史意义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北洞中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那种偏袒右肩式袈裟,身着宽袍大袖式袈裟”可知,出现上述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孝文帝迁都、采取改穿汉族服饰等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融,B符合题意;石窟艺术的高超、统治者的地位高和北魏孝文帝率鲜卑贵族的南迁都体现不出材料的主旨,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石窟艺术。495年,孝文帝下诏任命蒋少游主持制定朝中冠冕制度,他所设计的汉式姿衣博带服饰迅速得到推广,并流传至南朝。这反映民族文化交融与传播。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石窟艺术。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巩固西北边疆、雅克萨之战”可知,这些内容主要涉及的是清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所以其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A项符合题意;题目中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排除B;材料没有关于君主专制的强化方面的内容,排除C;材料中没有涉及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清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的疆域相关史实,关键是对题目信息的分析与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信息分析出其涉及的主要内容,从而确定主题。
5.【答案】A
【解析】由题干中的“随着五口开放后中外贸易的扩……摧毁了传统的中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形”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使中国的传统的生产方式遭到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时间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与题干所反映的时间点不符,排除B项;甲午中日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与题干的时间点不符合,排除C项;《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01年,而且题干未能体现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鸦片战争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影响,注意题干材料的正确识读。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鸦片战争的影响。
6.【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与秋收起义有关;“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与遵义会议有关;“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与西安事变有关;“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与渡江战役有关。选项B诗词与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诗词与历史事件的正确对应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遵义会议的相关史实。
7.【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并不能消除与国民党的矛盾,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是1924年开始,排除B项;取得抗战胜利的时间是1945年,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底,排除C项;西安事变爆发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不顾前嫌,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伟大胸怀,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8.【答案】C
【解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还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以国家的名义表示对革命英烈的崇敬和缅怀,有利于鼓舞生者,激励后人,传承英雄精神,珍惜美好生活。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精神象征。C项正确;“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中华民族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解析】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香港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A符合题意;香港脱离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祖国统一大业没有完全完成,“民族区域自治的”涉及我国的民族政策,故BCD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香港回归祖国,知道香港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本题考查香港回归祖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0.【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不得不正视中国的崛起。故C符合题意;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A;题干材料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不能说明美国霸权受到严重威胁,排除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1979年,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11.【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了法老与汉谟拉比的权利与地位,没有体现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都建立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排除B项;
材料叙述的是政治角度,没有涉及农业经济角度,排除C项;
根据材料“古埃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与“《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雕刻太阳神向汉谟拉比授予权杖的浮雕”,这体现了古埃及法老与汉谟拉比都宣扬自己的权力是从神那里获得的,说明古代亚非文明都利用宗教神化王权,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亚非文明的共同点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古代亚非文明的共同点等知识。
12.【答案】A
【解析】依据“三角贸易”图片可知,“三角贸易”中,从非洲运往美洲的主要“商品”是黑人奴隶。奴隶贩子带着廉价的工业品从欧洲出发,到非洲购买、换取甚至直接猎取黑人,用船运到美洲,卖给种植园主充当奴隶,然后带着满船的黄金、白银和欧洲需要的经济作物返回欧洲。故“三角贸易”中最能反映其悲惨性的是将非洲黑人奴隶运往美洲贩卖,故A符合题意;BC项是贩运货物,不能体现悲惨性,排除;D项是对非洲的影响,不能体现“三角贸易”的悲惨性,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贸易的血腥之处;知道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国人后来居上,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三角贸易”的航线及相关商品。
13.【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及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贫富分化差距越来越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与材料中《共产党宣言》阐述的主旨相符,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衰亡具有必然性,故A正确。
B.材料未涉及世界上首个无产价级政党已经形成的信息,排除B。
C.“资产主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只是材料的爆发内容,不符合主旨,排除C。
D.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不是摧毁资本主义的导火线,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共产党宣言》的相关内容,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共产党宣言》的相关内容,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
14.【答案】ⅹ,“亚历山大帝国”改为“罗马帝国”
【解析】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故题干错误,应把“亚历山大帝国”改为“罗马帝国”。
故答案为:
判断:ⅹ;改正:把“亚历山大帝国”改为“罗马帝国”。
本题主要考查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罗马帝国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世界历史上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罗马帝国的相关史实。
15.【答案】×,“《人权宣言》”改为“《独立宣言》”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可以得出,本题的题干表述错误,应该把“《人权宣言》”改为“《独立宣言》”。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人权宣言》”改为“《独立宣言》”。
本题主要考查了美国独立战争中颁布的《独立宣言》以及历史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美国《独立宣言》以及历史意义。
16.【答案】√,√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故本题的题干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
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知道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间的掠夺战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以及影响。
17.【答案】错误,“葡萄牙”改为“英国”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得出,本题的题干表述错误,应该把“葡萄牙”改为“英国”。
故答案为:
错误。“葡萄牙”改为“英国”。
本题考查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影响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8.【答案】【小题1】过程:①鸦片战争使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近 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③甲午中日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半殖 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实:三元里抗英、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任答两点)
【小题2】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为抗战最终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减轻正面战场压力起关键作用;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小题3】原因:亚非拉人民的觉醒,民族意识的增强。国际影响:造成了帝国主义全球殖民体系的彻底崩溃,民族独立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解析】本题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抗日根据地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贡献、二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及其影响。
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其中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是考查的重点,平时多记忆相关知识。
19.【答案】【小题1】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战争具有全球性;科技成果被运用于军事;战争惨烈,造成的损失惨重。
【小题2】观点:超级大国为了自身安全和世界安全而猜疑其他国家。行动:经济上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成立了华约。
【小题3】题目:世界和平与持续发展。阐述:联合国成立以来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有利于进一步减少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发展;但当今世界的地区冲突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不断威胁着人类的和平与持续发展。各国需要加强平等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影响世界和平与持续发展的诸多挑战。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前半期战争的新变化,两次世界大战的特点,美苏冷战兴起的背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认识20世纪前半期战争的新变化,识记两次世界大战的特点,识记美苏冷战兴起的背景,识记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识记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第1页,共1页

2023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二中中考历史调研试卷(一)(含解析)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