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选必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时练习(答案)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西方史学家孟席斯在其著作《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燃起文艺复兴》中声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此说法可用以佐证( )
A.达.芬奇模仿中国科技成果 B.东方文化点燃文艺复兴之火
C.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于西方 D.东学西传影响西方科技发展
2.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 )
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
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 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
3.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软实力”理论首倡者约瑟夫·奈曾评论说:“孔子学院是中国展示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工具。”下列说法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B.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普遍性
C.有利于复兴中华文明、构建和谐世界
D.是对西方文明价值的有效冲击和抵制
4.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
A.西学东渐的趋势 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影响
5.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6.如图所示是波斯人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从史料价值看,它可以( )
A.折射波斯帝国陶瓷工艺
B.佐证伊朗高原民族也有饮茶风尚
C.证实海上丝绸之路可以通航波斯湾
D.反映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中华文化影响
7.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不断有周边藩国的质子来华学习。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这表明唐朝质子来华留学
A.扩大了理学对周边藩国的影响力
B.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
C.有利于周边藩国国家制度的完善
D.有利于唐与周边藩国的平等交往
8.汉唐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唐宋时期阿拉伯文化及波斯文化传入,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然后再回馈给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文化现象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
A.辐射其他国家文化 B.推动文明间的交流融合
C.贡献中国智慧方案 D.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9.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核心素养 内涵
唯物史观 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察
时空观念 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 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
历史解释 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一种过去事情的解释
家国情怀 任何历史阐释都蕴含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
A.北宋时期平民毕昇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火药应用于战争
C.“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D.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0.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从朝鲜的文字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朝鲜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
C.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朝鲜的发展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
11.“忠君爱国”在北宋末年成为士大夫的最高道德标准。佛教也提出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佛法据王法以立”,佛教僧人也应提倡忠君爱国,所以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A.儒学与佛教互动融合 B.士大夫的崇佛心理普遍
C.佛教融汇儒学伦理 D.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
12.《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以明代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全书共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铺陈展开。可见这部小说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A.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B.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C.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D.佛教思想影响很大
13.下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的西学译著统计表。该表客观上反映了
年份 书目 自然科学(含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政治、法学类为主)
总数 占比 总数 占比
1896 《西学书目表》 259种 73.6% 93种 26.4%
1900—1904 《译书经眼录》 164部 33.4% 327部 66.6%
A.西学译著是宣传西学的主要途径
B.民众为爱国救亡开始进行积极探索
C.民族危机引发对制度的深刻反思
D.西学东渐的潮流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14.近代前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屡屡侵犯,龚自珍与魏源分别代表了两种态度: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缘故。两人的思想都
A.侧重于引导国人关注世界
B.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
15.下面是某电视剧的台词节选。这段台词描绘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16.著名学者沈固朝在《欧洲书报检查制度的兴衰》一书中写道:“1485年美因兹大主教内伯格……发布禁令,严禁‘滥用’这一‘神赠技术’(指印刷术)。1489年,教廷向所有信徒发布了同样内容的敕令。”上述主教、教廷行为的主要动因是
A.印刷术成为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工具
B.印刷术促进了欧洲宗教改革,冲击了教会的权威
C.欧洲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利用印刷术反对教会
D.印刷术成为传播反教会思想的工具,引起教会的恐慌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外交是主权国家利用文化手段实现对外文化战略目标的一种外交手段。新中国成立至今,文化外交成果丰硕,形成了完整的战略布局。但在国际上中国文化外交仍然存在很大挑战。
时间 主张 成就 挑战
新中国成立时期 反对霸权、支持第三世界、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吸收 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展开文化交流与合作 美苏冷战 霸权主义
文革时期 文化外交曾一度停顿 乒乓外交 /
改革开放时期 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 与123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 与160多个国家文化往来。 与数千个世界文化组织保持联系 “文明冲突论” “历史终结论” “中国威胁论” “中国崩溃论”
新时代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北京冬奥会、《流浪地球》 中国式现代化 关闭孔子学院 限制留学生 “阴间滤镜” “双重标准”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传承与创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应对文化外交挑战的举措。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亚文化圈也可称为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指以中国为核心,包括 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在内的,使用或曾经使用汉字,承袭汉文化 的跨地域性文化地理单元。古代东亚文化圈孕育于公元4—5世纪,形成于8世纪。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这些要素给东亚诸国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深刻影响,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现代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应着眼于经济、文化、安全的一体化,抛开意识形态的差距,形成一个稳定的地区性结构和体制。儒家思想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编自青玄《儒家思想的优越性、局限性与东亚共同体的构建》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 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D
【详解】根据材料“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许多机器设计图与元代王祯的《农书》等中国古籍的设计图‘惊人地’相似。”可知,孟席斯的著作证实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输出对西方发展的促进作用,D项正确;从材料无法否定达.芬奇自身创造性,所谓模仿证据不足,排除A项;文艺复兴的发生是西方社会内在发展的结果,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B项;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传统儒学的内容,逐渐实现了本土化,说明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D项正确;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是精神统治工具,排除B项;儒学是正统,并不存在争夺正统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文明走向世界不仅体现了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普遍性,也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复兴和融入世界。而且儒家文明是一种和谐文化,不存在对西方文明的抵制问题,D项理解错误,符合题意,选择A项;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树立了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儒家思想所体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普遍性,有利于复兴中华文明、构建和谐世界,ABC三项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商品在欧洲掀起了“中国风”,说明商品经济交流带动文化传播,体现了商品的文化价值,C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学西渐,而不是西学东渐,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与全球贸易网无关,排除B项;当时中国并未受到殖民扩张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朝鲜《高丽律》、日本《大宝律令》均以唐律为蓝本,说明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超越国界,对亚洲一些国家的法律产生了重大影响,C项正确;《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唐律》只是中华法律文化的代表之一,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华文化,排除B项;“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可见波斯人仿中国的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壶,从史料价值的角度分析,可见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波斯帝国陶瓷工艺如何,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伊朗高原民族也有饮茶风尚,材料主旨信息是波斯人制作的陶壶与中国瓷器类似,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海上丝绸之路可以通航波斯湾,材料主旨信息是波斯人制作的陶壶与中国瓷器类似,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出于“文德绥海内”,传播大唐文化的目的,允许国子监接收周边国家的质子留学生。结合所学可知,质子留学生大都是王室贵族,学习大唐文化有利于完善其国家制度,故C项正确;理学产生于宋代,唐代尚未出现,故A项错误;“确保了唐王朝对周边藩国的钳制”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唐与周边藩国是宗藩关系,不是平等交往,故D项错误。
8.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外文明的不断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间的发展,B项正确;AC项只是体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D项体现外来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主旨强调文明间的交流融合不符,排除;
9.B
【详解】据“史料实证”的内涵分析可知,二十四史之一的《金史》是文献史料,通过对其记载的史实即“火炮”的应用等分析得出其火药武器,进而推理出当时人们已将火药应用于战争的结论,这一过程属于史料实证,即用可靠的史料作为论据对史事进行推理和论证,B正确;“北宋时期平民毕昇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没有加入史料证据,只是对历史事实的陈述,A错误;“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没有提供史料,不是史料实证,C不符题意;“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史实陈述,没有提供史料证据,不属于“史料实证”,D排除。
10.D
【详解】从朝鲜15世纪以前的发展和15世纪中叶“谚文”发明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文明对其影响深远,故选D;A项的说法没有全面反映材料,而且说法不严谨,排除;B、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D。
11.C
【详解】北宋末年士大夫“忠君爱国”的伦理观被佛教吸收和应用,反映出佛教融汇了儒学伦理,C选项正确;只有佛教吸收儒学思想,不能得出两者互动的结论,A选项错误;佛教的发展不能体现士大夫普遍崇佛,B选项错误;儒学开始吸收佛道思想与材料不符,D选项错误。
12.D
【详解】从材料信息“前世姻缘、今世烟缘”“人生业果、冤仇相报”可知这体现了佛教因果轮回思想的影响,故选D项。A项本身正确,但与材料无关;B、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选D项。
13.C
【详解】表格显示1904年和1896年相比,翻译自然科学的种类书籍数量比重下降,翻译社会科学书籍的数量上升,主要是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导致国人开始学习制度导致,C正确;材料表格没有对比传播西学的其他途径,A错误;表格中救亡运动并不是开始,主要是从器物转向制度层面的探索,B错误;材料表格体现出学习内容的转变,不是说明西学东渐的潮流开始发生重大变化,D错误。
14.D
【详解】材料“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缘故”表明两人的思想都影响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故D正确;龚自珍的思想侧重于“反求诸己”,魏源着眼于“知彼”,故A错误;龚自珍与魏源都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其主张也没有脱离自身阶级局限,故B错误;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且认为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是“体”,这与题干中龚自珍的思想不符,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是对“前者指陈中国本身的问题在于皇帝制度与科举文化;后者则从西洋文化制度,寻找彼伸我黜的缘故”的分析理解。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15.B
【详解】根据材料“不以你日本粗鄙落后,愚昧无知而将其视为可欺可压任我宰割的犬羊”、“我之优秀,任尔学之”,结合所学,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文明领先周边国家,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学习我国先进文化和制度,并仿照我国进行了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B正确;汉朝时期,由于交通条件限制,中国和日本的交流有限,A错误;元朝时期,忽必烈两次侵略日本都没有成功,不符合“敞开国门,大张教化,我之优秀,任尔学之”,排除C;清朝我国实行海禁政策,不符合材料“敞开国门,大张教化,我之优秀,任尔学之”,排除D。
16.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题干时间是1485年、1489年,当时宗教改革还没有开始,新教也还没有形成,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主教的禁令、教廷的敕令,都严禁“滥用”印刷术,实际上反映了教会担心印刷术成为传播反教会思想的工具,故D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17.(1)原因:东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国际局势的变化;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利益边界的拓展;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和文化自信的增强。
(2)举措: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提高国家文化建设能力;加强文化外交的多维度创新,加强对外文化传播;积极搭建多边交流平台,鼓励城市、社区与民间力量参与。
(考生言之成理可酌情)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展开文化交流与合作”可知东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结合建国以来国内外环境可知国际局势的变化;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利益边界的拓展;结合建国以来外交政策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成就可知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和文化自信的增强。
(2)举措:结合我国的外交方针可知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根据材料“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提高国家文化建设能力;根据材料“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关闭孔子学院限制留学生”可知加强文化外交的多维度创新,加强对外文化传播;积极搭建多边交流平台,鼓励城市、社区与民间力量参与。
18.示例:观点:东亚文化圈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论证: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日本创制了本民族文字(片假名、平假名);在学习唐朝基础上,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进入了封建社会;鉴真东渡促进了佛教、儒学、建筑等在日本传播与发展。总之,东亚文化圈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促进日本发展进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详解】本题为观点评析类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首先,根据材料“东亚文化圈也可称为汉字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指以中国为核心,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在内的,使用或曾经使用汉字,承袭汉文化的跨地域性文化地理单元。......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可以提炼观点:东亚文化圈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
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详细的评析论证,如:东亚文化圈的基本要素为汉字、儒学、中国式律令制度与农工技艺、中国化佛教等。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日本创制了本民族文字(片假名、平假名);在学习唐朝基础上,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进入了封建社会;鉴真东渡促进了佛教、儒学、建筑等在日本传播与发展。
最后,早观点基础上总结升华,得出结论,如:总之,东亚文化圈基本要素深刻影响了日本,促进日本发展进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统编版(2019)选必三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时练习(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