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十五中学2022-2023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莆田第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每题3分,共16题,共48分。)
1. 曾经有部分学者认为农业先是起源于中东,再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现在他们则认为农业是同时在世界各地独自发展而开花结果的。这里所说的“各地”还包括( )
A. 南非、大洋洲 B. 东亚、中美洲 C. 南非、中美洲 D. 东亚、大洋洲
2.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以下传播路径,正确的有( )
①小麦、水稻由欧亚传入美洲 ②咖啡由非洲传入亚洲
③辣椒、甘蔗由美洲传入欧亚 ④樱桃、杏由亚洲传入欧洲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3. 工业革命以来,熟练的工匠不再直接从新屠宰的动物身上切肉给等待的消费者,与一队队工人不断重复工作相反,他们在美国中西部的工厂里用机械将牲畜切割成块,装人罐头或火车冷藏厢,运往远方市场。食品制作方式的改变( )
A. 适应了欧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B. 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方向发展
C. 改变了西欧北美食品的供应网 D. 将烹饪从家庭彻底转移到工厂
4.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妇好为商王武丁的王后)出土的7件铜铲,制作精致,形制特殊,柄部及器身饰有花纹,在商代铜铲中极为罕见。这反映商朝( )
A. 重视农业生产 B. 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C. 女性地位提高 D. 礼乐文化高度发达
5. 下表是欧美四国生铁、钢、煤的产量的统计数据。据此推知,增长更为突出的乙国和丙国分别是( )
生铁产量(单位:千吨)钢产量(单位:千吨)煤产量(单位:百万吨)
项目 生铁产量(单位:千吨) 钢产量(单位:千吨) 煤产量(单位:百万吨)
1871 年 1891 年 1871 年 1891 年 1871 年 1891 年
甲 860 1897 80 740 13.259 26.025
乙 1665 9203 69 4277 29.5 14.09
丙 1564 4641 521 2352 37.9 94.2
丁 6600 7499 600 3200 127 186
A. 英国、德国 B. 英国、法国 C. 美国、德国 D. 美国、法国
6. 2022年4月,第131届广交会在线上举办,陕西交易团共组织108家企业“云参展”,相继与欧洲、美洲、亚洲以及中东地区的国家进行了“屏对屏”商洽。这客观上说明( )
A. 电商日益受到国民青睐 B. 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
C. 互联网取代了传统商务 D. 现代科技促进信息交流
7. 明代的苏州府、松江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分布着丝绸业市镇、棉布业市镇、粮食业市镇、盐业市镇、笔业市镇、冶业市镇、海运业市镇等,不仅是财赋重地,而且是农工商各业发达的经济重心。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发达的市镇网络把各市镇联成一体,发生密切的经济联系。这表明明代( )
A. 市镇经济专业化发展 B. 城市经济职能进一步扩大
C. 全国性统一市场形成 D. 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8. 近代欧洲,商品、粮食等各种类型乃至到综合交易所先后在荷兰、英国成立;意大利、英国先后创立银行,接受存款和提供贷款;17世纪,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法国和德国相继开办百货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东印度公司等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在英国和荷兰成立。由此反映出( )
A. 近代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B. 大西洋沿岸成为新的欧洲贸易中心
C. 欧洲的贸易与金融发展相互促进 D. 东印度公司加快殖民掠夺和资本原始积累
9. 某国际组织的宗旨是为会员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中长期贷款。它成立初期的主要借款对象是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这些贷款有利于扩大各国购买力,促进国际金融的发展。该国际组织( )
A. 成立于1945年,促进了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B. 是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国际组织
C. 是法德以经济合作促进政治和解的初次尝试
D. 有利于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10. 如图为共和国时期罗马城的中心区域平面示意图,图中公共空间的设置体现了( )
A. 宗教色彩强化 B. 商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C. 城邦政治的传统 D. 公民参政的平等地位
11. 经过从洋务运动到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建设,中国逐渐发展了现代的工商业……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包括铁路、轮船航线,电报、电话,所及诸处,文化与社会均呈现"都会化"现象,而且居民也趋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
A. 西方引领与政府主导相结合 B. 以民族经济的发展为主导动力
C. 铁路和电信事业发展较迅速 D. 大中城市的建设居于优先地位
12. 元朝在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约1500处。这些陆站、水站为公差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有时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元朝政府这一举措旨在( )
A 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B. 构建全国交通运输网络
C. 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D. 完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13. 如今很多地方政府采纳智能交通控制技术,对各个方向交通车辆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最优算法自动控制各个方向红绿灯的关闭与点亮,提高路网和路口通行能力。由此可见( )
A. 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B. 科技杜绝了严重交通事故的发生
C. 科技推动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 D. 信息技术颠覆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14. 1805年,英国人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术随东印度公司的外科医生皮尔逊传入中国。他的中国助手邱熺于1817年著成《引痘略》一书,用中医的医理解释牛痘术,使之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此事例可用来说明( )
A. 中医与西医相互借鉴 B. 近代中国医学业发展较快
C. 中西医具有相通之处 D. 西医在近代中国广受推崇
15. 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可概括为“2+6”体系,即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大基本医保制度横向覆盖为基础;以大额医疗费救助金、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医疗救助、医保扶贫六大医保制度政策纵向延伸为补充。这表明当今我国医疗保障体系( )
A. 城乡统筹,保障极度 B. 覆盖全民,层次多元
C. 市场支撑,权责清晰 D. 免费服务,兼顾公平
16. 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部先后发布了《关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指示》《关于预防霍乱的指示》《关于防止流行性脑膜炎的指示》。“一五”时期,卫生部又先后颁发了《关于防疫站暂行办法》《食堂卫生管理暂行办法》《传染病管理办法》《饮用水水质标准》《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关于防治疟疾规划》。这些举措( )
A. 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B. 利于推动卫生防疫事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C. 表明疫病防控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D. 体现出民众普遍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二、简答题( 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19题14分,共52分)
17.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意大利是国际贸易中心,一些经营货币和贷款业务的机构不断兴起。1580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近代银行,随后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类似的机构。早期银行经营的贷款业务都具有高利贷性质,而且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大多数工商企业难以得到支持,客观上要求建立新的银行为其扩大再生产服务。
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作为最早的私人创办的股份制银行,它利用政府赋予的特权,以大大低于高利贷的贷款利率向工商企业提供信用贷款,从而占据了信用领域的垄断地位。此后,各国群起效仿,纷纷建立规模巨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摘编自王玉平《货币银行学》
材料二:为了摆脱国外银行的支配,清政府于1897年在上海设立了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自办的第一家新式银行,它标志着中国近代银行信用事业的创始。此后,各种官商合办银行和私营银行陆续发展起来。1935年,中国通商银行因滥发银行券发生挤兑风潮,后来为四大家族所控制;上海解放后,其“官股”被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12月与其他行庄合并组成公私合营银行,后并入中国人民银行。
——摘编自任森春《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银行产生的背景,并指出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通商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启示。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曼彻斯特是英国典型的工业戚市,在拥有500或1000雇工的大工厂之间,都坐落着工人阶级极其简陋的住宅,成排或成堆地聚在一起。而市民的住房之间也混杂着众多小规模的布料切割场、纺锤制造厂、染坊和印花厂。
材料二英国于1831—1832年间经历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霍乱疫情,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城市规划的重要性,1848年英国政府开始着手解决工业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城市病”问题。
1848—1875年间是城市规划的第一阶段。中央政府出于疾病防治的目的,颁布了一系列卫生法案,授权地方政府为改善城市卫生状况,对已有街道和建筑物进行改善,并为城市居民开辟适合户外社交娱乐的场所,市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1875—1909年间是城市规划的第二阶段。从1875年《技工和劳工住房改善法案》的颁布开始,英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其授权地方政府清理贫民窟地区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通过对贫民窟进行清理和重建,工业城市的市容得到明显改观。但改善方案涉及的面积一般不超过100英亩,其无法确保改善区域内的建筑与相邻区域的建筑在功能上彼此协调,城市中各功能区的合理布局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1909—1939年间是城市规划的第三阶段。1909年颁布了《住房与城市规划诸法》,授权地方机构以“规划方案”的形式,把辖区内所有土地按功能划分不同区域,从宏观角度考虑相邻建筑在功能和结构上的协调性。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工业城市近代早期存在的种种“城市病”逐渐得到医治。
——均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规划演进研究(1848—1940)》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1848—1939年英国对工业城市进行规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48—1939年英国工业城市规划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前期纺织、采矿和冶金行业的发展,要求改进运输工具,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
第二次工业 革命时期 电力和内燃机逐渐代替蒸汽机,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运输费用。同时,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异军突起。从地面铁路、汽车,到水面轮船,再到空中的飞机,立体的运输体系逐渐完善。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 人类对原子能的利用突飞猛进,原子能除了用于发电外,已经在海运中采用。交通动力飞跃发展,动力来源多样化。
21世纪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手段的“大交通”已经成型,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摘编自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莆田第十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 答案解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每题3分,共16题,共48分。)
1. 曾经有部分学者认为农业先是起源于中东,再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现在他们则认为农业是同时在世界各地独自发展而开花结果的。这里所说的“各地”还包括( )
A. 南非、大洋洲 B. 东亚、中美洲 C. 南非、中美洲 D. 东亚、大洋洲
【答案】B
【解析】
【详解】关于农业的起源,专家认为主要发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因为最早的时候,东亚、西亚和中美洲三个地方,都有农作物的种植。西亚主要种植小麦、大麦;东亚主要种植粟、稻;中美洲主要种植玉米、甘薯。三个地方的农作物都不相同,因此是各自独自发展。故除去中东之外,还有东亚和中美洲。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以下传播路径,正确的有( )
①小麦、水稻由欧亚传入美洲 ②咖啡由非洲传入亚洲
③辣椒、甘蔗由美洲传入欧亚 ④樱桃、杏由亚洲传入欧洲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如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由欧亚传入美洲,所以①符合题意,A项正确;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所以②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甘蔗原产地在亚洲,所以③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樱桃、杏等早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经传入欧洲,所以④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 工业革命以来,熟练的工匠不再直接从新屠宰的动物身上切肉给等待的消费者,与一队队工人不断重复工作相反,他们在美国中西部的工厂里用机械将牲畜切割成块,装人罐头或火车冷藏厢,运往远方市场。食品制作方式的改变( )
A. 适应了欧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B. 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方向发展
C. 改变了西欧北美食品供应网 D. 将烹饪从家庭彻底转移到工厂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冷链物流的出现,是食品的运输和储藏方式的革命,大大方便了消费者,适应了欧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A项正确;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食品的生产和运输方式,排除B项;冷链食品的生产、运输不足以改变整个西欧北美食品的供应网,排除C项;将烹饪从家庭彻底转移到工厂的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4.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妇好为商王武丁的王后)出土的7件铜铲,制作精致,形制特殊,柄部及器身饰有花纹,在商代铜铲中极为罕见。这反映商朝( )
A. 重视农业生产 B. 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C. 女性地位提高 D. 礼乐文化高度发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葬中出土了7件铜铲,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但是妇好墓葬中出土了精美而且数量较多的铜铲,说明当时人们对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视,进而反映当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A项正确;仅凭妇好墓出土的铜铲无法说明当时青铜农具广泛使用,排除B项;出土铜铲无法体现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排除C项;铜铲是农业生产工具,无法体现礼乐文化的发达,排除D项。故选A项。
5. 下表是欧美四国生铁、钢、煤的产量的统计数据。据此推知,增长更为突出的乙国和丙国分别是( )
生铁产量(单位:千吨)钢产量(单位:千吨)煤产量(单位:百万吨)
项目 生铁产量(单位:千吨) 钢产量(单位:千吨) 煤产量(单位:百万吨)
1871 年 1891 年 1871 年 1891 年 1871 年 1891 年
甲 860 1897 80 740 13.259 26.025
乙 1665 9203 69 4277 29.5 14.09
丙 1564 4641 521 2352 37.9 94.2
丁 6600 7499 600 3200 127 186
A. 英国、德国 B. 英国、法国 C. 美国、德国 D. 美国、法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表格中所涉及的时间点都是“1871年”和“1891年”,即表格中所出现的现象都是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和德国的发展速度最快,而传统的英国和法国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即乙丙应该是美国和德国,就美国和德国而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的发展速度要比德国要更快一些,美国的能源产业发生变革,石油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表格中煤的产量下降,据此可以判断乙是美国;1871年,德国刚刚完成统一,其发展速度要比美国慢一些,据此可以判断丙是德国,C项正确;根据表格可知,丁国的生铁产量、钢产量和煤产量起点最高,这与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关,因此丁是英国,进而得出甲是法国,排除ABD项。故选C项。
6. 2022年4月,第131届广交会在线上举办,陕西交易团共组织108家企业“云参展”,相继与欧洲、美洲、亚洲以及中东地区的国家进行了“屏对屏”商洽。这客观上说明( )
A. 电商日益受到国民青睐 B. 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
C. 互联网取代了传统商务 D. 现代科技促进信息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131届广交会在线上举办,很多企业“云参展”,与外国“屏对屏”商洽,线上产品展示和在线洽谈交流的实现得益于网络等现代科技,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让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国民对电商的态度,不能得出电商日益受到国民青睐,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交通运输事业无关,排除B项;互联网虽然获得了重大发展,但并未完全取代传统商务,排除C项。故选D项。
7. 明代的苏州府、松江府、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分布着丝绸业市镇、棉布业市镇、粮食业市镇、盐业市镇、笔业市镇、冶业市镇、海运业市镇等,不仅是财赋重地,而且是农工商各业发达的经济重心。江南市镇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点”,发达的市镇网络把各市镇联成一体,发生密切的经济联系。这表明明代( )
A. 市镇经济专业化发展 B. 城市经济职能进一步扩大
C. 全国性统一市场形成 D. 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分布着丝绸业市镇、棉布业市镇、粮食业市镇、盐业市镇、笔业市镇、冶业市镇、海运业市镇”,可以得出,明朝时江浙一带的市镇,每个镇之间经营的商品呈现出专业化特点,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明代市镇和城市不是同一个概念,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江浙一带的市镇,没有提其它地方,也没提到全国性统一市场,排除C项;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是指个别地区出现雇佣关系,但雇佣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8. 近代欧洲,商品、粮食等各种类型乃至到综合交易所先后在荷兰、英国成立;意大利、英国先后创立银行,接受存款和提供贷款;17世纪,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法国和德国相继开办百货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东印度公司等新型股份制贸易公司在英国和荷兰成立。由此反映出( )
A. 近代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B. 大西洋沿岸成为新的欧洲贸易中心
C. 欧洲的贸易与金融发展相互促进 D. 东印度公司加快殖民掠夺和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近代欧洲出现综合交易所、银行、证券交易所、百货公司和股份制贸易公司。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使欧洲发生商业革命,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的出现。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商路的转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贸易与金融的相互促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掠夺,排除D项。故选A项。
9. 某国际组织宗旨是为会员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中长期贷款。它成立初期的主要借款对象是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这些贷款有利于扩大各国购买力,促进国际金融的发展。该国际组织( )
A. 成立于1945年,促进了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B. 是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C. 是法德以经济合作促进政治和解的初次尝试
D. 有利于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为会员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中长期贷款”,可知该国际组织是世界银行,成立于1945年,促进了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A项正确;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排除B项;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法德以经济合作促进政治和解的初次尝试,排除C项;世贸组织的成立有利于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如图为共和国时期罗马城的中心区域平面示意图,图中公共空间的设置体现了( )
A. 宗教色彩的强化 B. 商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C. 城邦政治的传统 D. 公民参政的平等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共和国时期罗马城的中心有元老院议政厅(元老院会议场所)、户外集会场(平民会议场所)、裁判官审案区域等政治活动场所,这些场所都可以追溯到罗马城邦时期,体现了城邦政治的传统,C项正确;罗马城中建有神庙,但无法看出神庙建筑的变化,不能得出宗教色彩强化,排除A项;罗马城中设有商业区,但看不出罗马其他经济部门情况,不能得出罗马以商业为主,排除B项;罗马共和国不同等级的公民政治权利不平等,公民大会的多数票操纵在少数富有公民手中,排除D项。故选C项。
11. 经过从洋务运动到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的建设,中国逐渐发展了现代的工商业……现代工商业集中的地区,包括铁路、轮船航线,电报、电话,所及诸处,文化与社会均呈现"都会化"现象,而且居民也趋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
A. 西方引领与政府主导相结合 B. 以民族经济的发展为主导动力
C. 铁路和电信事业发展较迅速 D. 大中城市的建设居于优先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洋务运动到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的建设”和“居民也趋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主导和受西方影响相结合,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洋务运动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设都是政府主导建设,并非民族经济的发展为动力,排除B项;题干中以铁路和电信实业举例,铁路和电信事业发展较迅速并非主要特点,排除C项;题干中,文化与社会均呈现‘都会化’现象指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化,并非体现基础设施建筑主要在大中城市,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元朝在全国共设有陆站、水站约1500处。这些陆站、水站为公差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薪炭等,有时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元朝政府这一举措旨在( )
A. 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B. 构建全国交通运输网络
C. 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 D. 完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为公差人员服务”“运输官府物资”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政府遍设驿站的目的是保证政令通达和保障官府物资供应,这些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治理,C项正确;驿站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构建了全国交通运输网络,但这两项为驿站制度的影响,并非构建驿站制度的目的,排除AB项;驿站不属于地方行政关系体系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如今很多地方政府采纳智能交通控制技术,对各个方向交通车辆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最优算法自动控制各个方向红绿灯的关闭与点亮,提高路网和路口通行能力。由此可见( )
A. 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B. 科技杜绝了严重交通事故的发生
C. 科技推动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 D. 信息技术颠覆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应用现代智能交通控制技术,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效率和道路通行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人工智能应用于现代交通运输管理,提高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A项正确;“杜绝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排除C项;D项结论太大,材料只涉及智能技术应用于交通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14. 1805年,英国人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术随东印度公司的外科医生皮尔逊传入中国。他的中国助手邱熺于1817年著成《引痘略》一书,用中医的医理解释牛痘术,使之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此事例可用来说明( )
A. 中医与西医相互借鉴 B. 近代中国医学业发展较快
C. 中西医具有相通之处 D. 西医在近代中国广受推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邱焴利用中医的医理解释牛痘术,使之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这说明中西医具有相通之处,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医对中医的借鉴,材料体现的是中医对西医的借鉴,排除A项;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西医在近代中国广受推崇”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5. 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可概括为“2+6”体系,即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大基本医保制度横向覆盖为基础;以大额医疗费救助金、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医疗救助、医保扶贫六大医保制度政策纵向延伸为补充。这表明当今我国医疗保障体系( )
A. 城乡统筹,保障极度 B. 覆盖全民,层次多元
C. 市场支撑,权责清晰 D. 免费服务,兼顾公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可概括为“2+6”体系,即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大基本医保制度横向覆盖为基础;以大额医疗费救助金、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医疗救助、医保扶贫六大医保制度政策纵向延伸为补充。”可知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中既有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又有带有商业性质的保障制度,这体现出当今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全民、层次多元,B项正确;当今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保障适度,B项中“保障极度”说法错误,排除A项;商业性质的保障制度只是补充,C项中“市场支撑”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中“免费服务”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6. 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部先后发布了《关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指示》《关于预防霍乱的指示》《关于防止流行性脑膜炎的指示》。“一五”时期,卫生部又先后颁发了《关于防疫站暂行办法》《食堂卫生管理暂行办法》《传染病管理办法》《饮用水水质标准》《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关于防治疟疾规划》。这些举措( )
A. 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B. 利于推动卫生防疫事业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C. 表明疫病防控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D. 体现出民众普遍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家卫生部先后发布了《关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指示》《关于预防霍乱的指示》《关于防止流行性脑膜炎的指示》”“又先后颁发了《关于防疫站暂行办法》《食堂卫生管理暂行办法》《传染病管理办法》《饮用水水质标准》《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关于防治疟疾规划》”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举措利于为新中国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提供制度化保证,促进卫生防疫的规范化管理,B项正确;“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此说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疫病防控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民众普遍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且此说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二、简答题( 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19题14分,共52分)
17.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答案】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
②圈地运动的开展,为英国积累了大量资本和提供了丰富劳动力
③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④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⑤自然科学的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⑥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
【解析】
【详解】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分析,即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前提;②圈地运动的开展,为英国积累了大量资本和提供了丰富劳动力③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④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⑤自然科学的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⑥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意大利是国际贸易中心,一些经营货币和贷款业务的机构不断兴起。1580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近代银行,随后许多地方都出现了类似的机构。早期银行经营的贷款业务都具有高利贷性质,而且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大多数工商企业难以得到支持,客观上要求建立新的银行为其扩大再生产服务。
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作为最早的私人创办的股份制银行,它利用政府赋予的特权,以大大低于高利贷的贷款利率向工商企业提供信用贷款,从而占据了信用领域的垄断地位。此后,各国群起效仿,纷纷建立规模巨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摘编自王玉平《货币银行学》
材料二:为了摆脱国外银行的支配,清政府于1897年在上海设立了中国通商银行,这是中国自办的第一家新式银行,它标志着中国近代银行信用事业的创始。此后,各种官商合办银行和私营银行陆续发展起来。1935年,中国通商银行因滥发银行券发生挤兑风潮,后来为四大家族所控制;上海解放后,其“官股”被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12月与其他行庄合并组成公私合营银行,后并入中国人民银行。
——摘编自任森春《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银行产生的背景,并指出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通商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启示。
【答案】(1)背景:国际贸易与工商业发展需要;重商主义的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推动;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特点:受益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得到政府支持;经营方式创新;业务范围拓展;影响逐步扩大。
(2)困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官僚资本的压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限。
启示:以金融创新推进经济发展;重视维护商业信用,防范金融风险;银行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银行的发展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支持;要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金融行业。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意大利是国际贸易中心”,随着国际贸易与工商业发展,对货币资金的的需求越来越大;根据所学知识,重商主义的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推动、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都会推动货币需求量大增,客观上促进西方银行业的产生与发展。
特点:根据所学知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银行业的产生;根据材料“早期银行经营的贷款业务都具有高利贷性质,而且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可以得出得到政府支持;“作为最早的私人创办的股份制银行”可以得出经营方式创新,业务范围拓展;“此后,各国群起效仿,纷纷建立规模巨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得出影响逐步扩大。
【小问2详解】
困难:根据材料“为了摆脱国外银行的支配”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导致招商银行的创立;“1935年,中国通商银行因滥发银行券发生挤兑风潮,后来为四大家族所控制”可以得出招商银行受到国内政局动荡不安的影响,以及官僚资本的压榨;根据所学知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限也影响其发展。
启示:可以从创新、政府、独立自主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比如以金融创新推进经济发展;重视维护商业信用,防范金融风险;银行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银行的发展需要国家强有力的支持;要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金融行业。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曼彻斯特是英国典型的工业戚市,在拥有500或1000雇工的大工厂之间,都坐落着工人阶级极其简陋的住宅,成排或成堆地聚在一起。而市民的住房之间也混杂着众多小规模的布料切割场、纺锤制造厂、染坊和印花厂。
材料二英国于1831—1832年间经历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霍乱疫情,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城市规划的重要性,1848年英国政府开始着手解决工业发展给城市带来的“城市病”问题。
1848—1875年间是城市规划的第一阶段。中央政府出于疾病防治的目的,颁布了一系列卫生法案,授权地方政府为改善城市卫生状况,对已有街道和建筑物进行改善,并为城市居民开辟适合户外社交娱乐的场所,市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1875—1909年间是城市规划的第二阶段。从1875年《技工和劳工住房改善法案》的颁布开始,英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其授权地方政府清理贫民窟地区以及其他结构不当的建筑群。通过对贫民窟进行清理和重建,工业城市的市容得到明显改观。但改善方案涉及的面积一般不超过100英亩,其无法确保改善区域内的建筑与相邻区域的建筑在功能上彼此协调,城市中各功能区的合理布局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1909—1939年间是城市规划的第三阶段。1909年颁布了《住房与城市规划诸法》,授权地方机构以“规划方案”的形式,把辖区内所有土地按功能划分不同区域,从宏观角度考虑相邻建筑在功能和结构上的协调性。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工业城市近代早期存在的种种“城市病”逐渐得到医治。
——均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规划演进研究(1848—1940)》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1848—1939年英国对工业城市进行规划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48—1939年英国工业城市规划的特点,并指出其影响。
【答案】(1)原因:19世纪英国典型的工业城市规划不合理;发生大规模霍乱;缺少公共娱乐活动空间;生活区与生产区混杂,容易导致环境污染;政府主导改善城市规划。
(2)特点:阶段性明显;颁布法令,依法进行;分出轻重缓急,先解决最棘手的公共卫生问题,再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下层民众住房与改善市容相统一;先局部改善城市环境,再整体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基本解决了工业发展带来的“城市病”;优化了城市布局,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市民的居住和娱乐环境;为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和解决城市病问题提供了借鉴。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英国于1831—1832年间经历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雀乱疫情,社会各界普遍意识到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可得19世纪英国典型的工业城市规划不合理;发生大规模霍乱;根据材料一“为城市居民开辟适合户外社交娱乐的场所”可得缺少公共娱乐活动空间;根据材料一图片与表述“在拥有500或1000雇工的大工厂之间,都坐落着工人阶级极其简陋的住宅,成排或成堆地聚在一起。而市民的住房之间也混杂着众多小规模的布料切割场、纺锤制造厂、染坊和印花厂。”可得生活区与生产区混杂,容易导致环境污染。
(2)特点:根据材料二“1848—1875年间是城市规划的第一阶段”“1875—1909年间是城市规划的第二阶段”“1909—1939年间是城市规划的第三阶段”可知阶段性明显;根据材料二“从1875年《技工和劳工住房改善法案》的颁布开始,英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住房法案”“1909年颁布了《住房与城市规划诸法》”可知颁布法令,依法进行;根据材料二“授权地方政府为改善城市卫生状况”到“从宏观角度考虑相邻建筑在功能和结构上的协调性”可知分出轻重缓急,先解决最棘手的公共卫生问题,再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根据材料二“通过对贫民窟进行清理和重建,工业城市的市容得到明显改观”可知改善下层民众住房与改善市容相统一;由英国工业城市环境改善历程可总结出先局部改善城市环境,再整体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影响: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措施的具体内容分析,先分析对解决城市病的影响,然后分析对城市功能、居民生活的改善、国际影响等。即基本解决了工业发展带来的“城市病”;优化了城市布局,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市民的居住和娱乐环境;为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和解决城市病问题提供了借鉴。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前期纺织、采矿和冶金行业的发展,要求改进运输工具,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工业革命向全球扩展。
第二次工业 革命时期 电力和内燃机逐渐代替蒸汽机,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运输费用。同时,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异军突起。从地面铁路、汽车,到水面轮船,再到空中的飞机,立体的运输体系逐渐完善。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 人类对原子能的利用突飞猛进,原子能除了用于发电外,已经在海运中采用。交通动力飞跃发展,动力来源多样化。
21世纪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手段的“大交通”已经成型,提高了交通运输能力,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摘编自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技术革新促进交通运输发展。
论述
工业革命时期,以改良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发明,促进了火车、轮船的产生,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工业革命进而向全球扩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发明层出不穷,特别是内燃机和电力的出现,引发了汽车、飞机的发明,逐步形成海、陆、空立体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了运输效率,加强世界各地的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原子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交通动力发展,能源来源多样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加速各种交通工具的整合,推动“大交通”的形成。
综上,技术进步有助于动力革新、交通工具的改进,运输体系的多元与整合,推动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
示例二
论题:交通发展加强世界各地联系。
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论述:首先,阅读材料,从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根据“蒸汽机车和铁路应运而生,轮船逐渐取代了帆船”“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异军突起。从地面铁路、汽车,到水面轮船,再到空中的飞机,立体的运输体系逐渐完善”“原子能除了用于发电外,已经在海运中采用。交通动力飞跃发展,动力来源多样化”等信息,可得出论题——技术革新促进交通运输发展;确定论题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如通过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内燃机等动力的发明,促使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问世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导致海、陆、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和世界各地的联系的加强,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能源来源多样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加速各种交通工具的整合,推动“大交通”的形成等;最后在史实论证基础上,总结、升华,如说明技术进步有助于动力革新、交通工具的改进,运输体系的多元与整合,推动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