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历史基础复习:七上第一单元 教材知识梳理

2023年中考历史基础复习:七上第一单元 教材知识梳理

2023年中考历史基础复习:七上第一单元 教材知识梳理
一、单选题
1.(2022·龙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下列遗址的原始居民中最早种植粟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
2.(2022·连云港)下列材料都涉及了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历史,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当地传说 B.地区风俗 C.经典文献 D.出土文物
3.(2022·福田模拟)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型玉器,是一种祭祀的礼器。良渚文化和三星堆文化不仅隔着1000多年的历史,还隔着1800多公里的距离,却都发掘出了“玉琮”(见图)。据此可知(  )
良渚文化玉琮(今江浙地区) 三星堆文化玉琮(今四川地区)
A.生产工具极大改善 B.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C.南北文化趋向一致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4.(2022·南山模拟)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5.(2022·南关一模)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其测定的重要依据是(  )
A.化石 B.灰烬 C.碳屑 D.画像
6.(2022·长春模拟)原始农耕时期,河姆渡居民耕作时使用的先进生产工具是(  )
A.打制石器 B.骨耜 C.铁锄 D.曲辕犁
7.(2022·白山模拟)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某遗址考古出土了大量的木桩、木板、柱、梁、枋等干栏式建筑构件……。它最有可能是(  )
A.山顶洞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半坡遗址
8.(2022·二道模拟)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
9.(2022·乾安模拟)化石是研究远古历史的重要证据。我国境内目前通过研究化石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10.(2022·南山模拟)下列图片内容共同反映了(  )
新郑出土的裴李岗文化石镰 舞阳贾湖遗址中发现的“野大豆” 河姆渡出土的水稻种子
A.原始农业发展 B.进入铁器时代
C.使用磨制工具 D.掌握制陶技术
11.(2022·广东模拟)由下表可知(  )
时间 人物 治水活动
距今4100多年 大禹 采用疏导的方式,堵疏结合,将洪水引入大海
公元前500年左右 蜀王杜宇 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公元前256年 李冰 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A.治水人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 B.治水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C.治水需要强大的经济做后盾 D.治水都会加重人民徭役负担
12.(2022·广东模拟)在距今8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这里出土精致的石器、陶器(如图)和骨器。遗址中还出土了碳化的稻粒(如图)和家猪的骨骼。这表明(  )
A.原始农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 B.贾湖先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
C.贾湖遗址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D.该遗址应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13.(2022·广东模拟)孔子视“华”与“夏”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汉朝以后又称汉人,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这表明(  )
A.华夏族就是汉族 B.华夏族是中原人
C.华夏族地位崇高 D.中国人同根同源
14.(2022·德庆模拟)研究中国古代史多有“传说时代”的概念,传说主要是神话和祖先传说,这些内容被后人用文字记录下来,描绘的就是远古传说时代。下列关于远古传说有误的是(  )
A.“阪泉”之战,最终黄帝归顺炎帝
B.炎帝教民开垦耕种、通商交换
C.黄帝在“涿鹿”大战中打败蚩尤
D.仓颉创造了文字
15.(2022·深圳模拟)如图中的一组文物可用于探究(  )
A.原始农耕时的生产生活 B.早期国家的经济制度
C.夏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D.春秋战国的农业生产
16.(2022·惠阳一模)在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翻耕工具石犁、收割工具石镰、挖沟工具斜把破土器等多种生产工具。据此推断合理的是,良渚先民(  )
A.善于修筑大型工程 B.追求精致生活方式
C.能生产专业化农具 D.掌握玉米种植技术
17.(2022·富拉尔基二模)远古时期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种植水稻的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18.(2022·大庆二模)歌曲《万疆》中唱到“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海内外的华人都是华夏儿女。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盘古 B.女蝎 C.黄帝、炎帝 D.大禹
19.(2022·深圳模拟)距今约1万多年前,中华大地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A.用火烹饪食物 B.贫富分化出现
C.原始农业产生 D.早期国家出现
20.(2022·茂名模拟)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21.(2022·建华一模)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经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主要是通过(  )
A.考古发现 B.历史文献 C.神话传说 D.青铜铭文
22.(2022·和平一模)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双槐树遗址中,出土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其形状符合家蚕的生物特点;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家蚕丝线、丝带和绢片。以上考古发现与“嫘祖养蚕缫丝”的远古传说,可以相互印证的是(  )
A.远古传说中的嫘祖确有其人 B.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开始
C.中国是纺织业的唯一发源地 D.农耕时代社会分工的精细
23.(2022·天河一模)在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翻耕工具石犁、收割工具石镰、挖沟工具斜把破土器等多种生产工具。据此推断合理的是,良渚先民(  )
A.善于修筑大型工程 B.追求精致生活方式
C.能生产专业化农具 D.掌握玉米种植技术
24.(2022·玉溪三模)我国是世界远古人类的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多样的远古人类遗迹,如果要去探寻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迹,我们应该到下列的(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5.(2022·龙岗模拟)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这是中原地区的史前文化第一次向周围地区施加强烈的影响。此时代与哪一历史时期比较接近(  )
A.直立人时期 B.新石器时代早期
C.炎黄时期 D.商周时期
26.(2022·潮南二模)太史公在《货殖列传》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这些遗址中地理位置处于文中所指“天下之中”的是(  )
A.红山文化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文化遗址 D.河姆渡遗址
27.(2022·广州模拟)在北京人遗址,考古学家相继发掘出土4个头盖骨化石;经研究,北京人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研究表明(  )
A.北京人与现代人身材完全一样 B.北京人会直立行走
C.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D.北京人会使用天燃火
28.(2022·龙华模拟)在今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一件绘着人面鱼纹装饰的彩陶盆(图1);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件绘有猪纹的陶钵(图2) 。这些远古陶器上的图案,体现了当时(  )
A.原始艺术水平 B.居民富足生活水平
C.农耕发展水平 D.社会出现阶级分化
29.(2022·黄圃一模)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
A.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 B.长江流域文化领先
C.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 D.炎帝鼓励发明创造
30.(2022·黄圃一模)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从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二、材料分析题
31.(2022·东莞模拟)探寻中华文明之源,砥砺民族精神之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
【文明起源】
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黄河与西辽河考古学文化年表
材料二:二里头遗址······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铸铜作坊和绿松石作坊可能都已开始生产贵族用奢侈品。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了并被我们加以改造和提升。
——摘编自许宏《最早的中国》
【国家出现】
材料三:在具体研究中,研究人员以田野考古为中心,围绕距今5500年到3500年,开展考古发掘、调查和研究,研究遍布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下游、辽西地区河套地区,研究最后归纳出符合中国历史情况的文明形成标志,首先是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这也是文明发生的基础。社会显著的阶层分化,高等级的手工业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出现了这些权贵阶层生前居住的大型的建筑,就是后来所谓的宫殿,以及需要动用大量劳动力来兴建公共设施,都邑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另外出现了王权管辖的区域性的政体和其具有的公共权力-国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公布5800年前已有文明起源迹象》
【隽永相承】
材料四:探究“中国”的含义,需查阅更多材料。
A.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
——《国语·越语》
B.泰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
——《史记·天官书》
C.皇帝(刘邦)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
——《汉书·陆贾传》
D.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之南岸属于中国,河之北岸属于鄂罗斯。
——(清)《平定罗刹方略界碑文》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黄河流域哪些考古文化遗存与二里头文化存在文化传承?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
(3)结合材料三分析,我国历史专家确定五千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依据是什么?
(4)材料四中,关于“中国”含义不尽相同。体现文化含义的两项材料是   ;体现政治疆域含义的两项材料是   (分别填写字母,多填、少填、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32.(2017·柘城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中国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1)材料中的“轩辕”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2)“平定蚩尤乱”的部落联盟是哪两个?位于哪一大河流域?由于他们两个,我们中国人又被称作什么?
(3)我们应如何理解“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句话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掌握了种植粟的技术,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原始人类,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元谋人,不符合题意;
B.北京人,不符合题意;
C.河姆渡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2.【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第一手史料价值最高,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选项D出土文物是第一手史料,正确;
ABC 都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史料的区分,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3.【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良渚文化和三星堆文化不仅隔着 1000 多年的历史,还隔着 1800 多公里的距离, 却都发掘出了“玉琮”可知,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却有相同的文明,这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 项正确;
材料说的是祭祀工具,良渚文化处于方国朝代,南北文化大方面一体小方面有差异,并不是趋向一致, 排除 ABC 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4.【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稻谷、稻草堆积层, 若折算成稻谷 ,数量巨大,这说明当时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生产的稻谷数量巨大,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不符合题意;
C.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不符合题意;
D. 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5.【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其测定的重要依据是化石。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是第一手资料,A符合题意;BCD都不是重要依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原始农耕时期,河姆渡居民用骨耜耕种,B符合题意;
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A不符合题意;
铁制农具在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C不符合题意;
曲辕犁是唐朝的生产工具,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较易,让学生正确认识河姆渡居民耕作时使用的先进生产工具,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干栏式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生活在长江流域,常年潮湿多雨,为此他们居住干栏式建筑,既通风又干燥,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干栏式建筑”,拿它来分析识记回答,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词。
8.【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考古工作者北京人遗址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共十万件以上,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北京人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境内目前通过研究化石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A符合题意;
北京人距今约70到20万年,B不符合题意;
山顶顶人距今约3万年,C不符合题意;
河姆渡人距今约七千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较易,让学生正确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0.【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图片分别反映了农具石镰、农作物品种大豆、水稻,都与农业有关,故图片内容共同反映了原始农业发展,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大禹采用疏导的方式,堵疏结合,将洪水引入大海”“蜀王杜宇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李冰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都说明治水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治水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表格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表格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2.【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题干材料“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反映的是农业和畜牧业的成就,说明当时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贾湖先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 ,不符合题意;
C. 贾湖遗址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不符合题意;
D. 该遗址应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3.【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题干材料“孔子视‘华’与‘夏’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汉朝以后又称汉人,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这表明中国人同根同源。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中国人同根同源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炎帝和黄帝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4.【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之间为争夺大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而进行的战争,后炎帝族战败,和黄帝族融合,成为了后来的华夏族的祖先,故选项A项说法是错误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通商交换 ,不符合题意;
C. 黄帝在“涿鹿”大战中打败蚩尤 ,不符合题意;
D. 仓颉创造了文字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题干中的“有误”字样,细心分析辨别备选项回答。
15.【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住干栏式建筑,会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最为典型。以畜牧业方面饲养猪、狗、水牛为主;手工业方面会制作陶器和玉器,如猪纹陶钵;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所以题干中的文物可用于研究原始农耕时的生产生活。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干栏式的房子了,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已经学会纺线,织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16.【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善于修筑大型工程,不符合题意;
B.追求精致生活方式,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 多种生产工具,而且这些工具各自有自己的专门的用途,这说明当时的良渚先民能够生产专业化农具,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掌握玉米种植技术,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从题干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7.【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遗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种植水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18.【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盘古,不符合题意;
B.女娲,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组成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大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最基础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19.【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先民已经从事原始农业。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原始农业产生是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主要表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
20.【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教材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千多年的长江流域,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成堆的稻谷和稻壳,由此证明河姆渡居民广泛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AD两项北京周口店遗址和大汶口遗址属于原始人群,不会种植农作物,不符合题意;
B项河姆渡遗址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符合题意;
C项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种植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21.【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处于原始农耕时代,没有产生文字,故排除BD;
C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力依据,排除;
了解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主要是通过考古发现,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2.【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双槐树遗址中,出土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其形状符合家蚕的生物特点;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家蚕丝线、丝带和绢片。以上考古发现与“嫘祖养蚕缫丝”的远古传说,可以相互印证的是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开始。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在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翻耕工具石犁、收割工具石镰、挖沟工具斜把破土器等多种生产工具。据此推断合理的是,良渚先民能生产专业化农具。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良渚古城遗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A符合题意;
北京人遗址距今70-20万年,B不符合题意;
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C不符合题意;
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即可作答。
25.【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进入部落联盟时期,当时比较大的部落有炎帝、黄帝等,根据题干“ 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 ”,可知时间大体和炎黄时期一致,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6.【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材料意思是过去唐人住在河东,殷人住在河内,周人住在河南。河南、河东、河北在天下的中间,分析选项可知,半坡文化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地理位置处于文中所指“天下之中”,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半坡原始居民,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27.【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北京人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可知北京人四肢得到解放和发展,能够直立行走,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北京人与现代人身材完全一样 ,不符合题意;
C. 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不符合题意;
D. 北京人会使用天燃火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8.【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的鱼纹说明半坡人过着渔猎生活,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的猪纹说明河姆渡人会饲养家畜。故远古陶器上的图案,体现了当时农耕发展水平, C 项正确;
仅有陶器不能体现原始艺术水平,排除 A 项;
图片没有体现居民富足生活水平,排除 B 项;
图片没有体现社会出现阶级分化,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9.【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不能通过题干的考古发现印证,故A错误;
B.长江流域文化领先材料没有体现,故B错误;
C.半坡原始居民时期,会烧制彩陶。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我国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故C正确;
D.炎帝鼓励发明创造不能从题中信息得到,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30.【答案】C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如图(三星堆出土的双目面具)所示文物与蚕从形象吻合”可知,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故C正确;
传说与神话并不都是真实的历史,故A错误;
“唯一”一词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
传说的价值不一定超过考古发现,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传说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远古传说不等于史实。远古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是经过人们整理、加工而成的,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史实是真实可靠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远古传说中在某些方面蕴含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31.【答案】(1)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
(2)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丰富多彩;不断传承;
(3)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社会显著的阶级分化;出现宫殿,公共设施和都邑(城市);出现阶级和国家;
(4)AC;B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秦灭六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黄河中游存在的文化有早期的仰韶文化等,二里头文化上承接中原龙山文化,下传到二里岗文化;
(2)依据材料一信息和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中华文明起源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丰富多彩,不断传承;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社会显著的阶级分化;出现宫殿,公共设施和都邑(城市);出现阶级和国家,这些都是进入文明社会的依据;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A和C之中的中国体现文化,B和D之中的中国体现政治疆域;
故答案为:(1)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
(2)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丰富多彩;不断传承;
(3)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社会显著的阶级分化;出现宫殿,公共设施和都邑(城市);出现阶级和国家;
(4)AC;BD。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材料信息,细心分析辨别,理解这里文化传承的含义回答;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分析,找出关键语句,进行理解,理解之后再概括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所给的信息,注意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回答。
32.【答案】(1)黄帝
(2)炎黄。黄河。炎黄子孙。
(3)世界各个文明,只有我们华夏文明最值得称道,因为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更重要的是能够延续至今。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轩辕”是指黄帝;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定蚩尤乱”的部落联盟是炎黄;位于黄河流域;由于他们两个,我们中国人又被称作炎黄子孙;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句话的含义应该是世界各个文明,只有我们华夏文明最值得称道,因为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更重要的是能够延续至今。
【点评】本题考查了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2023年中考历史基础复习:七上第一单元 教材知识梳理
一、单选题
1.(2022·龙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据考古发现,下列遗址的原始居民中最早种植粟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居民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掌握了种植粟的技术,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原始人类,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元谋人,不符合题意;
B.北京人,不符合题意;
C.河姆渡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2.(2022·连云港)下列材料都涉及了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历史,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当地传说 B.地区风俗 C.经典文献 D.出土文物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第一手史料价值最高,出土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选项D出土文物是第一手史料,正确;
ABC 都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
故答案为 D 。
【点评】 本题考查史料的区分,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第二手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3.(2022·福田模拟)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型玉器,是一种祭祀的礼器。良渚文化和三星堆文化不仅隔着1000多年的历史,还隔着1800多公里的距离,却都发掘出了“玉琮”(见图)。据此可知(  )
良渚文化玉琮(今江浙地区) 三星堆文化玉琮(今四川地区)
A.生产工具极大改善 B.早期国家已经出现
C.南北文化趋向一致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良渚文化和三星堆文化不仅隔着 1000 多年的历史,还隔着 1800 多公里的距离, 却都发掘出了“玉琮”可知,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却有相同的文明,这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 项正确;
材料说的是祭祀工具,良渚文化处于方国朝代,南北文化大方面一体小方面有差异,并不是趋向一致, 排除 ABC 三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4.(2022·南山模拟)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稻谷、稻草堆积层, 若折算成稻谷 ,数量巨大,这说明当时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生产的稻谷数量巨大,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不符合题意;
C.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不符合题意;
D. 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5.(2022·南关一模)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其测定的重要依据是(  )
A.化石 B.灰烬 C.碳屑 D.画像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其测定的重要依据是化石。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是第一手资料,A符合题意;BCD都不是重要依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2·长春模拟)原始农耕时期,河姆渡居民耕作时使用的先进生产工具是(  )
A.打制石器 B.骨耜 C.铁锄 D.曲辕犁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原始农耕时期,河姆渡居民用骨耜耕种,B符合题意;
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A不符合题意;
铁制农具在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C不符合题意;
曲辕犁是唐朝的生产工具,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较易,让学生正确认识河姆渡居民耕作时使用的先进生产工具,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
7.(2022·白山模拟)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某遗址考古出土了大量的木桩、木板、柱、梁、枋等干栏式建筑构件……。它最有可能是(  )
A.山顶洞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干栏式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生活在长江流域,常年潮湿多雨,为此他们居住干栏式建筑,既通风又干燥,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干栏式建筑”,拿它来分析识记回答,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词。
8.(2022·二道模拟)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考古工作者北京人遗址先后发现五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共十万件以上,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排除ACD,选项B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北京人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9.(2022·乾安模拟)化石是研究远古历史的重要证据。我国境内目前通过研究化石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境内目前通过研究化石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A符合题意;
北京人距今约70到20万年,B不符合题意;
山顶顶人距今约3万年,C不符合题意;
河姆渡人距今约七千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难度较易,让学生正确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0.(2022·南山模拟)下列图片内容共同反映了(  )
新郑出土的裴李岗文化石镰 舞阳贾湖遗址中发现的“野大豆” 河姆渡出土的水稻种子
A.原始农业发展 B.进入铁器时代
C.使用磨制工具 D.掌握制陶技术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图片分别反映了农具石镰、农作物品种大豆、水稻,都与农业有关,故图片内容共同反映了原始农业发展,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2022·广东模拟)由下表可知(  )
时间 人物 治水活动
距今4100多年 大禹 采用疏导的方式,堵疏结合,将洪水引入大海
公元前500年左右 蜀王杜宇 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公元前256年 李冰 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A.治水人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 B.治水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C.治水需要强大的经济做后盾 D.治水都会加重人民徭役负担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重要工程;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大禹采用疏导的方式,堵疏结合,将洪水引入大海”“蜀王杜宇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李冰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都说明治水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治水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表格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表格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2.(2022·广东模拟)在距今8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这里出土精致的石器、陶器(如图)和骨器。遗址中还出土了碳化的稻粒(如图)和家猪的骨骼。这表明(  )
A.原始农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 B.贾湖先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
C.贾湖遗址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D.该遗址应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 题干材料“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反映的是农业和畜牧业的成就,说明当时农业和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贾湖先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 ,不符合题意;
C. 贾湖遗址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 ,不符合题意;
D. 该遗址应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3.(2022·广东模拟)孔子视“华”与“夏”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汉朝以后又称汉人,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这表明(  )
A.华夏族就是汉族 B.华夏族是中原人
C.华夏族地位崇高 D.中国人同根同源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题干材料“孔子视‘华’与‘夏’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汉朝以后又称汉人,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这表明中国人同根同源。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中国人同根同源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炎帝和黄帝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4.(2022·德庆模拟)研究中国古代史多有“传说时代”的概念,传说主要是神话和祖先传说,这些内容被后人用文字记录下来,描绘的就是远古传说时代。下列关于远古传说有误的是(  )
A.“阪泉”之战,最终黄帝归顺炎帝
B.炎帝教民开垦耕种、通商交换
C.黄帝在“涿鹿”大战中打败蚩尤
D.仓颉创造了文字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之间为争夺大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而进行的战争,后炎帝族战败,和黄帝族融合,成为了后来的华夏族的祖先,故选项A项说法是错误的,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通商交换 ,不符合题意;
C. 黄帝在“涿鹿”大战中打败蚩尤 ,不符合题意;
D. 仓颉创造了文字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题干中的“有误”字样,细心分析辨别备选项回答。
15.(2022·深圳模拟)如图中的一组文物可用于探究(  )
A.原始农耕时的生产生活 B.早期国家的经济制度
C.夏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 D.春秋战国的农业生产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住干栏式建筑,会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最为典型。以畜牧业方面饲养猪、狗、水牛为主;手工业方面会制作陶器和玉器,如猪纹陶钵;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饲养猪和狗等家畜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所以题干中的文物可用于研究原始农耕时的生产生活。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干栏式的房子了,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中,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已经学会纺线,织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16.(2022·惠阳一模)在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翻耕工具石犁、收割工具石镰、挖沟工具斜把破土器等多种生产工具。据此推断合理的是,良渚先民(  )
A.善于修筑大型工程 B.追求精致生活方式
C.能生产专业化农具 D.掌握玉米种植技术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善于修筑大型工程,不符合题意;
B.追求精致生活方式,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 多种生产工具,而且这些工具各自有自己的专门的用途,这说明当时的良渚先民能够生产专业化农具,故选项C符合题意;
D.掌握玉米种植技术,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从题干中找出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7.(2022·富拉尔基二模)远古时期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种植水稻的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遗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种植水稻,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18.(2022·大庆二模)歌曲《万疆》中唱到“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海内外的华人都是华夏儿女。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盘古 B.女蝎 C.黄帝、炎帝 D.大禹
【答案】C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盘古,不符合题意;
B.女娲,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组成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故选项C符合题意;
D.大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最基础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19.(2022·深圳模拟)距今约1万多年前,中华大地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A.用火烹饪食物 B.贫富分化出现
C.原始农业产生 D.早期国家出现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先民已经从事原始农业。
AB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原始农业产生是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主要表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
20.(2022·茂名模拟)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教材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千多年的长江流域,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成堆的稻谷和稻壳,由此证明河姆渡居民广泛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AD两项北京周口店遗址和大汶口遗址属于原始人群,不会种植农作物,不符合题意;
B项河姆渡遗址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符合题意;
C项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种植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21.(2022·建华一模)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经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主要是通过(  )
A.考古发现 B.历史文献 C.神话传说 D.青铜铭文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处于原始农耕时代,没有产生文字,故排除BD;
C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力依据,排除;
了解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主要是通过考古发现,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教材知识,即可回答好本题,难度较小。
22.(2022·和平一模)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双槐树遗址中,出土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其形状符合家蚕的生物特点;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家蚕丝线、丝带和绢片。以上考古发现与“嫘祖养蚕缫丝”的远古传说,可以相互印证的是(  )
A.远古传说中的嫘祖确有其人 B.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开始
C.中国是纺织业的唯一发源地 D.农耕时代社会分工的精细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南双槐树遗址中,出土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其形状符合家蚕的生物特点;在距今4000多年的浙江钱山漾遗址中,发现了家蚕丝线、丝带和绢片。以上考古发现与“嫘祖养蚕缫丝”的远古传说,可以相互印证的是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开始。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2022·天河一模)在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翻耕工具石犁、收割工具石镰、挖沟工具斜把破土器等多种生产工具。据此推断合理的是,良渚先民(  )
A.善于修筑大型工程 B.追求精致生活方式
C.能生产专业化农具 D.掌握玉米种植技术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在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翻耕工具石犁、收割工具石镰、挖沟工具斜把破土器等多种生产工具。据此推断合理的是,良渚先民能生产专业化农具。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良渚古城遗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4.(2022·玉溪三模)我国是世界远古人类的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多样的远古人类遗迹,如果要去探寻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遗迹,我们应该到下列的(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A符合题意;
北京人遗址距今70-20万年,B不符合题意;
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C不符合题意;
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的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元谋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即可作答。
25.(2022·龙岗模拟)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这是中原地区的史前文化第一次向周围地区施加强烈的影响。此时代与哪一历史时期比较接近(  )
A.直立人时期 B.新石器时代早期
C.炎黄时期 D.商周时期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进入部落联盟时期,当时比较大的部落有炎帝、黄帝等,根据题干“ 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 ”,可知时间大体和炎黄时期一致,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6.(2022·潮南二模)太史公在《货殖列传》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这些遗址中地理位置处于文中所指“天下之中”的是(  )
A.红山文化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文化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材料意思是过去唐人住在河东,殷人住在河内,周人住在河南。河南、河东、河北在天下的中间,分析选项可知,半坡文化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地理位置处于文中所指“天下之中”,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半坡原始居民,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27.(2022·广州模拟)在北京人遗址,考古学家相继发掘出土4个头盖骨化石;经研究,北京人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研究表明(  )
A.北京人与现代人身材完全一样 B.北京人会直立行走
C.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D.北京人会使用天燃火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北京人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可知北京人四肢得到解放和发展,能够直立行走,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北京人与现代人身材完全一样 ,不符合题意;
C. 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不符合题意;
D. 北京人会使用天燃火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8.(2022·龙华模拟)在今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一件绘着人面鱼纹装饰的彩陶盆(图1);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件绘有猪纹的陶钵(图2) 。这些远古陶器上的图案,体现了当时(  )
A.原始艺术水平 B.居民富足生活水平
C.农耕发展水平 D.社会出现阶级分化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的鱼纹说明半坡人过着渔猎生活,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的猪纹说明河姆渡人会饲养家畜。故远古陶器上的图案,体现了当时农耕发展水平, C 项正确;
仅有陶器不能体现原始艺术水平,排除 A 项;
图片没有体现居民富足生活水平,排除 B 项;
图片没有体现社会出现阶级分化,排除 D 项。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9.(2022·黄圃一模)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其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
A.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 B.长江流域文化领先
C.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 D.炎帝鼓励发明创造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不能通过题干的考古发现印证,故A错误;
B.长江流域文化领先材料没有体现,故B错误;
C.半坡原始居民时期,会烧制彩陶。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达到的区域与传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我国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故C正确;
D.炎帝鼓励发明创造不能从题中信息得到,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属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30.(2022·黄圃一模)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从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答案】C
【知识点】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如图(三星堆出土的双目面具)所示文物与蚕从形象吻合”可知,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故C正确;
传说与神话并不都是真实的历史,故A错误;
“唯一”一词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
传说的价值不一定超过考古发现,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传说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及应用知识的能力。远古传说不等于史实。远古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是经过人们整理、加工而成的,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史实是真实可靠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远古传说中在某些方面蕴含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二、材料分析题
31.(2022·东莞模拟)探寻中华文明之源,砥砺民族精神之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
【文明起源】
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黄河与西辽河考古学文化年表
材料二:二里头遗址······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铸铜作坊和绿松石作坊可能都已开始生产贵族用奢侈品。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了并被我们加以改造和提升。
——摘编自许宏《最早的中国》
【国家出现】
材料三:在具体研究中,研究人员以田野考古为中心,围绕距今5500年到3500年,开展考古发掘、调查和研究,研究遍布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下游、辽西地区河套地区,研究最后归纳出符合中国历史情况的文明形成标志,首先是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这也是文明发生的基础。社会显著的阶层分化,高等级的手工业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出现了这些权贵阶层生前居住的大型的建筑,就是后来所谓的宫殿,以及需要动用大量劳动力来兴建公共设施,都邑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另外出现了王权管辖的区域性的政体和其具有的公共权力-国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公布5800年前已有文明起源迹象》
【隽永相承】
材料四:探究“中国”的含义,需查阅更多材料。
A.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
——《国语·越语》
B.泰遂以兵灭六国,并中国。
——《史记·天官书》
C.皇帝(刘邦)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
——《汉书·陆贾传》
D.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之南岸属于中国,河之北岸属于鄂罗斯。
——(清)《平定罗刹方略界碑文》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黄河流域哪些考古文化遗存与二里头文化存在文化传承?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特点。(不得照抄原文)
(3)结合材料三分析,我国历史专家确定五千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依据是什么?
(4)材料四中,关于“中国”含义不尽相同。体现文化含义的两项材料是   ;体现政治疆域含义的两项材料是   (分别填写字母,多填、少填、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答案】(1)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
(2)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丰富多彩;不断传承;
(3)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社会显著的阶级分化;出现宫殿,公共设施和都邑(城市);出现阶级和国家;
(4)AC;B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秦灭六国;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黄河中游存在的文化有早期的仰韶文化等,二里头文化上承接中原龙山文化,下传到二里岗文化;
(2)依据材料一信息和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中华文明起源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丰富多彩,不断传承;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社会显著的阶级分化;出现宫殿,公共设施和都邑(城市);出现阶级和国家,这些都是进入文明社会的依据;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A和C之中的中国体现文化,B和D之中的中国体现政治疆域;
故答案为:(1)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
(2)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丰富多彩;不断传承;
(3)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社会显著的阶级分化;出现宫殿,公共设施和都邑(城市);出现阶级和国家;
(4)AC;BD。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材料信息,细心分析辨别,理解这里文化传承的含义回答;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分析,找出关键语句,进行理解,理解之后再概括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细心读材料找出来即可;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所给的信息,注意读懂材料含义进行分析回答。
32.(2017·柘城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中国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1)材料中的“轩辕”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2)“平定蚩尤乱”的部落联盟是哪两个?位于哪一大河流域?由于他们两个,我们中国人又被称作什么?
(3)我们应如何理解“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句话
【答案】(1)黄帝
(2)炎黄。黄河。炎黄子孙。
(3)世界各个文明,只有我们华夏文明最值得称道,因为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更重要的是能够延续至今。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轩辕”是指黄帝;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定蚩尤乱”的部落联盟是炎黄;位于黄河流域;由于他们两个,我们中国人又被称作炎黄子孙;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句话的含义应该是世界各个文明,只有我们华夏文明最值得称道,因为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更重要的是能够延续至今。
【点评】本题考查了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