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第五高级中学校2022-2023高一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滕州市第五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
历 史 试 题
2023 年 3 月
第 I卷(共 75分)
1.卡塔尔 休于遗址位于今土耳其境内,距今约6000年,是迄今已知最早的一座城市遗址。这些城市遗址的出现是( )
A.农耕生产的结果
B.社会分工的需求
C.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D.国家出现的必然
2.某旅行社为配合某高中学生研学旅行,制作了下面的旅行广告,其中符合历
史事实的一句广告词是( )
A.沿尼罗河而行,了解象形文字,领略胡夫金字塔的壮美
B.在两河流域驻足,了解种姓制度,欣赏古巴比伦城遗址
C.在恒河南岸观光,了解楔形文字,感受古代印度的风采
D.参观罗马历史博物馆,看汉谟拉比石柱,感叹海洋文明的魅力
3.“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根源皆在希
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名话强调是的( )
A.英国人是古代希腊人的后裔
B.英国文化缺乏原创性
C.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
D.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4.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
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
洲的大帝国。下列属于波斯帝国特征的是( )
A.以希腊文化为主导,吸收西亚和北非的文化
B.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
C.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税收体系,以货币税为主
D.国王是最高主宰,主张君权神授
5.有学者认为,权力是跟着土地走的,一旦一块土地分封出去,无论它是大是
小,权力就从封主那里转移出去,转到接受土地的人手里,这是西欧封建制度
的最主要特点。在这种制度下( )
A.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B.西欧陷于长期分裂
C.基督教的权威丧失
D.民主制度日益完善
6.下面是小丽同学在读史活动中摘抄的有关“罗马帝国兴衰”的读书笔记,由
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
A.帝国起源于地中海区域
B.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
C.帝国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D.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
7.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
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
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8.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征伐中亚,遭遇强大帝国战败,对他的敌人的正确
的描述可是( )
A.突厥民族,骁勇善战
B.信仰耶稣,崇尚法律
C.信仰真主,政教合一
D.相信理性,要求民主
9.下列是某学生所做的学习笔记,其学习的主题应是( )
A.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往来
B.东西方文明间相互交融
C.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
D.亚洲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10.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在解释古代人类文明消失现象时发出感慨:“大地从不
撒谎,它带有人类写在它上面的真实记录。”材料强调古代人类文明消失的主
要因素是( )
A.人为因素
B.外力作用
C.气候变化
D.地质作用
11.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
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一新纪元,而郑君(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
俱逝?”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持久的政府支持
2
B.中国人缺乏更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制度与经济形态存在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12.14、15世纪,西欧掀起了一股海上探险热潮,不论是王公贵族、财主富
豪,还是处于底层的渔夫水手,都积极投入到这场热潮中。这场热潮出现的根
本动因是(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们对财富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C.教会对探险推动
D.西欧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13.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
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
麦,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这反映出( )
A.西欧国家商业繁荣
B.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
C.荷兰贸易出现顺差
D.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东岸
14.下图为16世纪至17世纪《西欧小麦价格指数变化曲线图》。下列选项能
够正确反映这一变化原因的是( )
A.早期殖民扩张白银流入西欧
B.西欧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三角贸易导致黑奴涌入欧洲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食物交流
15.有学者评价,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是在欧洲
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这主要是基于文艺复兴( )
A.旨在阐释欧洲古代文化的精髓
B.以弘扬古典文化内在价值为终极目标
C.意图复活古代欧洲的价值观念
D.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16.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
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
( )
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
B.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
3
C.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
D.赋予了德国民众自由的精神
17.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通过
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处于终身监禁。但是,他们的科学精神
和实践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肯定。材料意在说明( )
A.科学发展的前提是否定上帝的存在
B.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
C.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D.近代科学兴起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18.卢梭认为:主权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而意志是绝不可以被代表的,所
以主权也是不能被代表的,被选出来的议员不应该作为人民的代表,也不可能
代表人民,他们仅是为人民办事的办事员而已。可见,卢梭主张( )
A.主权在民
B.建立代议制民主政治
C.分权制衡
D.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19.历史学家们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
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现代化的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
A.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
B.使人从封建愚昧中获得解放
C.促进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D.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20. 14世纪以来,欧洲发现了“人”的基础上又发现了“世界”,它们共同推
动了( )
A.大西洋沿岸经济的繁荣
B.基督教思想的传播
C.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21. 美国1787年宪法并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阁机构。19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
有人提倡改革内阁,加强内阁与国会的关系,提高内阁的地位,使其成为对议
会负责的机构,但结果都未获得成功。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源在于( )
美国内阁的政治地位比较低
内阁地位提高会削弱总统权力
1787年宪法规定的立国原则
权力之间制约与平衡遭到破坏
22.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
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
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
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 )
资产阶级革命将启蒙理性变为现实
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启蒙思想
人们对启蒙理想的幻灭
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
4
23.俾斯麦在1868年5月说:“德意志若还能够在19世纪达成自己的民族目标,那在我眼中将是难能可贵的事情;假如它在十年甚至五年之内即可实现,
那就是一个非比寻常的事件。”这说明此时的德意志( )
A.邦国矛盾激化
B.工业发展迅猛
C.国际竞争落败
D.民族意识高涨
2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法官任职终身,除因违法失职经国会弹劾程序予
以罢免之外,总统和其他机关均不得任意将其免职。”这一规定的主要用意是
( )
A.用司法独立保障民主
B.建立三权分立体制
C.防止法官滥用公权力
D.限制总统行政权力
25.下表是17-18世纪关于北美殖民地的部分法律。这些法律集中反映出当时
( )
1660年 《列举商 品法》 殖民地上的烟草、砂糖、棉花等只能输往英国,或经 由英国港口的商人之手再输往外国。
1663年 《主要商 品法》 一切从欧洲输入北美的商品,首先必须在英国靠岸卸 货,由英国政府征税,再装船运走。
1750年 《制铁条 例》 殖民地的铁块、铁条输入英国时可以免除入口税。禁 止殖民地建立制钉、制铁板等工业。
A 英国工业革命后极力开拓市场
B.北美工业发展得到了英国保护
C.英国力图控制北美市场及原料
D.北美的独立浪潮逐渐走向高涨
5
第 II卷(共 25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1-18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中国 外国
公元11 世 纪—15 世纪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 在宋朝基本成熟,并先后传入欧 洲;明朝前期,明朝严厉禁止海 外贸易;明成祖派遣郑和远航海 外。 佛罗伦萨是欧洲主要的工商业和金 融中心之一,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 地之一;14、15世纪,西欧纺织业 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公元16 世纪—18 世纪中叶 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 权,荷兰占据台湾; 玉米、甘薯传入中国; 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远销 墨西哥; 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沿袭“海禁”,乾隆中期留广州 一口通商。 哥伦布达到美洲大陆; 意大利人利玛窦前往中国,借助传 播科学知识传教;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剧本 《中国孤儿》;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成为最 大殖民国家。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3分)
6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 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776 年美国《独立宣言》
材料二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1789 年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三 :由于 1832 年的改革,(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 1831 年的 48.8
万人上升到1833 年的 80.8 万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约 2%增加到3.3%。
——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
材料四: 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西迁中约减 少了1/3 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
——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
依据材料,谈谈你对资产阶级自由、民权的认识。(12 分)
(要求: 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7高一历史月考参考答案和解析
1.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明。主要考查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基础。通过
材料“卡塔尔休于遗址位于土耳其境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遗址的出
现是农耕生产发展的结果,故 A正确;社会分工,私有制的发展,国家的出
现不是城市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 BCD。
2.选:A。本题考查亚非文明古国。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熟知世界古代史上
的亚非文明成就。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典型的文明
象征是金字塔,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古老文字,A项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制度,印度发源于印度河和恒河,B项不符合史实。楔
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古文字,不是发源于恒河流域,C项不符合史实。汉谟
拉比石柱在两河流域,不是古罗马,D项不符合史实。
3.选:C。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文明的影响。古代雅典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经过罗马的继承和发扬广大,成为西方欧洲文明的基础。古代希腊文明是欧
洲文明的起源。题干中的关键词“根源皆在希腊”,说明了希腊是西方文明
的源头。AB与史实不符,D不是材料强调的意思,材料是关于古希腊文
明,并没有涉及近代近代西方法律、文学与宗教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因此英
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很显然是强调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只
有 C项符合题意。
4.选:D。
5.选:B。据材料“权力就从封主那里转移出去”可知西欧封建制度下权力
分散,使西欧陷于长期分裂,故选 B项;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
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
国家,与题意不符,排除 A项;欧洲基督教的权威始终存在,排除 C项;
西欧封建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D项。
6.选:D。本题考查罗马帝国的统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诞生了基督
教……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
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
文化”。题干中第一则材料表明罗马帝国的扩张推动了基督教的诞生与传
播;第二则材料表明罗马帝国的扩张推动了拉丁文的传播;第三则材料表明
东罗马帝国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保存与传播起到过积极作用。三者都表明罗
马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故 D符合题意。题干中的“罗马帝
国兴衰”的读书笔记未涉及帝国起源问题,故 A不是从读书笔记中得出的结
论,不符合题意。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与读书笔记的“罗
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
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东罗马帝国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文化,曾繁
荣一时”不符,故 B不符合题意。帝国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在题干“罗马
帝国兴衰”的读书笔记未涉及,故 C不符合题意。
7.选:D。本题考查中世纪的欧洲。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5世纪”“走
向集权”“本质内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开始,西欧从中世纪
向近代过渡,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的君主专制加强,民族国家逐渐形
成,此时的“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故 D正
1
确。A项说的是形式,而不是本质,B项说的是教皇国,C项说的是近代议
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均不符合。
8.选:C。本题考查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751
年”“中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 8世纪初,阿拉伯人已经征服了中
亚地区。“751年”与唐将高仙芝交手的正是阿拉伯人,他们信仰真主,建
立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故 C正确。A、B、D均不符合,故排除。
9.选:C。据材料“日本大化改新,实行租庸调制”“高丽王朝在中央设三
省六部”“越南引进科举制度”可知,日本、高丽、越南分别借鉴了中国的
赋税制度、政治制度、选官制度,即中华文明影响周边国家,故选 C项;日
本、高丽、越南都是亚洲国家,不涉及非洲国家,排除 A项;日本、高丽、
越南都是东方文明,排除 B项;材料强调日本、高丽、越南分别借鉴了中国
的赋税制度、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与经济联系无关,排除 D项。
10.选:A。本题考查人类文明。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它带有人类
写在它上面的真实记录”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依据材料“它带有人类写在
它上面的真实记录”可以看出强调古代人类文明消失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
酿成的悲剧,故 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它带有人类写在它上面的
真实记录”,排除。
11.选:C。本题主要考查导致东西方航海活动差异的原因。郑和下西洋,
是指自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
和率众七次远航的历史,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
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多个国家航海世界多几十年,是中国明朝强盛的直
接表现。A项表述错误,郑和下西洋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B项是导
致双方差异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C项是导致双方差异的根本原因,故
正确;D项是导致双方差异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12.选:A。
13.选:D。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
辟的基础知识来分析材料。A.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尼德兰安特普为的商业贸
易繁荣,不是西欧所有国家商业发展。B.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产品价格的提
高。C.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安特卫普对外贸易发达,看不出贸易顺差。
D.材料反映了以荷兰安特卫普为中心的大西洋沿岸商业贸易发达,这是由
于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变。
14.选:A。由 16世纪至 17世纪《西欧小麦价格指数变化曲线图》可知,
16—17世纪西欧小麦价格直线上升,这是由于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
扩张,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引起了价格革命,造成了物价上涨,故选 A项;
西欧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1765年首先在英国
开始)之后,与题干时间上不符,排除 B项;三角贸易的结果是黑奴大量涌
入美洲,而不是欧洲,排除 C项;新航路开辟促进食物交流,并不会引发欧
洲小麦价格上涨,排除 D项。
15.选:D。
16.选:D。A项是材料反映的表象,故错误;“因信称义”挑战教皇的权威,
但不是本质,故 B项错误;C项是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是“因信称义”的本质,故
错误;“因信称义”倡导人拥有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本质上看赋予了德国民
众自由的精神,故 D项正确。
2
17.选:B。
18.选:A。
19.选:B。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
解放人们的思想。题干中的四场运动不仅极大地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而且
使人类树立了自立、自觉、自信的意识,故 B正确;A项只是属于宗教改革
运动,排除;CD项是符合启蒙运动的作用,排除。
20.选:C。
21. C
【详解】美国 1787 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制衡体制,在这一体制下,如果设
置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则不利于实现分权制衡,C 项正确;美国的内阁是总
统自行组建,不具备单独的政治地位,排除 A 项;美国的内阁地位提高并不会
冲击总统权力,排除 B 项;D项的前提是 1787 年宪法确立的原则,因此其不是
根源,排除 D 项。故选 C项。
22. B
【详解】启蒙运动描绘的理性王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其宣扬的平等、
人权和政体,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平等、人权和政体,反映恩格斯在运用唯物
史观分析启蒙思想,B 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资产阶级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关系,
排除 A项;人们对启蒙理想的幻灭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C项;材料并未体现资
本主义制度弊端,排除 D项。故选 B 项。
23.D
【详解】根据材料“1868”“德意志若还能够在 19 世纪达成自己的民族目标”
等信息可知,德意志统一前,俾斯麦强调德意志的民族意识,D 项正确;材料未
体现邦国矛盾,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发展,排除 B 项 ;材料未提及其
他国家,与国际竞争无关,排除 C项 。故选 D 项。
24.A
【详解】根据题干在美国 1787 年宪法中关于法官的规定,如“终身任职”和
“总统和其他机关均不得任意将其免职”均是为了减少行政权和立法权对司法
权的干涉,更好的保障司法独立,A 项正确;题干只体现了司法权的独立性,并
未体现三权分立,排除 B项;题干强调的是行政权和立法权对司法权的影响较
小,并没有体现防止法官滥用公共权力,排除 C项;题干并未体现对总统行政
权的限制,排除 D 项。故选 A项。
2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英国通过立法形式对北美殖民地的大
宗原料出口、货物运输、工业品出口加以严格控制,这说明英国力图控制北美
市场及原料,以独占北美,C项正确;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与
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北美发展遭到了英国严重阻碍,排除 B
项;美国独立战争开始于 1775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6.示例:论题: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中国明清社会的巨大变化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全球联系逐步建立。美洲
的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中国人口增
长,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欧洲传教士东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自
然科学知识。中国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远销墨西哥,西方殖民者从美
洲掠夺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中国普遍流通的货币。欧
3
洲殖民者的东来,占据澳门、台湾,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威胁着中国的
封建统治。中国实行“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总之,新航路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掠夺,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深
刻地影响了中国明清社会。
【详解】本题为观点阐述类题目,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首先,根据信
息提炼观点,根据材料“公元 11 世纪—15 世纪”可知,此阶段是新航路开
辟之前,材料中描述的是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及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传入
欧洲,并且船队远扬海外彰显国威,对西方文明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
用,这是东学西渐的表现;根据材料“公元 16 世纪—18 世纪中叶”可知,
此阶段为新航路开辟之后,对于中国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明清社会的巨大变
化,西方科技和物种传入中国,这是西学东渐的表现。其次,围绕提炼的观
点,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阐述,如: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中国明清社会
的巨大变化,新航路的开辟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全球联系逐步建
立。美洲的玉米、番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了中
国人口增长,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欧洲传教士东来,客观上传播
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中国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远销墨西哥,西方殖
民者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中国普遍流通的
货币。欧洲殖民者的东来,占据澳门、台湾,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威胁
着中国的封建统治。中国实行“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最
后,对观点进行总结升华,再次明确观点的正确性,如:总之,新航路开辟
和西欧的殖民掠夺,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明
清社会。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7.(12分)
18—19 世纪以来,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他
们要求政治上摆脱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束缚,此外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也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规范。(为什么,4分)
在资产阶级革命阶段,资产阶级提出了自由、民主、平等、天赋人权等原则
(是什么,2分)
这相对封建专制制度是巨大的历史进步。(积极评价,4分)但在资产阶级
取得政权后,普通劳动人民并没有取得平等的选举权,在美国的少数族裔甚
至被处于屠杀的地位,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国家是没有真正的自由、民权可
言。(消极评价,结合材料,4分)
资产阶级所宣传的自由、民权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民权。(点出本质,2
分)
4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