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同步训练题(答案)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号国书的局部,该国书的接受国应是(  )
A.朝鲜 B.印度 C.苏联 D.日本
2.苏联为了加强社会主义力量,同时为了与美国对抗。采取了下列哪些具体措施(  )
①建立经互会 ②取消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
③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④接受马歇尔计划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下列措施不属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是(  )
A.发动垦荒运动B.发展饲料生产C.广种玉米D.建立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4.执政于20世纪60—80年代,试图克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而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5.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改革未能取得良好效果。1986年至1988年,国民收入增长率仅为2.8%,反而低于改革之前。当时领导改革的是(  )
斯大林 B.赫鲁晓夫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6.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论的是( )
A.罗斯福新政 B.戈尔巴乔夫改革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新经济政策
7.毛泽东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东欧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剧变的原因是( )
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③各国执政党改革的失败 ④苏联模式的影响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8.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东欧社会发生剧变,变化的实质是( )
A.政治体制的变革 B.共产党失去政权
C.对外政策的调整 D.社会制度的变化
9.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欧盟成立
C.苏联解体 D.罗斯福新政
10.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相继担任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改革。他们的改革主要是针对(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 B.新经济政策的不足
C.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 D.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11.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  )
A.华约 B.欧共体 C.北约 D.经互会
12.下图宣传画《学习苏联,向世界科学水准进军》出现的时代背景是(  )
A.1949年,中苏建交
B.1949年,“经互会”成立
C.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D.1953年,开展垦荒运动
13.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14.“到这个时期,我国社会在斯大林专制的艰难年代中保存下来的向前发展的潜力看来已经耗尽。……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材料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15.1989年,社会主义阵营内出人意料地发生了一场“□□□□”,绝大多数原先由共产党执政的东欧及中欧国家都相继放弃了苏联模式的一党体制,转而实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度。“□□□□”应是(  )
A.苏联解体 B.东欧剧变
C.美苏冷战 D.欧盟成立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中的图(a)和图(b)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
(2)图(c)中赫鲁晓夫的墓碑由黑白两色的花岗石交叉在一起,“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是他最好的写照。从改革的角度谈谈你对他的评价。
材料二      材料三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面临怎样的形势?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材料三中的“某大国解体”有什么关系?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1年12月26日,《纽约时报》刊登文章称,据说斯大林去世后留下两个信封:一个信封的标签为“遇到麻烦时打开”,里面有一张纸条写着“批评我”;另一个信封的标签是“遇到更大麻烦时打开”,信封里的纸条上写着“像我那样做”。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苏联领导人最终听取了斯大林的第一个建议?导致该领导人进行的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材料二 史学界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价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戈尔巴乔夫启动改革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措施不当,导致了非其所愿的恶果,这叫好心办了恶事。另一种认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在于搞垮苏联……他是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叛徒。
材料三 东欧国家由于教条主义地袭用苏联模式……出现了许多问题和错误,这些问题和错误当然是导致后来东欧剧变的原因,而产生问题和错误的根源在于苏联模式。
——刘祖熙《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欧剧变开始于哪一年?东欧剧变的实质又是什么?
(4)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可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吸取哪些教训?
答案
1-5CADCC 6-10BADCD 11-15DCABB
16、(1)经济、政治方面。
(2)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3)形势: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了改革,在改革中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17、(1)赫鲁晓夫。 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他上台后,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局面。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缓和社会矛盾,但最终却导致了苏联解体。
(3)1989年。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4)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警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言之有理即可)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同步训练题(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