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实高2022-2023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二)历史试卷(答案)
秘密★启用前
5.中原汉人一向的习惯是席地而坐,或是跪坐,或是盘腿坐,并无坐椅子、凳子的习惯…至东晋南朝时期,
胡人发明的“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终于改变了汉人席地而坐的习惯。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是
会泽实验高级中学校2023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月考试卷(二)
A,胡人汉化
历史
B.胡人统一中国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
C.汉人生活水平提高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D.民族交融
6.北魏隋唐时期,大量的镇都设在要冲之区,设险防守。这说明这些镇的主要功能是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A.经济功能
B.军事功能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C.文化功能
D.政治功能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7.宋朝苏询在《嘉祐集》中说:“夫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是无课也。”他强调的是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A.官员选拔依据考试成绩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推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雅乐;老子主张“五音令人耳聋”“大音希声”;墨子
B.对官员进行严密的监察
提出“乐愈繁,治愈寡”“圣王不为乐”。这反映出
C.削弱官员权力加强皇权
A.社会转型促进了音乐发展
D.对官员要有考核和奖惩
B.音乐审美折射出政治理念
8。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辉煌,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以下医学著作,成书于明朝的是
C.思想争鸣促进了文艺繁荣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D.音乐教化功能被充分发挥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2.在春秋时代,尚存在着“尊王镶夷”的呼声。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孟子
9.乾隆即位后即下令“各督抚提镇,伤地方有司,严查保甲,不时巡防墩台,庶援赦人犯,有簿籍可稽,无
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说明,战国时代
为盗之患。”谕令各官“实力奉行,以期宁谧地方,毋徒视为虚文而已”。材料表明,乾隆力行保甲制度主
A.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增强
要着眼于
B.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
A,镇压各地农民起义
C.百家思想呈现争鸣态势
B.稳定地方社会治安
D.汉化与胡化同时并存
C.方便征收各项赋税
3.在秦律中,不仅私有土地受到法律保护,而且一切动产及不动产的所有权,如牛羊、甲盾、钱财,甚至是
D.防止官员盘剥百姓
系羊的绳子,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侵犯所有权的行为都有具体的处理办法。据此可知,秦律
A.注重维护私产者的利益
10.招商局成立之后,承运漕粮成为招商局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抢夺此笔生意,1875年,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表
B.具有轻罪重罚的特点
示,情愿将漕粮运费从招商局的每担6钱左右降至1钱。《申报》惊呼:“此事惊闻之下,未免太觉其减
C.有效保护奴隶主的权利
价。”因李鸿章和招商局坚决抵制,才未成行。据此可知,当时
D.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4.《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这描述的是哪种劳作方式
B.漕运成为中外争夺焦点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大众媒介关注政治变革
C.家庭式劳作
D.庄园式劳作
D.民族企业生存环境恶劣
历史HZ·第1页(共8页)
历史H忆·第2页(共8页)会泽实验高级中学校 2023 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月考试卷(二)
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A A C D B D D B D A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C C B D A C C C B A A
【解析】
1.据材料“孔子推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雅乐;老子主张‘大音希声’;墨子提出‘圣
王不为乐’”可知,孔子推崇周代雅乐,与他推崇周礼有关,老子认为最美的声音是无声
之音,体现了道家的无为,墨子认为圣贤的王没有音乐,反映了墨家的圣贤思想,可见,
他们对音乐的看法折射出各自的政治主张,故选 B 项;材料主旨是孔子、老子、墨子对音
乐的看法,而非音乐的发展,排除 A 项;材料主旨是孔子、老子、墨子对音乐的看法,不
能说明文艺繁荣,排除 C 项;据材料“墨子提出‘乐愈繁,治愈寡’‘圣王不为乐’”可知,
墨子认为音乐是一种享乐,并没有教化功能,排除 D 项。
2.根据题干从“尊王攘夷”到“用夏变夷”,可见周边文化对中原文化产生认同感,即华夏
认同增强,体现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辐射力增强,A 项正确;战国时代礼崩乐
坏,故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材料没有谈及思想的争鸣,
材料强调的是华夏文化的影响力,排除 C 项;“未闻变于夷者”,指没有听说用周边文化来
改革的,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3.根据材料信息“不仅私有土地受到法律保护,而且一切动产及不动产的所有权,也都有明
确的规定,对侵犯所有权的行为都有具体的处理办法”可以得出,秦朝注重对私有财产的
保护,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轻罪重罚,排除 B 项;
秦朝是封建社会,维护地主利益,而不是奴隶主,排除 C 项;材料不涉及民本,排除 D 项。
故选 A 项。
4.根据“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可知,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自给自足、
男耕女织家庭式劳作的特点,C 项正确;官营手工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当时的统治阶层,
历史 HZ 参考答案·第 1 页(共 6 页)
排除 A 项;民营手工业是生产资料私有,产品流入市场,排除 B 项;庄园式劳作是大量的
农奴或者农民在领主的庄园服劳役,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5.根据材料“胡人发明的‘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终于改变了汉人席地而坐的习惯”等
信息可知,少数民族发明的“胡床”传入中原地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习
惯,体现了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现实,D 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传入
中原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汉族生活习惯,没有强调胡人汉化的现象,A 项错误;材料内
容主要强调了胡汉文化的交融,没有体现胡人统一中国,B 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胡
人文化传入中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族生活习惯,不代表汉人生活水平提高,C 项错误。
6.根据材料可知,北魏至隋唐时期,镇的主要作用是设险防守,镇的功能就是以军事功能为
主,B 项正确;A、C、D 三项不符合材料所体现的军事功能,均排除。故选 B 项。
7.材料大意是:有职官但是没有考绩等于没有官职;有考绩但是没有赏罚分明也是没有考绩。
这里的“课”有盘查、考问的意思,考课,就是古代对官员定期进行考核,并依考核的结
果进行奖惩的制度。因此材料反映苏洵强调对官员要有考核和奖惩,D 项正确;材料反映
对官员要有考核和奖惩,并非官员选拔,也不是对官员进行严密的监察,排除 A、B 两项;
材料反映对官员要有考核和奖惩,与削弱官员权力加强皇权无关,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作者是李时珍,D 项正确;《黄帝内经》成书于先秦至汉,排除
A 项;《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以前,排除 B 项;《千金方》成书于唐代,排除 C 项。
9.根据题干材料“严查保甲……无为盗之患”“以期宁谧地方”等关键信息可知,乾隆力行
保甲制度主要着眼于稳定地方社会治安,B 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保甲制的目的是
镇压各地农民起义、方便征收各地赋税和防止官员盘剥百姓,排除 A、C、D 三项。故选
B 项。
10.材料表明招商局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了美国企业的恶性竞争,不惜减少利润都要和招商
局进行竞争,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民族工商业面临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官僚
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生存环境恶劣,故选 D 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是从 1895 年《马
关条约》签订后开始的,排除 A 项;“争夺焦点”的说法错误,漕运的争夺只是经济竞争
的一方面,排除 B 项;材料中的企业竞争不属于政治变革,排除 C 项。
11.据材料“党内农民比例从中共五大(1927 年)的 18.7%激增至六大(1928 年)的 77.6%”,
可知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内农民比例迅速上升,说明中共开始注重联合农民,故选 A
项;1927 年土地革命才刚刚开始,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成效,排除 B 项;党的阶级
基础是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没有发生过转变,排除 C 项;1924 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
志着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 D 项。
历史 HZ 参考答案·第 2 页(共 6 页)
12.据材料“1978~2014 年我国四大区域人均 GDP 增长率(%)”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尤
其是 90 年代末以后,我国四大区域人均 GDP 增长率都有较大提高,并未出现严重的不
平衡情况,说明国家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故选 B 项;21 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90 年代末以后”不符,排除 A 项;材料数据是人均 GDP
增长率,只能反映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不能体现总量,排除 C 项;城乡间经济差距逐步
缩小是指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与材料“四大区域人均 GDP 增长率”不符,
排除 D 项。
13.根据材料“在扩张中,子邦往往采用母邦的宪政制度,在经济、宗教、文化上保持联系,
但并无隶属关系”可知,希腊早期的海外殖民活动,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推广了城邦
的自治体制,故选 B 项;当时的希腊半岛处于城邦林立的状态,“在经济,宗教,文化上保
持联系,但并无隶属关系”,并不利于统一,排除 A 项;“消除了”过于绝对,排除 C 项;
材料“在扩张中,子邦往往采用母邦的宪政制度”说明民主政治早已形成,排除 D 项。
1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共性,这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中的人文主义色
彩,C 项正确;神人同形共性不能证明古希腊追求物质生活,排除 A 项;古希腊并不提
倡禁欲,排除 B 项;古希宗教观念盛行,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5.“色目人”是元朝时中国人对自西东迁入中原地区的“各色名目的人”的统称,其大规模
迁徙缘于蒙古的西征,C 项正确;拿破仑战争时间在 19 世纪初,与此无关,排除 A 项;
亚历山大东征早于元朝,排除 B 项;新航路的开辟未引发进入中国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移
民潮,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6.依据材料“制成蔗糖销往世界各地,18 世纪末已成为大众均能承受的调味品”,结合所学
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流,促进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
生产技术的革命,排除 A 项;“最终形成”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排除 C 项;材料未
涉及经济发展对各国产生的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7.由材料“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知,在
启蒙思想家关于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三权分立等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更注重于
追求社会平等,故选 D 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国大革命的开创性,美国已经建立了民主共
和政体,排除 A 项;材料强调法国大革命较之英美的不同点,美国和法国通过暴力革命
建立民主政治,排除 B 项;“根除了”表述过于绝对化,且法国大革命后多次出现封建王
朝的复辟,排除 C 项。
18.据材料“欧洲人(或者说‘西方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结合所学,西方国家从新航路
开辟开始不断殖民扩张,至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
历史 HZ 参考答案·第 3 页(共 6 页)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建立起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殖民体系,虽将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但
也造成各民族关系的不平等,故选 A 项;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是民族关系不平等导致的
结果,排除 B 项;世界一体化趋势与民族关系不平等都是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结果,排
除 C 项;列强之间的矛盾与各民族关系不平等没有关系,排除 D 项。
19.据材料“1931 年 4 月再次限定油田产量为 9 万桶/天。但到了 7 月份,东得克萨斯州油田
的石油日产量为 140 万桶/天,远远超出了限额”,可知经济危机后州政府虽然限制石油产
量,但产量远远超过计划额度,说明政府干预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经济大危机持续蔓
延,故选 C 项;1933 年才开始实施罗斯福新政,排除 A 项;石油日产量超出限额近 20
倍,生产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排除 B 项;石油产量与日俱增,说明仍然是自由放任政
策为主导,排除 D 项。
20.根据材料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功能是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C 项
正确;世界银行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投资,推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排除 A 项;世界
贸易组织的职能是调解纷争,1995 年成立,排除 B 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一个政
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成立于 2014 年,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21.由材料“苏联农民的家庭自留地占耕地总面积的 3%,却提供了全国牛奶产量的五分之一
和生肉产量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大量水果和蔬菜”可知农民自留地耕地面积狭小,却
提供给全国大量的农副产品,说明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面临发展
困境,故选 C 项;20 世纪 50 年代初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弊端已经显现,亟需进行农业改革,
排除 A 项;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 B 项;材料强调农民家庭自留地
的生产状况,说明仍是个体农耕的生产模式,不利于农业技术的突破,排除 D 项。
22.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农业化肥的消耗状况,化肥属于化学肥料,
体现了农业化学化,B 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农业机械化,排除 A 项;材料只涉及美国
农业化肥的消耗情况,不能全面反映经营集约化,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经济组
织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23.依据材料“80%的商品可在成员国内部自由流通”,可以看出上述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趋势加强,A 项正确;必须是成员国内,排除 B 项;“最高”表述错误,排除 C 项;材料
不能看出经济发展的成就,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4.材料“在新加坡,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
异”体现的是新加坡存在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现象,A 项正确;B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新
加坡仍然存在传统文化,排除;材料与殖民文化无关,C 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移民文化
的融合,并非阻碍发展,D 项排除。故选 A 项。
历史 HZ 参考答案·第 4 页(共 6 页)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25.(25 分)
(1)(5 分)特点: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是东西方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碰撞与融合;
文化在碰撞和交流中继承并有所创新;多地区、多元文明交融发展,影响深远。(一点 2
分,两点 3 分,三点 5 分)
(2)(10 分)原因: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推动;改变个人和家庭收入的需要;发达
国家劳动力成本高;交通、通讯技术进步;移民政策的宽松;全球劳务市场的形成和发
展等。(每点 2 分,任答五点即可)
(3)(10 分)同:促进了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丰富了世界文明;存在冲突与问题。
(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即可,4 分)
异:现代社会文化交流的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促进了跨国性文化网络的形成与
全球文化的生长;促进了文化全球化发展。(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即可,6 分)
26.(12 分)
示例一: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工业革命使全球经济联系加强,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为了适应对外“商品输出”的需要,英国相继废除了《谷物法》和
《航海条例》,推动自由贸易的发展,贸易保护主义日渐衰退;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成
立关贸总协定,使各成员国关税水平实现大幅下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自
由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使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到来。
总之: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自由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
求。我们要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使之朝着更加开放、包容、
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示例二: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贸易保护主义主要通过设置壁垒、提高关税、进口限额等方式保护本国商品免受外
来竞争。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应对经济大萧条,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货币贬值以刺
激出口,以及提高关税以限制进口的措施,致使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贸易进一步萎
缩,加剧经济危机。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处于深刻调整期,以中国为
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进一步冲击着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贸易旧格局,过去倡
导自由贸易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逆全球化思潮暗潮涌动,
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历史 HZ 参考答案·第 5 页(共 6 页)
总之: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发达国家
在全球经济规则制定方面拥有绝对发言权,我们要致力于克服资本逻辑,为全球治理体
系注入平等、公平与正义等价值理念,以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评分说明:观点2分,论述8分,总结提升2分)
27.(15分)
(1)(8分)差异:美国不承认少数族裔的群体权利,中国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
和利益,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美国实行民族同化政策,中国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
政策。(每点2分,4分)
原因:美国受早期殖民统治的影响;美国是近代以来逐渐形成的移民国家,白人文
化主导且根深蒂固。(任答一点2分)中国自古以来是统一多的民族国家;近代各民族团
结一致、共同抗击外来侵略;中共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任答一点2分)
(2)(7分)意义: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改善少数民族的生活,促进各民族共同
繁荣;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有利于保护
文化多样性;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或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
点2分,两点5分,三点7分)
历史 HZ 参考答案·第 6 页(共 6 页)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