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2024届高三历史高考备考一轮复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巩固练习(答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练习
一、选择题
1.三国时期,扬州由东汉时的3个郡分为8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40个增至近80个;赣江流域原东汉豫章郡则被分为7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21个增至58个。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统治疆域的进一步拓展
B.江南市镇经济兴起
C.经济发展影响行政区划
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犍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3.下图是学者阎步克对南北朝时期新兴的政治文化的比较。这反映出( )
A.南朝政治文化的成熟
B.南北实力的此消彼长
C.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D.北朝政治文化的优势
4.祝总斌在《试论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中谈到,中古门阀制度,整个看来,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至于士族免徭役、婚姻论门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等特征,都是由前者逐渐派生的。据此可知( )
A.政治地位决定了士庶的差别
B.士族因免徭役而经济实力强大
C.婚姻关系固化了当时的阶级
D.门阀政治是当时政治的主流
5.隋唐时期,上则以“野无遗贤”为标榜,求贤若渴,下则以文章诗赋相砥砺,孜孜求进,上行下效,蔚然风行,从而出现人才辈出的局面。这一现象( )
A.使社会出现重文轻武的氛围
B.厚植了隋唐繁盛的社会基础
C.推动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出现
D.主要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完善
6.考古工作者从唐代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中发掘出115件绳纹砖,这些砖统一背饰纹绳,其中遗址出土的34件砖和46件比较完整的无釉板瓦都印有文字,内容涉及工匠姓名、烧制年代、地名和窑名等。这表明唐朝政府( )
A.关注城市建设标准化问题
B.重视城建工程质量的监管
C.注重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D.实现了工匠管理的制度化
7.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在颁行《禁蓄钱令》前,先有安商告示,使商人有所准备。元和七年(812年),政府设立“便换”制度,在解决钱荒问题上考虑到不使商人受损,同时也注意维护债权人的权益。这些现象的出现( )
A.反映唐朝商人地位有一定的提高
B.说明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彻底缓解了政府钱币不足的问题
D.体现了小农经济已日益走向没落
8.屯田制是一种由政府提供土地,组织农民或士兵耕种,以解决军队给养或收取税粮的制度。三国时期的东吴推行了大规模的屯田,将屯田与水利开发并举,屯田制度与东吴政权相始终。东吴的屯田( )
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B.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
C.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9.白居易写有《胡旋女》一诗,题注:“天宝末,康居国(注:唐时西域国家)献之。”诗云:“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从作品可以推知,当时( )
A.东西方艺术风格交汇融合
B.异域乐舞广受欢迎
C.商路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D.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10.唐代,在三司(御史台、刑部、大理寺)共同审理的刑狱案件中,给事中(门下省属官)要根据法律衡量轻重,以免惩罚不当。同时,唐朝还规定如果有留滞的案件和冤案,给事中还要联合御史、中书舍人共同商议审理此案。这说明唐代( )
A.三省职权分工较为混乱
B.注重对诉讼审判的监督
C.司法部门冗官现象严重
D.中枢行政遵循理性原则
11.唐太宗时期,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御史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这反映了( )
A.唐形成完备的监察体系
B.中央行政体制不断完善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D.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12.如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 )
时期 内容 出处
北魏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 《魏书·食货志》
隋朝 “帝(隋文帝)乃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 《隋书·食货志》
唐朝 “(太宗)幸灵口(陕西临潼),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 《册府元龟》
A.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B.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
C.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13.如图为《便桥会盟图》(局部),描写了唐太宗与突厥可汗在渭水上的便桥会盟的历史故事。整幅图的画面有狂奔的马队、惊险的马上杂技、激烈的马球表演。该作品( )
A.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靡
B.显示了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C.展现了体育外交的魅力
D.体现了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14.孝文帝迁都后,龙门山开窟造像奉佛遂成风气。石窟中的古阳洞是孝文帝为冯太后营建的功德窟,洞中许多造像为北魏贵族与汉族官员并肩而立,佛像题记注重彰显供养人的在世功德与父母之德。材料表明北魏政权( )
A.重用汉族官员以推进改革
B.协同儒佛以重塑文化正统
C.奉佛成风以致于滥用民力
D.遵循传统以规范社会秩序
15.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一面夸张地展示战争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一面更凸显保家卫国的豪情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中晚唐时期的边塞诗更加倾向于低迷悲观和忧国忧民的心理表达,透露出深刻的慷慨壮烈和伤感悲凉氛围。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诗人力图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B.思想演进影响文人审美情趣
C.文学风格折射社会环境变迁
D.商品经济导致文风日渐世俗
16.东晋时和尚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提出,一个人在家、在社会,当然应该服从皇权、礼敬父母,但是,出家的佛教徒是“方外之宾”,应当可以“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该观点反映了当时( )
A.佛教教义与儒家伦理相抵触
B.佛教颠覆了民众的思维方式
C.儒家伦理不为佛教徒所关注
D.统治者积极推动佛教本土化
二、非选择题
17.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壅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怒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
——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五代后晋刘昫 太宗命(尉迟)敬德侍卫高祖(李渊)。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问曰:“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曰:“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齐王(弟李元吉)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高祖意乃安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效法)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唐太宗入冥记》——1900年出土 文献敦煌文书中武则天时期的俗讲话本 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太宗)闷闷不已,如杵中心……争答不得
(1)根据材料,指出刘昫与司马光对“玄武门之变”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辨析以上材料的价值。(6分)
答案:
1.C 2.B 3.D 4.A 5.B 6.B 7.A 8.A 9.C 10.B 11.C 12.C 13.D 14.B 15.C 16.A
17.(1)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特点:相互合作,相互牵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6分)
(2)调整: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权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影响: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5分)
(3)关系:前期三省制正常运行,三省分工合作,对唐朝的盛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后期不断被削弱和架空,与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动乱有很大关系。认识: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围绕制度执行、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4分)
18.(1)态度:刘昫持赞赏(理解、同情、肯定)态度。司马光持否定态度。原因: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换频繁,统治者大都通过政变上台,《旧唐书》迎合了时局的需要。北宋时期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儒家伦理道德和忠孝观念的影响;便于统治者寻找借鉴、吸取教训。(8分)
(2)《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分别是成书于五代和宋朝时期的官修史书,具有权威性。但是官修史书受时代影响,并带有官方立场,政治性强,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客观史实,且受时代所限有矛盾之处,须加以辨析并与其他材料印证。(3分)
《唐太宗入冥记》是武则天时期的民间话本,属于文学作品,体现当时的一种民间舆论,属于近代发现的新材料,可为研究“玄武门之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但是民间文学作品有虚构成分,需谨慎使用。(3分)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