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解析)
肥东县综合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月考
生物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1.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 草原生物群落只有水平结构,森林生物群落只有垂直结构
B. 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C. 森林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
D. 生态位包括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 生物群落内的生物是与所处环境相适应的,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爬行动物的表皮往往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
B. 草原生物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抵抗干旱
C. 森林生物群落中的阴生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体积小数量多,适合弱光生存
D.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在夜间吸收CO2,有助于减少水分散失
3. 21世纪初,坚持不懈的生态治理使毛乌素沙漠600多万亩流沙变回绿洲。下列关于毛乌素地区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沙漠变绿洲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B. 人类植树造林加快了毛乌素沙漠到绿洲的演替速度
C. 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是所有沙漠演替中的必经阶段
D. 该绿洲不同地段植被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
4. 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 种群b在第3~7年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的增加和c的减少
C. 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5. 某桑基鱼塘中养殖有多种鱼,不同种类的鱼生活在鱼塘的不同水层,食性也有很明显的差异,其中生活在下层的一些鱼可以食用蚕沙(蚕的粪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决定不同种类鱼在鱼塘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B. 蚕沙和鱼体内的碳元素都能以CO2的形式进入生产者体内
C. 蚕同化的能量通过蚕沙流动到鱼体内的部分约为10% 20%
D. 桑基鱼塘通过能量的多级利用来提高桑树对光能的利用率
6. 下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 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B. 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各成分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
C. 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D. 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
7. 某生态系统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形成的营养结构(共四个营养级),下表列出了各种群同化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同化能量 1.1×108 2×107 1.4×109 9×107 3.4×106
A. 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化学信息,说明种间关系的调节离不开信息传递
B.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丁,位于第二营养级的是甲
C. 图中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4.3%
D. 如果丙为丛生或者蔓生的单子叶植物,可以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
8.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慢
B. 人为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 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D. 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9.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着深远的影响,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依据生态学原理分析,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减少人口数量即可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 先保证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在今后治理环境,解决更多的环境问题
C.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
D. 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对自然资源、能源等的开发和利用
10. 我国科学家与国外专家共同创建国际大型数据库,获得了全球第一条高精度的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演化曲线,精准刻画出地球生物多样性演变过程中的多次重大生物灭绝、复苏和辐射事件,揭示了当时生物多样性变化与大气CO2含量以及全球性气候剧变的协同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物种多样性
B. 海洋生态系统的“景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生物多样性演变过程可能与全球气侯温度的剧烈变化有关
D. 不同的生态系统对大气CO2含量的协同作用可能存在差异
11. 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追求的目标,其中减少农药的使用是重要的途径。研究表明,采取生态调控措施,在果园中混合种植70%的紫花苜蓿和30%的夏至草,虽不能驱离蚜虫,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蚜虫的数量。下列说法错误是( )
A. 蚜虫数量降低的直接原因是蚜虫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 在果园中种植紫花苜蓿、夏至草可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可能利于蚜虫天敌的繁殖
C. 有机农业利用的原理是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
D. 采用生态调控措施后, 有机农业中可以减少污染、降低成本
12. 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B. 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
C. 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
D. 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参与腐乳发酵
13. 下列有关传统发酵食品制作中发酵条件合理控制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 果酒发酵转为果醋发酵后需适当降温并持续通气
B. 夏天制作腐乳时需要适当对环境进行降温处理
C. 制作泡菜时注意保持坛盖边沿的水槽中始终有水
D. 向发酵液中添加前一次的发酵物可提高发酵速度
14. 发酵食品是中国传统食品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请结合所学发酵知识和生活经验,指出下列未经发酵的食品是
A. 豆腐 B. 泡菜 C. 食醋 D. 酸奶
15. 如图甲为纤维单胞菌(能产生纤维素酶)的获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③④培养基都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
B. 图中所用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C. ④所用的接种方法可对培养的微生物进行计数
D. 可用刚果红染料鉴定,看菌落周围是否出现透明圈
16. 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杂菌污染
B. 进行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消毒处理
C.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都可对细菌进行分离计数
D. 用含刚果红的尿素培养基筛选鉴别出能分解尿素的菌株
17. 养殖池中存在的有毒物质主要是氨和亚硝酸,这两种物质可被硝化细菌吸收、利用。研究人员从养殖池池泥中分离出硝化细菌并进行了计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选择培养基中的唯一氮源物质是氨或亚硝酸
B. 培养基的pH应调至中性或弱碱性再进行湿热灭菌
C. 接种时,每次划线结束后应用酒精灯灼烧接种环
D.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得到的菌落数目通常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多
18. 关于微生物的培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培养基、手、接种环、工作台等都需要用适宜的方法灭菌处理
B. 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操作程序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调pH、倒平板
C.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都可用于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
D. 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实际活菌数多
19. 某实验小组完成了“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 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基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 其上生长的都是能分解尿素的细菌
B. 培养一段时间后, 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会减少, pH会升高
C. 使用后的培养基在丢弃前一定要进行消毒处理,以免污染环境
D. 5号试管的结果表明土壤中的菌株数为1.7个/升
20. 微生物对盐碱地修复,提高作物耐盐能力等有重要作用。某研究小组欲从盐湖中筛选、分离出耐盐细菌,并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分别进行纯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可以通过提高固体培养基中NaCl的浓度来达到筛选耐盐细菌的目的
B.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微生物的计数时,所得数据往往比实际数据偏大
C. 应设置未接种(或接种等量无菌水)的培养皿作为对照以检测培养基是否彻底灭菌
D. 接种环在划线前后都需要灼烧,涂布器在接种前也需要灼烧,但两种处理方法不同
21. 从某污水处理系统中分离出多种细菌,经进一步筛选获得具有高效降低污水中有机污染物(COD为有机污染物分解时化学需氧量)能力的菌株,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可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B. 为确定接种时菌液的最佳稀释倍数可先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统计菌液中的细菌数目
C. 图中平板划线法获得的菌落具有不同的菌落特征
D. 挑取单菌落后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目的是扩大化培养菌株
22. 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接种微生物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接种方法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
B. 乙接种方法不能计数,一般用于菌种的分离与纯化
C. 甲、乙两种方法所用的接种工具应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D. 甲、乙两种接种方法的培养基中都不含有凝固剂琼脂
23. 下列对发酵工程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细胞蛋白就是从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中提取的蛋白质
B. 用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方法选育出性状优良的工程菌并进行扩大培养
C. 根据工程菌所需的营养精确配制出合成培养基并进行灭菌处理
D. 人工控制微生物代谢的唯一措施是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条件
24. 发酵工程技术是生物技术的关键分支,深入研究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可确保我国食品工业生产稳定进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发展价值及实践价值。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利用发酵工程可生产L-苹果酸、柠檬酸和乳酸等酸度调节剂
B. 利用黑曲霉将大豆原料中的蛋白质水解,经淋洗后可调制成酱油
C. 由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可以得到谷氨酸,谷氨酸再经一系列处理可制成味精
D. 发酵条件变化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不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
25. 利用农作物秸秆等纤维质原料生产的乙醇,经加工可制成燃料乙醇,从而减少了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下图为生产燃料乙醇的简要流程,据图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要得到微生物A,最好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采集土样
B. 图中②过程常用的微生物B是酵母菌
C. 微生物A和微生物B可利用的碳源相同
D. 可用纤维素酶制剂代替微生物A起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16分)生态果园是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托,通过配置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以果树为主导,合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果园中的果树、杂草、鼠和昆虫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传统的生产模式下,常喷洒农药灭虫,施药后昆虫的生存空间受到制约,导致该空间的_____________降低,害虫数量降低。同时,环境的破坏又会加快果园中其他动物的消失,导致群落的_____________降低。
(2)利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控制果园中害虫的种群密度,如用信息素诱捕雄性金纹细蛾,可破坏其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___,进而导致其出生率下降。
(3)若不对果园进行管理,果树林下将会生长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能为地栖动物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___。废弃的果园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的过程中,果园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4)有同学欲调査生态果园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他取一些土壤带回实验室,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将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16分)塞罕坝森林公园是保护首都北京的“绿色屏障”,森林覆盖率高达80%。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和避暑胜地,请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历史上丰盈的塞罕坝由于人们的活动,退化成荒原沙丘,这说明了生态系统的______能力是有限的,这一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最近几十年时间,塞罕坝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又从荒丘变为森林。上述过程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____________。
(2)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樟子松→松毛虫→杜鹃”,如图表示松毛虫摄入能量的流动方向,其中B表示__________,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100%,若研究一个月内松毛虫所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图中缺少的能量去向为__________。
(3)塞罕坝被誉为首都的“绿色屏障”,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春天,森林中雌雄鸟上下翻飞,互相追逐,彼此通过飞翔来了解对方,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从信息传递功能的角度回答)。
(4)某研究者在森林中发现了一种用来研究光合作用场所的好材料——银边天竺葵,其叶片如图所示,边缘呈白色,中间呈绿色,请以该叶片为材料(不考虑叶片中光合产物的转移),设计实验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写出实验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18分)下表中甲、乙分别是分离两种土壤中微生物的培养基的配方,图丙所示为相关分离过程,回答下列问题(注:水解酪素,即水解酪蛋白,由酪蛋白水解得到):
KH2PO4 1.4 g 纤维素粉 5.0 g
Na2HPO4 2.1 g NaNO3 1.0 g
MgSO4·7H2O 0.2 g Na2HPO4·7H2O 1.2 g
葡萄糖 10.0 g KH2PO4 0.9 g
尿素 1.0 g MgSO4·7H2O 0.5 g
琼脂 15.0 g KCl 0.5 g
— — 酵母膏 0.5 g
— — 水解酪素 0.5g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 mL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 mL
甲 乙
(1)从功能上看,甲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从物理性质上看,甲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其中提供氮源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乙培养基配制成固体培养基,则在该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是否都能分解纤维素?________________(填“是”或“否”)。如果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可以筛选出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菌株,同时透明圈越__________(填“大”或“小”),表示该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越强。
(3)为了计数微生物的数量,图丙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进行接种培养计数,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____________法进行计数。其中前一种计数方法所得结果要比后一种计数方法所得结果__________(填“大”或“小”)。
(4)一位同学利用图丙的方法步骤在4个平板培养基上分别接种0.1 mL土壤稀释液④,培养后菌落数分别为180、155、176、129个,则1 mL原土壤样液①中微生物数量约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A 【解析】A、草原生物群落与森林生物群落,都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A错误;
B、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生活环境相同,二者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B正确;
C、森林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C正确;
D、生态位是指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正确。
2.C 【解析】A、荒漠中的爬行动物如蜥蜴表皮有角质鳞片,这样的结构不仅保护了身体,还能够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适应荒漠生活,A正确;
B、草原中的植物的叶子退化成针状或棘刺,使叶片狭窄,而且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可以减少水分散失,抵抗干旱,B正确;
C、森林中的阴生植物叶绿体体积大,有较大的基粒,基粒片层数目也较多,叶绿素含量高,因此能在较低的光照条件下充分地吸收光线,适合弱光生存,C错误;
D、荒漠生物群落中的仙人掌是白天高温环境下气孔关闭,到了夜间才打开进行气体交换,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减少了水分的蒸发,D正确。 故选:C。
3.C 【解析】A.沙漠变绿洲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确;
B.人类植树造林加快了毛乌素沙漠到绿洲的演替速度,B正确;
C.灌木阶段和森林阶段并不是所有沙漠演替中的必经阶段,C错误;
D.该绿洲不同地段植被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D正确。
4.D 【解析】A.根据题干可知,c是生产者,a和b都是消费者,且b的数量先于a的数量减少和增加,说明b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则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A正确;B.根据abc三个曲线可知,种群b在5到7年期间,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导致数量下降,B正确;
C.b和a都是消费者,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
D.群落是指这一个地域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而a、b、c三个种群不包含微生物,D错误。故选D。
5.B 【解析】A.决定不同种类鱼在鱼塘中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A错误;
B.蚕沙和鱼体内的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或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形成CO2,然后再以CO2的形式进入生产者体内,B正确;
C.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所以蚕沙中的能量并没有被蚕同化,C错误;
D.桑基鱼塘通过能量的多级利用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并没有改变桑树对光能的利用率,D错误。
6.B 【解析】据分析可知,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A正确;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B错误;E为化石燃料,若对此过度开发利用会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C正确;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D正确。
7.C 【解析】 A.乙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化学信息,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乙种群中雌雄个体属于同种生物,不属于种间关系,A错误;
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丙,位于第二营养级的是甲,B错误;
C.图中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C正确;
D.如果丙为丛生或者蔓生的单子叶植物,不可以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因为不便于统计植物的数量,D错误。故选C。
8.B 【解析】A.同等强度干扰下,由于沙漠环境比较恶劣,恢复力较弱,所以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A错误;
B.人为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
C.外来物种入侵,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有意或无意地将产于外地的生物带到本地,这些生物快速生长繁衍,危害本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本地的生态环境,从而带来很大危害的行为,外来物种入侵会威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
D.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故选B。
9.C 【解析】A.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但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除了与人口增长过快有关,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是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A错误;
B.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先破坏再治理的想法是不可取的,B错误;
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C正确;
D.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D错误。故选C。
10.A 【解析】A.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A错误;
B.海洋生态系统的“景观”功能属于旅游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生物多样性变化与大气CO2含量以及全球性气候剧变的协同关系,故生物多样性演变过程可能与全球气候温度的剧烈变化有关,C正确;
D.不同的生态系统存在不同的碳循环,而不同的碳循环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故不同的生态系统对大气CO2含量的协同作用可能存在差异,D正确。
11.A
12.B 【解析】A.乳酸菌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有氧气存在时,其发酵会受到抑制,因此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应一直处于密闭状态,否则会导致发酵失败,A错误;
B.家庭制作果酒、果醋与腐乳过程中所用的菌种均来源于自然环境,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过程,因此均不是纯种发酵,B正确;
C.果醋制作过程中,醋酸菌可将葡萄糖氧化分解为醋酸,随着醋酸的积累溶液的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与酒精,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逐渐降低,因此果酒、果醋制作过程中溶液的pH都是逐渐降低,C错误;
D.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参与腐乳发酵,D错误。故选B。
13.A 【解析】A.果酒制作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而酵母菌适宜生存的温度为18~30℃;果醋制作需要的菌种为醋酸菌,醋酸菌的适宜生长温度为30~35℃,因此果酒发酵转为果醋发酵后需适当升温并持续通气,A错误;
B.腐乳制作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毛霉,毛霉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18℃,而夏天温度较高,夏天制作腐乳时需要适当对环境进行降温处理,B正确;
C.、常向坛口边缘的水槽中补充水分的目的是提供无氧环境,C正确;
D.向发酵液中添加前一次的发酵物,增加菌体数量,可提高发酵速度,D正确。
14.A 【解析】A.豆腐是通过将大豆制成豆浆,降温凝固而成,没有发酵,A正确;
B.泡菜制作的原理是利用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B错误;
C.食醋的制作原理是利用醋酸菌的有氧发酵,C错误;
D.酸奶是利用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制成的,D错误。故选A。
15.C 【解析】A.要筛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平板内的固体培养基和锥形瓶中的液体培养基应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A正确;
B.对培养基的灭菌利用的是高压蒸汽灭菌法,对接种环采用火焰灼烧法进行灭菌,B正确;
C.图④采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而对培养的微生物进行计数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C错误;
D.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D正确。
故选C。
16.A 【解析】A.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杂菌感染,A正确;
B.进行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灭菌,B错误;
C.对细菌的分离可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但对微生物的计数只能用稀释涂布平板法,C错误;D.尿素分解菌可以将尿素分解成氨使酚红指示剂呈红色,因此用含酚红的尿素培养基筛选出能分解尿素的菌株,D错误。故选A。
17.D 【解析】A.本题是分离出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 能够利用环境中的氨,所以选择培养基中的唯一氮源物质是氨或亚硝酸 ,A正确;
B.配制培养基的基本过程为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故配制的培养基在分装前需要先调节pH(细菌适宜pH是中性或弱碱性),然后进行湿热灭菌,防止杂菌污染,B正确;
C.平板划线法接种时,每次划线结束,灼烧接种环是为了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一次划线时,接种环上的菌种直接来自于上次划线的末端,接种结束后(最后一划线)还需灼烧灭菌1次,防止造成污染,C正确;
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后,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统计得到的菌落数目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D错误。
18.C 【解析】A.消毒是使用较为温和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适用于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服和手、食品等;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适用于微生物的培养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在微生物的培养过程中对操作者的双手、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超净工作台的处理方法依次是酒精消毒、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灼烧灭菌、紫外线消毒,A错误;
B.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操作程序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B错误;
C.纯化大肠杆菌的两种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的,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活菌,只能用于分离菌种;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计数活菌,C正确;
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菌落数目时,有些细菌靠在一起,形成一个菌落,这样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D错误。故选C。
19.B
20.B 【解析】A.根据耐盐性可在高浓度盐水中生存的特点,用高盐选择培养基可筛选得到耐盐细菌,A正确;
B.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故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微生物的计数时,所得数据往往比实际数据偏小,B错误;
C.未接种(或接种等量无菌水)的培养皿可以验证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C正确;
D.接种环在划线前后都需要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涂布器在接种前是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引燃,两种接种工具的灼烧方法不同,D正确。
21.C 【解析】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一般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A正确;
B.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统计菌液中的细菌数目,可以帮助估算接种时的稀释倍数,B正确;
C.平板中菌落由多种细菌形成,所以具有不同的菌落特征,图中平板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获得的,C错误;
D.挑取单菌落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目的是扩大化培养菌株,D正确。 故选C。
22.A 【解析】A.题图中甲为平板划线法,平板划线法可以观察菌落特征,也可以对混合菌进行分离,A正确;
B.乙种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用于菌种的计数,平板划线法用于菌种的分离与纯化,B错误;
C.甲、乙两种方法所用的接种工具应进行灼烧灭菌,C错误;
D.甲、乙两种接种方法的培养基都是固体培养基,都含有凝固剂琼脂,D错误。
23.B 【解析】A.单细胞蛋白是通过发酵获得的微生物菌体,A错误;
B.用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方法选育出性状优良的工程菌并进行扩大培养,B正确;
C.根据工程菌所需的营养精确配制出天然培养基并进行灭菌处理,C错误;
D.人工控制微生物代谢的措施包括改变微生物遗传特性、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条件等,D错误。
24.D 【解析】A、利用发酵工程可生产L-苹果酸、柠檬酸和乳酸等酸度调节剂,A正确;
B、利用黑曲霉将大豆原料中的蛋白质水解,经淋洗后可调制成酱油,B正确;
C、由谷氨酸棒状杆菌发酵可以得到谷氨酸,谷氨酸再经一系列处理可制成味精,C正确;
D、发酵条件变化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会影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D错误。 故选D。
25.C 【解析】A.根据图解可知,微生物A的碳源是纤维素,故要想获得微生物A最好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采集,A正确;
B.图中②过程表示生产乙醇的过程,常用微生物是酵母菌,B正确;
C.微生物A所用碳源为纤维素,微生物B所用碳源为纤维素降解物,C错误;
D.微生物A之所以能利用纤维质原料是因为其含有纤维素酶,故可用纤维素酶制剂代替微生物A起作用,D正确。故选C。
26.(1)生物群落;环境容纳量;物种丰富度;
(2)性別比例;
(3)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资源过程中被淘汰;
(4)偏小;土壤中的小动物通常具有避光、避热的特点,不开灯则进入诱虫器中的小动物数量少。
27.(1)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速度和方向
(2)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E/A;(暂时)未被利用的能量
(3)间接;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4)将天竺葵在黑暗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或进行饥饿处理),在一定强度光照下处理一段时间,将叶片用无水乙醇脱色,再用碘液(或碘蒸汽)处理,观察叶片(原绿色部分和白色部分)颜色(变化)
28.(1)选择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尿素
(2)否;刚果红;大
(3)稀释涂布平板;显微镜直接计数;小
(4)2.0×105个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