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铁岭市名校2022-2023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答案)

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董仲舒把“天”作为人间秩序合理性的背景,并对这套解释自然与历史的宇宙法则予以充分的论述,为儒学的重建奠定了庞大的理论框架,并使之转化为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董仲舒的思想( )
A.以格物致知为实践路径 B.旨在强化社会伦理和道德秩序
C.实现了儒学思想的思辨化 D.迎合了大一统时代的政治需要
2.某学者提出,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汉民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变为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该学者的论述意在说明( )
A.传统儒学思想的僵化和局限 B.制度变化和创新的思想渊源
C.对外交流促进思想文化转变 D.民族交流对隋唐盛世的影响
3.下图是敦煌莫高窟石刻,它是佛教人士驱魔消灾的宗教行为的见证。图中刻有“六字真言”两行,每行一种文字,计有梵、藏、汉、西夏、八思巴蒙古、回鹘六种文字。该石刻可用于研究元代( )
A.民族交融的趋势 B.对西域管辖因俗而治
C.严格的四等人制 D.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
4.北宋前期,官员的第一任差遣是在地方担任幕职州县官,或者出任管理仓库等经济事务的监当官,同时中央官员也可保留高官身份到地方任职。这一举措( )
A.有助于京官和地方官员的双向流动 B.体现了官府对社会限制的松弛
C.使政府所有官员都有基层任职经历 D.有利于地方的官员到中央任职
5.辽朝分置南、北面官,金朝保持了管理女真民族的“猛安谋克制”,元朝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创设角度来看,这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
A.分而治之 B.民族自治 C.因俗而治 D.区域自治
6.宋以前,富商大贾一般由豪门世族或官员组成。至宋代,这些富商大贾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牙侩、中小商人、普通市民、手工业者和农民等。这一变化反映了宋代( )
A.社会不同阶层逐渐趋同 B.经商群体结构日趋多元
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豪门士族退出商业竞争
7.四大发明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四大发明( )
A.是西方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B.在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作用巨大
C.领先西方时间长,足以令中华民族骄傲 D.发明的过程比较艰难
8.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管理朝廷政务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与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司的通政使、大理寺(督审刑狱)的大理寺卿合称为“九卿”。“九卿”分别理事,各自向皇帝负责。这表明( )
A.中央机构实施分权与制衡原则,有鲜明的民主特色
B.废除丞相后,全国政务归于皇帝,中央集权加强
C.皇帝独揽大权,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D.六部的地位相对下降,内阁的地位明显上升
9.明清政府面对境内反对势力、“倭寇” 及西方早期殖民势力,采取“迁界”“海禁” 等措施,企图依靠远离海洋、抑制民间海上贸易来固守疆土,抵御外敌。这反映出( )
A.封建制度衰弱无力抵抗劲敌 B.明清的统治者海洋意识淡薄
C.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明清的统治者忧患意识强烈
10.明清之际,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认为“工商皆本”,顾炎武产生“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思想,这些进步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B.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并出现严重危机
C.宋明理学占主导地位 D.人民起义的推动
11.阅读1750年和183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表(依据美国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整理),对该表解释正确的是( )
1750年 1830年
中国 32.8% 29.8%
英国 1.9% 9.5%
美国 0.1% 2.4%
日本 3.8% 2.8%
A.19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产量急剧下降 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
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的影响尚未体现 D.该统计数据出自外国人,所以不可信
12.《资政新篇》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但在当时,它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这就决定了它不会在太平天国的群众中激起“用拜上帝会造小天堂”那样的反响,还不能真正地把农民群众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也不会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据此判断,《资政新篇》( )
A.不是农民运动的革命纲领 B.没有实施的经济和群众基础
C.顺应当时时代发展潮流 D.是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产物
13.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对其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均摆脱了内忧外患 B.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C.均未涉及教育改革 D.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14.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特点是“低烈度、大业绩”,以下能作为证据的有( )
①未发生全国性的大规模内战  ②在较短时间内结束清朝统治 
③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④建立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如表为民国时期政府有关教育的规定。这些规定意在( )
时间 史实
1913年 袁世凯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提出“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1915年 北洋洋政府提出“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宜尊孔以端其基,尚孟以致其用”
1929年 国民党的教育方针,强调“陶融儿童及青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民道德”
A.塑造近代社会的新风尚 B.构建适应政权的意识形态
C.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16.中共成立后,首先把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自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共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罢工高潮。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上述材料展现了( )
A.国共合作的历程 B.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C.工农运动的艰辛 D.共产国际对中国的援助
17.红军长征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然而海内外诸多教科书对红军长征的评价、结束的时间、遵义会议的参加者以及领导成员的变动等方面的叙述存在很大差异。这主要反映了( )
A.教科书无法体现历史真实 B.历史叙述受多种因素影响
C.红军长征真相无法被探知 D.史料真伪会决定历史书写
18.1937年清明节,中共与国民党分别派代表共同祭拜黄帝陵,毛泽东在其撰写的祭文中写道:“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分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这表明( )
A.国共关系实现了实质性转变 B.全面抗战爆发加快国共合作
C.文化认同有利于推动国共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19.抗日战争中,河北深县后营村妇女自卫队每年接受做军鞋任务三、四次,每次700多双,平时为驻军缝补不计其数。大榆林妇女队员在抗战期间共累计做军鞋2400多双、军袜2600双、军被3400床。这充分反映出( )
A.妇女成为抗日战争主力军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效果显著
C.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 D.八路军物资供应得到充分保障
20.标语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有宣传鼓动作用的口号。它们既能在理智上启发人们,又能在情感上打动人们,在影响社会舆论和文化传播中,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导向作用。下列标语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打倒汉奸汪精卫” ②“乌江天险,挡不住红军飞渡”
③“打土豪,分田地” ④“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21.下表节选自《枣庄市志·大事记1950一1985》,这反映了( )
1950年4月11日 怿县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由推举或各民主党派自行选派)
1951年5月16日 怿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1954年7月7日 怪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A.民政治建设得到推进 B.五四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C.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D.统一战线组织进入新阶段
22.20世纪60年代,我国调整工农业比例,从1960年的3.6: 1 调整为1965年的1.7: 1。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 B.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C.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D.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3.从1997年到2018年,香港国民生产总值总量增长将近1867亿美元,人均寿命达到82岁,位列世界第四,每天有50多份报纸出版、170多个广播频道播音,充分反映着社会多种声音和各社会阶层的意见。这表明( )
A.香港与内地均坚持“九二共识” B.香港与内地的交流范围广泛
C.“一国两制”助推香港社会发展 D.香港是国家对外交往的窗口
24.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医疗力量调遣迅速启动,340多支医疗队、4.2万多名医务人员奔赴抗疫一线,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很短时间内拔地而起,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除武汉市外16个市州(林区)。这( )
A.显示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B.体现出我国医疗技术水平领先于世界
C.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D.说明了新冠疫情公共关注度有特提升
25.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缩小了战祸的范围,具有遏制侵略的作用 表明了中央权力的式微和地方势力的扩张 客观上有利于南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新政 C.义和团运动 D.东南互保
26.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A.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D.民国时期重视平等和法制意识的培养
27.党史专家邵维正指出: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斗争主要有三种类型:农民运动、改良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均以失败告终;民国初期,中国也出现了一段西方政党政治的闹剧,但也未找到出路。许多先进中国人在彷徨中寻找新的社会力量和前进道路。该学者意在强调
A.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局限性 B.中共诞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C.西方政党制失败的偶然性 D.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重要性
28.1942—1943年,西方大国纷纷展开与中国的废约谈判,英美率先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撤废在华治外特权,终止《辛丑条约》及其附件给予的一些权利。中国这些外交成果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
A.南京国民政府的积极斡旋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C.中国抗日战场的巨大贡献 D.远征军入缅作战战果辉煌
29.中国民建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认为中国民主党派不是“政治花瓶”,并说:“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主要指( )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新中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D.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30.2019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
C.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 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第31题18分;第32题22分。共计40分)
31.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有两次大变局,其一是封建改而郡县,其二是专制改而共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走出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别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和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8分)
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贡献,并从“民族国家”和“人民权利”两个层面归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6分)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百代皆行秦政事”谈谈你的认识。(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发展实业,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随后,状元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同时允准民间招商集股修筑铁路及开矿等。甲午战后的短短6年中,商办企业的资本额较甲午战前的20余年增长了近4倍。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仅民国元年宣告成立的实业团体就达40余个,截至1915年12月,遍布全国各省区的此类实业团体达107个。这些实业团体的行业以及旨趣虽然各有不同,但振兴实业、强国富民却是共同的目标。仅仅在1912年和1913年,中国新成立的工厂数就分别达到2001家和1249家。1913年至1915年,平均每年注册工厂为41.3家,至U1916年全国的工厂数达16957家,1918年,全国工厂资本数达1.5亿元以上。1919年,中国的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
——摘编自吴承明、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一五”计划开始时,工业化所需巨额资金主要取自我国的农业。民国时期中国的积累率从未超过6%,而1953年以来,积累率高达20%-30%。随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制度的建立,全社会剩余直接集中用于经济积累和建设之中。新中国成立时,我国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3.6%。“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建立起来,旧中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这一时期,国家加大内地投资,新建了一大批工矿企业。
——摘编自高梁《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回顾》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后清政府发展实业的背景及其措施。(8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化的特点,并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作用。(8分)
答案第1页,共2页参考答案:
01—05 D D A A C
06—10 B B C B A
11—15 B B B B B
16—20 B B C C A
21—25 A B C C D
26—30 D B C A B
31题.(18分)
制度:(4分)
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2分)
设立三公九卿制;(2分)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分)
(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标志:(4分)
元代“中央集权”强化的主要标志是行省制度的设立;(2分)
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是废除丞相制度。(2分)
贡献:(2分)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2分)
任务:(4分)
“民族国家”层面的任务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2分)
“人民权利”层面的任务是“人民解放、自由幸福”。(2分)
认识:(4分)
秦朝确立的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延续时间很长,对发展古代经济、维护国家统一、防范
分裂和积累中华文明成就具有正面意义;(2分)
但秦制存在着自身不可解决的根本缺陷(专制皇权难以制约;专制王朝循环更替;底层民众权利缺失、民生多艰等)。(2分)
(学生能认识本质、辩证分析者均可酌情给分)
32题.(22分)
背景:(4分)
甲午战败,清政府巨额赔款,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2分)
中国的一些进步人士主张实业救国,实业救国思潮兴起;(2分)
列强在华设厂进行资本输出;(2分)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2分)
(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措施:(4分)
鼓励发展纺织业;(2分)
支持兴建铁路与开矿。(2分)
(2)原因:(6分)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2分)
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2分)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2分)
群众性的提倡国货运动,为民族工业拓展了国内市场;(2分)
爱国实业团体的积极推动,中国出现兴办实业的浪潮;(2分)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3)特点:(4分)
依托内部资金积累,开展工业化建设(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资金积累);(2分)
发展生产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2分)
计划经济体制保障了工业化所需资金;(2分)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2分)
东北地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迅速。(2分)
(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作用:(4分)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分)
促进了工业结构的优化;(2分)
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综合国力提升;(2分)
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得到初步改进。(2分)
(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辽宁省铁岭市名校2022-2023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答案)

0 条评论

目前没有人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